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13816800000008

第8章 生活用品篇(7)

189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与贝文发现,木材、芦苇、甘蔗渣等原料同棉花一样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用它们也可以制成黏液抽丝。190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个黏液纤维厂,开始生产人造纤维,在我国称它为“黏液”。

1930年,德国人施陶丁格尔教授发现了纤维素的天然纤维的结构,而且证实这种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小分子会聚合成纤维。这种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的纤维,就是合成纤维。

后来,许多不以天然产品为原料,完全是人工合成的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

戒指的由来

戒指也叫指环,一般是用金、银或其他贵重材料制成,多戴在手指上。

最早的戒指见于古埃及的坟墓,上面用象形文字刻上指环主人的姓名与头衔。

在古希腊,人们把戒指作为装饰品。在古罗马,戒指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罗马共和国初期,只有身居高位的人才能佩戴金戒指。到公元前3世纪,戴戒指的特权扩大到骑士阶层。罗马帝国时期,除奴隶外都可以戴金戒指。罗马天主教会授予教皇的戒指形体巨大,甚至可用作印章。

中国的戒指,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后宫中的妃子们,月经来临时在无名指上戴上戒指。可见,那时戴戒指是作为一种信号使用。

后来,姑娘们成人、出嫁时都要戴上一枚戒指。

订婚戒指的由来

订婚戒指起源于奥地利。

1477年,奥地利国王麦士米尼结识了一位名叫玛丽的公主。玛丽美丽的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他为之倾倒。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让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国王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嫁给了麦士米尼。

从此,西方便将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一直沿用至今。

耳坠的由来

耳坠是妇女的装饰用品。可是它最早出现的时候,只不过是纠正坏毛病的工具。

传说很早以前,有夫妻二人,他们40多岁才生下一个女孩。老两口欢天喜地,把女孩当作掌上明珠,非常宠爱。

姑娘从娇生惯养,被惯出一个坏毛病——走路时总是左顾右盼。姑娘的名声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坏。因此,姑娘大了,却没有一个小伙子肯娶她。

老两口非常着急,想来想去,终于琢磨出一个好办法:在姑娘两耳下各系一短绳,绳下端系一贝壳。只要姑娘晃动头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而刮脸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姑娘立刻就会意识到别人在羞她,这样就能克服走路左顾右盼的毛病。结果,这种“耳坠”真的纠正了姑娘的坏毛病。

这件事传出去后,不少有类似毛病的人纷纷仿效。于是,耳坠便在社会上普及起来了。后来人们慢慢地将它改制成为工艺品,戴在耳朵上,为女性增添美丽。

旗袍的由来

旗袍本来是我国旗人妇女的服装,它随着清朝的建立,流传到全国各地。它以其优美典雅的造型,简洁合理的结构,为妇女们所喜爱。

旗袍起初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它的用料多用绣花缎子,领、襟、袖口的边缘镶有宽边。20世纪20年代末期,式样有了改变,衣长缩短到膝下。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它的式样多种多样,领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至曳地的,也有短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长缩短,领子降低,穿起来轻便合体。20世纪50年代,女子穿旗袍还较普遍,但以后渐渐减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旗袍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在的旗袍,式样色料越来越丰富多彩,有的也与裙子、马甲等其他服装样式组配或融合,更富有现代气息。

裙子的由来

裙子是人类最早的一种服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穿的裙子是用树叶或兽皮制成的。这种裙子,制作简单粗糙,根本谈不上什么美。我国古代的裙子男女皆用,后来才渐渐变成妇女的专用品。

裙子盛行从汉代开始,当时最盛行(尤其在宫中)的要数“留仙裙”。它的盛行,与民间流传的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在金莲花上跳舞的故事有很大关系。唐代以后,裙子更加流行。妇女穿裙没有年龄、贫富、城乡之分。上至皇妃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穿裙子,而且裙子的色彩、款式多种多样。

现代,我国妇女的裙子与古代裙子相比,不仅款式新颖,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风格各异。

围裙的由来

人们在做饭时,喜欢在腰间系个围裙。围裙的作用是防止弄脏衣服。可人们系围裙,却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从前,府河边上住着一个孤儿,名叫张良。有一年冬天,张良在野地里看到一只小白狗冷得直打哆嗦,就把它抱回来细心喂养。

一次,张良从田里干活回来,闻到一阵饭香。进门一看,桌子上摆着几碗饭菜。张良想,这是谁做的饭?

