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谍影憧憧:新世纪间谍暗战揭秘
13511500000036

第36章 间谍,向高科技进军229(1)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间谍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活动工具。许多间谍组织的精良装备远远超过各国反间谍机构的水平。电脑“黑客”网上驰骋,卫星窃听遍布全球,光学仪器闪亮登场……间谍手段神出鬼没,间谍技术精妙绝伦,间谍大战愈演愈烈!

★独行侠——网络“自由间谍”

一伙身份不明的黑客通过互联网侵入了凯泽斯劳滕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并利用该大学的计算机系统进入了位于美国的一个计算机系统,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用来给间谍卫星进行导航的软件存于此系统内。

在纷繁复杂的“自由间谍”中,有一群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们便是网络“自由间谍”。他们往往没有特定民间组织或集团的背景,而是凭借个人或少数搭档的特殊电脑才能,在网络天地里随心所欲。其中多数人采取破解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方法,窃取大公司、大企业甚至国家的高度机密,然后待价而沽,与任何需要这些情报的组织或个人进行交易。早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1987年,联邦德国电脑奇才潘科就曾疯狂窃取了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的VAS系列大型电脑数据保密程序、用于发展微集成电路的软件包以及上千个电脑加密源程序等资料,然后到处寻找买主,最后卖给了出价最高的苏联间谍机构。

2001年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情报分析员布赖恩也利用自己娴熟的电脑才能,窃取了包括美国可探测空投和信号位置的全球定位仪情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绝密报告以及美国如何跟踪外国间谍等资料在内的大量情报,就在其找好买家准备出国交易时,被联邦调查局特工在华盛顿郊外的杜勒斯国际机场抓获。

2002年,一名黑客利用凯泽斯劳滕大学的计算机系统窃取了美国间谍侦察卫星的导航程序。

这起案件发生于圣诞节期间,一伙身份不明的黑客通过互联网侵入了凯泽斯劳滕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并利用该大学的计算机系统进入了位于美国的一个计算机系统,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用来给间谍卫星进行导航的软件存于此系统内。

这起黑客盗窃事件估计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上,因为这一软件每年的许可使用费高达6000万美元。黑客们原本可能是想搜寻合适的宿主机,而发现凯泽斯劳滕大学的计算机系统应属偶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自由间谍”的危害越来越大。对此,世界各国反间谍机关应引起足够重视。

★克格勃,黑手伸向电脑网络

斯托尔发现“入侵者”显然是企图通过使用伯克雷实验室的计算机,作为打进军事网络的通道。这个军事网路连接着国防工厂、大学实验室和军事设施的计算机系统。

1986年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劳伦斯,伯克雷空间研究实验室工作的天文学家斯托尔发现,该室的记时计算机里一笔账差了75美分,这使他警觉起来,并将此事报告了美国联邦调查局,请求帮助调查。因数额甚微,联邦调查局认为无碍大事,因而置之不理。但斯托尔却认为相反,如果少1000美元,他无须去追究,就像一幢房子倒了,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地震所引起的。可是发现一个小小的白蚁洞,就有可能要去调查一番,越是小问题,越会引起大兴趣。正是这笔小小的款子,使斯托尔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通过几天的观察,他发现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人通过电话线偷偷“访问”了计算机。在以后的四个月里,他把全部时间用在监视计算机系统上。他在该系统上安装了监视器,只要有人进入计算机,斯托尔就把他输入的内容,以及要获取的内容全部打印出来。与此同时,他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程序,只要对方一进入计算机,他的微型报密装置就开始报警。这样一来,不管他到什么地方,只要对方一碰他的机器,随身携带的报警器就能使他马上进行电话和网络追踪。

经数月监视,斯托尔发现“入侵者”显然是企图通过使用伯克雷实验室的计算机,作为打进军事网络的通道。这个军事网路连接着国防工厂、大学实验室和军事设施的计算机系统。“入侵者”搜找像“核”、“洲际弹道导弹”、“生物战”、“战略防御计划”、“北美防空司令部”等类主题词。同时,他还发现,凡是“入侵者”找到的数据,都要全部“阅读”。经过几个月的追踪,他有充分证据向联邦调查局证明:“不仅有人不断地有条不紊地在入侵我们的机器,而且有人在军事、商用网络上提取敏感信息。”

斯托尔的女友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欲擒故纵的办法,使这个案件迅速得到突破。他们编造了一套假数据,并虚设了一个“战略防御情报网”(SDINET)。

不久,“入侵者”果然上钩,花了两个多小时,阅读了网内全部数据。这使斯托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追联邦德国踪。追踪结果,发现“入侵者”来自联邦德国汉诺威。此后不久,匹兹堡有人给他来信,询问有关SDI网的信息。

