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创业故事
13512200000041

第41章

文化的传播与坚守者

利永生

与更多的创业者相比较,马新荣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也少了悲喜与跌宕曲折的故事,然而,他却用毅力和人格,在文化界支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创业者档案:

马新荣,1967年生,1984年高中毕业,1985年在中卫县工人俱乐部图书馆阅览室任图书管理员,1988年受聘任中卫书画店库房管理员,1993年创办中卫新知书店至今。

创业感言:

为书籍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书籍,让书籍最大程度地开启民智。

当我们漫步在繁华的十字街口,当我们厌倦了陈设在柜台里光彩夺目的首饰与华丽的时装时,我们总是渴望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去寻找心灵的慰藉。

这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走进“新知书店”,在那丰富书籍和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求得新意的真知。

据说,当一些精明的生意人走过“新知书店”的时候,都会为一块绝好的“风水宝地”做了书店而惋惜。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马新荣,不了解一个对书籍和文化事业情有独钟的人的信念。

以资产而论,马新荣毫不夸张地坦言自己资产不超过200万元。这在当今的企业界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要知道,在当今的文化界,尤其在书籍经营的领域里,这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相当的成功了。因为近10年来,当书籍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笔者亲眼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书店接连关闭的惨剧。而其中唯有马新荣的“新知书店”奇迹般地发展壮大了。从这样的现实来看,谁能否认马新荣不是强者呢?!

马新荣是生长于城市中的农家子弟,他出生于1967年,19岁高中毕业后,曾一度在家中待业。对于一个拥有过理想,并为之付出过、奋斗过的青年而言,待业的心情无疑是苦闷、昏暗和彷徨的。这种状态持续了1年之后,父母终于为他谋到了一份工作。马新荣终生与书籍结缘也自此开始。

虽然仅仅是一份在工人俱乐部阅览室当图书管理员的临时性工作,而且薪水微薄,但心眼灵活、务实勤劳的马新荣依然干得十分投入。仅一年时间,善于学习的他便熟悉了图书经营、配置的各种程序,并以他的干练和勤奋得到了领导的赞许。在行业内有了少许的名气后,他被当时中卫县唯一一家私营书画店的老板——沈吉祥先生慧眼相中,并很快被聘为中卫书画店库管员。

这是马新荣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经历。这期间近4年的岁月里,他虽然只领取着普通的库房管理员的薪水,但难得的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行业内的经验,为他后来的成功转身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提起这段往事,马新荣至今对他的老前辈沈吉祥先生心怀感激。因为马新荣的质朴、干练和勤奋在当时深得沈先生的赏识与信任。那时候的进货和洽谈业务远不如现在这么方便,每一次进货,沈先生都要远赴北京、天津和西安等大城市,而马新荣则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忠实的伙伴。这一段经历让马新荣获益不少。4年间他不仅掌握了进货渠道多种风格和鉴别图书质量的各种技能,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开阔了眼界,开放了思想。

1991年马新荣成家。成家必伴随着立业。凭借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马新荣感觉到90年代初的文化热和读书热蠢蠢欲动有到来之势,其中必有利益可取。对于市场潜力的准确分析使他不想错失良机,此时的他萌生了另立门户的想法。

当时因为资金短缺,直接开个店铺有困难,于是马新荣干脆在大街上搭起了长长的摊位,将一册册装帧精良、品格不俗的中外名著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众所周知,在90年代初,随着中西文化的大交流和国内文艺思想的复兴,人们的读书欲、求知欲空前地高涨。中卫虽然地处文化边缘地带,但依然迎来了姗姗来迟的读书热潮。古人说:“虽有智慧,不如乘时。”马新荣乘时而动,应运而起,当然地博得了其中的利益。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一年下来,纯利润仍然超过了万元。这在当时实在算得上是高收入了。尤其对投入仅千元以上的摊位而言,更显得投入低而收入高。牛刀初试便旗开得胜,让马新荣对未来信心倍增。随后,他在高庙门口租赁了一方店铺,并将书店取名为“新知书店”,寓意着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新文化输送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新知书店的成立,预示着马新荣的事业由此转入了正规化。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会有一个贤惠的女人。”这条定律在马新荣的事业上可谓得到了验证。当人们走进新知书店,看见一位表情严肃、精明干练的女士在一丝不苟地打理着书店的生意时,总会为这位女士的敬业精神感动而心生某种敬意。这就是马新荣的妻子晁秀华女士。在新知书店稳扎稳打的发展历程中,晁秀华女士真正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多年来,马新荣主外,晁秀华主内;马新荣出远门、搞外交,晁秀华则抓内勤、搞销售。夫妻俩的齐心协力、夫唱妇随,可以说是事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事业转入正规后,马新荣确定了“要做事,先做人”的经营理念和“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让读者买到称心如意的书”的发展思路。面对广大读者的需求,他做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和记录,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读者的愿望。在与出版商的业务上和进货渠道的把关上,他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次性选好货物,不但消除了退货、调货的现象,并且每次都是现款结算,从不拖沓。本着这种发展理念,马新荣不但在出版商中间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同时深得广大城乡读者的信任和依赖,让他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充足而优良的供应资源兼广大的客户资源。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社会事业大繁荣的起始阶段,社会各界人士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存在着极度的渴求,使得科普类、技术类、学术类、文艺类等各种书籍非常的畅销。在这样的潮流中,马新荣的新知书店大展身手,将知识的雨露洒向了中卫山川的各个角落里。

