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可不知的犹太人经商智慧
13602700000048

第48章 严守法律,找到赚钱目标(4)

犹太人认为,吃完的东西要消化和排泄,一美元一只冰淇淋,10美元一份牛排,进人人的口中几小时后,都会化做废物排泄掉。如此不断地循环消耗,新的需求不断产生,商人可以从经营中不断赚到钱。当然,经营食品不如经营女性用品见利快,为此犹太生意经中把女性商品列为“第一商品”,而把食品列为“第二商品”。而从事“第一商品”经营的犹太人比经营“第二商品”的多。犹太人自诩比华人更具有经商才干,依据就是华人经营“第二商品”者居多。

有一个日本商人是大阪人,现今有名的大富翁,也是日本肉馅面包店的创始人。20世纪,他与美国麦当功公司合作,向日本人提供价廉物美的肉馅面包。

初开始经营的时候,日本的商人都笑话他,认为在日本推销肉馅面包,无疑是自找死胡同,绝不可能有市场。但他不这么认为,他看到日本人体质弱,身材矮小,这可能同食大米有关,同时他又看到,美国的肉馅面包店的效应正向全世界发展。基于这两点,该日本商认为,同样是“嘴巴”的商品,在美国能畅销,在日本为什么不可能?再说,按照扰太人的观点,“嘴巴”生意绝对赚钱,他只要经营得法,为什么不可以获取利润?

凭着这些信念,该日本商的肉馅面包店开业了。不出所料,开业的第一天,顾客暴满,利润还大大超过该日本商原来想象的程度。以后利润日日升高,一连用坏了几台世界最先进的面包机器,还是满足不了顾客的消费要求,该日本商利用肉馅面包,即利用“嘴巴”生意发了大财!

赚富人的钱比赚穷人的钱容易

稍微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洛仑兹”曲线,这个曲线表明了收入分配的格局,即是说:财富不是平均地掌握在人们的手中,而是恰恰相反,拥有收入(财富)的绝大多数的人只占总人口中的一个比较小的比例。比如说:80%的财富被仅仅20%的人口占有,而其余80%的人只占剩下的20%的财富。换句话说:钱在有钱人手里。这或许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真正理解这句话,而且将其运用到商业运作、经营管理中的人却不多。我们经常说:“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占美国人口很小比例韵犹太人却拥有美国大部分的财富,这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犹太人不仅在美国,还在亚洲的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独占金融界或商界鳌头,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大有人在,如果有人问他们何以生财有道,他们会漫不经心地说一句:“钱本来就在有钱人手里”。你或许很不满意这个好像不是答案的答案,但是请你千万别误会,犹太人是告诉你一个真理: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我们要赚那些有钱人的钱;这样就可以快赚钱,赚大钱了。

“钱在有钱人手里,赚钱就要赚有钱人的钱”,这是犹太商人智慧的经商哲学,而这一哲学却源自于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这便是“78:22”法则。

犹太商人利用这个法则不但赚到了有钱人的钱,而且也通过有钱人来引领人们的消费。

我们知道,要使某种商品流行起来,最重要的是先让它在那些有钱人当中流行,特别是对那些比较昂贵的奢移品更是这样。一种商品,当它在有钱人中流行时,就会在一般老百姓中形成一种示范效应。这好比中国明清时代的蛐蛐热、斗鸡热,刚开始,也就是有钱人的公子哥或皇族的少爷小姐们的爱好,后来便有一些稍微有点钱势,一心向少爷阔少们看齐的较普通的大众竞相效尤,最后便在普通的百姓中流行起来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般人都是羡慕上流社会,且愿意与上流社会接近,上流社会流行的衣饰、运动、口味风格无疑对一般人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女性、少男少女影响更甚,他们总会去赶潮流,竞相模仿。犹太人深谙此道,并以此来操纵流行趋势。比如犹太富豪罗斯柴尔德的发迹,就是利用古钱币让其先在上流社会中流行起来,然后再普及到大众中间;此外,日本的汉堡大王藤田的发迹史也体现了这一点。

