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谦虚礼让
13718100000035

第35章 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王清任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朝河北玉田县人,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他不怕守旧派的责难,冲破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坚持解剖观察尸体,纠正了古代医学上关于人体结构的许多错误说法。王清任非常重视人体解剖学,亲自观察尸体结构,并绘图以示;临证亦颇有卓见,创造了不少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方剂,著有《医林改错》一书。

王清任自幼习武,是武庠生。青年时曾考取武秀才,系武科举出身。后捐资得千总衔(下级军官)。由于他性情磊落,耿直不违,在任职期间目睹和经历了晚清官场的腐败,特别是为他自己空有一身武艺,到头来还得花钱纳粟买个小官做而烦恼,逐渐形成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愿望,于是转而改习岐黄,以医为业。

据说,当年的河北玉田县知县要把鸦鸿桥收为官桥官渡,老百姓过桥渡船时都要收费。王清任为了维护当地百姓利益,毅然挺身而山,为民请愿,坚决反对收费,结果得罪了县太爷。县官怀恨在心,企图陷害王清任,便唆使一些人去县衙告状。这些人均是经王清任医治过病,因多种原因没治好或死亡的患者家属。在这种情况下,王清任有理难辨,只好远离故乡,去外地行医。后来他在北京开设了“知一堂”药铺,渐渐“名噪京师”,终成一代名医。

王清任在20岁时就已精通古代医籍,对古书中有关脏腑的记载产生过怀疑。在行医的过程中,他深感解剖知识的重要性,“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在研究古代的一些脏腑书籍利图形后,他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矛盾,于是感慨地说: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他便开始了对人体结构的观察研究。

王清任30岁时,正式赴河北滦州稻地镇行医,时值当地瘟疫大流行,特别是小儿瘟疫十死八九,贫穷者买不起棺材,多席裹埋葬。

而且当地还有一种风俗,即不深埋尸首,意欲让鹰食尽,给亡灵带来好运。王清任恰好路过墓地,见到被狗拖咬的尸体内脏外露。别人见之都远远躲开,他却不嫌臭秽,连续10天清晨去观看小儿尸体,先后观察了30多具。经过对比研究,他发现,所看到的脏腑结构与古书描绘的脏腑图形有不符之处。因为被抛弃在野外尸首内脏常常残留不全,于是王清任又想尽各种办法亲自观察。

嘉庆三年((1798年),王清任行医过滦县稻地镇。该地正流行“瘟疹痢症”(流行性传染病),每日死孩百余人,小儿尸体被狗咬得破腹露脏。王清任为了观察人体解剖情况,冒着危险,不避污臭,坚持每天清晨就到义冢上观察研究小儿尸体。一连十几天,看全了30多个内脏。他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形图相比较,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多不相合,使王清任更加坚定搞清人体之谜的志向。

在王清任观察儿尸时,未能看到完整的横膈膜。另外,小儿的脏腑是否像古医书上记载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嘉庆四年(1799年)六月,王清任到奉天行医,有一女犯将被处剐刑(把肢体割碎)。那时,男性观看赤身女尸,为礼教所不容,他就在刑场外面,待行刑人提着死者的五脏从他面前经过时,他便跟上去仔细观看,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王清任在北京的一次犯人剐刑中,得以近前观看,但依然是“虽见脏腑,膈膜已破”。后来他又多次观看死尸,始终未能探清膈膜到底在“心上心下,是斜是正”。道光九年(1829年)十二月十三日夜,年过花甲的王清任,登门为一姓恒的病人治病。诊病之余,顺便谈到横膈膜一事,正巧恒宅有一官员恒敬,曾领兵作战于喀什噶尔,见过死人颇多,也观察过横膈膜。恒敬就将自己所见到的情况详细告诉了王清任,王清任终于了结了一桩心事。为了搞清胸膈膜的解剖结构,王清任还亲自做动物解剖。

他是我国解剖史上第一个做动物解剖实验的医学家。

1830年,王清任将历时42年的实地所见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并连同他的临床心得及其他有关的医学论述著成《医林改错》。该书刻版刊行于世的第二年,王清任便逝于北京友人家中。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订正了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如古人认为肺有六叶两耳,而他于书中记载肺是两叶,并论及肺管及其分支。

说明他不但观察到肺的叶数,也观察到现代生理解剖学中的气管、支气管、细支管等。关于肝脏,古书中说是左三叶,右四叶,他则认为“肝四叶,大面向上,后连于脊。”这与现代解剖学是比较一致的。他在书中谈到“会厌”时说:“会厌,即吞后之白片,乃遮盖……喉门之物也。

以上这些都是由他在中国古籍中首次提出。其他如胆囊、胆管、胰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的说法,大都与现代解剖学相合。

王清任在临床实践方面,对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展。他认为“气”加“血”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人体中血液流通不畅会引起多种疾病,气滞血淤就是血淤积在某个器官中,妨碍了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而造成的疾病。因此在他看来治病的关键在于懂得“气、血”。在他治疗疾病的处方中,提出“补气活血”、“逐淤活血”两个治疗方法,这就是“活血化淤的理论,这个理论迄今仍有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他创立的“血府逐淤汤”等8个方方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创立和修改古方33个,总结出了气虚症状60种,血淤症状50种。他创制的药方,治病范围十分广泛,补气活血方面的方剂,如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冠心病,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我国医学界至今仍然沿用王清任的某些方剂,对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麻痹症、小儿伤寒瘟疫、吐泻等症有良好的效果。

王清任对人的大脑也有新的认识。他推翻了几千年的“心之官则思”的错误说法,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如果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塞甚至死亡。王清任的这些科学见解,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

王清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主张医学家著书立说应建立在亲治其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如果有一症不明,应该留给别人去补。

他批评有些人沽名钓誉、贻害他人的恶劣医风。他抱着“不求扬名于后代,也不怕别人责骂”的态度,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实践革新。

同时也表示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见解,给予批评指正。

王清任对医学的大胆实践和革新,遭到守旧派的攻击和诬蔑。

他在北京菜市口开的药铺门前贴过一副对联:“也开小药铺,学着糊弄人。”耐人寻味地画出了攻击他的守旧派的嘴脸。

名师点评:

王清任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学识渊博、医理精湛,为发展中医学作出较大贡献的临证医家,与他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大胆创新、不图虚荣的严谨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这种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世学者继承和发扬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