1987年4月,斯托尔把信交给联邦调查局。经初步侦察,联邦调查局发现发信人与东欧国家政府有瓜葛。这就证明非法“入侵者”与苏联集团情报系统有关。于是,立即会同联邦德国反间谍机构——宪法保卫局进行立案侦查。

经过近两年的侦察,终于在1989年3月初,破获了这个计算机窃密的苏联克格勃间谍网,分别在西柏林、汉诺威和汉堡逮捕了三名间谍,这三人中有一人是吸毒者。

据他们交代,1985年春,克格勃在联邦德国的几名中间人分别接触了他们,并向他们提供毒品与金钱。之后,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威胁。他们去东柏林与克格勃官员会面,并向其提供了许多有关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和联邦德国的高度敏感的信息。此后,又不断地向克格勃的官员提供如何“访问”这些国家数据库的信息,主要是提供代码、通行字和程序,使克格勃得以从这些国家的军事、科研要害部门的计算机中窃取情报。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的核武器核能研究所、美国“星球大战”研究中心计算机、美国防部总数据库、日内瓦欧洲核能研究中心、欧洲空间研究机构、联邦德国海德尔堡核研究机构、法国汤姆逊工业公司、美国国家宇航局及美驻联邦德国的军事机关等。这些间谍已经入侵了这些机构的计算机系统。“入侵者”曾企图打入450个计算机系统,并成功地从其中45个系统中窃取了情报。

由于西方国家许多研究中心和机构的计算机系统是内部联网,因而,一旦“入侵者”打入联网里的一个中心后,只要他们搞到访问代码,就可以访问任何一个想阅读的数据库。这个案件中,“入侵者”是将欧洲核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作为打开西方秘密数据库系统的“突破口”的。他们的方法是将普通的家用计算机连到电话线上。

这个案子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情报专家认为,“这是继1975年的纪尧姆事件后最大的间谍案。尽管当时还不清楚这个间谍网已经给西方安全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所窃得的信息代表着莫斯科在间谍战线上的一个惊人成功,使我们面临一种新的间谍形式。”专家们认为西方政府和企业家至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重建障碍,防止克格勃继续“访问”他们计算机里的存贮数据。

★高科技间谍——卫星拦截系统

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军事分析家约翰·派克如是说:“美国人应当知道,他们每次打国际长途电话,都会受到国家安全局的监听。”

间谍卫星拦截系统(ECHEIDH)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根据1948年签署的一项秘密协议而建成的,其分布在全球的秘密监听站已静悄悄地运作了几十年,随时窃听着全世界各国角落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等信号情报。

这一系统如同一个巨大的真空吸尘器,吸收着全球各个地面卫星发射站的电子通信信号,通过超级计算机“辞典”和人工智能处理设备,以及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和“关键词”文本搜索程序对各种信号情报进行着分类整理和输送。

最大的一个秘密监听站在英格兰约克郡的高沼,由英美两国共同控制,站内至少有25个圆球状建筑,每个建筑物里都装有用于截获某个特定的电子通信目标的高技术天线。其他一些监听站主要分布在英国康沃尔的莫文斯顿,美国的舒格格罗夫、弗吉尼亚,华盛顿的亚基马,波多黎各的萨瓦纳塞卡,加拿大的利特里姆,新西兰的怀霍波,以及澳大利亚的杰拉尔顿。1997年,新西兰一家电视公司潜入怀霍波地区,拍摄了秘密监听站的照片。那个站看上去“空空荡荡,由此进一步证实了窃听的信号是被自动从新西兰转送到美国和英国的这种猜测”。

按座次排列,在这个系统中美国是头号大老板,英国第二,其他国家包括后来加入的日本、韩国等协议国成员只能享受“第三方”的待遇,即他们必须向美输送情报,而分享他国情报的机会很少。

长期以来,间谍卫星拦截系统的秘密一直被掩盖着。布莱尔政府的要员在回答记者对此的提问时声称,“有关英、美、加等国之间定期进行信号情报交流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然而,1999年5月22日,澳大利亚防御信号理事会(DSD,相当于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主席马丁·布莱迪在“9个网络的周日节目”中透露:澳大利亚定期通过印度洋、太平洋上空的卫星截取和侦听传真、电话和互联网上的通信信号,所获的信号情报按照“秘密协定”的规定,经计算机筛选查出“关键词”后,再将有价值的信息,转发到设定在英国切尔滕纳姆的GCHQ和美国马里兰州的国家安全局(NSA)。尽管布莱迪先生不愿讨论详细情况,但他还是证实了DSD“的确与英美等协议国的信号情报部门进行合作”,以“确保国家利益和政策得到他国的尊重”的情况。而加拿大和新西兰的两位已退休的信号情报官员听到布莱迪的话后说,“不仅如此,同盟国之间在相互交换对方公民的秘密信息的同时,为了表示对伙伴国家的‘优惠’,有时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也对他国公民进行窃听。”

