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迎面撞上禅2:万物有情
13425500000022

第22章 繁华都市里的清修(2)

丈山住了很多年,所以史称他为"百丈惟政"(也有禅宗典籍称他为"百丈涅")。在百丈山上,还住着另一位德硕望隆的高僧。有一天,他来到惟政禅师的寮房(僧舍)。惟政自然不会与他谈禅,更不会与之辩论,仅仅是拉家常而已。太阳运转,日光透窗而入,房间里立刻明亮起来。高僧忽然平地起风雷,以凌厉的机锋向惟政问难:"是窗户靠近了日头,还是日头靠近了窗户?"惟政禅师轻轻一笑,说:"长老,你房间里有客人,还是回去的好。"就是这句酝惊雷为春雨、转烈火为清凉、化狂涛为涟漪的禅话,将大名鼎鼎的南泉招来了。南泉普愿从马祖道一得法之后,还常常去各地参访著名禅师。这一天,他"得得"来到百丈山,没有去方丈拜会大师兄怀海,而是一头扎进惟政禅师的房间。禅者相见,没什么客套的,何况还是心念相通、意气相投的师兄弟呢,所以,惟政未等南泉发问,先发制人,问道:"诸方大宗师,有不替人说的法吗?"惟政禅师这一问,看似平常,却暗藏机锋,很难与之唱和。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大大小小经典说了成百上千,然而,他老人家临终之时却说:"我四十九年未曾说一个字,谁若说佛有所说法,就是谤佛。"那么,佛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到底是说法或者不说法呢?同样,大宗师们弘化一方,有不替人说的法吗?

南泉点点头,不动声色地说道:"有,有的。"南泉如此回答,是艺高人胆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是真的不懂,所以像个不按事理行事的莽撞汉?将错就错也好,自然而然也罢,到这时候,惟政禅师当然要继续问下去了:"那么,什么是不替人说的法呢?"南泉普愿顺口说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连续三个否定,按照南泉的意思,表达的恰恰是"从来也没说一个字",寸丝不挂。然而,他毕竟是以"语言"表达的这层意思啊!这就叫:贪看天上明月,失却手中珍珠!君不见,扫帚扫走了落叶,扫去了尘埃,却将扫帚的印痕留了下来。正是因为如此,惟政禅师对南泉嘿嘿一笑,说:"这不替人说的法,你却说出来了呀!"

南泉是大宗师,且以精灵古怪著称,当然知道随机应变。他随后向惟政逼拶道:"我只那么讲,和尚你要怎样讲?"是啊,不能言说的法,你怎么说?看你如何应付!惟政禅师像是浑身无力似的,往禅床上一歪,软绵绵倚靠在禅板上,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我又不是什么高僧、尊宿、大宗师,我怎么知道有说或者不说的法呢?"南泉跟着装傻充愣,说:"你的意思我不领会。"惟政禅师说:"我已经替你说得太过头了呀!"这句话,真的说过头了--也如灵龟拽尾,欲盖弥彰。应该吃上三十棒!原来,这两位大宗师,是在刻意为我们表演啊。后来,到宋代,云门宗禅硕雪窦重显颂这则公案道:

佛祖从来不为人,衲僧今古竞头走。明镜当台列像殊,一一南面看北斗。斗柄垂,无处讨,拈得鼻孔失却口。

佛祖释迦牟尼睹明星而悟道,从鹿野苑初转法轮到双林入灭,出世说法四十九年,他却又说自己未曾说过一个字。为什么?从古到今,禅僧们云游行脚,到处参访扣问"祖师西来意"、"佛法大义",是因为他们心中困惑,其心未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面"古镜"(古代禅师经常以"古镜"誓喻自性),它森罗万象,长短方圆,无所不映;天地万物,大小多少,一一显现。可是,我们若是在"长短方圆大小"上求知解,终究是摸索不到的,所以,雪窦重显禅师说:"明镜当台列像殊,一一南面看北斗。"面对南方,如何能看北斗呢?怎样看到北斗呢?雪窦重显恐怕我们会错意,接着说:"斗柄垂,无处讨。"其意思是说,北斗七星的斗柄向南低垂,天空即将露出曙光,你还要到哪里刻意求索呢?千万别"拈得鼻孔失却口"啊!

