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一条小溪,一座村落,青青的瓦片,白白的墙,这里就是绝美的尘世——安徽。路口的树下,温一壶老酒,约上一群朋友,聊聊家常,回忆回忆人生的得失,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
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的秀丽,甚至于雁荡山的巧石,武夷山的蕴藉,在黄山,你都可以找得到。
黄山,聚集了人们对山的所有幻想,巍峨、神奇、俊秀、妩媚、阳刚,以至于几百年前便有人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之奇。翻开散发着悠悠香气的唐宋诗篇,“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的诗句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反问:黄山究竟有何等魅力,竟让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对它如此钟情?然而,当你踏上黄山的土地,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的甜味,抚摸着变得润润的、爽爽的皮肤,问题则迎刃而解了。
黄山是美的。它的美不仅在于山上的奇松、怪石,而是在于黄山是与徽州合在一起的。还没有登上黄山,只是在徽州的路上,穿过车窗,看见正冒着一缕缕炊烟的农舍,农舍前是绿意盎然的水田,而远方的黄山如黛,晨韵悠然。这一派田园风光就足以令人陶醉。
当银铅色的天空上开始飘起大片大片的雪花,伴着飒飒的微风,雪花便像北方春天的柳絮,漫天飞舞,然后缓缓而下。此时的黄山完全的隐藏在一片雪雾里,而诸峰的峰峦峭壁和深壑幽谷,也都那么洁白无瑕,那么悠然潇洒,让人不胜喜欢。
当然,黄山的雪景并不是时时都可以看到的,它需要机缘。传说农历新年左右是黄山下雪的最好时机。偶有缘分的人,在新雪纷纷时来到这里,就会看到奇妙的雾凇、雪凇、冰挂、雪帘,以及一个珊瑚盛开的冰雕玉砌的世界。但这种奇景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如黄山上的传说。
黄山的雪景虽奇,但却不能让人震撼,真正让人震撼的是黄山的“变”,那不是依靠堆砌与媚俗而得来的喜悦,而是一种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天赋与得天独厚的气质。最能体现黄山这种气质的,就是云海。
黄山自古就有“黄海”之称。一座山竟然以海为名,谁不说奇?然而,黄山真正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这里似海非海,山峰与云雾相幻化,意象万千,引发人的想象也更是万千。按照地理分布,黄山可分为莲花峰、天都峰以南、玉屏峰、狮子峰、始信峰以北5个“海域”。其中,玉屏峰的文殊台是观前海的最佳处,其间云围雾绕,高低沉浮,是用自然彩笔画出来的天地。而狮子峰顶和清凉台,不仅可以观看到瞬息万变的云海,还能观赏到曙日初照。据说,当太阳从诸峰上升起时,云的海洋顿时翻滚奔腾,太阳的金光浮在海洋之上,就像跳跃的金子,简直艳丽不可方物。
而黄山那块高达12米的飞天巨石,在云雾的幻海中时隐时现,仿佛真的从天外飞来般的,立在“空中”,无怪《红楼梦》要将它作为开篇剧首。
黄山游时间
黄山的旅游旺季是每年的3月中旬到11月中旬,但剩下的时间可能是黄山最美的时候,有“黄山最美季节”的美誉。黄山的冬季往往比较长,每年的10月下旬左右就可能下雪,通常12月至第二年的2月是雪最厚时期,也是赏雾凇、黄山雪景的最佳季节。
其实,在黄山中,峰石的实与云海的虚幻是最完美的配合。无论是飞来石的危险、惊奇,还是位于云谷寺皮篷路口的仙人指路,都在云海的浮沉中,显出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色,是在诗中、画中才可见到的景色。
这就是黄山。它任何一个奇景,都可以模仿,都可以在其他名山大川中寻找到痕迹,只有它天然合一的气质与气魄是独有的,是任何一座其他的山想学也学不去的。
九华山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
九华山中,九峰如芙蓉,“芙蓉”中,古刹林立,真身佛祖殿中,香烟缭绕,于是人们称它为“莲花佛国”。
九华山的中心,是九华街,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在九华山上众多的寺院中,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寺,建于晋代。据说,这座寺院之所以叫“化城”是有来历的。在《妙法莲花经》中记载,有一个“导师”带领着一队人去远地求取珍宝,由于道路艰险,疲惫不堪,人们心生怖畏,要打退堂鼓。带队的“导师”感到非常惋惜,便施神通力,在众人前方化现一城,让众人休息、冥想。“化城”由此而来。
沿九华街而上,九华山的美将一展眼前。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而群山掩映,险峰上峭壁怪石,惟妙惟肖。其中,峡谷、溪涧交织其间,流泉飞瀑,风光无限。
天柱山
在名山聚集的安徽,天柱山并不是“热门”。相反,她还有些冷清、安静,据说几乎无人打扰。但实际上,天柱山的美却是可以和黄山媲美的,而且山路险陡,具有“擎天一柱,万岳归宗”的豪迈。
