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2册)(选题报告1)
13604300000110

第110章 中国的月亮

人类最初对月亮有情,大概是由月亮的“会偷看”。在静夜,在孤独的时候,一抬头,月亮在那边看着你。许多夜间的秘密,只有月亮知道。月亮慢慢成为人人的“自己人”。人类学会对月亮倾诉,有声的,无声的,月亮就成为人人的“密友”。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是“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起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月亮怎么样怎么样……。”这一声“那是假的,”就足够使月亮全“朽”。现代的那种“科学月亮”实在要命,太不可爱了。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黄帝子孙。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的不是靠着神话,而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真挚的爱上了月亮。我们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在安慰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的不朽的图画,”那些图画,不只是画面美,而且含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来装饰才够美,最好是整座城都映着月光。这种“染月光”的意念,使李白写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有名的诗句。这种“文学上的不朽名画”,诗人李白会画,诗人杜甫画的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想想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也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松树本身不够美,加上月光就美极了。王维运用月亮的天然光,就像现代室内装饰艺术家运用灯光那么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不是味道全没了吗?白居易在有名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张九龄所画的壮丽大幅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文学作品上常常有“跟月亮在一起”的记述。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作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去找月亮喝酒去,说过要到天上去找月亮玩儿的傻话:“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常常请月亮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三个知心朋友;但是也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爱月,跟月喝酒。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也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所以诗人张泌甚至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个纯情痴心的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这样,中国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情绪波动,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医师诊所里的大皮椅,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中国儿童都会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下面那有名的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杜甫的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昌龄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卢纶,唐朝诗人,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也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这些月的诗句,中国人念起来津津有味,因为它跟月有关,因为它是美的。

八月十五日是我们中国人的“月亮节”。在这一天,我们应该为我们是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着历代作家和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我们的文学,使月亮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中国人,对“月亮”这个语词才有那么丰富的“语感”。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并且使它不露一丝儿“矿石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