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13816800000044

第44章 邮政交通篇(2)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我国最早发行明信片是在1896年,在上角印有“大清邮政蟠龙”和万年青图案。

贺年片的由来

贺年片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是从名片演变而来的。古时候把名片叫做“名刺”。东汉王充所著《论衡·骨相篇》就有记载:“韩生谢遣相工,通刺倪宽,结交漆之友……”其中所说通刺即是名片。

到了宋代,互赠贺年片就很盛行了。贺年片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将贺年片装到锦囊中送给对方,以示庄重。贺年片上印着精美的图画,则是受外国的影响。

圣诞卡的由来

圣诞节是西方人的节日,中国现在也有很多人过圣诞节,在这个节日,送家人朋友一张贺卡,给人以关怀和问候,这已成为节日的一道礼节。那么圣诞卡是如何得来的呢?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出现在1852年前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馆长亨利·科尔在圣诞节前夕,突然想起老家的习俗:在圣诞节前都要走亲访友,以示问候。可是,时间很短,怎么办?

“有了!”他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一纸卡片,画上一幅全家团聚、共享欢乐的画,寄到亲朋家中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呢?”于是,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便这样产生了。

当时,有志于推动艺术普及的亨利,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他与朋友合作,迅速印制出1000张圣诞卡。他逐张精心彩绘,然后出售,每张售价1先令。

世界上第一批圣诞卡的画面是一家人欢快举杯向收卡人祝贺节日的场面,下方印有“祝您圣诞快乐,新年愉快”的贺词。

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圣诞节和新年前夕,互赠圣诞卡和贺年片在欧洲特别流行。现在的圣诞卡各类风格皆有,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情感和美好祝愿。

集邮的由来

集邮一词最早出现于1864年。而集邮活动,则于1840年英国发行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后不久便开始了。

1842年,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名少女征购旧邮票的广告。据说她收到1.6万余枚邮票,用来进行室内装饰。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据可查的集邮活动。

19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行邮票的国家渐多。1852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邮展。

1856年,英国已有集邮商店。19世纪60年代后,集邮书刊与集邮团体纷纷问世,集邮成为一项流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我国自1878年发行第一套邮票后,次年即有人在上海《申报》上刊登收购“信封老人头”(即邮票)的广告。1880年,上海《花图新报》刊出《各国印馆之信图》,为我国第一篇关于集邮的文章。

辛亥革命后,集邮爱好者逐渐增多。1922年,我国第一部集邮专著《集邮须知》问世了,不过,在解放前,一般群众还很难问津。解放后,集邮活动才逐渐普及。1955年,中国集邮公司成立,同年创刊《集邮》杂志。

首日封的由来

所谓首日封,是指新邮票发行的当天,贴用新发行的邮票,并用当天的日戳或用特制的纪念邮戳盖销邮票的信封。

早在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发行时,就有了首日封。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时,国外才开始专门印刷和收藏精美的首日封。1933年9月,美国发行总统沃伦·哈丁的纪念邮票时,商人乔治·林设计制作了专门的信封,并在左下角印上文字,售出后博得了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随着首日封设计印刷越来越精美,收集之风也逐渐盛行。美国不仅是首日封的发祥地,而且还拥有50多万首日封的收集者,有经销几十个国家首日封的万国首日封公司和世界上惟一的首日封博物馆。

1957年11月7日,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首日封,名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随着集邮活动的日益普及和开展,首日封以它特有的知识性和思想性、趣味性及艺术性,即封、票、戳的统一,博得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喜爱。

小本票的由来

小本票就是将若干枚邮票装订成一个小本,并用印有图案的硬纸卡做封面,附上作者简介或宣传广告等内容的小册子。小本票由于印刷精美、面积小、保存方便,故小本票很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世界上最早的小本票是1895年在卢森堡问世的。当时有很多人觉得寄一次信买一次邮票很麻烦,于是就一次买许多邮票,撕开叠起来使用,邮局觉得这种方法很可取,小本票就这样诞生了。1904年,小本票传到英国,此后即被各国所仿效。

