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当北京的阳光恣意倾斜在每个角落,那点点斑驳似乎淡忘了凝重的往昔,曾经那般深刻,如今终抵不过时间的轮回。轻轻地走着,轻轻地抚摸,古老京城的片片印记在视野中逐渐模糊,以为遗忘了的,却突然变得历历在目。蓦然发现,在这里,记忆的沟壑会被一点点填平,那行走在时光中的历史,依然象征着永恒。
紫禁城已经和历史一同飘远,可是每当驻足在那座古老的宫殿前,依然会肃然起敬,也许是因为,如果抛开它所承载的时光,我们的今天,也便无从谈起。
君临天下,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人们崇敬它,羡慕它,热爱它,敬仰它。然而将斑驳的历史放大,也许就在某个不为人知的瞬间,细节之处的一片枯叶突然抖落,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除了淡淡的哀伤,还有对于过去的眷恋。过去,“故”去,留得一片红墙垒砌的城池,在人们的记忆中。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堪称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比起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以及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更胜一筹,被荣耀地尊封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很多人慕名来到故宫,就是为了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与帝王的奢华。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竣工。这片堪称世界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建筑面积有15.5万平方米,内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980间。上等木材、琉璃瓦顶、青白石座与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交相辉映,尽显出故宫的富贵荣华。
故宫很大,在游历之初,它的庞大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范畴。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分守故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神武门相对的,是用土、石筑成的公园——景山公园,里面种满松柏,象征着万古长青。
以乾清门为界,在故宫内部,“外朝”与“内廷”两部分的建筑风格变得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前朝”;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与后妃的住所。后人不远万里来到这座红色城池前瞻仰,举目四望,游走,触摸,感怀。之后在不同的记忆中,留下不同的印记。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这个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贯穿72根1米长的柱子的宝殿上,依稀能看到当时举行大典的场景。造型精致的鹤、炉、鼎,雕刻精细的屏风与整个大殿相互映衬,显得庄严而又绚丽。太和殿,穿过那道门槛,眼前便是大好的锦绣前程。古往今来,太多的人走上仕途——这条坐享功成名就的道路。在一轮又一轮的前行中,远方模糊的灯塔,便是太和殿堂上那个宝座。于是,一个又一个年轻有为的励志青年不远万里进京赶考,为的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的豁然开朗。
有人这样说过:“故宫的美,在于它的砖,它的柱,它的妃子。”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后宫,如果没有那般纷繁、唯美的红颜,其色泽便会略显逊色。真正的爱,不止于浪漫,最高的境界便是超脱死生的轮回。宁寿宫颐和轩后廊旁边的“珍妃井”刻着珍妃对光绪帝的绝世之爱,因为爱之深刻,所以在冥冥中化做不朽,得以亘古及今,得以流芳万年。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想象中的御花园,也许是姹紫嫣红,莺歌燕舞。可是跨入御花园才发现,满庭满院,处处是嶙峋的松柏和流芳的芍药。或许,那曾代表一种单纯的寄托,在帝王的眉宇间,也流露出对于万古长青的盼念。松树,故宫中满眼苍劲的、四季常青的松。渴望永生、渴望长生不老、渴望益寿延年,那时的心情,在后世的频频点头中得以深刻理解。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似乎在不经意间便道出生命的真谛,面前如此的恢弘气势,如此的震慑人心,帝王们曾有过的盼念,其实早已在后人的瞻仰中得以实现。他们的崇高,他们的至尊,他们的万古长青,他们的英明千载。
走出神武门,登上景山,紫禁城的恢弘之气尽收眼底。一直以来,景山不仅闻名于滋养人心的地气,更闻名于它的三季花团锦簇,四季松柏常青。乾隆年间修筑的绮望楼,依山之势修建的五方佛亭,至今为人们所流连。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景山艳丽盛放,一副尊贵雍容的典雅瞬间便沐浴满园。一座人工修筑的皇家园林,就在这个偌大的京城低调地安享天年。每次凭吊崇祯帝辞世的古槐,每次看着写满记载的碑文,都会不禁慨叹。“忠臣必赖明君”,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那是帝王用一生的命运来诠释的古训,值得今日的我们百般借鉴。
走出景山,看到护城河边石砖缝隙中钻出的嫩绿色小草,正在以顽强的姿态奋力生长着。心情突然觉得宽慰。这幸运的植物,天生便成长在充满帝王之气的紫禁城边,淡淡的绿色,却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夕阳西下,小草摇曳的腰身与紫禁城中斑驳的红墙、暗黄的琉璃一起,凝成一道别具韵味的自然风景。
而故宫中的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均在此举行婚礼。
颐和园
古老的京城,斑驳的红墙,嶙峋的山园。任时光荏苒,这注定是一座古朴悠然中被满腹沧桑浸染的城市,却在前行的途中,愈加容光焕发。道路两旁的月季娇艳地盛开,园中的牡丹优雅舒展,一座座皇家园林,在太平盛世中,更显出无穷无尽的韵味。