一连几天,餐餐都是这样。问邻居,邻居说不是他们做的。

这一天,张良不到吃午饭的时候就回来了。他扒在门缝里一瞄,看到一个漂亮姑娘在烧火。张良故意咳了一声。听到人声,姑娘连忙跑到床跟前,拿起一张白狗皮往身上披,变成了那只小白狗。原来姑娘是那只小白狗变的。

第二天,张良又早早回来,突然推开大门,一把抢过那张狗皮。姑娘没有了狗皮,变不回去,向张良求情。张良不给,非要问这姑娘的底细。

原来,这姑娘是一只白狗子精,看到张良善良老实,日子过得蛮苦,来帮他烧火。张良说:“做人该多好,干嘛要变狗子?你若不嫌我,就给我做媳妇吧!”

那姑娘一笑,说:“跟你可以,但你要把皮子给我。”

张良担心她跑了,坚决不把皮子给她。姑娘说:“我穿得单薄,没得皮子,不冷?”张良一想也是,就剪下一块皮子,给姑娘围在腰间,把剩下的皮子丢到灶里烧了。

从此,张良在外头耕地,姑娘在屋里烧饭,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的。

大家都羡慕他俩,也学着他俩,女人烧火做饭,胸前总要系个白围裙。慢慢地成了一个习俗。

毛衫的由来

孩子出生时,贴肉穿的衬衣都是叉襟的明朝服装,而且袖口和衣襟都不缝边,俗名“毛衫”。这毛衫是怎样来的呢?

明朝末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直入中原。在清兵压境的紧要关头,兵部尚书史可法死守扬州,抗击清兵。后来,扬州失守,史可法被害。

史可法牺牲后,他部下的都督刘肇基带领几百名将士,与清兵巷战。清兵诱降,刘肇基怒骂道:“大丈夫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决不放下我杀贼的刀!”说着,又带领将士与清兵激战。最后,他身受重伤,无法再战。

刘肇基眼看大势已去,本想让夫人和自己一同以身殉国。但他又想到:夫人正怀孕在身,如果两人一同死去,这复国报仇的遗愿谁来实现?

想到这里,他决定派亲信送夫人到乡下去避难,同时写了一封亲笔遗书。遗书中还叮嘱夫人:“一定要让孩子出生后穿着大明衣服,永世不忘国仇家恨!”

后来,刘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夫人牢记丈夫遗言,暗暗地给孩子穿上了明朝衬衣,并且衬衣的袖口和衣襟都不缝边。其用意是:此仇不报,痛苦无边。因为这衣服有着毛边,所以叫“毛衫”。

这事传扬开去,老百姓为了纪念史可法及其部下热爱祖国、与敌抗争的行为,都给自己的小孩穿毛衫,希望孩子长大后尽忠报国。

内衣的由来

在中国,内衣的历史非常悠久。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内衣——“两当”。这种衣服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两当”有前后两片,“即可当胸又可当背”。它通常有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

唐朝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上,胸下围一条宽带,肩、颈、后背无带。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带子系紧。

明代女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已深谙如何凸现曲线美之道。当时的内衣——主腰,与背心类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襻带,肩部有档,档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襻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

清代的肚兜一般为菱形,兜肚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系带套于颈间,腰部另有两根带子,束在背后。系带的材料不一。兜肚上有各类精美刺绣。