中国第一次发行小本票的时间是1917年,到1935年共发行过14种。新中国第一种小本票是1980年发行的童话邮票《咕冬》。

票中票的由来

我们平常见到的邮票,一般是首创图案,但是有一种邮票却不是这样,这种邮票就是“票中票”。

“票中票”是指印有其他邮票全图作为本邮票主图的邮票。很多国家为纪念邮政史的重大纪念日或举办邮展而印制邮票时,常喜欢采用这种形式。

世界上最早的“票中票”是墨西哥在1940年发行的《世界第一枚邮票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

中国最早的“票中票”是1948年发行的名为《邮政纪念日邮票展览》纪念邮票。红、绿各1枚,图案相同。左面是邮政总局成立50周年纪念邮票中500元的1枚;右面是“中华民国光复纪念”壹角的1枚。

1983年11月底,在北京开幕的中华全国邮展,邮电部也采取“票中票”的形式发行了两枚一套的纪念邮票,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套“票中票”。它已成为集邮爱好者追捧的目标。“票中票”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成为珍藏艺术品中的宠儿。

附捐邮票的由来

附捐邮票源于澳洲,人们又称之为福利邮票或慈善邮票,是一种在支付邮资的同时也为其他如福利、慈善事业捐款的邮票。

世界上最早的附捐邮票诞生在189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至今,约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近1万种附捐邮票。由于邮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业务,所以通过发行附捐邮票,可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发展福利事业。

我国的附捐邮票始于解放前,中华邮政曾经在1920年、1944年和1948年发行过三套附捐邮票。

1984年2月16日我国邮政发行的附捐邮票——《儿童》,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附捐邮票。

我国绿色邮政的由来

我国汉代,曾规定当时的驿卒戴红色头巾,穿红袖衣服,背红白两色相间的信袋,这是为了叫沿路车马行人远远就看见驿卒飞马奔驰赶快让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葛显礼把持我国邮政。1897年2月21日,葛显礼规定:信差穿海军蓝哔叽马褂,胸前写“大清邮政”四字。夏冬,马褂改用蓝灰色土布或洋布料子。

到了1905年1月,邮政改由法国人帛黎办理。帛黎规定:邮政信筒、车辆、舟船等邮政事物的专用颜色为黄、绿两种颜色,其中以绿色为主要色调,黄色做点缀。

因为绿色已为群众所熟悉、习惯,而且绿色一般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所以,在全国解放后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我国政府正式决定采用绿色作为我国邮政专用色彩。绿色邮政由此而开始。

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的由来

清朝末年,西太后慈禧60寿诞时,挪用海军军费,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搞祝寿活动。当时的总税务司官员英国人赫德为取宠于西太后,建议发行纪念邮票一套。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西太后批准,立即由上海海关造册处职员、法国人弗拉尔设计图案并负责印刷。我国的第一套纪念邮票(即万寿票)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古代路名的由来

我国筑路修道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史前先民作战与生活的需要,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出现了,名称也由此而定。帝尧时,路名“康衢”。

西周时,路按等级分别命名,“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仅走马的田间小路。

“秦治驰道”为中国交通史上空前大的工程。“驰道”又名“真道”,为天子驰车马之道。又广筑非官道。秦汉以后历朝,路名“驰道”或“驿道”,元称“大道”。清称“官路”和“大路”。

1913年后各省建现代公路,叫做“汽车路”,以后就统一称“公路”了。

马路的由来

马路并不是指马走的路,马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通畅大道的意思。那么“马路”一词如何得来的呢?

18世纪中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当时的交通运输状况,特别是陆路交通。为此,英格兰人约翰·巴卡丹设计了一种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两边开挖排水沟。这是道路史上一大发明,很快传遍全世界。

为纪念约翰·马卡丹,人们便把用这种筑路方法修成的道路称为“马路”。现在的马路已今非昔比,各国都投入巨资,修建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网。

高速公路的由来

“高速公路”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战争的需要,1921年在柏林率先开始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不过,这条高速公路只有10公里长,且并不标准。

直到1933年,德国建造了一条从柏林至汉堡之间的标准得多的高速公路。1937年美国接着修建了加州第一条高速公路。而迄今为止,建成高速公路最多的是美国。

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上海泸嘉公路,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加的高速公路都在1000公里以上。

