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鬼谷子的局(1-10卷)
138000000214

第214章 报秦公陈轸使楚 育大才先生布道(4)

玉蝉儿放眼望去,但见万里晴空点缀朵朵白云,一行大雁正从头顶掠过,排成“人”字队形飞过鬼谷。姬雪的声音亦随着一声声的雁叫响在耳边:“……雨儿,燕地遥远,阿姐这一去,此生怕是再难回来了。阿姐想念你时,就会把心里的话儿说予大雁,大雁最是守信,定会把阿姐的话儿一丝不差,全捎予你。雨儿,秋天到来时,只要你看到南飞的大雁,可要用心去听……”

玉蝉儿正在回想,雁阵已经掠过头顶,飞向南面山顶。玉蝉儿紧追几步,眼睁睁地看着雁阵没入山后,那串“嘎嘎”的叫声也渐响渐弱,再也听不到了。

山谷重归静寂。

玉蝉儿的泪水倏然而出,正自伤怀,又有两行雁阵由北飞来,嘎嘎叫着,掠过她的头顶。玉蝉儿两眼直直地凝视它们,目送它们再次消失在南山之巅。

又候一时,再无雁阵。玉蝉儿轻叹一声,走回草堂,取出琴匣,拿出姬雪赠她的七弦琴,轻轻抚摸。

玉蝉儿手抚琴弦,泪下如雨,喃喃哽咽道:“阿姐,雨儿看到大雁了,它们告诉我,它们看到你了,它们看到你站在它们面前。可你望着它们,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说……阿姐,你心里有话,为什么不对雨儿说呢?阿姐……雨儿想你啊!”

玉蝉儿悲泣有顷,缓缓起身,抱琴走到户外,在草坪上并膝坐下,面朝北国方向,轻轻弹奏。

一阵风儿吹过,一片秋叶飘零,落于琴上,复被风儿拂走。

琴声初时低沉,如呜如咽,而后如急风骤雨,再后如雁语声声,又如流水淙淙,声声呢喃,最后如浮云掠过,陷入一片死寂。

两百步开外的小溪旁,苏秦、张仪并肩呆坐于一块巨石上,各闭眼睛,全神贯注于玉蝉儿的琴声。

鬼谷子与童子散步归来,看到二人,亦走过来。

苏秦感觉有人,睁眼见是先生,翻身欲拜,被鬼谷子伸手止住。张仪则完全沉浸于玉蝉儿的琴声里,两行泪水无声滴下,滑落在石头上。

鬼谷子跨上石头,坐下。张仪猛然发觉,打个惊愣,紧忙抹去泪水,坐拢过来。

鬼谷子眼望张仪:“张仪,在听什么呢?”

张仪应道:“回先生的话,弟子在听师姐弹琴。”

“琴声如何?”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弟子听琴无数,唯有今日琴声令弟子心颤。”

“是的,”鬼谷子微微点头,“老朽看到了。”转问苏秦,“苏秦,你也在听蝉儿弹琴吗?”

苏秦应道:“是的,先生。”

“琴声如何?”

“如泣如诉。”

“哦?”鬼谷子抬头,“可曾听出她在泣什么?诉什么?”

苏秦摇头:“弟子听不真切。”

“嗯,”鬼谷子赞道,“你能听出,已经不错了!”

张仪心里一动,急切问道:“敢问先生,师姐在诉说什么?”

鬼谷子转向童子:“小子,你来说说,你的蝉儿姐在诉说什么。”

童子正在闭目倾听,听到鬼谷子发问,头也未扭:“回先生的话,蝉儿姐在跟大雁说话。”

“大雁?”张仪略怔一下,恍然有悟,不无叹服道,“嗯,大师兄说得极是,想是师姐看到大雁南飞,这才出来弹琴。”

鬼谷子没有睬他,继续问童子:“你的蝉儿姐在对大雁说些什么呢?”

童子又听一阵,摇头。

张仪急问:“先生能听出她在诉说什么吗?”

“是的,”鬼谷子缓缓说道,“她在诘问大雁为何不守信用,为何不把该捎之物捎来。”

“该捎之物?”张仪打个惊愣,“请问先生,大雁能捎何物?”

鬼谷子瞥他一眼:“你要关心这个,最好去问蝉儿。”

张仪知先生已经揣出他的心意,脸上一热,垂下头去。

“先生,”苏秦解围道,“如此细微之境,弟子能否听懂?”

鬼谷子应道:“只要用心,自然能够听懂。”

“如何用心?”

“将心比心,心心相印。”

“如何做到心心相印?”

“人心直通情、意。欲知他人之心,就要揣摩他人情意。听其琴,揣其情,摩其意,自通其心。”

苏秦喃喃重复:“揣其情,摩其意,自通其心。”

“正是,”鬼谷子重申一句,“此为揣、摩之术。捭阖之术五花八门,首推揣、摩。”

张仪已经听出先生是在借机传授,精神陡来,大睁两眼:“请问先生,何为揣情?”

