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春天的江南,风是轻的,云是淡淡的,街前的杨柳依依,房后的油菜花灿烂。在这个时候来江苏,看花赏柳,渡船过桥,纵使不是故人,在桥上擦肩而过,也能萌生一种回眸一笑的情怀。春天的江苏,充满了故事。
吴越之地,自古多情。比如范蠡那为爱舍身,抛却名利,与心爱的人泛舟于湖的情怀,让太湖的水一刹那也变得幽邃起来。
太湖在江苏南部的无锡市,临接浙江,面积达2338平方千米,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而且此湖中山水尽多。黄山之所以有72山峰,那是因为它原本是山,而太湖中的72峰却让你不得不惊奇。太湖八百里,湖中大小岛屿有48个,连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岛,人们称为72峰。或许太湖的72峰没有黄山的奇绝,也没有黄山山峰挺拔、高大,但它们或山水交融,百态千姿;或碧草繁花,掩映着小桥流水人家;或清纯瑰丽,诉说着天下奇异;或端庄典雅,透着浓浓的诗情,构成了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图画。
行走于太湖鼋头渚,别有一番情味。青山绿水中,长春桥、澄澜堂、飞云阁点缀其间,古旧的廊檐旁,百花盛开,杨柳依依。
太湖的美,还在夕照。在万顷的柔波之上,一轮血红的残阳,徐徐在地平线上落下,天地间瞬时仿佛绚烂起来,那些金黄色的光,柔和地附在桥、廊、湖面上,那样的雄奇,却又那样的瑰丽,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湖上的日落如此迷人,便想湖上的月景也是可爱的吧。遥想当年范蠡、西施月夜泛舟于此,亦能感受那“如此烟波如此夜,居然著我一扁舟”的感叹吧。
观过太湖的美景,大吃一顿是必不可少的,寻一家湖边小店,吃上一顿真正的船菜,一次旅行便完满了。
太湖盛产三白,即银鱼、白虾、白缌鱼,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太湖白虾了。传说此虾虾壳极薄,通体透明,晶莹如玉,即使煮熟后也呈现罕有的洁白,吃到口中细嫩异常,鲜美无比。
太湖珍珠
太湖除了湖美,水美,人美,船菜美,还有珍珠美。太湖地区盛产人工淡水珍珠,据说颗颗晶莹滚圆,色泽纯净,在国际上享有“太湖珍珠天下第一”的美誉。清代的慈禧太后也曾赞誉道:“东球南珠,不如太湖淡水珍珠。”可见其珍珠之好。如果你有时间去太湖,不妨也看看珍珠吧。
太湖就是如此一个美丽的地方,虽然它没有西湖的精致、优雅,却有着独有的魅力。无论是茫茫的湖水,还是甜美的湖菜,都容易让人想起一种悠闲的生活。抛却繁忙的工作,与心爱的人,泛舟于湖上,相携看鼋头精雅,夕阳坠波……世间还有比这更美的事吗?
苏州园林
苏州,幽幽古镇的老街,郁郁葱葱的香樟,白墙黛瓦的平凡小居,散发着悠悠的韵味,更别提雕梁的画栋,致巧的园林。
都说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如果真到苏州,见识了这里的园林,才知道什么叫做精致幽雅。如果说北京的园林透着的是一股宏大、严整、堂皇的气息,那么苏州的园林则是小巧、精致、自由的集合体。
或许是苏州小桥流水的生活太过柔情,使苏州园林到处弥漫着一种诗意。无论是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还是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无论站在哪个点上,都有着“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苏州的园林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繁盛时曾有200余处,如今保存尚好的有60余处,其中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杰出代表。拙政园这座明代园林,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在这里,无论你是凭栏倚望,还是开窗遐想,拙政园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一幅幅的如诗如幻的“国画”。即使是离园有好几里的宝塔,也能被设计者借入园中,让观望它的人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错觉。
