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藏就在自己怀中
马祖道一开悟之后,正如六祖预言的那样,禅机峻烈,禅风宏阔,大机大用,大开大合。一柄拂子扫荡寰宇尘埃,一条禅杖量尽天下英才。他在江西开山说法,九州僧衲闻声云集,门庭若市。他所印可〔1〕的一百三十九位入室弟子,人人坐道场,演扬佛学禅理;他所精心锻造的八十四员善知识,个个铜头铁臂,打遍天下无敌手。他的几百名徒弟遍布大江南北,一时间,狮吼原野,虎哮峰巅,龙游长空,象舞丛林……百丈怀海、南泉普愿两大祖师遗泽后世,汾州无业、大梅法常、西堂智藏、归宗智常、石巩慧藏、兴善唯宽、五台隐峰、盐官齐安、盘山宝积、大珠慧海……可谓英才辈出,各领风骚,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洋洋大观的禅海狂潮。
道一俗姓马,且天下禅僧大都出自他的门下,所以后人称他为"马祖"。慧海禅师生于福建,出家在浙江,如今又得回到福建,参拜马祖学禅。未来之前,他就听说马祖的禅风峻烈,门槛高危,石火莫及,电光罔通。于是他预先很是动了一番脑筋,下了一些工夫,准备应对、酬答马祖那不同凡响的禅机。
没想到,见面以后,马祖也像平常的禅师一样,只是平平实实问道:"你从哪里来?"慧海有些失望,满腹的锦绣华章一点都没用上。他只好老老实实回答:"从越州(今浙江绍兴)大云寺来。""你来这儿干什么?"这话听起来像是废话。慧海千里迢迢抱着莫大希望而来,听了马祖这样说话不禁有些沮丧。他心里没好气,便不客气地回了一句:"到寺院里来还能干什么?不就是来求佛法嘛!""我这里什么都没有,你求什么佛法?"谁能想得到,马祖竟然如此说!慧海闻言大吃一惊,诧异得他嘴张得老大:天哪,你是大名鼎鼎的马祖呀!你享誉禅林,天下僧衲无不望之披靡,你这里若是没有佛法,哪里能有?
马祖才不管慧海的嘴合上合不上呢,继续呵斥道:"你东求佛法,西找禅机,放着自己的宝藏不顾,抛家乱走个什么?"这时,慧海敏感地察觉到,马祖的话里含机用,大有禅意。打蛇随杆上,他马上机警地追问道:"和尚,请你指给我看,哪个是慧海的自家宝藏?"马祖道一的大手指向慧海,斩钉截铁地说:"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圆满具足,绝不比任何人少。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支配使用,哪里用得着再向外寻求?"慧海一听,心念内敛,立刻识见本心,明见自性,恍然大悟!他不由得欢喜雀跃又悲恨交加--解脱的欢畅实在匪夷所思,自己以前受尽煎熬地向外寻求更是天大的冤枉!从前满世界寻寻觅觅,独上高峰,望断天涯路;千里万里,草鞋磨破,茶饭不思,夜寐不香,苦苦寻找禅之真谛而不得。而今大梦醒来,蓦然回首,却原来宝藏就在自己怀中,且比诸佛菩萨一点都不少。
慧海禅师从此留在了马祖身边,侍奉了六年。后来,他出家受业的剃度师道智和尚年事已高,为了给他老人家养老送终,慧海回到了越州大云寺。
慧海为了更好地照顾道智和尚,也是为了能安心修持以达到更高境界,他晦迹藏用,外示痴讷,将自己混同于一般僧众,从不显示自己已经开悟的境界。他只是悄悄将自己修行用功的心得体会记了下来,陆陆续续写成了一卷《顿悟入道要门论》。
他的师侄玄宴无意之中发现了,将他的著作悄悄拿了出来,送给马祖审阅。马祖看过之后大加赞赏,说:"越州有一枚大珠,圆润晶莹,光透自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遮障住它的光芒。"马祖的高度评价,使慧海一夜之间名扬四海。从此,人们称他为"大珠"。许多禅僧慕名而来,大珠慧海和他的老师一样说道:"诸位禅客,我不会禅,并没有一法可以传授给别人。因此,不敢劳驾你们久立等候,请暂且休息去吧。"然而,前来求学的禅僧越来越多,他再也无法隐藏下去,只好开席说法,将马祖洪州禅的种子播撒在江南大地上,开出灿烂的智慧之花。
