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朝纲失禁,吏治腐败。豪门权贵、大小官员竞相以奢侈腐化为荣,以盘剥肆虐百姓为乐,甚至监守自盗,将国家必备的军需财物窃为己有。然而,也有为官数十年一尘不染、理财数载两袖清风的廉洁楷模,吴隐之就是其中的一个。
1、儒雅之士,耿介爽直
吴隐之的六世祖父是曹魏时的侍中吴质,为魏文帝曹丕所信赖,与陈群、朱铄、司马懿并号“四友”。后来家道衰落,吴隐之的父亲没有做过官,是最下层的寒门士族。家中本来就不富裕,到吴隐之十几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死,家境就更加困难了。一家人常常以粗糙的豆类和咸菜充饥度日,时有断炊的可怜境地。贫苦的生活,磨炼了吴隐之的品德。他少年老成,不仅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吃苦耐劳,而且孝顺母亲,敬重兄长。他为人处事,品行端正,从不贪图非分的财物,尤其注重操守的修养。不久,母亲也相继去世,吴隐之悲痛欲绝,哭泣之声感动得过路行人都为之落泪。他的邻居韩康伯官拜太常,其母是位贤惠明达的老妇人,被吴隐之的操行所感动,就对韩康伯说:“如果你以后负责挑选官吏的工作,一定要举荐像吴隐之这样的人。”后来韩康伯果然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于是提拔吴隐之为辅国功曹,随即又改任参征虏军事。吴隐之本来为人谦和,又博涉文史典籍,善于言谈,长得仪表堂堂,所以很快就获得了“儒雅之士”的好名声。
吴隐之的哥哥吴坦之为豫州刺史袁真的功曹。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冬,袁真据守寿春叛变,投降了前燕帝国。两年后,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兵平定叛乱,在寿春俘虏了叛乱首领。许多人遭受株连,以叛逆的罪名押送京师建康斩首示众,吴坦之也在其中。吴隐之闻讯后从建康匆匆赶来,拜见大司马桓温,请求代替哥哥赴死。桓温被他勇于献身的精神感动,又见他儒雅耿介,心怀坦荡,谈吐爽直,毫无惧色,不仅没有诛杀吴隐之,还赦免了他的哥哥。不久,吴隐之官拜奉朝请、尚书郎。
2、廉洁简朴,卖狗嫁女
说起吴隐之,就不能不提及他卖狗嫁女的逸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吴隐之以奉朝请的身份被卫将军、尚书令谢石聘请为卫将军主簿。谢石是东晋著名人物,淝水之战晋军的水军总指挥,这一以少胜多的战役足以使他青史留名。那时适逢吴隐之的女儿出嫁,这在一般人家也是件大事,何况是官宦人家。谢石对吴隐之的生活很关心。吴隐之的女儿要出嫁,谢石知道他一向清贫,便吩咐手下人带着办喜事所需的各种物品去帮忙操办。到了吴隐之家,只见冷冷静静,根本看不出官宦人家嫁女的喜庆场面,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唯见婢女牵了一只狗要去市上卖,原来吴隐之要靠卖狗筹钱来做女儿的嫁资。
东晋时的主簿,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官,其职责无非是主管文书,仅系将相大臣一幕僚而已。但若论其地位十分重要,论其权力有时还非常大。其时谢石声誉日隆,炙手可热,十分富有,吴隐之在他手下当差,俸禄定当不菲,怎么也不至于穷到卖狗嫁女的地步。很显然,吴隐之家穷,是另有原因的。史书上说他“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偿浣衣,乃被絮,勤苦同于贫庶”。他家贫穷,原来是他始终保持清廉的操守,又乐善好施而造成的。他既不贪图淫逸,也不攀附巴结权贵,所得俸禄和赏赐,总要和贫穷的亲族共同享用,不肯为自己积蓄和添置衣服被褥等。寒冬腊月都没有一床像样的被褥;身上穿的衣服不仅破旧,而且没有替换的。妻子给他洗衣时,他经常披一块棉絮待衣服晾干再穿,清贫俭朴,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
后来,吴隐之出任晋陵(今江苏常州)太守。晋陵地处京师附近,西晋末年随迁的侨民很多,鱼龙相杂,秩序混乱,为地方官吏搜刮民财提供了方便。然而吴隐之在任职期间,始终恪守清操,从未利用职权谋私骚扰百姓,加重过人民的负担。他一直依靠朝廷的俸禄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家中做饭的木柴也经常由其妻子刘氏自己搬运。任职期满后,吴隐之被调回朝中做官并由中书侍郎、国子博士、散骑常侍等职,接连迁升至廷尉、秘书监、御史中丞、左卫将军等高级官职。当时东晋王朝动乱迭起,官场污浊不堪。许多达官显贵或争权夺势,或沉溺酒色、醉生梦死。吴隐之出淤泥而不染,清廉之风没有任何改变,得到朝野的一致赞誉。