天柱山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境内,因主峰海拔有1488.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此得名。天柱山上有山峰42座,其中苍松、翠竹遍布,怪石、奇洞、飞瀑、深潭无奇不有。
或许正是由于天柱山的多而奇,才受到道家和佛家的喜爱。在古老的道家文化中,曾在中国的奇山绿水中,总结了36洞天、72福地,而天柱山就名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而佛家的禅宗也与天柱山颇有渊源,据说禅宗达摩祖师后,禅宗二祖、三祖都曾在天柱山修行,在南北朝时,天柱山山谷寺僧众甚多,俨为四海名刹。
天柱山的路几乎都是石的。那些石阶穿行于各峰之间,转转折折,常常带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在天柱山最险的一段路,是被称做“青龙背”的一段山脊。磅礴的大山到这里仿佛被刀削过一般,由底部向上急速收拢,只留下一条极窄的山脊,供人通过。据说,这条山脊如蛟龙翻腾于云海山峦之间一般,是运动的。走在龙背上的人,无不飘摇欲坠,只有紧紧抓住两边低不及腰的围栏,将重心稳住,才能勉强通过。当你终于战战兢兢地走到了龙脊的尽头,一抬眼:呵!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从自己的脚下铺展开去。远处山脉在地平线处与白云缠绕嬉戏,谷间乍现的小溪,轻如羽纱,轻轻挽于青山腰际,而面前那翻滚奔腾的云海,美丽无边……
三祖寺
三祖寺是天柱山最著名的景点,距南大门野人寨不远。这座寺庙建于南朝,今仅存藏经楼、偏房数间和屹立于寺前的觉寂塔。由于寺周风景旖旎,文人墨客曾多次来此游览,留下了很多人文景观。如寺西山谷中,就有“山谷流泉”和“石牛古洞”的景观。相传,北宋黄庭坚曾坐石牛之上读书,巨石上刻有黄庭坚诗和同时代大画家李公麟所绘的“山谷道人坐牛图”,至今仍清晰可见。
这就是无与伦比的天柱山。
西递与宏村
提起徽州,人们不禁想起一片灰蓝的瓦顶,粉白的墙,拱形的门壁,还有那嵌在墙上的一扇扇精致的木窗。每当清晨拂晓,那蕙质兰心的徽州女子,轻轻地拎着一篓青菜,迎着斜斜地照在肩头的朝阳,向着那些院落走去。这就是那个如画般的地方,西递与宏村。
西递和宏村只是徽州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但却有着“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
穿过西递村拱形门的村口,远远眺去,高低不一却又紧密相连的房子,全是白墙青瓦马头墙,布局工整,结构精巧。明清时,西递村民大多是经商之家,家资殷实,因此修建的房屋也都很讲究。尽管如今这些屋檐与青灰色的墙壁,已经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但在半晦半明的晨阳中,仿佛依然散发着明清的色彩。
西递人说“雨雪是金银”,于是家家户户都设有天井、亭阁、小池,雨雪皆落在自家的庭院,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或许就是如此。随便推开老宅的门,天井、院落便展现在眼前,而宽敞的厅内陈设也一目了然。在西递的街口,还有一户人家的门口向后缩进了半米,门额上刻着“做退一步想”。据说,这是因为当年贪官污吏很多,主人为后人做的警示。这就是西递,尽管曾经辉煌,如今静寂,但那些静悄悄地散发着生活气息的小院,依然上演着故事。岁月只是埋葬了过去的风华,却抹不去心中的记忆。
同为“画里乡村”,如果说西递给人的是一种厚重,那么,宏村给人的则是一种灵秀。远山在沉沉的雾霭中若隐若现,岸边的垂柳在轻轻的微风中摇摆,三两只鸭游弋,四五片蝶翻飞,炊烟袅袅,燕舞莺啼,这是西递所没有的轻盈。
徽州民居
宏村的轻盈来源于萦绕在村里的水。村中心的水塘名为南沼,水源引自后山之泉,泉水流经各巷,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里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或许正是山水的滋润,才让宏村的木雕如此精美。据说,在村里曾经的首富之家的承志堂中,有一根精美绝伦的雕梁。雕梁上为了展现琴棋书画,竟然栩栩如生地雕刻出36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小楼,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而清代以后多为一厅堂两卧室的三间屋或一厅堂三卧室的四合屋,而且厅堂为明,卧室为暗。大门上装饰有山水人物的石雕砖刻,门楼往往建成重檐飞角的样子,四周高筑防火墙,形成一个院落。徽州建筑有一屋多进的特点。一般说来,一个家族住在同一宅子,而一家住一进。平日里,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等到祭祀时,中门打开,族人都从大门进出,以祭奠先人。
行走于西递、宏村,始终有种莫名的感动,仿佛这里有一股地老天荒的气息,淘洗着人们心底的喧嚣与浮躁,它不断地提醒你,生命不是耗费和使用,而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