颐和园,山青水幽,景色秀丽。它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因为京城的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这片土地集帝王将相万千宠爱于一身。1764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颐和园始建成。它原名清漪园,最初只是帝后宫妃们休闲避暑的场所,雍正帝继位后,开始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中,连同政务、读书、游乐于一体,如此,这里逐渐成为了政治和娱乐的双重中心。“颐和”的本意源自“颐养太和”。1860年,颐和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军饷对其重修,并改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除了紫禁城,这里是晚清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是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迄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造园艺术中,颐和园无愧于其“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名,集万家之大成,尽显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同时充满了和谐自然的生趣盎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诸多人工景观与周围的自然山峦、粼粼湖面交相辉映,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自然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规模宏大,是颐和园景区的第一大特色。在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的景区中,水的面积便占到3/4.园内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景点建筑百余座,院落20余处。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是后人游历时必观的景点,可谓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
未进颐和园,就已经被它雄伟的气势所感染。大门两侧傲然伫立的两座狮子,公狮右爪握球,象征一统江山;母狮左爪扶幼,象征母仪天下。走入大门是一对猪猴石,第二道大门,万寿石映入眼帘。万寿石后麒麟现身。在颐和园,世界上唯一一对“龙在下,凤在上”的雕塑,象征着慈禧太后至高无上的权利。
再往里,长廊显现。颐和园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它位于万寿山南麓,全长有728米,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700余米的游廊中,绘有图画14000余幅,传统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鱼虫置于画中。
长廊穿过佛香阁。佛香阁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皇室在此烧香。它位于万寿山前的山腰处,建在一个21米的长方形台基之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8根巨大擎天柱支撑其间,结构复杂却异常精细。佛香阁以其庄重雄厚的风姿奠定了园中建筑群的主旋律,因为有它,方才凸显昆明湖的荡漾,万寿山的庄严;因为有它,皇家气派才能更添几分光辉。
颐和园的景区中,万寿山总能因其山间多而宏伟的建筑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等,诸多亭台楼阁,登其上方,昆明湖中秀美景色尽收眼底。
众多山上建筑,智慧海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智慧海”原为佛教用语,本意用来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的颐和园中“画中游”法力无边。这个建筑看似木结构,事实上没有用一根木料,全部是由石砖砌成。因为没有横梁,也被称为“无梁殿”,又因为其中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呼它为“无量殿”。整个建筑全部由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中间夹杂少量紫蓝色琉璃,远远望去,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其外嵌于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是让人心生虔诚。
无论是远观或是近赏,昆明湖都是颐和园中最为娟秀的景色。碧波浩荡、余波淼淼,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静卧湖中,西边那艘很美的大船,若不是石头做成,定会在乘风破浪之时尽显英雄气势。
那石船取名清晏舫,有“河清海晏”之意。在整个颐和园中,它是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一处建筑。之前作为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建清漪园时改名为“石舫”。
古老的颐和园,从一个景点跨入另一个景点,便是从一个世界跨入另一个世界。这里景点之多,景色之异,数不胜数。
每当游人踏出颐和园的门槛,总是会不由得回眸。世事无常,风雨变幻,虽然历经百年沧桑,颐和园依然屹立于青山翠谷之中,历久弥新。
触摸北京的历史印迹
有人说,在北京游走的过程,便是触摸历史的过程。也许只是不经意地一抬头,便与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不期而遇,在这里,可以追忆逝去的岁月,也可以追逐美好的未来。
有人说,在北京游走的过程,便是触摸历史的过程。也许只是不经意地一抬头,便与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不期而遇,在这里,可以追忆逝去的岁月,也可以追逐美好的未来。很多人来这里,都是为了圆却心中那个追逐多年的梦。
“不到长城非好汉”。对于这座世界最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人们留下亲切而骄傲的激励。放眼望去,那一万两千多里的延绵不仅是真正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中华民族的祖先时至今日仍然被全世界所钦佩,那伟大的建筑,让全世界的目光凝向一处——东方。
而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是中国建筑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绮丽瑰宝。肃穆、庄重、神秘、敬畏,遥想明清,每逢春秋大祭,帝王从紫禁城仪仗出行,来到这里,斋戒沐浴、奏乐礼拜,祈求上苍降福于人间,保佑黎民百姓风调雨顺。正是因为那些古老文化的滋养,才有今日如此优秀的华夏子孙。