加拿大通信安全局(CSE)的前情报官麦克·弗罗斯特透露,1983年,英国政府通信总部要求加拿大通信安全局,对撒切尔政府的两位要员进行窃听。他说,当时GCHQ驻加拿大的联络官告诉他的CSE的上司:撒切尔夫人询问,加通信安全局能否帮助她查明她的两位内阁大臣“是否在合身份的位置上讲话”一事。弗罗斯特的同事弗兰克·鲍曼被派往伦敦,他的提箱中有一台特别的接收机。鲍曼使用英国同行提供的频率,在加拿大驻伦敦的高级专员处,对英内阁大臣的电话交谈进行了窃听。完成任务后,鲍曼把录音带交给了GCHQ。

欧洲议会对间谍卫星监听系统在经济谍报战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关注。欧盟的安全专家们发现,美国家安全局已经对欧盟卢森堡办公室中,欧盟官员工作联络用的电子邮件进行拦截窃密。

1993年,美国家安全局窃听了巴西官员与法国THOMOSON-CSF公司之间的电话,发现该公司企图通过行贿,弄到一笔140万美元的交易,以便为亚马孙雨林工程建造环境监测系统。美方将窃听的信息当作筹码,最终让美国的防护承包商得到了这笔买卖。

尽管有人说,美国家安全局必须向国家安全法庭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对某些美国公民进行窃听,如果无意中偶然窃听到了不该被窃听公民的通信信号,必须将其毁掉。然而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军事分析家约翰·派克却说:“美国人应当知道,他们每次打国际长途电话,都会受到国家安全局的监听。”

弗罗斯特说:“从来没有过分夸大这些机构滥用间谍卫星地面侦听系统的这种权力,不要以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因为它已经发生了。”

★五花八门的窃听术

以色列利用软件技术窃听了美国白宫、国务院和其他重要部门的电话内容,其中包括美国向沙特出售预警飞机与控制系统的计划,还包括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的谈话。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墙有耳”,指的是原始的窃听术,而今高科技的发展,使窃听已经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

1985年5月,美驻苏使馆保安、海军陆战队队员克莱顿,与使馆雇员、俄罗斯姑娘谢依娜谈恋爱,接着被苏联情报部门策反,克莱顿不但绘制了美驻苏使馆大楼的平面图,详细地描述了大使办公室的情况,还在大使及其副手和安全官的官邸安装了窃听器。直到1986年3月克莱顿服役期满才结束。由于苏方使用不当,克莱顿东窗事发。美国从前苏联运回120个装有各种仪器的箱子,经过X光和红外线仪器探察,最终在电脑打字机上发现了窃听器。这更使中情局的专家感到困惑,因为打字室克莱顿根本进不去,也没有他进去的记录,技术检查没有发现外人潜入的痕迹。这个窃听器是如何安装上去的,至今还是个谜。

以色列利用软件技术窃听了美国白宫、国务院和其他重要部门的电话内容,其中包括美国向沙特出售预警飞机与控制系统的计划,还包括克林顿总统与莱温斯基的谈话。这一事件使以美关系处于尴尬境地,它生动地说明,在情报战线,没有密友,只有国家利益。

美国监控前苏联海底电缆通信长达十年之久。这个代号为“常春藤之铃”的计划大胆而又危险,美方在鄂霍次克海寒冷的海水里寻找苏联海军铺设的海底通信电缆,其直径仅12.7厘米。要在400米深的汪洋大海中寻找这么细的东西,真可谓大海捞针。但美国人找到了,并且在电缆上安装了一个6米长的窃听装置,每月取回录音带,送到美国本土进行分析。此事到1980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官员罗伯特·拜尔顿向前苏联告密才终结。

我国驻外使馆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内部人员在保密室讨论如何发展与驻在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讨论中,翻译引用了一句英文。事过几天,在一次外交活动中,驻在国的一位官员与我外交人员交谈时,突然冒出了这句英文。我方人员十分震惊,从此再也不敢在保密室开会。如今的窃听手段五花八门,你检查了,不一定就是安全的。因为窃听技术发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那些不起眼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你的心头大患。

有一年,我国某厂的几个技术员组队赴国外调试机器,他们在房间里议论晚上睡觉太冷,第二天床上就增加了一床棉被。陪同者暗示我方人员,如果想商量什么事情,最好到户外空旷的地方。他还引用了一句老话,白天在屋里说话,有人在窗外听;晚上在屋里说话,老鼠在洞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