有位行者问大珠慧海:"心就是佛,哪个是佛?""你怀疑哪个不是佛,指出来看看?"慧海的反问,使行者无言以对。他继续开示道:"在省悟了的人看来,人人都是佛,遍地都是佛;没有开悟则不合法道,与佛不相关。"有一个研修律学的源律师〔2〕前来拜谒慧海禅师,问道:"大师,您的禅法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现在修行还用功吗?""当然用功。"源律师的眸子里灵光闪闪,心想:老和尚的功行已臻化境,其禅法高深莫测,而且还在继续用功,那将是一种多么非同寻常的、深奥绝密的修行方法呀!他压低嗓音,悄悄说:"师父慈悲,能将您的修行方法告诉我吗?""可以,可以。"源律师欣喜若狂,强按自己怦怦乱跳的心,急忙把脑袋伸到慧海大师跟前,小声问道:"您是怎么用功的呢?"他全神贯注,准备倾听老人家的绝妙修行方法。只听得慧海说道:"自然是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源律师很是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难道,这吃饭、睡觉,就是老和尚的修行方法?他心中疑团重重,说道:"饥来吃饭困来眠,所有的普通人都是这样,难道他们也和您一样,都是在用功么?"慧海禅师坚定地摇摇头说:"绝对不一样!""有啥不一样的?一样的吃饭,一样的睡觉,为什么不一样?"慧海大师耐心细致地解释说:"世界上大多数人,应该吃饭的时候不肯认真吃饭,应当睡觉的时候又不安下心来好好睡觉,他们一天到晚总是百般思虑,千方妄想,算计比较,患得患失。而老僧我吃饭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吃饭,睡觉之时就一门心思睡觉,心无旁骛,意不他顾。他们吃饭心不在焉,囫囵吞枣,山珍海鲜没滋味;老僧却嚼得菜根分外香。他们睡觉之前胡思乱想,睡觉之中颠倒梦想,睡醒之后痴心妄想;老僧心境一如,瞌睡则睡,睡醒即起,从不杂用心思。"一番话说得源律师五体投地。
景深
一位禅僧开悟之后,开始到处参访,云游天下。一日,他登上一座小山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云水僧心无挂碍,四处无家,到处是家,或大树下,或山洞中,蒲团一放,腿子一盘,就能打发漫漫长夜。于是,他就在山上一座废弃了的破庙里安顿下来。
夜里,他跏趺而坐,刚刚入于禅定之中,灵感闪现,他发现,山脚下祥跏(jiā)趺(fū):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云环绕,佛光笼罩。他以慧眼观察,赫然看到观世音菩萨就在山下!观音大士化身千百亿,哪里有缘,就在哪里现化。
第二天,禅僧早早下山,来参拜观音菩萨。然而,他把四周的每一块石头都找遍了,除了一个老太婆,哪里有什么观音菩萨!难道,这个老太婆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她修行什么法门,竟然能与观音菩萨身心相应?禅僧知道自己遇到了高人,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向老太婆请教:"婆婆,您日常以什么为功课?是如何修行的呢?"老太婆说:"我一个庄户婆子,哪里会修行呢?只不过是在空闲时间念念观音咒而已。""观音咒?什么观音咒?"昨天晚上那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促使禅僧打破砂锅问到底:"婆婆,您持的是大悲咒〔3〕,还是观音灵感真言〔4〕?"老太婆一脸的茫然,反问道:"什么是大悲咒?观音灵感真言怎么念?"禅僧化繁为简,直接说:"您就说您平常念什么吧。"老太婆说:"就是念唵嘛呢叭咪牛。""什么?你念什么?"禅僧大吃一惊。
"唵嘛呢叭咪牛呀,怎么啦?""哈哈……"禅僧忍不住大笑。他自己笑疯了,也把老太婆被笑傻了--莫名其妙。后来,禅僧问:"婆婆,是谁让你这样念六字大明咒的?"老太婆说:"我一个庄户婆子,不识字。三十年前,一个秀才教给我的。"禅僧说:"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hōng),最后一个字,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牛",它不念"牛",而是应该念"轰"(hōng)。"