3、酌饮“贪泉”,清操不渝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春,荆、江二州刺史桓玄进入建康,控制东晋朝政后,为提高自己的声望,装模作样地贬黜佞臣,提拔俊贤。于是,素有廉洁美名的吴隐之被封为龙骧将军,领平越中郎将,持节出任广州刺史。广州地处南海,所辖地域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大部,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而且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自东汉以来,一直为海上贸易中心。外国商船经常带来许多奇异的珍宝。来此做官的官吏只要携带一箱珠宝返回内地,就可供子孙几代享用。所以历任刺史,心思都以搜敛珠宝为首要,没有不发横财的。东晋王朝也深知这种弊端,并想整治革除,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吴隐之接到任命后,立即携带家眷起程上路。
所谓“贪泉”,原是广州郊外20里石门镇的一股涌泉。该泉水终年清澈见底,香气四溢,而且十分甜润。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这儿出现了一个新的说法:不论多么清正廉洁的人,只要喝了这泉水,便会顿起贪心,产生无穷的欲望,从而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勾当。因此,该泉也随之被人叫成了“贪泉”。附近官吏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罪行败露后,往往以误饮“贪泉”水为借口来开脱罪责。因此一些正直的人路经此地,大都绕道而行;也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哪怕渴得口干舌燥也决不喝一口“贪泉”水。
吴隐之到达石门镇时,也听到了这种传说。但他认为:一个官吏贪不贪,关键在于心术正不正,与泉水毫无关系。为戳穿那些贪官的邪说谎言,便让人领他来到“贪泉”边,俯下身去,掬水而饮。随后,还赋诗一首: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意思是:许多年来,人们传说喝了贪泉的水便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我认为,假如品德高洁的伯夷、叔齐喝了它,一定不会改变初衷的!此诗充分体现了吴隐之以伯夷、叔齐为榜样而矢志自律、不易节操的情怀。这实际上也是他履新赴职当众发表的演说,是他的誓词。
吴隐之上任后,非常注意自己的操行,平时饭菜没有酒肉,仅以咸菜和干鱼就餐。衣着都是以往穿过的,没有添置新衣。官府给他配备的帷帐器物,也都送到仓库里堆放起来。不了解吴隐之的人都说他矫揉造作,为了博取虚名。然而,吴隐之不为这些闲言碎语所动,始终坚持去奢务俭的节操。他手下有位官吏知道吴隐之爱吃鱼,就经常进献去了骨刺的鱼,想讨好吴隐之,以利于升迁。当吴隐之发现此人动机不良后,不仅没有领情,还处罚和贬降了他。从此,再也没人敢向吴隐之送东西了,官府的行贿之风也有了收敛。
一次,吴隐之和妻子在湖畔观览风光,妻子乘兴买了一斤沉香给他看。吴隐之接过一看,嫌是奢侈之物,便随手抛入湖中。由于吴隐之自身廉洁俭朴,又严于吏治,手下官属大都不敢骚扰百姓,素以贪赃渎职闻名的岭南,吏治有了新的改观。为此,晋安帝特下诏书表彰说:“孝敬的品行笃于闺门,高洁的节操厉乎风霜,实在是为人处世所难以做到的,然而是君子的最高美德。吴隐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超过常人,俸禄分给九族共享,自养菲薄,俭朴过人。本来处在可以发财的地域,却不改清操;本来具备了富有的地位、条件,一家人却不肯改换旧服。恪守自律,革奢务俭,致使南岭腐败的吏治大为改观。朕理应给予嘉赏,所以晋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卢循率领东南八郡的农民起义军进攻广州。吴隐之率领士卒还击,他的儿子吴旷之战死沙场。经过一百多天的激烈战斗,广州失陷,吴隐之也成了阶下囚。当时东晋朝廷也发生了剧变。桓玄野心膨胀,废除晋安帝自立,致使各地的刺史、太守纷纷起兵反对。