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
某广告公司以非常优厚的薪水招聘设计主管,求职者甚众。几经考核,10位优秀者脱颖而出,汇聚到了总经理办公室,进行最后一轮角逐。
总经理指着办公室里两个并排放置的高大铁柜,为应聘者出了考题——请回去设计一个最佳方案,不搬动外边的铁柜,不借助外援,一个普通的员工如何把里面那个铁柜搬出办公室。望着据总经理称每个起码能有500多斤重的铁柜,10位精于广告设计的应聘者先是面面相觑,不知总经理为何出此怪题,再看总经理那一脸的认真,他们意识到了眼前考题的难度,又仔细地打量了一番那个纹丝不动的铁柜。毫无疑问,他们感觉到这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
3天后,9位应聘者交上了自己绞尽脑汁的设计方案,有的利用了杠杆原理,有的利用滑轮技术,还有的提出了分割设想……但总经理对这些似乎很有道理的各种设计方案根本不在意,只随手翻翻,便放到了一边。这时,第10位应聘者两手空空地进来了,她是一个看似很弱小的女孩,只见她径直走到里面那个铁柜跟前,轻轻一拽柜门上的拉手,那个铁柜竟被拉了出来——原来里面的那个柜子是超轻化工材料做的,只是外面喷涂了一层与其他铁柜一模一样的铁漆,其重量不过几十斤,她很轻松地就将其搬出了办公室。
这时,总经理微笑着对众人道:“大家看到了,这位女士设计的方案才是最佳的——她懂得再好的设计,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有幸听到了这位女士自己的心理感言:当时,那9位落选的应聘者都心悦诚服地向我祝贺,因为通过这次考核,他们真切地明白了——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行动远远大于思想。
人的自由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主动性在于向多种可能性敞开。假如你不尝试什么,你就不会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有这样一句名言倒是很值得一记:举枪——瞄准——射击。不要犹豫,不要等待,先做了再说。一切机会全从行动中来,从动态发展中来。人们常常抱怨自己缺少机会,记住,行动乃机会之母。
没错,在某些时候,要打破思维的僵局,只有靠行动。谁都可以拥有无数美妙的设想,但最终抵达成功顶峰的,却是那些更善于行动的人。
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这许多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居里夫人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台北民族晚报》上,曾经记述了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
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旁边。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很多是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
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词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给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
由这段故事看来,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这许多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的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
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所以“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希望把“机会”的运行造成有利于自己的一刹那而已。
机会是在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你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西谚说:“机会不会再度来叩你的门。”这并非说它架子大,而是它也被操纵拥挤在万事之间,身不由己。
徘徊观望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机会难再”,即使它肯再来,光临你的门前,但假如你仍没有改掉你那徘徊瞻顾的毛病的话,它还是照样要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