在西方,内衣出现得也较早。古罗马时代,产生了胸衣。到了16世纪,还有铁、木头制的紧身胸衣。16世纪末期,人们开始使用鲸髦、钢丝、藤条等来制作紧身衣。到了帝政时期(1804~1825),紧身胸衣已变得简化。

巴瑟尔时期(1870~1890),内衣制造得越发精美,蕾丝、丝绸、薄纱已得到充分运用。当时,人们对内衣的塑身要求已逐渐淡化,因为大家发现胸衣中的纬向金属丝对人体的呼吸无益。1907年,内衣制作放松了对腰部的束缚。

随着弹性织物在服装中的广泛应用,内衣变得越来越舒服易穿。20世纪40年代,无带胸罩开始流行。

中山装的由来

在国际上,中山装被称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孙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间,看到日本的学生装朴素、大方,就将这种学生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九个扣子,左右上下四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这就是最早的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关于革命党人该穿什么服装问题曾展开争论,孙中山主张穿广东便服,把直领改为翻领。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设计,制作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由于孙中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

耳环的由来

年轻的姑娘们戴上耳环,显得秀美俊俏。可你可知道耳环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古时有一位姑娘,双目失明。后来,一位名医认为能够治愈她的眼睛。在征得姑娘同意后,名医拿起银针在她左右耳垂上各刺一针。奇迹出现了,姑娘被刺后重见光明。她非常感激名医,就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上,表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

当姑娘戴上银耳环后,双目变得更加明亮。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传开以后,许多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至今。

现在,有的男性青年为了追求美,也佩带耳环。耳环已非女性所专用。

银镯的由来

银镯来源于一则民间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皇帝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阴宅(即现在沈阳东陵)。这日早朝,一大臣急匆匆地禀告:“启禀皇上,修建阴宅的金丝楠木紧缺!”

明朝的永乐皇帝曾经用金丝楠木修建自己的阴宅——长陵。乾隆皇帝熟知这段掌故,便想到。“我何不给他来个移花接木!”于是,乾隆就命手下以维修长陵为借口,偷偷地把长陵的金丝楠木偷着运到东陵。

满朝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大臣刘墉知道此事后,决定用巧计平息众人的议论。于是他上朝奏本道:“启禀皇上,臣有一事不明,请圣上赐教。”

乾隆问道:“何事?”“大清刑律掘坟盗墓者该当何罪?”乾隆笑道:“亏你当这么大的官,居然连刑律都不清楚。掘坟盗墓者该判死罪。”刘墉笑道:“既然百姓掘墓该判死罪,那么皇帝掘墓该当何罪?”

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乾隆不敢破坏大清法律,只好支支吾吾地说:“该当——该当发配。”

“谢主龙恩,皇上是金口玉言,皇上说发配就发配吧!”

乾隆没有办法,只好往外地走一遭,权当发配。

刘墉诡秘地笑了笑,说道:“皇上,现在天气炎热,为保皇上龙体安康,我为皇上打了一副银镯,带上它可以抗暑避热,去潮消温,保我主身心康泰!”

乾隆明明知道,这次去外地,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去发配,戴上这副银镯也明明是手铐!不过他没办法,只好哭笑不得地戴上了。

后来,人们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争先佩戴银镯。在的地区,举行结婚典礼时,漂亮的新娘子必须要戴上一对银镯。

皮鞋的由来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将兽皮包在脚上,然后用骨针穿皮线缝扎。这就是皮鞋的雏形。但这种“原始皮鞋”还不是真正的皮鞋,没有鞋底与鞋帮之分。

世界上第一双真正皮鞋,产生于中国的战国时期。我国军事家孙膑因受庞涓所害,膝盖受到刖刑,变成残废。为此,孙膑在原始皮鞋基础上,将较硬的皮革裁成底和帮两部分,缝成高筒皮靴。

孙膑穿上它,依靠靴底和靴帮的支撑力,乘车指挥作战,战胜强敌。后来,一些制鞋匠将孙膑画像挂在家中,以纪念这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