银座犹太人藤田先生不仅靠汉堡包大发其财,而且还做女人和小孩的生意,如钻石、时装、高级手提包、玩具等。在经营过程中,他首先把对象放在上流社会中有钱人的流行趋势上,无论是钻石的花样,服饰的色彩还是手提包的样式都是按照有钱人的喜好特制的。结果,他的生意不仅畅销,而且20年来经久不衰,从未发生过“流血大拍卖”的事。当然,藤田先生之所以能战胜竞争对手,还在于他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绝不是只知道选购在欧美最风行的服饰,因为欧美的服饰只适合那些金发碧眼、身材修长的欧美姑娘,而日本的妇女黄皮肤、黑头发、个子矮小,和那些服饰很难和谐。有钱的人,即使钱再多,也不会拿钱去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所以,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商人们,虽然片面地赶上了有钱人的时髦,但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恐怕最终还免不了亏本。藤田先生的成功,以及被称之为“银座的犹太人”,恐怕与他灵活地运用犹太生意经有很大关系。

现代市场瞬息万变,能够把握住流行时尚,无疑就握住了赚钱的上方宝剑,但把握一种流行趋势谈何容易,犹太人从有钱人下手的商业策略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注有钱人的流行趋势,从而引领有钱人的流行时尚,再加上仔细分析研究市场,商家就可以赶上潮流,甚至超前于潮流,这样就把握了主动,赚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软件业的骄子、微软创造人——艾伦

自从1983年因病离开微软后,媒体对艾伦的定义是,“一不留神成了亿万富翁”、“随心所欲的失败的投资者”、“最差经理人”等,似乎他只是因为早年幸运地与盖茨共创了微软,才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2004年,艾伦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第五,资产达210亿美元),而他在微软之后的商业活动基本上是失败的。

但保罗·艾伦绝对不会同意这种评价,他要告诉人们的是:他非常乐意享受目前的成功,这是一种用不同的成功标准所衡量的与众不同的成功投资,他对这种现状很满意,他从事着非同寻常的或高风险的投资,而不用顾及季度收入或股东回报。也许作家斯格特·菲茨杰拉尔德的话非常正确:“让我告诉你非常富有的人是什么样,他们与你我不同。”保罗·艾伦就是这样,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管理规则,也有着不同的成功标准。他也非常真诚,不愿意把自己当成游手好闲的富人。他说:“美好的生活就是创造,无论是做音乐,编写程序,还是组合投资。”

美国《连线》杂志称:不善交际,但不是傲慢,这是理解艾伦处事方式的关键。由于他不善交际,因此媒体会得出关于他的简单定义,其实,艾伦是一个多层面的人,至少可以把他定义为:具有远见的人、热爱音乐的人、热爱运动的人、热爱航天的人、热爱家庭的人、与病魔抗争的人。另外,提到艾伦,人们总是称他为“投资家和慈善家”,总之,艾伦是一个特立独行、随心所欲的亿万富翁,他把源源不断的钱财投入自己喜爱的事情,而似乎对失败一点都不在意。

具有远见的人如果没有抓住创立微软的机遇,艾伦可能只会是波音公司的一位工程师,或一家软件公司的雇员。艾伦非常谦逊,他并不认为自己有远见,也从来没有要求自己具备远见卓识,虽然他在高中时就具有创业家的气质。

他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地出现在微电脑时代的开创阶段”。早在10年前,他就说过:“信息高速公路将是下一波潮流,你不能经常赶上两波这样的潮流。”

保罗·艾伦父亲的工作给他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他是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助理管理员,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艾伦读过许多书,包括科幻和计算机知识,这也许是他成功的关键。中学时,艾伦迷上了计算机,由于这个共同爱好,艾伦与比他低两个年级的盖茨成了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研究、讨论计算机,甚至比赛编程,盖茨和艾伦这对志同道合的天才在一起的交流使艾伦思维更敏捷,头脑更灵活。这给艾伦后来的成功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

当时的个人计算机雏形“阿尔塔”(牛郎星电脑)正需要开发一种与其8008集成块相匹配的BASIC工作语言。他们声称他们熟悉这方面的编程,并接下了这个工作。而在当时他们根本没有“阿尔塔”,艾伦只好到阿肯计算机中心用那儿的PDP计算机工作。

