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伶俐者这样做事
13657700000018

第18章 伶俐人做事善于创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1)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一种能力。现在的社会急需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种人才有的能够在技术上创新,创造出新的事物;有的能够在经营和管理上创新,给企业带来新的理念;有的能在战略上创新,找出企业新的经营思路和增长点。对任何企业而言,市场上的各种产品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要想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就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利用潜在的机会赢得市场。

善于创新的人,才是聪敏的人

如果一个人总是用一种思维考虑问题或看待身边的事物,他的思维就会逐渐变得刻板,渐渐的不懂得变通,那他的潜力将永远沉寂下去,他也会逐渐走向平庸。不断思考的人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勇于创新的人,其思维才是活跃的,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多年以前的一天,一位数学教师走进教室,他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习题:从1加到100。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道习题有点难度。如果同学们按部就班地从1加到100,算一节课下来,结果也不一定正确。然而一个男孩只用了5分钟就举手示意自己得出了结果。老师看着正确答案,惊异于他是怎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到的。

的确,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把数字一个一个加起来,这样的方法不仅会耽误很多的时间,而且错误的几率很大。但这个只用5分钟就算出正确答案的孩子,当老师说出题目后,他先认真审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1+100

=101, 2 +99 = 101, 3 +98

=101,依此类推。他下一步的举动就是判断从1到100的序列中有多少这样的组合。于是,答案很容易就算了出来。

这个被老师看做是天才的孩子就是高斯。由于从小就勤于思考,不一味按照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所以高斯后来成了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思维的活跃性的就是创造性的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更具创造力,也能更好地开发出自己的潜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攻克“提高火箭发射速度、增强火箭推力、增加有效载荷”这一航天难关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成功之路。他不是通过增加火箭燃料,而是通过减少火箭燃料从而减少无效载荷来实现突破的,这一创举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为王永志的勇于创新,其潜能才在一次次的实验中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最终攻破了这个科学难题。

从理论上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无法突破人类力量的极限,比如举起10000斤的重物,但是人的思维和智慧却可以爆发出更大的力量。巨大的潜能有时是要在创新地去解决某些问题时才能被激发出来。每一次创造性地解决了难题,你的潜能也就被开发了一层。由此看来,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套路上,别人不去做的正是你应该去尝试的,否则大众的、死板的思维只会让你流于平庸。

1985年5月的一天,香港某闹市区的一个空场上,挤满了人,大家都仰着头看着碧蓝的天空,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原来,几天前,西铁城公司在几家有名报刊做广告说,要在某时某地空投手表,以答谢广大顾客的厚爱。而且允诺,为证明手表质量之可靠,空投摔坏的手表持有者可到指定地点领取十倍于西铁城手表价值的现款。大家当然都不会错过这一免费获取手表的机会,况且手表摔坏了,还能获得十倍于手表的现金呢。

于是,在那一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来了,都急切地盼望着直升机的到来。不知是谁的眼睛最尖,高喊一声:“直升机来了!”只见一架标有“西铁城公司”字样的直升机姗姗而来,盘旋在人们头顶来到空场中央。只听“刷、刷”两声响,两幅巨大标语从舷门滚落出来。一幅是:用我西铁城手表,绝对无烦恼。另一幅是:百米高空赠产品,看好与不好。

广场上的人都高声叫好,接着就见白哗哗、亮晶晶的各式各样的西铁城手表从飞机上投掷下来。大家也顾不上欢呼,都争先恐后抢手表去了。

结果,坏表持有者寥寥无几。掷表的第二天,香港市民被西铁城钟表公司公布的坏表率万分之八的数字惊呆了,无不交口称赞该表的质量。甚至连该表原本很一般的式样、款式,也被人们说成是香港市场上最好的。西铁城手表靠此一举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很快就誉满香港。

不走别人的常规宣传路线,而是创造性地想出“高空掷手表”的宣传策略,结果西铁城公司自然吸引了无数眼球,开拓香港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潜能就会被我们开发和利用。把你的创造能力当做一种智力肌肉,要使肌肉发出最大的力,你就必须锻炼它,使它强健起来。

答案不止一个

有些老师倾向于教导学生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观念从小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然而,生活中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依你选择的标准不同,会有许多正确答案。如果你认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在你寻找到一个之后,就会停止追求其他答案。这是与创造的宗旨相违背的。具有创意的答案或许就在第二三个答案里。如何克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倾向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成为关键。

宋国有个人善于炮制防止冻裂的不龟手之药,他的家族靠着这个祖传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始终勤勤恳恳,披星戴月,但由于收入菲薄,生活总是很贫困。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听说有不龟手之药的秘方,愿以百金求购。这可是个大数目!不龟手之药的主人动心了。但想到祖传的秘方要卖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员共商转让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最后总算统一了思想:祖祖辈辈以漂洗丝絮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药方,可以获取大笔金钱,何乐而不为?于是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把药方卖出去。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立即赶到吴国,对吴王说,今后将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为冻手犯难了。不久,越国大军压境,吴国告急,吴王委任此人统帅大军。此时正值严冬,吴越两军又是进行水战。由于吴军将士涂抹了不龟手之药,战斗力特别旺盛,因而大胜越军。班师回朝后,吴王大喜过望,颁诏犒赏三军,同时将献药之人视为有特殊贡献的统帅,割地封赏嘉奖他。

同样是这个不龟手之药,宋国人世世代代用来漂洗丝絮,结果始终贫困交加;而吴国用来作战,则可以战胜敌国。由此可见,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其结果和收效也会大不一样。