立交桥的由来

立交桥是伴随高速公路应运而生的。城市立交桥不仅大大方便了交通,而且成为城市建设的美丽风景。

为了车流畅通,并安全地通过交叉路口,1928年,美国首先在新泽西州的两条道路交叉处修建了第一条苜蓿叶形公路交叉。1930年,芝加哥建起了一座立体交叉桥。1931年至1935年,瑞典陆续在一些城市修建起立体交叉桥。从此,城市交通开始从平地走向立体。

随着城市人口流量的激增,立交设施越来越为各国城市建设者重视,且规模越来越大,桥形越来越现代和复杂,立交桥已成为城市交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行横道线的由来

人行横道线一般在城市街道的拐弯、T字、十字等路口,因它洁白、醒目,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又称为斑马线。

人行横道是为了维护交通安全、保障人身安全而划的交通标志。那么,第一条人行横道线是怎样来的呢?

早在古罗马时代,意大利庞贝市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堵塞,事故经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

后来,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叫做跳石,作为指示人通过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跳石穿过马路,而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可以安全通过。

19世纪出现了汽车。汽车的速度及其危险性都超过了马车,所以,跳石已与此不相适应了。经过多次试验,于19世纪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现了当今这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这就是第一条人行横道线的由来。

从人行横道出现到现在,对指示车辆、行人在街道上有秩序的行进和停止,对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护人身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铁路的由来

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它起着“先行”、“动脉”、“纽带”作用。

1865年,有一个叫杜兰德的英国商人,出于商业上的需要,曾出面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条长约一里的小小铁路,这大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铁路了。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又偷偷把筑路器材运到我国上海,在那儿新修了窄轨铁路(长14公里,轨距762毫米)。它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条营运铁路(也称淞沪铁路)。经营时间虽不满一年,客运量却达16万人次。

1881年,由开平矿务局投资,筑成了一条唐胥铁路(唐山—胥各庄),该铁路长十公里,为我国第一条自建的标准轨铁路。

1905~1909年,在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亲自设计和主持下,我国修建了一条起于北京,终达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规模之大,工艺技术之复杂,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现在除西藏的青藏铁路还正在修建外,铁路已经像网一样遍及全国各省,而火车也就成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经济发展都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铁路轨距的由来

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铁道轨距都是1.435米。为什么各国都采用这样一个宽度呢?说起来也非常有趣,这要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时代。

原来,2000多年前古罗马战车的车轮就是这个宽度。公元前55年,古罗马的军队曾经乘这样的战车,侵入了不列颠,结果使当地人仿制了不少这样的战车。

这样一来,在英国的道路上,到处都印上了1.435米的车辙。后来,为了使四轮马车能够沿着这种车辙行驶,也制成同样的宽度,最后相沿成习,当英国出现火车时,也采用了这个宽度。

地下铁道的由来

英国伦敦的地下铁道是世界上最早建造的地下铁道。

19世纪40年代,伦敦市区的交通已经变得拥挤不堪。1843年,建造地下铁道的建议被提了出来,接着又制订了建造的具体计划,可是一直拖了十多年,政府才批准这项计划。

地下铁道于1860年开始建造,可是,刚开始遭到许多市民的反对,他们不相信地下铁道能建造成功,而且不少市民还担心会危及路旁房屋和生命的安全。

市民们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900名工人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863年将地下铁道建造成功。

伦敦的这条世界上最早的地铁全长21公里,为双线隧道,距地面较近。由于这条地下铁道运送能力大,速度快,噪音小,运行安全可靠,又不影响城市的地面建筑,因而很快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重视。随后,许多国家纷纷仿效,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座城市建设地下铁道。

目前,地下地道几乎遍及全世界。

海底隧道的由来

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世界闻名,它极大地方便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交通。那么海底隧道是如何出现的呢?

海上交通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大,一旦有大风或大雾,轮渡就要被迫中止。海峡是海陆交通的要冲,为解决这种横跨海峡、海湾的交通运输问题,同时又不妨碍海峡、海湾中船只的正常航行,各国开始建造海底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