留园坐落在苏州阊门外,是苏州园林中景致分布比较密集的园林,而且不仅如此,据说留园中布局的巧妙,为诸园所莫及。这里假山池沼相映,亭台轩榭回转,其间花草树木点缀,虽有移步换景之妙,但仍少了曾经的那份淡然。
如果说拙政园和留园还带着大家园林的气派,那么网师园就是苏州园林小巧、精致的典范。这座隐藏在苏州药门带城桥南阔家头巷中的小院,是水的天下,主人曾取“渔隐之义”,称为“网师园”。网师园以石分区,以水为中心,主园中全用黄石,而其他庭院用湖石,不相混杂。漫步于回环的廊庑之下,看着山水错落,环池亭阁的瞬时美景,生出一种诗意来。据说,来网师园看最美的风景,不是穿行于其中,而是寻一处幽静的角落,或坐,或站,片刻之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风景与你刚刚所看到的便大不相同。这亦是网师园中风景之一奇吧。
其实,苏州是一个处处散发着灵气与古朴气息的城市,行走于各园林之中,典雅、古朴之气扑面而来,仿佛一首精巧而韵味十足的小诗,等你细细品味。
姑苏城的湖光山色
苏州是古典优雅的,温润如玉的,却很难见到山。这是苏州的遗憾,假如没有穹窿山,这种遗憾将不是姑苏的优雅能替代的,也不是苏州城内那弯弯绕绕的碧水可以弥补的。
相传,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他很有才学,天文地理无不精通。当时洪水泛滥,他便帮着大禹治水,深受舜帝的敬重。制服了洪水后,舜帝将吴地封给了他。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年代久了,“姑胥”在吴侬软语中便逐渐演变成了“姑苏”。
苏州是古典优雅的,温润如玉的,却很难见到山。这是苏州的遗憾,假如没有穹窿山,这种遗憾将不是姑苏的优雅能替代的,也不是苏州城内那弯弯绕绕的碧水可以弥补的。因为没有山的城市,便少了一种慰藉。其实,穹窿山虽名为山,并没有其他山峰的高峻挺拔,只是山上藏龙卧虎,古寺悠悠,别有一番风景。传说,这里曾是孙武隐居写作《孙子兵法》的地方,多年以后,这里依然散发着一种温润的气息。
寒山寺虽名为寒山,却并不是山,只是透着一股清冷之气的寺院。穿过枫桥的石板小巷,抬头便可见绿树掩映着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当年一首“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忧愁,使得寒山寺的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也因此名扬天下。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时期,原名为“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到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和拾得曾自天台山来此住持,遂改名为“寒山寺”。
苏州的豪气在虎丘。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几乎是使小寺成名的唯一原因。
乃憾事也”,可见虎丘之吸引人。其实虎丘之所以有豪气,是因为这里埋藏了吴王阖闾和他的宝剑。相传,吴王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便将他葬在了虎丘之地,因此,才有了如今别有洞天的虎丘剑池。
剑池是一潭绿水,池边悬崖壁立,巨石叠嶂,中间有一条飞瀑,落入剑池中。或许是剑气所致吧,剑池的水并不清澈,若非瀑布激荡,以及涌泉,人们定以为是一片死水。而潭中鲤鱼纠缠,倒反证了“水至清则无鱼”的老话。悬崖的岩壁上,有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而高约数尺的红色篆字“剑池”,仿佛如蛇般逶迤,据说是元代书法家周伯琦所书。
虎丘之地,除了闻名天下的剑池外,还有虎丘茶。虎丘又名海涌,传说此地之泉连着深海,人们取来泡茶,果然清香怡人。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真实,但虎丘茶中的茉莉花却是清香的。虎丘的茉莉花长在剑池旁,和唐时吴中名妓真娘有莫大的渊源。据说从前茉莉花是没有香气的,真娘死后,芳魂附于茉莉花上,才有了四溢的幽芬。虎丘人为纪念真娘,用茉莉制成了茶叶,还将其称做“香魂茶”。
