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清廉故事
13568600000027

第27章 卢怀慎 国事心忧,家贫如洗

伴食,就是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的意思。史上以“伴食”讽刺不作为不称职的官员。卢怀慎与姚崇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同任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贤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自己落了个“伴食宰相”的称号。但是卢怀慎在逝世之后,却享受到了崇高的礼遇,并为后人所尊崇,就因为他虽身居宰相之高位而为官廉洁,举贤荐能,正直敢言,家中却一贫如洗,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

卢怀慎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华和天赋。他父亲的朋友、任监察御使的韩思彦看见他后,就对他父亲说:这小孩长大后,前途不可限量。卢怀慎成人后,果然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历任监察御使、侍御使、御使大夫,直到唐玄宗元年(公元713年),入阁拜相,位极人臣。

卢怀慎当官,以仗义执言、举贤荐能和为官清廉而为后人称道。神龙年间,唐中宗虽然在大臣们的拥戴之下重登皇位,但多年被困,仍然心有余悸;而武则天虽已失去帝位,但还是虎死不倒威,余威犹存。武则天住在上阳宫,身份已恢复为太后,却诏命唐中宗十天一朝见。这样的要求,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显然都是过分的。但唐代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对于武则天这过分的要求,一时无人出面劝阻。卢怀慎当时担任的是侍御使。侍御使的本职是纠劾官员的不法行为,是否劝阻唐中宗朝拜太后,并不是他非做不可的事情。然而他就挺身而出,劝阻唐中宗停止这样的朝见。他说: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受命为天子时,确实是每隔五天就要到栎阳宫去朝见他的父亲,这是因为汉高祖是从一介老百姓起事而登上皇位拥有天下,他要将这尊贵归于父亲,所以才五天一朝见。现在陛下您是遵守成法,继承皇统而拥有天下的,怎么能去效法汉高祖呢?再说,应天门离提象门二里多路,骑马不能成列,坐车又不能并行,经常在这样的街道上出入,万一有人来进犯车驾,就是要把他们问罪恐怕也来不及了。所以我认为,应当是把太后接到内宫来,这样,皇上您既尽了孝养之情,又可以免去进进出出的烦恼了。卢怀慎的这个建议,既有安全上的考虑,更有以皇权为中心的考虑。将武则天接进内宫来,皇上虽然也要去看望她,但毕竟是以皇帝为中心了。卢怀慎的这一合理建议,可惜唐中宗没有采纳。

卢怀慎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不畏皇亲国戚。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卢怀慎任黄门监,与一代名相姚崇同为首辅。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一共有六个儿子,唐玄宗李隆基是第三子,第五子名叫李隆业,封薛王。这薛王有一个舅舅,叫王仙童。王仙童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置国法于不顾,鱼肉乡里,暴虐百姓。御使台通过调查,在掌握了他的确凿罪证后,申报结案。然唐玄宗顾及手足之情,下旨要紫微省和黄门省复查核实。这道旨意的用意不难明白,就是希望紫微和黄门两省借口所谓复查,找个借口放王仙童一马。作为黄门省的首长,卢怀慎大可借此机会讨好皇帝的,因为这实在是一举而多得的好事,既顾及了皇帝的手足情,又讨好了薛王,还卖给了王仙童一个天大的人情。但卢怀慎没有这样做。他在了解了案子的真实情况后,和宰相姚崇一道给唐玄宗上了一道奏折,说:王仙童的罪状是明明白白弄清楚了的。如果御使台调查了的案子都要复审,连御使都怀疑了,那么,其他还有什么人可以相信呢?唐玄宗见姚崇和卢怀慎两位宰相不接受自己的暗示,坚持依法办事,虽然不痛快,但他早期毕竟是一位明君,十分清楚孰轻孰重。因此,无奈之下也只好同意御使台结案。

卢怀慎虽然官至首辅,位极人臣,但为人却十分清廉。他不经营产业谋取私利。衣服、家用器具,一律不用金玉之类的贵重物品作装饰。他为人又极大方,每领到俸禄或得到皇帝的赏赐,若遇亲朋好友向他要,他则是随得随散,并不留存。这一来,他的妻儿老小就遭了罪,常常是食不果腹,挨冷受冻。他奉命到东都去掌管选拔任命官吏之事,随身所带之物,不过是一条布口袋而已。这差事,即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个人见人求的肥差,只要肯伸手,前来孝敬的人肯定络绎不绝,金银财宝岂不车载斗量,一条布口袋能装得了什么东西呢?现在看来,卢怀慎之所以随身只带了一条布口袋,也就是在告诉人们,他这儿是不收取任何贿赂的。