鬼谷子缓缓说道:“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诗曰,‘他人有心,于忖度之’,讲的就是揣情。若是揣人,则要察其言,观其色,闻其声,视其行,然后推知其心之所趋。若是揣天下,则要透视国情,观其货财之有无,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险易,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民心之向背,然后推知其国运是盛是衰,是兴是亡。”

鬼谷子由此及彼,推及揣摩天下。苏秦、张仪如闻天书,似痴似迷。

沉思良久,苏秦问道:“请问先生,揣情之后,是否就当摩意?”

“正是。情为外,意为内。揣情是为摩意,得意方得根本。揣为摩之前提,摩为揣之目的,揣、摩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张仪急问:“何为摩意?”

“情为外,意为内。所谓摩意,就是根据揣情所得,投其所好,诱其内意。譬如说,对方廉洁,若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内;对方贪婪,若结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内;对方好色,若诱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其内。是以善摩之人,如临渊钓鱼,只要用饵得当,鱼必上钩。知其情,得其意,功成一半矣。”

苏秦、张仪再入深思。

见二人完全进入状态,鬼谷子缓缓起身,跨下石头前又补一句:“习口舌之学,不知揣情摩意,就如聋子瞎子,若想成功,难矣哉。”

苏秦、张仪起身拜道:“弟子谨记先生所言,细加体悟。”

望着鬼谷子与童子的背影渐去渐远,张仪回过头来,转对苏秦,由衷叹服:“苏兄,你说先生这人,肚里有多少宝货,尽可悉数倒出就是,偏是星儿点儿,让你我整天价瞎琢磨。”

苏秦扑哧笑道:“贤弟,就你我这点儿肚量,先生若是全倒出来,能不撑死?”

“苏兄说得是!”张仪亦笑一声,“先生这……今日一点儿,明日一星儿,就是让你我慢慢悟呢。”略顿一下,“哎,我说苏兄,今儿这点儿揣和摩,可有感悟?”

“还没细想呢,谈何感悟?”

“在下想到一事,你我何不就此习练一下,或有所悟。”

苏秦笑道:“贤弟想到何事?”

“师姐。”张仪稍作迟疑,做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方才先生说,师姐在诘问大雁为何不把该捎之物捎来,想必是师姐在思念什么人。苏兄你来揣摩一下,师姐她能思念何人?”

苏秦连连摆手:“若是揣摩别人,在下或可。揣摩师姐,在下断然不及贤弟。”

“苏兄不必谦逊。”张仪话中有话,“在此谷里,除先生之外,真正晓得师姐的,还不是你苏兄?譬如方才,师姐弹琴,在下听到的不过是琴,苏兄听到的却是心。仅此一点,在下已是服了。”

“贤弟过誉了。”苏秦笑道,“其实,师姐之心,贤弟早已揣出,不过是故作不知而已。”

“苏兄说笑了,”张仪亦笑一声,“在下若是知晓,何苦去问先生,授人笑柄?”

“贤弟听琴心颤,泪流满面,若不将心比心,心心相印,何至此境?”

见苏秦说出此话,张仪拱手笑道:“在下心事,真还瞒不过苏兄!”

这日夜间,张仪辗转反侧,久未入眠。联想到《诗经》开篇的“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之句,张仪苦笑一声,披衣起床,轻轻推开房门。

时值仲秋,一轮圆月明朗如镜,高悬天上。张仪走到草坪上,仰面躺下,两眼眨也不眨地凝视这轮明月,观望一团又一团的淡淡白云缓缓地移近它的身边,再从它的身上悠然掠过,渐去渐远。

望着,望着,月亮上面似有东西在动。张仪揉揉眼睛,定神细看,是玉蝉儿。玉蝉儿身披白纱,步态轻盈地飞下月亮,缓缓向他走来。不是走来,是飘来,像是一片随风翻舞的树叶。

玉蝉儿飘呀飘,飘呀飘,眼看就要飘到眼前,忽地止住,现出一个侧身,徐徐除掉披在身上的白纱。冷冷的月光倾泻下来,倾泻在她美如天仙、柔若白云的处子胴体上。

张仪闭目不看,也恰在此时,耳边响起玉蝉儿冷冷的声音:“诸位公子,蝉儿不是英雄,蝉儿没有壮志。自从踏入这条山谷,自从跟随先生,蝉儿之心已经交付大道,不再属于蝉儿了。属于蝉儿的,只有这团肉体。如果哪位公子迷恋它,蝉儿愿意献出。诸位公子,蝉儿是真心的。有朝一日,如果你们真的能够成为英雄,如果你们真的能够拯救乱世,如果你们真的能够救黎民于水火,如果你们真的能够因此悟道,就算将蝉儿此身一口吞去,蝉儿有何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