景深

关于百丈惟政禅师,禅宗典籍上有两种说法,据五代时期集成的《祖堂集》〔1〕,以及南宋年间成书的《五灯会元》〔2〕等史册,说他是马祖道一的弟子;而北宋时期的《碧岩录》〔3〕、慧洪觉范的《林间录》〔4〕,都将他列为百丈山的第二代住持--百丈怀海的门人。并且,他们都认为,百丈惟政与百丈涅槃是同一个人。慧洪觉范专门列举出唐代文人黄武翊撰写的碑文,记载得十分详细。并且,这个碑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写的,妙绝古今,所以更增添了其说服力。

笔者不是学者,没有考据什么的兴趣,我之所以拽出这一段历史葛藤,是因为百丈涅槃和尚有一个"开田大义"公案,精彩极了。

据禅宗资料记载,他自小出家之后,便以诵持《涅槃经》为日常功课,从来不说自己的法名,所以人们就称他为"涅槃和尚"(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惟正"才是他真正的法名)。后来,百丈怀海圆寂之后,他继任百丈山住持,因此又称为"百丈涅槃"。

在百丈山丛林启建过程中,涅槃和尚出力最多,功劳最为卓著。他身为住持,在禅宗丛林中就是佛的象征。他却从来不讲说佛法,也不开示禅要,每天只是带领着弟子们辛苦劳作--开荒种田,修建寺院。要知道,人家禅僧抛家离舍,是为了了生脱死、成佛做祖的,而不是为了来给你当泥瓦匠的!要明白,人家不远千里来投靠你,是为了发明心地、悟彻人生,绝对不是为了来当庄稼汉的!要当泥瓦匠、庄稼汉,人家还出家干什么?

于是,有一天,早粥之后,弟子们没有再像往常那样准备劳动工具,而是鸣鼓敲钟齐集法堂--请和尚升座,宣讲佛法。在这种情况下,百丈涅槃和尚只好来到法堂,登上高高的狮子座。一个禅僧从大众中走了出来,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佛法大意,微妙难酬,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尘不立,岂能言说?但是,百丈涅槃却毫不犹豫地开口说了,不过,他说的是:"你们都去给我开田,我给你们讲说佛法大意。"弟子们一听,马上抖擞精神,来到野外开垦荒山。许是因了师父的承诺,许是为了听到最美妙的佛法,他们一个个赤膊上阵,争先恐后,挥汗如雨,将手中的头舞成一团银光……全心全意忘我的劳作,必然换来丰硕的成果。到夕阳西下时分,一大片平展展的新田地出现在了山坡上。弟子们抹着额头晶莹的汗珠,集中在田边地头,对站立在田埂上的百丈涅槃和尚说:"开田了,请和尚说佛法大义。"百丈涅槃禅师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面对着充满崭新希望的田野,缓缓地,缓缓地伸展开双手……火红的夕阳从他背后平射过来,为他镶嵌上了金光灿灿的轮廓,好像他的身体正在放射着神奇的光芒一样!弟子们抬头仰望着师父愉悦而又平和、安详而又神圣的神态,心灵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忽然理解了劳作即禅修,生活即佛法的真谛。

颂曰:

南泉惟政,带水拖泥。一场败阙,透露禅机。开田修行,形二实一。展开双手,大义默契。

心语

涅槃和尚追随百丈怀海多年,深得"农禅"真谛,将佛法融入劳作,在日常生产中修行。那么,佛在何处?黄檗希运说:"运水搬柴,无非佛事。"也就是说,佛法在一切处,只要你将日常生活与佛法打成一片,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性灵就是禅的光彩显现。