当然,苏州的湖光山色因有了吴侬软语的苏州人而生动起来。无论是在城中弯弯曲曲的小河边,还是在古韵悠悠的寒山上,抑或在奇幻诡异的剑池旁,都能听见那纯正的苏腔吴调。那一声软柔的低语,仿佛优美的乐曲,被揉捏得一波三折,余音袅袅,让这个温婉的苏州顿时变得多情起来。
扬州
印象中,扬州是一个飘满脂粉气的小城。这里的脂粉气,吸引了无数风雅的文人骚客不远千里而来,并在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而儿女情长,吴侬软语也成就了一段段名闻古今的佳话。
对许多人来说,扬州就像一个梦,一个被唐诗宋词中浸染得无比曼妙的梦,一个被许多传说逸闻渲染得如痴如醉的梦。“烟花三月下扬州”,迷的烟雨,撑着油布花伞的玲珑女子,美丽、安静的湖水构成了扬州自然的风景画。一首《扬州慢》曾道尽了扬州的烟雨,而仙女庙里上错花轿的扬州女子,依然向世人诉说着扬州的传奇。
这个曾经叫“广陵”的地方,自古就笼罩在风流才子、浪漫佳人的光环下,与人们保持着若隐若离的距离。然而走进它,你才发现它是一个小小的、温馨可爱的城市,在古朴的风韵中,散发着一种漫不经心的韵味。田间山野中,是连绵不断的金灿灿的油菜,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满眼所见的皆是看似古老的建筑,虽没有飘飞的柳絮,却也如初夏时待放的一朵莲花,摇曳着别样的神韵。
扬州的美离不开瘦西湖。你或许认为瘦西湖因为是小西湖的样子,因此得名吧。但事实上是因为瘦西湖是“借”西湖的一角形成的佳景。后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一首: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一年中,瘦西湖最美的时候,当于四时八节。风晨月夕,瘦西湖在山水环抱、绿树连荫之中,就似一条飞舞的彩绸环绕在“半点金山”周围。两岸林木扶疏,杨柳依依,间或点缀着楼台亭阁,不禁清爽怡人。月夜,乘着舟儿缓缓地划开细浪,在湖中飘然而行,站立舟头,远眺湖光,只见烟雨朦胧中隐现着金山的红墙绿瓦。耳边时而传来似有似无的扬州小调,迂回曲折间不停地撩拨着心绪,让人如痴如醉又回味无穷。岸边柳丝在朦胧中低低私语,难道是与鱼儿感叹这四月烟雨的美丽?
大明寺
游扬州,三分看景,三分读史,三分吟诗,如果你还有一分心情,就留给扬州的小巷吧。这里的小巷不单单是小巷,小巷里还承载着一段段历史,一桩桩韵事,其中纵横交错的巷道,回环曲折,明明看似已经走到了尽头,不料行到近前,却又柳暗花明。扬州的小巷是庞杂的,闲行于这里,不必有什么目的地,只是信步向前,偶尔路遇一口古井,看着井沿上留下的岁月痕迹,不禁怀疑,时间已经凝固了。
扬州是一个传奇的地方,当你在小巷中穿行的时候,或许还会遇见一位美丽的女子,袅袅娜娜地从迎面走来,那缀着蓝花的连衣裙,带着淡淡的香气,在狭窄的小巷中侧身而过,留下了一袭似有似无的馨香,也留下了一丝若隐若现的念想。
地处古城扬州城北蜀岗,依山面水,历史悠久。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又称“栖灵寺”、“西寺”。曾在唐、宋年间分别毁于大火,后复建此寺。乾隆皇帝时,曾敕名为“法净寺”。1980年,鉴真大师的塑像从日本“回国探亲”后,复原名“大明寺”。
水乡的小镇
很向往江南的水乡小镇,没有理由,单是想坐着乌篷船悠悠地穿过小桥,便令人兴奋半天。久居江南的人或许早已习惯了,如水墨重染般的乡村画景,早已失去了新鲜的意味,但他们却知道,那看似平凡而普通的小镇,就是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吸引着,召唤着。
江苏的小镇,周庄、同里、乌镇。一如江苏这个名字,带给了人们一种温婉而宁静的气息。还记得《似水流年》中,那扇厚重而乌黑的大门,推开后便走进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满是书香,尘封的繁华与静寂。江苏的小镇,就像隐藏在那扇大门后的书房,偶尔透出些许光亮,让你忍不住前去窥望。周庄像许多江南的小镇一样,坐着船才能体会到那里的味道。坐上一条乌篷船,轻轻地摇起船上的小桨,随船徜徉在周庄的大街小巷,不禁发出幸福的感叹。
同里离周庄不远,与周庄一样有着江南小镇的风韵。如果说周庄有着苍老的样貌,那么同里就显得亮堂多了,她是那种能让人产生长久驻留想法的地方。同里的水虽没有周庄的婀娜,但却多了一股悠长的韵味,划船而过,听着潺潺的水声,看着恍惚的水影,人会情不自禁地浸入其中。