"真的,不是念牛?"见禅僧认真点了点头,老太婆一脸的失落,连连拍着膝盖,痛惜万分地说:"我老太婆三十年的工夫白用了!"禅僧安慰她:"从今往后,你只要改正回来,照样灵验。"当天晚上,禅僧回到山上破庙打坐时,再也感觉不到什么佛光瑞气了。那个老太婆,仅仅是个老太婆而已,再也不是观音菩萨的形象了。他感到十分奇怪:原来,老太婆明明将六字大明咒念错了,却能与观音菩萨身心相应;为何改正之后,反而不灵验了呢?
天不亮,他就匆匆来到老太婆家,询问原因。老太婆说:"昨天夜里像往常那样念咒时,生怕再念错了,所以总是分心惦记着,没有了往日与观音菩萨心心相印的感觉。"原来如此!禅僧给老太婆深深鞠躬,郑重其事地说:"婆婆,是我错了,你还是照原来那样念"牛"吧。"心语
若是有人问我们会吃饭、会睡觉吗?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蠢,问话的人有病。不过,若是以大珠慧海所说的标准,我们绝大部分人真的既不会吃饭,也不会睡觉。起码是不会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单单从当代人的两大常见病--胃病与失眠来看,说明这些人没有好好吃饭或没有安安稳稳睡觉。
首先看第一条:饥则吃饭困则眠。很多时候,我们的肚子并不饿,但为了应酬或为了一饱口福,甚至是不吃白不吃的心理,让我们坐在了餐桌旁。试想,未得空闲的胃不得不紧接着超负荷运转,能不积劳成疾吗?很多时候,明明到了睡觉的时候,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我们却依然强撑着不肯躺到床上。再三被破坏的生物钟,能不紊乱么?
再看第二条: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5〕;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吃饭时左顾右盼,山南海北东拉西扯,吃下的饭菜自然是囫囵吞枣。没有经过仔细咀嚼的食物当然难以消化,而且淀粉酶减少,无法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损害,很容易导致胃炎与溃疡。很多人喜欢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往往想到什么过于兴奋或伤感的事情,便导致久久不能入睡。久之,造成中枢神经功能紊乱,落下失眠的毛病。
为何"数羊"、数呼吸能治疗失眠?这种方法就是要将我们杂乱的思绪集中在一个简单的逻辑上,以一个念头,代替(排除)纷纭万千的妄念。心念单纯了,也就平静了,自然能安然入睡。
同样,我们若是能适时用餐,而且将心思真正用在吃饭上,细嚼慢咽,既能充分品尝到食物的美味,且淀粉酶分泌增多,消化、吸收得更好,身体自然健康。
2.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的最大心魔唐天宝年间(约744年),马祖道一从福建进入江西,筚路蓝缕,以启丛林〔6〕。他在创寺庙,建法堂,传禅说法之余,曾在宜黄石巩结庵静修。
一日,他正在庵里打坐,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野鹿奔窜的脚步声。其慌乱,其急切,如遭遇猛兽追捕,如大祸临头。马祖徐徐从静坐中站起,步出草庵。
正午的阳光像瀑布一样从高空倾泻到山冈上,形成一层如梦似幻的水波状光晕;缥缥缈缈的波光里,幻化似的钻出一头麋鹿。它本来就已经惊恐万分,现在又骤然发现逃生路上有一个人影,在那一瞬间,它不禁仰天长鸣--其哀怨,其悲切,令人闻之潸然泪下;它那绝望的眸子里流露出的无助、无奈的神态,叫人为之心碎。
马祖从心里感到一阵苍凉,发出一声悲叹:人哪,你在这善良、弱小、可爱的小生灵眼里,比猛兽更凶残,比毒蛇还狠毒!