笔者挚友、闻章兄的老爹靳老爷子,在农田里辛勤耕作了一辈子,却从来不感到劳累辛苦。用他的话说:"干活、干活,不干不叫活。"如此,老人家将劳作升华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在他看来能干活就是享福,劳动过程充满了喜悦。靳老爷子还说:"种庄稼不是靠人种,而是靠心种。你那心扎了草一般,地里的草能锄净吗?"天哪,这哪里是庄稼汉在田间地头说农活,分明是老和尚在庄严的法堂之上讲述禅法修行的诀窍!不是么,禅宗祖师说过:以心修行,是心作佛,心净则佛土净。

禅,真的这样普通?其实,禅,就是生活的本然,清风明月是禅,耕地种田是禅,喝茶吃饭是禅,最质朴的常理,就是禅的真谛。只要我们用心领悟,生活中处处都是禅机。

二十年前,笔者开车到太原。当时石太高速尚未开通,307国道乃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繁忙异常。而且,路上大都是蛮横霸道的大货车。笔者新买的车,恰如飘摇在巨人阵里的甲壳虫,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横冲直撞的大家伙们碾为齑粉。这时,道路上空悬挂的一条横幅引起了我的注意:车在路中路在心中

好一个"车在路中,路在心中",行车安全的诀窍,尽在无限禅意之中。

3.推迟你的幸福感

景岑禅师,师从南泉普愿。开悟之后,他到长沙开创了鹿苑道场,人称长沙景岑。不久,一位今后必将成为大宗师的人物--仰山慧寂前来拜访。

山寺别无长物,邀来一轮明月待客。景岑与慧寂二人各拿了一个蒲团,踏着碎银一样坠地叮当作响的月光,徐徐来到山溪旁的一块大石头上。

天上一轮冰清玉洁,水中一个玉洁冰清;天上月万里孤圆,缥缥缈缈又真真切切,娴静若处子;溪中月尽情戏水,摇摇晃晃,优哉游哉,顽皮如雅童。

此趣唯能山寺有,禅僧无事伴月来。不知什么地方,也不知是什么人,或许是幻觉,或许是他们心中自有那份诗情,也说不定真的是奇僧寒山来到了他们左近的山头上,反正有寒山诗的吟诵声随风而来: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5〕禅心似月,灵明圆妙,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无滞无碍,皎洁清静。飞尘扑面而不污染,白云缠绵而不牵挂。仰山慧寂仰观明月,感慨道:"正如寒山大士诗中所写,每一个人都有明月一样圆满美妙的本心,可惜许多人不会用。"景岑亦浸沉在寒山诗的意境里,接言道:"恰好将这明月一般的心借给你用。"仰山不示弱,反问:"师伯,你用来干什么?"〔5〕出自寒山的诗《七言·众星罗列夜明深》。

景岑也不答话,抬起脚来,当胸向他踏去!仰山挨了一脚,不恼反笑:"呵呵,活像一只大虫。"正在这时,那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的吟诵声又清晰起来: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1〕是啊,禅之心,无形无相,"说似一物即不中",叫我如何说?因为没法说,所以景岑禅师就用脚来踏!由此,因为景岑禅风凛冽,恰似猛虎下山,就被丛林中人称作"岑大虫"。

一天,景岑禅师只身外出,谁也不知他去了哪里。住持不见了,全寺僧众很是着急。直到傍晚,首座和尚才发现他披着霞光,踏着暮霭,游山归来。

首座问:"师父,你去了什么地方?"景岑游兴未消,诗兴大发:"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首座也被他的雅兴所染,感叹道:"大有春意啊!"景岑道:"也胜秋露滴芙蕖〔6〕。"山川碧水,野花明月,在禅者的一颗无限开放、永远活泼、绝对自由的心灵里,都是逗发禅机、增进悟境的大好伴侣。漫游于奇山异水之间,置身于花草林木之中,听溪水与岩石窃窃私语,看白云在山巅自如舒卷,能深切体会到"我与大地同根,我与万物同种"的美妙真理。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景岑禅师写了一首《诫斫松竹偈》,在当地广为传唱:"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皆同;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乃翁。"僧问景岑禅师:"和尚,有人问你时,你即随缘回答,无人问和尚时如何?"