刘裕纠集了一批北府兵的中下级将领在京口和广陵同时起兵,讨伐桓玄,很快攻入建康。桓玄挟持晋安帝出逃,兵败被杀。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二月,刘裕迎晋安帝回建康复位,并执掌朝政。卢循乘机上表东晋朝廷,自称平南将军,代理广州刺史,又以吴隐之系桓玄同党,请求处死。刘裕因忙于肃清桓氏余党,巩固自己的权力,无暇远顾,遂同意卢循割据岭南的要求,但处斩吴隐之不予批准,并写信让他把吴隐之遣送回京都。吴隐之这才被释放。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在广州当了两年多的刺史,回建康时还和南来赴任一样,身无长物,两袖清风,与前后刺史离任归还时“船载洋货,车装珍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他送行的老百姓称颂说:“大人处可欲之地不改其操,真乃当今夷齐也。”
吴隐之回到京城后,只住一座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马车、耕牛,又想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不久,吴隐之被重新起用,官拜度支尚书、太常等职。度支尚书是主管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官职,对一般人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财良机。然而,吴隐之抱定不取非分之财的宗旨,尽管家徒四壁,依然清节如故;从不染指经手的财物。他家中以竹篷为屏风,座位上连张毡席都没有。后来又迁任中领军,每月领到俸禄后,除留下自己的口粮外,其余的全部资助了贫苦的亲族,而自己一家的生活全靠妻子纺织供给。有时粮食缺乏了,就三餐改为两餐。
4、清白传家,后世敬仰
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朝廷颁下优厚的诏书予以同意,授予他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给钱十万,米三百斛。第二年,吴隐之去世,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受到优厚的赏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当时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有此同俦挚友为荣。
清官难当,自古皆然。吴隐之处于东晋王朝动乱迭起、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朝廷在用人制度上“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官员骄奢淫逸,百姓极度痛苦,贫民揭竿而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吴隐之却清操出尘,拒腐杜贪,难能可贵。他虽然身居高官数十年,但妻子儿女没有因为他的官职沾上任何好处,反而养成了廉洁自律的好家风。不仅吴隐之以清廉节俭名垂青史,他的妻子也以贤德载入了史册,他的儿子吴延之,也能坚持清廉的操守,曾任鄱阳太守。吴延之的弟弟以及儿子,担任郡、县长官时,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他们都保持着孝敬友爱,廉洁恭顺的作风。人们常常誉之为“有乃父之风”、“有乃祖之风”。真是:清白传家,子孙同廉。
吴隐之的清廉品行,不但多次受到当时朝廷嘉奖,也备受后人称赞。唐代名臣魏徵编修《晋书》时,给出了“吴隐之酌水以厉精,晋代良能,此焉为最”的极高评价。才子王勃在其《滕王阁诗序》中以吴隐之饮“贪泉”的故事写下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名句。白居易也在诗中以吴隐之的清廉为榜样表明心志:“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明代诗人尹凤岐在《送兄广东参政应奎》中写道:“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如今广州越秀博物馆内,仍竖有一块刻着“贪泉”两个大字的石碑,这是广州老百姓为纪念清官吴隐之的趣闻佳话而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