卢怀慎晚年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副总理兼组织部长,地位何等显赫。他得了病,而且还不轻,后来也官居相位的宋璟和卢从愿去看望他,只见他睡的床上就铺了一床席子,不仅单薄而且已经很破旧了。门上连门帘都没有挂。时逢雨天,恰好一阵风带着雨水吹了进来,卢怀慎竟只能举起席子遮挡自己。天晚了,宋、卢二人要走,卢怀慎留他们吃饭。等到饭菜端上来,不过两钵蒸的豆子,几碗菜蔬而已。卢怀慎生活虽然如此清苦,而且已是重病在身,但国家大事却丝毫不敢有忘。当宋、卢二人告别时,他拉着二人的手说:皇上希望天下早日大治的心情很急切,但皇上在位的时间很久了,精力毕竟有限,难以一直勤勉,可能还会出现困倦。在这种时候就极有可能被用心险恶的人钻空子。你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啊!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在病危的时候,他又给皇帝上了一份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这些都是贤能之人,特别是宋璟,后来和姚崇同为首辅,史称“姚、宋”,他们为中兴唐王朝、创建开元盛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卢怀慎不仅生活上清廉自律,在官员的任用、奖惩和升降诸多问题上,他的见解不仅高于同时代的不少人,就是放在今天,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他任右御使台中丞时,曾给皇帝上了一份奏章,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用人之道。卢怀慎对皇帝说:“臣听说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免除杀戮。孔子就说过,假若用他治理国家,一年可见成效,三年便能大治。所以《尚书》认为三年就应考核一次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后,才决定是表彰还是惩罚,是提拔还是降职。子产担任郑国宰相时,变更法令,颁布刑律,第一年时郑国人不习惯,因而愤愤不平想杀掉他。然而三年之后,郑国人却是感恩戴德歌颂他。子产是个贤人,他治理国家尚须多年之后才能显现成效,何况是一般的人呢?但是,近来我们的一些州刺史以及他们的主要辅官,还有两京畿的县令,才干了一两年,甚至才干了几个月就升迁了,又没有对他们任职期间的政绩进行考察。这样一来,就使得还没得到升迁的人四处去打探消息,成天等着好事从天而降,只想着升迁而忘了廉耻,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来为皇上宣扬风化、抚恤老百姓呢?于是,就造成了礼仪不能施行,户口日益流失,仓库日渐空虚,老百姓的生活艰难日甚一日,都是因为地方官员升迁太快的缘故。老百姓知道这些地方官员反正干不长久,就不会认真地听从他们的教诲;而当官的也知道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升迁了,也就不会竭尽全力干好他的本职工作。身在其位却苟且偷安,靠混日子来养成资历和名望,虽然圣明的君主有不辞辛劳治理天下的远大志向,但靠侥幸就可以升官的道路已经开启了,上下之间互相蒙混欺骗,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做到一心一意为公吗?这是国家的大忌大祸害啊!我请求对那些担任都督、刺史、长史、畿县县令的人,任职不满四年的,不得升迁。如果他们在任上的政绩特别优异,可以对他们加赐车马裘服和俸禄官秩,或者派专使进行慰问,或者下诏书进行慰勉,但必须等到有公缺时,才能提拔他们。这样做就可以鼓励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对那些不称职或贪婪残暴的人,就将他罢免回家,以此来表明赏罚分明的信义。”卢怀慎的上述言论和见解,针砭时弊,忧国为民,卓识不凡。

卢怀慎去世的时候,因为他家平时没有积蓄,仅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治丧事的人吃,家贫如洗至此,令人感叹!四门博士张星上言唐玄宗说:“卢怀慎忠诚清廉,始终以正直之道处世,对他不给予优厚的赏赐,就不能劝人从善。”唐玄宗有次去打猎,见到卢怀慎家的围墙,简陋低矮;经过卢怀慎的墓前时,见石碑尚未树立,便停马注视,泫然流泪,后又下诏命官为他立碑,令中书侍郎草拟碑文,唐玄宗亲自书写。

由上看来,卢怀慎并非胆小怕事、懦弱无能,更不是碌碌无为的凡庸之辈。卢怀慎甘为“伴食宰相”,正体现了他的明智和大度。他对唐玄宗“享国久,倦于勤,将有佞人乘间而进”的预见,何等英明。他敬重的姚崇、举荐的宋璟等人,皆一代英才。宰相重在为朝廷选用人才,卢怀慎做得好,堪为称职宰相。卢怀慎与姚崇共同执掌朝政,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凡事推重姚崇,概不专断,这种让贤用能、甘当配角的精神,更为难能可贵。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卢怀慎的清廉,身居高位,甘于清贫,临终之际,唯心忧国事不已。卢怀慎这种不恋权位、谦虚自处、举贤任能、甘守清贫的美德,得到世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