景岑说:"困则睡觉,健则起床。"难道,这就是高僧的精进修行?禅僧疑惑地问:"这叫我如何领会呢?"景岑一笑:"这还不简单?夏天脱个光膀子,冬天盖上厚棉被。"困眠醒起,放任身心,即是佛法;自性纯真,称性而行,是真精进。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必须首先明心见性。否则,便是懒惰懈怠。一个学僧问:"师父,你的师父南泉圆寂之后,到什么地方去了?"景岑禅师随口答道:"还不是东家做驴,西家做马。"学僧大吃一惊。南泉是见性成佛的大宗师,早已斩断生死,永脱轮回。然而,景岑是南泉的亲传弟子,怎么说他老人家做驴做马呢?他满腹疑窦,说:"弟子不知和尚你这是什么意思?"景岑瞥了他一眼,说:"这还不明白?要骑就骑,要下就下!"南泉普愿临终之时,首座问:和尚百年之后到什么地方去?他回答说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沩山灵祐大师圆寂之时也说自己死后到山下的施主家做一头水牯牛,肚皮上写上:沩山僧灵祐……大禅师们如此之说,是因为他们早已超越了生死、善恶、好坏等等一切的对立、矛盾。他们来去自由,挥洒自如,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最主要的意思是为了破除学僧的情执,破除众人对佛、对祖、对师的迷信执著。禅是活泼泼的,不能死抱着祖师的教条当金科玉律,敢于超佛越祖,才是禅者的风采;打破一切束缚,天马行空,鱼跃大海,才是禅的真谛!

师父南泉大师圆寂之后,景岑禅师怕自己的师弟会和尚尚未大彻大悟,就派人去问他:"和尚你见到南泉后如何?"会和尚保持沉默,久久不语。来人就又按照景岑的吩咐问道:"和尚你未见南泉之前怎样?"会和尚开口说:"不能还有其他的。"僧人回来告诉了景岑。景岑禅师为此口占一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人问:"已经是百尺竿头了,还怎么进步呢?"景岑没有正面回答,说道:"朗州的山,澧州的水,好一派自然风光。"僧人坠入五里雾里了:"师父,我更不明白了。"景岑一笑,道:"四海五湖都是皇家的天下。"百尺竿头,但就修行而言,是一种境界。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没有昏沉,没有妄想,清清静静,澄澄明明,光光亮亮,心身皆处在一种安逸愉悦里。这是一种非常高、非常妙的境界。而且,此时此刻宛若独立万仞孤峰之巅,再向上已无路可走,四周都是万丈深渊,没有移动落脚之处。到这里,许多修行人便认为是到家了,到顶了,就停了下来,安心享受那无边的禅悦。

很多宗教所追求的、所要达到的就是这种境界。但是,在禅宗看来,这里仅仅是安逸舒适的客栈,而不是家。到这里,还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勇于悬崖撒手,绝后再苏。这一步,恰如凤凰涅,再生一个崭新世界!

景深

在1990年以前,说起电脑,人们必然提到王安。那时候,王安电脑公司系世界电脑行业巨擘,年销售额30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中排名146位--与现在的戴尔很相近。

,〔1〕《祖堂集》,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年)。〔2〕《五灯会元》为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共20卷。〔3〕《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是宋代著名禅僧圜悟克勤大师所著,共10卷。〔4〕《林间录》为寂音尊者觉范慧洪禅师之语录。〔5〕出自寒山的诗《联句》。〔6〕芙蕖(qú),即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