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13758600000022

第22章 白话短篇小说(7)

李渔小说的语言与他的戏曲语言一样,具有浅显通俗、生动风趣的特点。李渔在语言上力主“贵浅显”,他认为作家要向各方面学习语言,既要“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气又要博采“经、传、子、史、以及诗赋古文”乃至“道家佛氏,九流百工之书”气这样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李渔小说的语言也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如在《谭楚玉戏里传情》中,有一段描写刘藐姑高超技艺的文字:他在场上搬演的时节,不但使千人叫绝,万人赞奇,还能把一座无恙的乾坤,忽然变做风魔世界,使满场的人,个个把持不定,都要死要活起来。为什么原故?只因看到那消魂之处,忽而目定口呆,竟像把活人看死了。忽而手舞足蹈,又像把死人看活了。所以人都赞叹:“何物女子,竟操生杀大权!”

作者在这里就是把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和少量的文言词语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既明白如话,又精练干净,使人读后对刘藐姑的表演技艺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印象。

李渔小说语言还具有喜剧性特色。我们知道,李渔的审美意识是以喜剧为主导的,他在戏曲《风筝误》中曾说过:“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小说的喜剧性当然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但语言的喜剧性是其中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重要一环。他的小说语言具有插科打诨的成分,富有调侃性意味,同时大量运用方言、俗语,增加语言的谐谑色彩。比如《萃雅楼》中严世蕃的家人劝金、刘二人将权汝修送回严府:“你们两位都是有窍的人,为什么丢了钥匙不拿来开锁,倒把铁丝去掭?万一掭坏了簧,却怎么处?”在《仗佛力求男得女》中,作者写一个财主年老无子,菩萨告诉他只要慷慨施舍就会有子,他遵嘱而行,果然通房怀了孕,这时他又不想再花钱财了,作者在这里有一段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菩萨也是通情达理的,既送个儿子与我,难道叫我呷风不成。况且我的家私,也分了十分之二。譬如官府用刑,说打一百,打到二三十上,也有饶了的。菩萨以慈悲为本,决不求全责备,我如今也要收兵了。”这一段勾魂摄魄的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喜剧性,作者以漫画式的笔调,探及人物的灵魂深处,在读者会意的笑声中,一个极其吝啬而又愚蠢的土财主形象就活脱脱地跃然纸上了。这种带有戏谴、调侃意味的语言,确实有助于加强小说整体的喜剧感。

当然,李渔小说在艺术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比如由于他刻意求新,因此有时就会出现为情节而情节,造成矫揉造作、过于巧合和牵强的弊病;有时为了追求风趣、诙谐,把握不当,就会失之油滑、轻佻;有的由于作品内容的荒唐、庸俗,一些语言也会带有低级趣味。总之,李渔小说的艺术表现,也往往会带上作者审美意识中庸俗低下的印记,这无疑也影响了他小说的成就。

(第五节)明清其他白话短篇小说

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繁盛的局面,一时作者纷起,专集频出。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中叶才渐趋衰歇。据近年胡士莹先生《话本小说概论》一书统计,除“三言”、“二拍”和李渔小说外,明清其他白话短篇小说专集亦在五十种上下,实际可能还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就分别对明末和清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的基本情况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明末白话短篇小说

明末白话短篇小说主要集子有《鼓掌绝尘》、《石点头》、《西湖二集》、《鸳鸯针》、《幻影》、《艳镜》、《笔懈豸》、《十二笑》、《壶中天》、《一片情》、《九云梦》等,其中写得较好的有以下几部:

《鼓掌绝尘》,题“古吴金木散人编”,刊于明崇祯四年0635),分风、花、雪、月四集,每集十回,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该作继承了《金瓶梅》的传统,着重表现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其中风、雪两集主要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花、月两集则写官场的腐败和人情的冷暖,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这部小说集体制上颇有特色,每个短篇小说都分十回,篇幅较长,可视为短篇小说向中篇小说过渡的标志。而两个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从题材、构思上看,对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也有一定影响。

《石点头》,题“天然痴叟著”,冯梦龙为该书写了序言,从中可看出作者可能是冯的朋友席浪仙。书刊于崇祯年间。书名取义于“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推因及果,劝人作善”之义。全书收白话短篇小说十四篇,创作素材多来自前人的笔记野史,或摘取于文言小说。写进小说时,都经过了作者脱胎换骨的加工改造。作品的内容有的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的生活,有的反映下层妇女的遭遇,有的鞭挞了科举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由于作者意在劝惩,因此一些作品也染有迷信、因果报应、宿命的落后色彩。艺术方面,如情节、人物刻画、语言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明末拟话本中亦属佳作。

《西湖二集》,此书为《西湖一集》续书,《一集》已佚。作者周清源,名楫,明末杭州人。该书约刊于崇祯年间。全书共三十四卷,每卷写一故事,每篇故事主人公的活动都与杭州西湖有关。素材很大部分取自前代或同时代人的野史笔记或文言小说。内容涉及面较广,而对官场和科场的揭露,尤为深刻,饱含作者的愤恨和讥讽之意。一些作品还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杭州的风俗习惯,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很有帮助。艺术上的优点,主要是情节生动引人,讽刺辛辣得体,语言优雅流畅,具有较髙的阅读欣赏价值。

《鸳鸯针》,题“华阳散人编辑”,“蚓天居士批阅”。卷首有序,后署“独醒道人漫识于蚓天斋”。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明末人吴拱宸,待考。全书四卷,每卷四回写一个故事。四篇小说有三篇都是写科场之事,所刻画的儒林众生相,栩栩如生。作者在针砭儒林败类时所用的外庄内谐的笔法,独具特色,可视为一部短篇《儒林外史》。孙楷第先生评该书说:“文皆流利,其事或虚或实,要皆寄其不平之思,虽伤蕴藉,较之清代诸腐庸小说犹为胜之。”(1)是为的论。

《幻影》,别名《三刻拍案惊奇》,但不是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续书。题“明丨梦觉道人,西湖浪子辑”,卷首有梦觉道人序,刊于崇祯年间。原书每回写一个故事,今存二十九回。内容较芜杂,分别从家庭伦理关系、妇女问题,官场、科场、佛门、市井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末特色鲜明的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艺术上较一般化,模仿的痕迹也较明显。

二、清代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白话短篇小说数量较多,主要是清初和清中叶前的作品,专集有《清夜钟》、《醉醒石》、《豆棚闲话》、《照世杯》、《西湖佳话》、《二刻醒世恒言》、《娱目醒心编》、《雨花香》、《珍珠舶》、《通天乐》、《八洞天》、《五色石》、《警悟钟》、《跻春台》等。较好的有以下几部:

《清夜钟》,题“薇园主人著”,刊于清顺治初年。有人考证作者是明末人于鳞,也有人认为是钱塘陆云龙。原书十六回,每回写一个故事,现存残本两部共十回。内容的新颖之处是反映了明清鼎革之际动乱的社会现实,对李自成农民军的节节胜利和明王朝的腐败昏乱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这在清初的拟话本中是较突出的。

《醉醒石》,题“东鲁古狂生编辑”,作品写于明末清初,刊于清初。全书共有短篇小说十五篇。作者以醉醒之石为书名,意在劝世训诫。但由于作品题材多数取材于当时现实生活,对官吏的贪污腐化、僧人术士的虚伪奸诈,以及科举之弊端都有所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因此仍具有批判现实的积极意义。该书文笔简洁,叙事写人都较细致生动,反映了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不过故事情节较简略,诗词穿插太多,影响了小说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