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守脑如玉
1378500000018

第18章 书评 (7)

如果你肤浅、爱钱、虚荣、外貌协会、没心没肺,并且想把这些品质继续保存下去,读这书是个好选择。这本书基本上算是安迪沃霍尔的自恋语录,他的最大特质就是大张旗鼓地炫耀自己浅薄,“我是个非常流于表面的人”,“钱对我来说就是黄金时刻。钱是我的心情。”名人之中,敢于这么说真心话的,真的不多。

里面有一群剪刀手爱德华

别指望在老怪蒂姆·伯顿的暗黑系童话绘本里看到什么真善美了。《牡蛎男孩忧郁之死》就是一群剪刀手爱德华啊,苦情式怪胎啊,全都不得好死啊。跟麦克尤恩一样,蒂姆·伯顿擅长诗意地描写变态。牡蛎男孩的爸爸为了壮阳,把儿子当春药吃了,吃完很温馨地把他埋在海边沙地,夫妇二人祈祷,下次生个女孩——诚恳地问一下,不是据说牡蛎这种生物是每年变一次性的么?脸上长满眼睛的女孩(密集恐惧症的死穴),她一哭起来,你可就会全身湿透。

煞有介事地评论一些不存在的书

这本书的创意是一流的,当然也不算原创,博尔赫斯在《虚构集》中早就玩过——煞有介事地评论一些压根不存在的书籍,还提到各种细节,比如作者的八卦、销量、读者反映等等,以假乱真。不过老实说,以我的阅读口味而言,比目鱼的文字不够三俗不够有趣。干嘛不评论一下余华最近写的《兄弟》的姐妹篇——《基友》啊?

讲讲关于动物的坏话坏人坏事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样的傻话讲讲就算了,但真的认为这是事实的全部真相,未免太天真烂漫了吧。为什么在中国大家动不动喜欢标榜自己爱护小动物呢,就像一个教授朋友说的,因为没有比这个更政治正确的了。

看多了讲动物好话的书,看着这本诚恳地讲动物坏话的书,便觉得神清气爽。人与动物之间,不单有温情和悲悯,还有冷漠、敌视、伤害和利用。

把小孩踩得稀巴烂的熊;被反复扔向窗外摔得血肉模糊的小白兔;动物园管理员把头主动放到大象脚下……这些故事都变态又残忍,但文学作品和知音体的区别就是,人家写坏事,要轻描淡写、漫不经心,显得和坏事之间有疏离、有批判,而后者就一味地猎奇和洒狗血。

支离破碎,让人烦躁又让人上瘾

骆以军在台湾地区被誉为新生代作家中的一哥,而这本书又拿了的华文世界中奖金最高的红楼梦奖。你知道,获奖书都不那么易读的,这是常识,但为了装逼又不得不读。一个能把大部头《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以及啰嗦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长篇巨著全部手抄一遍的大变态,写出的书要是正常就怪了。《西夏旅馆》就是一道迷宫,时空、人物、情节几乎都是支离破碎,让人烦躁又有点上瘾。要我说,这本书的最大问题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家伙凭借写作技术和科研精神孜孜以求马尔克斯那种汪洋恣肆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斗胆说,有点做作。

这本书背后的八卦实在很狗血

好吧,我承认看这本书我目的不纯,因为它背后的八卦更吸引我。一个牛逼作家为了自我突破,去采访一口气制造灭门惨案的杀人犯,为了延长调查期,作家请律师为其上诉,延长审判,而互诉衷肠的过程中,两个男人,就这么相爱了。作家写好了书,这案子却持久不结案,作家急了,不结案他的书就很难轰动,所以,他决定停止法律援助,杀人犯被判了死刑。《冷血》里,卡波特还原了杀人犯的成长史,也成为非虚构写作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为他获得了巨大声誉,同时此后他也颓了,再也没写过任何像样的作品,据说是被愧疚淹没。与此相关的两部电影都很赞,《卡波特》和《声名狼藉》,剧情高度相似,后者有句台词很赞,死囚至死深爱作家——“如果你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坐牢并不是惩罚;如果生活困苦,死亡也不是惩罚;我告诉你我应该得到什么惩罚,一直希望碰到那个属于你的人,寻觅多年,你找到了,可你却不能与他长相厮守。”

成天强调羞耻的国家往往不知羞耻

一个成天强调“羞耻”的国家背地里往往不知羞耻。我说的是巴基斯坦。这本书非常严肃,但写得挺有趣,荒诞、乱来、不着调,主人公是三个母亲(不知道谁是生母)和英国军官的私生子,为了维护母亲们的羞耻感,他从小被关在一栋大宅里,相当于从出生开始就坐牢,到十几岁才逃出去,终于过上了不知羞耻的放荡生活。据说拉什迪的书在内地全面被禁,想读他的其他书比如《午夜的孩子》什么的都不太可能了——拉什迪也是,没事触碰别国敏感带干吗。

“有时我觉得还活在明朝的延长期”

梁文道的书出一本我买一本,乖乖读完——然后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喜欢他。这本书是他挑选了15个有想法的人采访,包括董桥、荣念曾、哈金、陈云、詹宏志、舒国治以及长平、十年砍柴等各地公知。记忆最深的,是詹宏志对读书这件事的饥渴和不挑蛮打动我,以及梁文道的一个好问题——“有没有读过什么书是特别感到悔恨的?很坏的书能让我们知道原来书也可以坏成这个样子”,还有十年砍柴说,“有时,我甚至觉得还活在明朝的延长期。”

一个色鬼没看过这本书是说不过去的

一个色鬼没看过《好色的哈姆莱特》是说不过去的,这可是色鬼界的装逼宝典。作者小白说,性的表达和描述比性本身更重要。如何把下半身话题写出文化、写出趣味、写出风雅、写出渊博、写出考据味,哲学系科班出身的他就展示了一把。毛尖说,这书最大剂量就是一天一篇,看多了对身体不好——这广告词只对少先队员有效。好多读者受了诱惑,本着看黄文的心情扑上去,那绝对会失望,能登上《万象》的文章,能是纯粹的器官罗列么?但在高雅书里,这绝对算最黄的,连四大悲剧之首《哈姆莱特》都被解构了,小白考证说,当初这剧上演时,观众认为其是充满了色情的黄段子。

我这个政治盲都一口气读完了

我国政治课的一大优势就是轻易就能把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热情给掐死了。刘瑜就说,很多人说我对政治不感兴趣,其实是对政治宣传不感兴趣。政治没那么枯燥、无聊,民主也不是那种“人人都在谈论它、却从没见过它”的鬼一样的东西。刘瑜就把“民主”这题目写得生动、浅显、可读。《民主的细节》是少有的能让我这个政治盲一口气看完的书,我们没吃过猪肉,也得见见猪跑。看完这本最好再接着看林达《近距离看美国》那系列的四本,对政治冷漠症和政治无知症皆有疗效。

集体欢快地变笨的又岂止是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