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权力玩家赵匡胤
13783800000022

第22章 夜宴(1)

率大军亲征李筠凯旋的赵匡胤,回到开封后即下诏调李重进其任青州节度使,过了几天,又派六宅使陈思诲远赴扬州,行程七百公里,给李重进送去一块铁片。

刚写完《将星,照耀大周》的斯诺很好奇,问赵匡胤:太祖,这个铁片,又不是铁皮枫斗,送这么远能有啥作用,是取“千里送铁片,礼轻情意重”的意思,感动一下李重进吗?赵匡胤微微一笑,说,如果你看过周星驰演的《鹿鼎记》,就知道这个铁片是干什么的了。

时间前进到1673年,那时候的周星驰还叫做韦小宝,韦小宝带着多隆和公主远赴云南送亲,让多隆化装成天地会的成员,将吴三桂父子逼到书房的角落里,在韦小宝的授意下,多隆举起尚方宝剑,就要向吴三桂的头顶斩落!

如果你和斯诺一样看过周星驰演的《鹿鼎记》,眼前就会浮现出当时吴三桂父子惊慌失措的场景,还有二人争抢“免死金牌”的惊险画面。

免死金牌,其实应该叫做免死铁牌,因为它就是一块铁牌,被铸成瓦片状。当然,和铁皮的区别在于,铁牌能免死,铁皮只能泡茶。

现在陈思诲给李重进送去的那块铁片,就是这么一块免死铁牌。

刚刚接待了送信回来的翟守珣,李重进就开始按照他说的“李筠不可共事,要养精蓄锐”,开始在扬州养精蓄锐。不料才养了几个月,就接到了朝廷将自己调往青州担任节度使的命令;面对调令还没来得及做出决定,又收到陈思诲送来的铁片——接二连三的命令让李重进有点晕。

李重进考虑了下,决定随陈思诲去开封谢恩。

跟赵匡胤共事日久,对他多少有点了解,如果投降了,应该会放自己一马,再说有免死铁牌在手,只要这个铁瓦片不烂掉,自己就死不了,你看周星驰拿着尚方宝剑,还不是不敢斩杀手持免死金牌的吴三桂父子么。可是李重进的部下告诉他,领导,您不能这么单纯,你当禁军将领时,赵匡胤还是一小兵;你干高级将领这么多年,在禁军中人脉很深,再说了,赵匡胤当皇帝,你什么忙都不帮,什么,您说你有铁片?闹将起来,你这东西也就一废铁,说不定还生锈,能救命吗。

李重进于是又陷入迟疑。不过,他也迟疑不了多少日子了,因为很快,李筠兵败****的消息就传到扬州来了。

李重进很郁闷,写了几句《短歌行》:

瘦西湖畔,渔舟唱晚。良辰美景,别家江山。何以活命?唯有造反。

短歌唱罢,李重进于建隆元年九月,在扬州扯起反旗。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就像李筠造反要联合北汉的刘承钧一起出兵一样,李重进也打算找找帮手,那就是南唐的李璟。他派信使前去,请求李璟出兵攻打宋朝,这次,送信的真见到了收件人李璟。

看到邮差的时候,李璟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几年前赵匡胤随着柴荣三征南唐的画面,同时想到的还有清流关、六合谷里那个奇装异服的大将,此人最近几年总是在李璟梦里出现,吓得他觉都睡不好,一直尽量躲着,现在你居然喊我一起打他,以为我疯了吗,李璟想。

要知道,李璟可不是李井,不但不二,还会填词,“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数句,流传至今。在小楼上吹笙的李璟很干脆地拒绝了李重进的结盟,因为他还不想死,还想……继续吹笙。

造反消息传到京城,赵匡胤如释重负,终于反了啊。

九月二十六日,太祖下诏,削夺李重进所有官职爵位。

十月二十一日,再次下诏,率石守信、王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等亲信大将亲征扬州。