人们通常会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把它们的关系固定化,长此下来,在人们的脑海里就忽略了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和联系,从而很容易阻碍更容易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思考一下。

一个晚上,詹姆士正在读一本有趣的书时,妈妈把电灯关了。尽管屋子里一片漆黑,他却仍然继续读书。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詹姆士为什么可以在黑暗中继续读书呢?你可以会对此甚感不解。这就是因为人们通常都会把读书是用眼睛去看而联想在一起,把两者事物固定化、联系在了一起。但如果詹姆士是一个盲人,那么他在读书的时候还需要眼睛吗?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就会豁然开朗。但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为人们的思维的固定化,所以会把读书的詹姆士自然而然地认为是一个健全的人,是用眼睛去读书的人。但如果同样一个问题去问盲人,那么也许就不需要后面的解释了。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同时不要把思维固定化。活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来更容易找到我们心中的答案。

有人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有多宽广,你的道路就能有多宽广!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你的思维是趋于封闭还是趋于开放。请你发散你的思维,说出曲别针的用途有多少种——10种?还是50种?能不能说得更多一些。

1983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创造学首届学术研讨会。被邀请的日本专家村上幸雄隔海赶来,为与会的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发明家、厂长、经理、教育专家们讲课。日本专家连续讲了3个半天,讲得很有魅力,在当时看来挺新奇的。

会上,日本的创造力研究专家村上幸雄拿出一枚曲别针,请与会者说出曲别针的用途有多少种,以此来比较一下大家的思维广度。大家各抒己见,很快就说出了60多种,村上对此表示称道。这时有人问村上能够说出多少种,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30种?”村上摇头,“300种?”村上点头,对此大家纷纷表示惊讶和佩服,但也有人怀疑。

于是村上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向大家说出曲别针的300种用途。正当大家为村上过人的开放思维所叹服时,我们中国的“思维魔王”许国泰先生站起来说:“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3万种。”此言一出,全场一片哗然,觉得不可思议。

为了证实自己所说的话,许国泰先生来到讲台上对大家说:“刚才村上先生讲的用途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钩、挂、别、连,这仍然具有局限性,要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简单的形式思维工具——信息标和信息反应场。”接着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一根标线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信息标,然后,把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关的要素联系起来,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他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合交切,这时,一枚普通的曲别针变幻出无穷的用途。

通过坐标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把曲别针分别做成0,1,2,3,…,9,再做成+、-、×、/,用来进行四则运算;在音乐上可以用来创作曲谱;可以做成英文、俄文、希腊文等外文字母;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做指南针;串起来可导电;曲别针是由铁元素构成的,铁与铜化合是青铜、与不同比例的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则能生成成千上万种化合物……

更值得注意的,许国泰当时已对科学思维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上述科学的思维方法。他称这个方法为“全息思维魔球”,这“魔球”另外一个名字是“信息交合论”——他说这个“信息交合论”是“立体的、多侧面的,是成体系的,超前人的”。

许国泰不仅用这种思维方法像上面那样把曲别针的用途演化出3千种、3万种,而且用这种方法去写作,结果形成了一种“快速构思法”,并由此发表了不少散文作品。一位叫田家骅的教师,把许国泰的思维“魔球”用于作文教学,因信息交合能“快速构思”,结果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这位老师推荐的学生习作在大小报刊发表、获奖就有30余篇。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分别和其他事物相联系,联想的范围和数量就能得到无限延伸,思维的广度就能够得到极大的开拓。由于采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一件事情,你的思路变得宽广起来,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

相信自己,不轻言说“NO”

包达列夫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他曾做过这样一个关于“刻板印象”的经典实验,他想验证人们在长期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是不是形成了一些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印象。

助手们和包达列夫分别找来两组自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这两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间里,接着,研究人员向这两组学生出示了同一张人物照片,照片上的这个人具有眼睛深凹,下巴外翘的面部特征。在出示照片前,包达列夫对第一组学生说:“这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可是对第二组学生,他却说:“这个人是位伟大的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出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凶狠、狡猾,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而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有着深邃的思想,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实验的结果让人惊讶不已。对同一个人的评价,怎么会出现这种戏剧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生活里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识:把某人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天壤之别,可见刻板印象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包达列夫验证了自己当初的想法: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有时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比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不轻言说:“NO!”不要受到固定观念的干扰和束缚,要勇于打破常规,要对那些流言说:“NO”,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在商界福特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他也是到40岁才在生意上取得成功。当他的企业王国建立之后,他的目光转移到了开发和创新上。他把公司设计人员召集到了一起:“先生们,我需要你们造一个8缸引擎。”

这些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深谙数学、物理、工程学,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他们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着福特,仿佛在说:“让我们迁就一下这位老人吧,怎么说他都是老板。”他们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释了8缸引擎在经济方面考虑是多么不合适,并解释为什么不合适。福特并不听取劝阻,他只是一味地强调:“先生们,我必须拥有8缸引擎——请你们造一个。”

?工程师们心不在焉地干了一段时间后向福特汇报:“我们越来越觉得造8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轻易被说服的人,他坚持说:“先生们,我必须有一个8缸引擎——让我们加速去干吧。”于是工程师们再次行动。这次,他们比以前工作努力一些了,花了很多时间,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但他们对福特的汇报与上次一样:“先生,8缸引擎的制造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对于福特来说,他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不可能”之说。福特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大家,说“先生们,你们不了解,我必须有一个8缸引擎,你们要为我做一个,现在就做吧。”

猜猜接下来的结果如何?他们制造出了8缸引擎。

我们可以向想,如果福特当时放弃了他坚持的想法,那么,现在会是什么样呢?

还有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