凭着一本8008使用手册,艾伦用PDP——10模仿8008集成块,这对那些工程师来说几乎是没法干的事情,但艾伦接受了挑战,丰富的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帮了他大忙,8个星期后,一套BASIC语言被成功地开发了出来,自此阿尔塔有了自己的程序语言,艾伦也就一直为它编写新的语言并出售这些软件直到1975年。

1975年,他们自己的微软公司成立了,作为创始人,艾伦拥有40%的股份。在初人商海的时候,艾伦已经注意到PC机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成功地从西雅图计算机公司获得了SCP—DOS的使用权,这使得IBM确认了微软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的实力。从而得以与IBM合作,并为以后获得SCP—DOS的所有权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艾伦使微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这以后的Microsoft在两人的努力下,逐渐强大起来。DOS成为PC机的首选操作系统。

遗憾的是,1982年,艾伦与比尔完成了他在微软的最后一件作品:一种新BASIC语言,就不得不离开了微软,因为他被诊断出有某种癌变的综合征。但他仍持有公司的股份,是微软的第二大股东。后来还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比尔·盖茨的辉煌掩盖了保罗·艾伦的成就,但同样作为微软的创始人,第二大股东,他无疑是成功的。微软公司的腾飞、软件事业的发展,他功不可没。

1983年,当他被确诊患有无法治愈的何杰金氏病后,他离开了公司。病情缓解后,守口如瓶的艾伦用他的数十亿美金在交互技术业开始一场疯狂的铺天盖地式投资。

艾伦块头很大,长着一蓬不羁的杂乱的胡须,他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幻想自已是新媒体大亨,新兴技术的“苹果佬”,能够进行一系列关键性战略投资,为这个产业助推起动。他在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兴趣在于找到运用电脑创造一个新型通信模式的途径。

“当微处理器最初发明出来的时候,没有人把电脑称作通信装置。”萨沃伊说他是艾伦的投资公司里金融方面的得力助手。但在90年代初,保罗把以电脑为媒体的通信看作一个即将实现的长远的机遇,他想在此领域进行全方位投资:

由于长期涉足网络服务,在80年代末艾伦就注意到AOL。后来,他与利德尔讨论了它的前景。利德尔领导过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一个小组,现在领导着艾伦价值,1亿美元的智囊团Interval研究公司。Interval在进行着网络应用的早期研究,而且,恰好,利德尔的妻子昆德伦管理着AOL在亚历克斯·布朗的账户。亚历克斯·布朗是在1992年经营AOL股票上市的公司。通过一些手段,艾伦攫取了一批AOL原始股共5万股。

对他来说,投资像AOL这样一个小而活跃的公司是很自然的事。它具有他所寻求的所有因素——它具有独立资格、规模小、有闯劲,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需要资金壮大自己。作为大得多的公司的分公司,COmpfefV6和Haigy不同于AOL所代表的那种“单纯的”网络玩家。AOL似乎正处于它成为一个重要公司的成长曲线的起点,而艾伦想在它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参与进去。

“保罗认为这些家伙已经胸有成竹,”萨沃伊说,“那是一种曲棍球棒式成长的初级阶段——似乎他们会垂直向上快速发展。”艾伦认为他能使他们以更快的速度一步登天。他特别对AOL以社区和网络聊天为主的工作重心感兴趣,热切希望能够帮助它将其特有的网络在线服务植根于更广阔的世界。他的主张是:接管AOL的服务并开始将其置于一个更“开放”的结构中艾伦相信电脑和交互式技术的未来取决于“宽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带宽数据分布能够以通过电话连接的网络服务所做不到的方式向客户传输容量巨大的多媒体信息。进人世界范围的电脑网络,即今天为人所熟悉的因特网尚未实现,业界的重心放在开发交互式电视——电脑技术和一项最重要的消费装置的联姻——的最佳途径。

为了利用即将到来的通信革命,艾伦开始花钱。1992年,他在西雅图地区成立了一个公司,取名为“星波”公司,推出几种形式的多媒体交互项目。他还拥有一家名叫AstwX的公司制作多媒体软件工具。艾伦设想把所有这些公司联合起来。把他们的努力与AOL的用户销售相结合,将在电视领域诞生一个新的通信媒体。

凭着敏锐的上光及对市场趋势的洞空力;保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