书城青春文学闵庄烟火
13842900000047

第47章 看花书,听评书

我的童年读物主要是小人书,我们称花书书。现在想来小人书并非小孩子专爱,可能是读物少的缘故,当时就连村上的供销社也过一段时间摆出一部分小人书卖,到了乡上的供销社、县上的新华书店,当然货更全一点。

邻家大哥在县城上高中,我便悄悄在家里偷了两块钱,让他给我买回小人书看。据说那些连环画的画作者都是当时知名的画家,他们对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得很到位,以至于后来拍四大名著的电视连续剧,便努力地使人物形象与当年小人书的符合,因为小人书对人们的影响太深。以至于形成思维定势。否则,读者认为不像,好像他们见过似的,其实,他们的确见过,是在小人书中见过。

电视在家庭普及之前,收音机大概是主要的资讯载体。而无线电波中,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评书了!评书留给我们的记忆是美好的。单田芳、刘兰芳等说书人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

相对花书,评书的受众更多,老少咸宜。原因很简单,那时的农村里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居多,听评书只用耳朵,难度相对小点。尽管传统评书形式单调,套路明显。比如“花开两朵,单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明天再说”,等等。但我不得不说,它还是培养了我们那代人对文学的最初兴趣。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东西一度被我当做历史误读,并且津津乐道。但无论怎么说,我从传说艺术中吸取了很多营养。

那时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很多人守在收音机前听评书。上初中时,我们只有跑到电杆下听高音喇叭播放的评书。后来,各个电台的评书热播得多了,晚上常常有重播。那时收音机的收听效果,除本地的几个台略为清晰外,其他台杂音很大。我抱个半导体有时不清楚了就转转方向,要么就敲敲收音机,要么就反复拧调频钮键。

有时因干活误了一次,晚上总有听友给你汇报。《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东汉演义》《明英烈》以至外国的《斯巴达克斯》也改编成评书连续热播。听了评书,到学校再交换地看点小人书。那时古典名著都有连环画,以至于我那时的梦中情人都是古装的,而且头上有两个云鬟——那时我认为女人只有那样才是最美的。

《杨家将》中元帅杨六郎点将时那个神气,三声不到误卯者轻则罚,重则一顿军棍,再严重者推出午门斩首。后来,我考上了初中,我的成绩在班里排第三,班主任按成绩分官,我是劳动生活委员。这个官神气,尤其打考勤时点名,我点名,同学们应“到”,这多少让我找到了当元帅的感觉。

评书和小人书伴我走过那个精神生活十分贫瘠的岁月,它带给我的快乐无法忘怀。如今回想起来,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抚慰。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