踏着历史的足迹,来到雍和宫。这座除西藏地区以外,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喇嘛寺庙,来过的人无不被它辉煌的皇家园林建筑、神秘的藏传佛教神像以及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所吸引。那段最繁荣、最辉煌的历史风貌在这里被一一呈现。
昔日的“万园之园”,虽然今昔只剩下断壁残垣,却默默地向世人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在“圆明园”,人们感受到的,是对历史中辉煌的慨叹以及对屈辱的无奈。
静静漫步于北海,抬头望望那帝王心中的海上仙山,紫禁城西苑的美就这样尽收眼底。湛蓝的天空,湖面温柔的风,时不时地粼粼波光,站在历史与现在交替的地方,心中一片云淡风轻。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每一处繁华终究趋于平淡,令人铭记的,便成为历史。眼前的,将来的,皆是如此。然而,在追逐和探寻的过程中,内心依然雀跃,因为我们曾亲历其中,抚摸过那块砖,那片瓦,面对的时候,是永远的心潮澎湃。
北京国家体育场
一个孕育生命的巢,似一个摇篮,哺育生命的同时,更寄托着人类对于未来的美好希冀。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在2008之前被人们给予无限的期望,在2008之后,更是延续了奥运的精神,成为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的历史见证。
鸟巢,一个平易近人的名字。像所有哺育者一样,对天真无邪的生命给予最精心的呵护。看似简约的设计,却倾注了艺术家的全部心血;看似支离的形状,却载满了人类对于生命力的推崇。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它的设计者来自五湖四海,2001年,在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卡梅隆以及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的通力合作下,一个生命的摇篮就此诞生。朴实的结构,丝毫没有掩饰地暴露于蓝天之下,在一片蔚蓝中显得无限宽阔。
自然的滋养是生命最为珍贵的力量。体育场的外壳甚至可以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致使屋顶完全达到防水的要求。即使如此,阳光依然可以穿透透明的屋顶,直接将赛场中央的草坪沐浴恒久。
在“鸟巢”中,随处可见的是设计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碗状坐席,使观众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和赛场中心的视线距离在140米之内;特殊的吸声膜材料,使赛场中的语音清晰指数达到0.6。利用流体力学原理,保证每个观众都能享受到同样的自然光以及通风。除此以外,还特地为残障人士设计了轮椅座位,为他们提供种种个性化服务。
水立方
然而“鸟巢”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已经远不止于建筑设计上的意义。永远忘不了记忆中的8月8日。那一天,这个充满寓意的伟大建筑真正走进人们的视线,在这里,60亿人的热情被满载其中,奇迹与梦想就此展开羽翼,向更宽阔的天际飞去。
奥林匹克的圣火照亮每张充满期待的面孔,56个民族,100多个国家,世界在一瞬间缩小成一团,被“鸟巢”温柔地包裹。一段神话、一个奇迹,在中华大地上空冉冉升起,鸟巢内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全世界的注视中逐渐连成一片希望的海洋。
骄傲,那种骄傲从心底蔓延至全身。每次从亚运村经过,总是会在鸟巢跟前停下来,静静地观望与回忆。
那个瞬间,圣火点燃了一个新的奇迹。如果说奥运是世界带给中国的一个契机,那么,中国人无疑在这个机会里写下了前无古人的奇迹。你能看到,那颗古老的东方明珠早已破茧而出,从鸟巢起飞,展开健挺的翅膀,扶摇直上。
国家游泳中心又名“水立方”,是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同时,它又是本届奥运会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大于15000平方米。长宽高分别为177米、177米、30米,同“鸟巢”一起,分列城市中轴线北段的两侧,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再树形象。
北京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仿佛是这座城市肌肤上的纹理,每时每刻都流淌出生动而又清晰的生活景象。
老北京的味道,似乎融入了各种细腻的滋味,胡同,四合院,豆汁。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数量浩繁到上千条,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走向多为正东正西。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
“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漫游在北京的胡同里,会发现它有着很深的意味。北京的胡同外表上看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南锣鼓巷是一处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区域,虽然时近700年,这里依然保持着元代的“鱼骨式”格局。从元朝到今天,虽然昔日的烟花柳巷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然而这些胡同却在日光之下自顾自地生息繁衍着,保持着一成不变的肤色。如今,这条巷子已经成为京城胡同文化的典范,游历其中,个性化的小店与古朴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
烟袋斜街
北京的胡同可以说是北京历史的见证者,很多胡同里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上烟袋斜街是从鼓楼到什刹海银锭桥之间的一条纤细的斜街,历史上,这条街以卖烟袋、烟具为主。据说,有一家名叫“双盛泰”的烟袋铺曾竖立一个五尺来高木雕大烟袋,烟袋锅和烟袋嘴均涂铜色,烟袋杆刷黑漆,烟袋锅上系着红绸,迎风摆动。烟袋斜街因此而得名。
百年的历史——长廊的油漆已经布满伤痕,顶上瓦片中间生出顽强的各式小草,雕梁画栋也已残缺不全。但是,看着它们,并不会因为他们的陈旧而感到失望,反而会为了它们的残缺,感觉到那种幽深的美感,遂震撼于历史的沧桑变幻。
将过去融入未来,这也是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的调调儿。外显的表象里,依然可以寻到历史的内容——街头艺人的拿手绝活、依然奔跑着的黄包车、街边古老的风味小吃店、路边操着京腔大声聊天的老人们。
穿梭在北京的胡同,仿佛时间停滞了。事实上,这些并不是错觉,你能看到,历史与现代在眼前不停地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