四个月前攻打李筠退守的泽州时,赵匡胤曾经很郁闷。这次,他不郁闷了。随军记者斯诺的战地日记只有几句话,“十一月十一日光棍节,晴。扬州光棍不快乐,太祖很快乐。石守信遣使送信,称扬州破在旦夕,请车驾临视。太祖径至城下,即日拔之。”

兵败的李重进,同样选择了李筠的****之路。其兄李重兴自杀,弟李重赞及子李延福,被宋军斩于市。至于当初把信送错地方的翟守珣,很快就被赵匡胤悬赏找出并安排到京城去做官了。

在扬州看石守信打仗时很还快乐的赵匡胤,回到京城却不快乐了。

因为影帝、修路工人赵匡胤现在都找不到活干了,每个月都有那么三十几天不开心,只好当起了哲学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唐末从朱温自立以来至今五十余年,帝王换了八姓十三人,争战无休无止,一个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似已成规律,众多君王,“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但谁都没有能跳出这规律之外。如今我要让大宋长治久安,避免“其亡也忽焉”,该从何下手?

因为平定二李有功,此时已经升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的赵普见到领导不开心,于是询问有何忧愁,哲学家赵匡胤就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和赵普交流。

可能很多读者都在另一个场合见过这个问题,也见过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版本的答案——“我们已经找到新路以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如你所知,赵普可没学过20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学不出这么空洞洞华丽丽的唱腔。赵普的答案是,如今地方政府权力太大,要钱有钱,要兵有兵,比中央政府还强,治理之法简单易行,只需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定!

太祖大喜,连声说:“打住!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然后吩咐赵普:传令下去,明日我要大摆筵席,夜宴群臣。

看我写到这里,斯诺问我:什么夜宴,你就不用故弄玄虚了,接下来要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杯酒释兵权”吧?

徒步表示很有压力,被看穿的男人总是很有压力的——因为这段真的要讲杯酒释兵权了。这个著名的故事是说,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赵匡胤设宴招待石守信等数人(从不同出处,此处记载人数为2至5人不等),诉了一阵苦并表达了一通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理论之后,五人就于次日上表辞职,交出兵权,然后回家行乐去了。

就像撤掉宰相座位故事的1.0版本一样,杯酒释兵权故事的这种讲法仍然具备通俗易懂,富有传奇色彩,男女老幼都有兴趣聆听的优点——徒步虽然也很有兴趣按照这种方式陈述下去,可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因为有人说这个故事是假的。

于是徒步又决定考证一下。

现存“杯酒释兵权”的最早记载,是北宋丁谓的《丁晋公谈录》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但在北宋史官所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不见一个字记载。元代宰相脱脱根据《太祖实录》、《三朝国史》编成的《宋史·太祖本纪》,对此事也不着点墨。

太祖本纪中,对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记载的所有事情如下:

“秋七月壬戌(初一),以皇太后殡,不受朝。辛未(初十),晋州神山县谷水泛出铁,方圆二丈三尺,重七千斤。壬申(十一),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光美行兴元尹。己卯(十八),陇州进黄鹦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七月初一,破事巴拉巴拉,初十,另外些破事巴拉巴拉……七月十八,有人送来一只鹦鹉。

在常人看来,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是个大事,再怎么着也比地方官送只鹦鹉重要,如果连进献鹦鹉这种小事都记述在本纪中,七月庚午日(初九)却没有任何有关太祖饮酒的记载,那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事。

而且《丁晋公谈录》《王文正公笔录》以及半个多世纪后司马光所著《涑水纪闻》中,对此事记载殊多差异。

《谈录》只讲罢石守信、王审琦二人的兵权,且无设宴请客一说。《笔录》记载罢去兵权的宿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外,还有其他几位将领,并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场景,这是后世“杯酒释兵权”一说的主要出处。

《纪闻》则大篇幅描写太祖与石守信、王审琦等对话场景,绘声绘影,譬如石守信等人“皆惶恐起”,“皆顿首涕泣”等语,恍如身历其境,共饮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