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大全集
13576200000085

第85章 口才——将激情融入生活(1)

你的世界由你的嘴巴建造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相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勤学善思、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有的时候口才来源于你的智慧,在知识的世界里勇于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是勇敢的,只有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创新才会有更加完美的世界。

用口才影响他人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是靠长期的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滔滔不绝、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古今中外都有口才好的名人,不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聚会,他们总是妙语连珠,以幽默机智的话语来化解各种尴尬的局面,聪明的他们更懂得用自己的口才去影响别人,从而赢得大家的尊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

有一次,林肯在擦皮靴,某外交官不无揶揄地问:“总统先生,您总是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是啊,那你是经常擦谁的靴子呢?”林肯的高明在于他巧妙地绕开对方所提出的一个判断性问题,进而找出破绽,给对方回敬了一个特指性的反诘。

1972年,尼克松访华,登长城的时候,他因为腿疾只上了三步石级,就站着不动了。于是有记者问他:“总统先生,您为什么不登上最高峰?”尼克松轻松地说:“昨天我与毛泽东的会见已经是最高峰了。”尼克松的高明也在于他善于跳脱,巧妙地避开私事谈国务,虽然答非所问,却能趣在言中。

杨澜在主持一次知识问答类节目时,问道:“阿拉伯某小国的公园里,常常有武士模样的人摇着铃铛走东串西,这是干什么的?”参赛者的回答各种各样,结果都是错的。最后杨澜告诉大家谜底:“这是卖茶水的人。”此时杨澜见参赛者情绪有些低落,赶快补上一句:“看来这地方的水真是太宝贵了,卖茶水的人也穿戴得这么漂亮,把我们都迷惑了。”这句话看来很平常,可一声“我们”,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化解了参赛者由于回答错误而尴尬的心情;一个自圆其说的道理,消除了参赛者心中的不快,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冷场。

好口才的人除了别人所看到的能说会道外,更重视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他们的渊博学识是通过多看书刊,多接触人群而积累起来的。他们会多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思考,多想,故而对人对事有着成熟独到的见解。掌握一定的方法,刻苦地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人人称羡的口才和社交能力。

不畏听众的目光,放松些

当你看到那些能言善辩、滔滔不绝的人的精彩演讲,你是否很羡慕他们,是否也想拥有他们那样高超的语言技巧呢?那么,首先你要做的就是不畏惧听众,放松些。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准备得好好的说辞,一到关键时刻全忘了;场下滔滔不绝,场上却脸红流汗,抓耳挠腮;其实这是“怯场”的表现,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研究表明,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下,人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保持记忆中枢的内容处于被抑制状态,具体表现是回忆不起本来熟悉的知识。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紧张就忘词儿。

“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我会感到如芒在背,心跳加快,总不敢正视听众的目光,当大家的目光注视着我时,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说话的胆怯,对此颇为苦恼。

实际上,这种“胆怯”的心理并非只有你才会有,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反应,只是个人心理状态不同,程度不同罢了。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在说话时或多或少都有些紧张和恐惧心理,这是影响人们进行正常说话和语言交流的明显障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内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泼、思想活跃者如此;即便是演说专家也不例外。

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我们拧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为一些声音流畅、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说话时从容自若,应付自如。他们也一样会怯场。据说,日本某演员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5分钟;美国某播音员,起初每临播音,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日本有位专家认为,人类用以视觉为首的五官来感知外界的动态,随即发生相应的所谓“怯场”,乃人体器官正常动作的一种先兆,这种动作是当面对大庭广众,或意想不到的陌生面孔,尤其是感觉到有别人的目光注视自己时,五官感受到了,并对之反应,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如果此刻他想:“说话者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有可能怯场!”那他心里就会踏实多了,并随之镇静下来,很快恢复,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

美国某年轻议员在向一位年老有经验的议员请教时说:“我在演说之前,老是心里扑通扑通地跳,这是不是异常?”年老的议员则回答道:“那是因为你对于你要说的话进行着认真的考虑,这是必然的。即使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也难免会出现此种情况。”

也就是说,你之所以会感觉到胆怯、恐惧,是因为你很重视自己即将要说的话而进行了深入的斟酌和思考。

曾在日本讲话艺术界居于首位的德川梦声先生,被誉为“演说名人”。以下有一段话,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场经验,所发表的关于演讲的看法。读完他的这段话,也许大家会更明白为什么人人都会有说话时的紧张、恐惧心理。德川梦声先生说:“要上台发表演说之前,任何人都会感到紧张,都无法镇静下来。你也许会问:‘像你这样身经百战,见过了大大小小各种场面的职业演说家,还会紧张吗?’像这种问题,我不知被问过多少次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无论是怎样熟练的老手,也做不到完全不紧张。因为,不管演讲或座谈,总是得开口‘说话’,这就必须认真地去做才行。当然,如果是对我所熟悉的一群听众,说些很平常的内容,有时会自然流畅的。就好像教师对他班上的学生讲课一样,没什么好紧张的。但要在陌生的场所,又不知道听众的身份时对大家发表演讲的话,就算是天下一流的演说家,也会感到紧张的。”