同里镇中因水成街,家家临水,于是桥便成了连接街道和宅院的枢纽。同里的桥中,最著名的要数紧紧相邻的“三桥”了,它们小巧玲珑,端庄典雅,静静地道尽了同里的魅力。据说,住在同里的人,无论什么喜事,都要热热闹闹地把这三座小桥走一遍,算是对将来生活最美好的祝愿。在同里随便走走,便能看见那些特别的建筑,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一座座沉静而古朴。轻步踏入,一股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但你却又明白地知道,那样的气息,只有在这乡水悠悠的同里,才能散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
在水乡,水是永远也少不了的。它才是小镇的眼,小镇的灵秀所在。
水乡小镇的亭台屋宇
提起乌镇,很多人都会想起《似水年华》中的悠悠的情调,满满的情怀。乌镇并不大,但却有着千年的历史,只是不知如今路边千年老店的招牌,有几家是真的。镇的西头,有一座修真观,观前有一条游廊,游廊的每一根横梁上,都刻着浮雕,一幅幅望去,一部精彩的三国便展现在眼前: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五关斩将。一幅幅精巧而生动,不知不觉就给来这里的人,带来了一丝丝古意。
这就是江南的小镇吧,散发着温婉的风韵,从未茫然过,每到历史关头,就会挺身而出,就连石桥边闲坐的老汉,都对社会时事有着自己的评判。或许这也是江南小镇吸引人的原因。
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太阳岛风景区与南部老城区隔江对望。而北部的太阳岛风景区“白夜”。
南京
南京是一座厚重的城市,几乎在她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比如秦淮河边,谁在唱《桃花扇》?一句“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道尽了她往日的繁华和今日的凄凉。
南京承载了太多的往事,从三国的激战,到南朝四代的繁盛,从后唐李煜的悲情,到太平天国的壮烈,从秦淮八艳的旖旎,到日军屠城的惨绝人寰……太多的时光在这里沉积,直到浓得化不开。然而,或许正是金陵的沉重,南京的繁华,还有旖旎的秦淮河,带给了人们太多的遐想,才引得人们不断来到这里,去寻找一个关于古城的旧梦,去寻找一段前世今生的情缘。
南京的故事,深藏在带着血的石路,深藏在小巷中那白墙灰瓦的人家,更深藏在十里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秦淮历经了数百年,依然灯红酒绿。一弯绿水,古旧的民居,咿咿呀呀的弹唱,仿佛时间从没有在这里行走过。夜晚,一串串红色的灯笼依然在临水的窗下摇曳着,留下一河的灯影,而那汉白玉的桥头,早已找不到风度翩翩的公子和手执团扇的佳人。
漫步于秦淮河边,尽管两岸建筑古色古香,但河边商铺颇为现代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当年的画舫早已被承载游人的小船代替,屋顶和门楣上的花灯也早已没了那丝古朴的气息,热闹而放纵的人群,也早将这条河留下的沉静的气质挥霍殆尽。
走进乌衣巷的王谢古屋,却出奇的安静,或许这里是唯一留下古秦淮气息的地方了。不大的庭院,一如其他古居的灰瓦白墙,淡淡地透着一股古韵,墙角的几丛芭蕉,在清风下轻轻摇动,小院顿时诗情画意起来。曾经的老房子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具,如今却都被罩在玻璃柜台里,在幽暗的房间中,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漫步在这安静的宅院中,一种历史的沉重感,一种繁华落尽后波澜不惊的淡然,让心中的烦闷顿时消去了。谁能想到,在繁华而喧闹的秦淮河,还有这样一个隐秘的角落,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呢?
长时间留恋于这个小院,不忍离去,抛却现世的烦恼与忧愁,不禁问自己:就像墙角的芭蕉一样,静静地守望不好么?庭院里响起的悠然的古琴声,那是守护这里的年轻人的心。这个小小的院落在琴声的滋润下,渐渐模糊了,就像一幅水乡古镇的工笔画,到处晕染着一种悠悠的情怀。
这才是真正的秦淮吧,那样淡然镇定!或许这才是当年真正的金陵,如今真实的南京?而城中小巷的喧嚷,河边人们的喧闹,只不过是秦淮的浮金,在时光的流走中,渐渐褪去那喧闹的本色,只留下墙角芭蕉般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