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攀升,原有的店面因为面积太小而显得拥挤不堪,于是马新荣又将书店扩张成了原来的两倍。这时的新知书店年销售总额接近百万元之多,实现了年净利润10多万元。对于一个书店而言,尤其是从街头摊点成长起来的书店,新知书店不仅超越了其他的同行,并且真正可以说是发展壮大了。

通过马新荣平凡而艰辛的创业历程我们看出:原来书店的经营与发展也存在着那么多的门道,它不仅需要良好的服务与质量,也需要与时俱进的策略与眼光;当然,还要有常人所不及的耐心与精心,为读者到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喜爱的书,为书籍到茫茫人海里找到喜爱它的人。用马新荣对比他的同行们我们恍然大悟,多少年来我们见到的那些被淘汰的书店,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生存的法则和发展的规律。

2006年以来,当中小学课外辅导教材占据了图书销售的主要份额以来,马新荣再次发挥了他惯有的风格。面对全市广大师生期望与渴盼的眼神,他无数次深入校园作调查,广泛地听取了教师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与意见,然后再从国内出版界数不胜数的辅导教材中沙中拣金似的精选出适合于本地学生的书籍。经过长期的探索,马新荣完全把握了广大中小学生教辅需求的脉搏,而引入令全市中小学生满意的辅导教材。马新荣此举不仅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信赖与赞扬,更让他于2008~2009年间占据了全市教辅供应市场销售总额的一半。

2007年,新知书店再次扩展升级。马新荣果断投资100万元购买了中卫市开盛中心一楼营业房,并进行了清雅的装修。此时的新知书店更显得规模宏大而品格不俗,书籍门类齐全,社科文学类、少儿类、青少年教辅类、成人考试教辅类各大系统悉数囊括,成为中卫市继新华书店之后的第二大书店。

如果以资产而论,马新荣或许还不能称之为富有的商人;但是以商道而论,他确实在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成功之处在于面对潮流与变革时的应变能力,在于他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他也是一个文化人,这文化的内涵并不在于他所经营的行业,而在于他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以及在经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格,和这些年来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我很难想象,当热爱文化的人们漫步在繁华的街头时,如果没有新知书店的存在,心中该是怎样的荒芜。不过这些我们不必担心,马新荣明确地表示过:他对图书事业的未来充满着信心,因而下一步打算还要继续扩展自己的事业。但他更希望人人都能通过读书来求知,希望书籍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启民智!

面对这样一个从事着不平凡事业的平凡人,让我们产生敬意的同时也不由得为他祝福,祝福他的事业红红火火,蓬蓬勃勃,既发展自己,也造福社会。

腾越

——创业故事编后记

中卫,从一个落后的塞北农业小县城,发展成祖国最年轻的地级市,工农商贸旅游文化交通竞相迸发,短短数年间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中卫在腾飞,中卫在奔越,这个年轻的城市正以她独特的姿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年前的中卫,还是一块饱受沙患侵害的地方,少有自主创业的声音,更少有创业成功的典型。中卫的撤县建市,注定要为各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一支强心剂,注定要为广大有创业意向的市民树立创业的信念,并为之燃烧激情。似乎是不经意间,中卫这片土地上,已然涌现出一大批劈波斩浪、踏歌而行的青年创业者。市委宣传部、市劳动就业保障局、团市委、创业者协会等多部门应时而动,从中遴选,选出一批创业先进典型,组织市内骨干作家、记者等“笔杆子”为这些青年创业的佼佼者采写创业故事,并汇总成书,以期激励更多的市民投身创业的洪流,为家乡的发展多做贡献。这本书既是青年创业者先进事迹的集体展现,更是文学工作者为母亲城市中卫走向新的历史阶段捧上的一份献礼。

这本书的编纂出版,是对中卫市内先进创业者先进事迹的肯定,也是对作家的又一次历练。它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集中反映了创业者创业路上的异彩人生,以及中卫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机遇和挑战、希望和魄力、命运和勇气、知识和经验、人生价值的追问,等等。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中卫的发展变化,以及创业者的精神风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励志意味,同时再现了创业者们不畏险难、迎难而上的心路历程,不乏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创业故事,实为一部激情澎湃、写实亦写意的报告文学集子、创业模本。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市劳动就业保障局、市青年创业者协会大力支持,同时真诚感谢为本书采写报告文学的作者以及编校人员。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这本书才得以问世。

这本书从采写到出版,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瑕疵和疏漏在所难免,请读者理解,也请读者批评。

从一个地方跳离视为腾,从一种姿态跨越到另一种姿态视为越。中卫已然脱去旧装,昂然向新时代迈进。家乡的发展需要家乡人的鼎力参与。这本报告文学集凝聚着相关报告文学工作者的心血,也刻录了在时代浪潮里奋勇向上的创业者的心声,让我们共同为中卫的腾越尽一点绵薄之力。

编者

2011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