由此可见,不管是一般的人还是演说家,都会出现紧张、怯场的情况,这并不可怕,只要弄清胆怯的原因,便可“对症下药”,慢慢扭转这种状况。

放松你的心,做做深呼吸,多想些愉快的事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每一个挑战,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这样你就能成功,这也是克服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课外多下功夫

朋友们,如果你想克服演讲的紧张心理,不妨先弄清自己为什么害怕当众说话,为什么会过度紧张,从而对症下药,多下功夫锻炼,就会发现这种上台恐惧的症状就会慢慢地减轻。

在演讲之前,想想如何做一些预备工作。预备什么?念一本书吗?是的,这也是预备方法的一种。然而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念书对于自己的演说材料确实是有所帮助,然而,一个人想完全从书本上去摘取一大堆材料当做自己的东西去讲给别人听,这种作法,总是有些缺点的,因为这样的话,听众对演说者就不会有多大的兴趣了。

在谈话中,目光的交流也很重要的,它能够巧妙地传达许多有声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含义,是你与他人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你在讲话时害怕和别人的目光对视吗?那么不妨挑战一下自己,下次讲话时看着听话者的眼睛,你会感受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友善、鼓励与浓厚的兴趣。

所以,不要再让你的目光游离,不要再盯着天花板,看着你的听众,与他们的目光对接,放松些。刚当上牧师的费蕾德先生,别人在三点的时候通知他五点半需要演讲,他听后开始思考要演讲的内容,在4点半的时候,他确定了要讲的内容了。他走出办公室,在报摊上买了一本杂志,在路上边走边翻看到杂志中的一篇文章“你只有10年的成功时间”。他并不是感觉到这一篇文章有趣味而去读的,而是因为他今天必须要讲一些,不得不去找一些材料。但是,结果怎么样呢?虽然他的神气和声调表现无遗,但是因为他不曾把这篇文章融会成他要说的话,并不能生动地表达出一些内容,这怎么能够希望听众获得深刻的印象呢?

于是有人就对他说:“费蕾德先生,写这篇文章的人并不在这里,我们并不认识他,所以我们对这篇文章并不感兴趣,我们感觉有兴趣的还是你自己的意见,你为什么不把这个题目留在下星期讲,把这篇文章再读一遍,问你自己是不是和这一位作者有相同的意见呢?如果的确是相同的话,请你把自己的经验来代他证明;如果不同的话,那请你讲出不同的地方和原因,把这篇文章作为你自己发表演说的开端。”

费蕾德接受了这一个建议,他把那篇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觉得自己的意见和作者完全不同。于是他尽量的总结归纳自己的意见:他在看报的时候,又得到了几个意见的暗示;和朋友谈论到这一个问题时,又有新发现涌到脑海里。一星期内他思考得越多,他可说的话也就越多了。

下一次他站起来讲这个题目的时候,他就有了他自己的材料了。这是从他自己的“矿床”里开出来的“矿产”,用他自己的原料制成的产品。他所以能够讲得很好,这完全是他和那篇文章的意见相反而激起成功的。

怯场的原因,虽说是跟性格和心情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有没有信心。要在课下多下功夫,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上台,这样就能心情镇静地进行演讲或考试了。

成功演说家的必备条件

著名诗人莫非应邀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举办学术讲座,当他讲到自己的诗作时,准备朗诵一段,可诗稿却放在一个学员的课桌上,诗人便走下讲台去拿。由于是阶梯式教室,诗人上台阶时,一不留神一个趔趄倒在第二级台阶上,学员们顿时哄堂大笑。诗人稳住身子,转向学员,指着台阶说:“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易,生活是这样,作诗亦如此。”顿时,全场安静下来,这一哲理性的话语顿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诗人笑了笑,接着说:“一次不成功不要紧,再努力!”说着,装着很费力的样子走上讲台,继续他的讲座。

诗人的例子给生活中的我们以不小的启发,其实除了机智和幽默外,大部分人面对大庭广众讲话时,还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这是培养和锻炼自信的重要途径。在我们周围,有很多思维敏捷、天资颇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这并非因为他们不想参与,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

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与朋友的交谈中多练习,这样能慢慢建立起自信心,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公众场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别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这样的恶性循环,会使人越来越不自信。

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萧伯纳、田中角荣、德谟斯梯尼等。因此,当众发言是信心的“维生素”。

等到一个人能自如地在众人面前发言时,其口才一定达到一定的水准了,接下来要想提高就得配合着脸上表情及肢体语言来更上一层楼。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也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相信这一事实,因为在他们感到恐惧时,却从不试着笑一下。

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马上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

所以,在演讲或与人交谈的时候微笑,那么效果立竿见影,有激情的演说,配上迷人的微笑,再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声情并茂地表达你的思想,你将会是一个成功的演说家。

维特摩迪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