马祖道一脸上泛起婴儿般天真烂漫、真挚和蔼、纯洁友善的微笑,他真情地向小鹿伸出了双手,好像是在迎接自己最知心的朋友一样。麋鹿犹豫,彷徨,但终于为马祖的真诚、慈蔼所感化,温驯地走了过来。在马祖的引导下,麋鹿绕到草庵后面,从一条无人知晓的小径遁入密林深处……"咚咚,咚咚……"
麋鹿刚刚逃离,一位张弓搭箭的壮汉也追到庵前。马祖迎上前去。"和尚,看见一只麋鹿逃过去了吗?"马祖不答反问:"你是什么人?"壮汉扬扬手中的弓箭:"打猎的!""你会射箭吗?"马祖问得十分奇怪。是明知故问,还是在说废话?猎人是这一带有名的好猎手,箭不虚发,连山里最凶狠的老虎、花豹,闻到他的气味都躲得远远的。所以,马祖这样问,在他听来,简直就是对他的侮辱、蔑视。他乜斜着眼,不屑地说了一句:"废话,猎人能不会射箭吗!"马祖不在意,继续问:"你一箭能射几个?""一箭一个,从不落空!"猎人十分自豪,也十分自傲。马祖道一摇摇头,淡淡地说:"你不会射箭。"猎人一惊,不由得认真打量了眼前这个老和尚几眼,问道:"莫非,和尚你也会射箭不成?"马祖点点头。猎人追问:"那么,你一箭能射几个?""一箭射一群!"猎人的嘴张成了一个大大的"O"形。半晌,他才从惊呆中醒悟过来,悻悻说道:"你也太心狠手辣了!彼此都是生命,为何要射杀它一大群呢?""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为什么将这无比锋利的箭射向它们而不自射呢?"马祖身体前倾,右手猛然指向猎人的弓箭。他神态之大义凛然,动作之刚烈坚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于是在猎人的感觉中,不但马祖,而且连马祖头上的天,脚下的地,周围的山川草木都在向他发出质问:何不自射?何不自射?!
猎人的头皮一阵阵发麻,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悲怆在他全身徐徐散布开来,像鸿毛不浮的弱水,湮没了他的肉体,他的心灵……我以前为什么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为何不将利箭射向自己?如果我与小鹿的位置互换……猎人冷汗如淋,手脚发抖--这是发自心灵的惊颤!"何不自射?"马祖重复说。他的双眼紧紧盯着猎人,好像能直接看到他灵魂深处。
猎人又一惊。不过,这一惊已不是惊恐,而是惊奇--因为,心有灵犀,他敏锐地察觉到,马祖此时此刻的话里,已经不再是责备,而是洞开的禅机!
原来如此!猎人就在这一瞬间开悟了。悟后的他,言谈话语马上就大为不同了:"若是叫我自己射自己,却是无从下手!"马祖欣慰地笑了,道:"好,很好。你旷劫累积的无明烦恼,今天顿然冰消了。"猎人折断箭,抛下弓,跪拜在马祖膝下。
他,就是石巩慧藏禅师。慧藏禅师悟道之后,以禅风刚猛著称。他经常以拉弓射箭接引禅机。一次,三平义忠来参谒,刚刚走进法堂,慧藏就马步下蹲,张弓搭箭,将寒光闪闪、锋利异常的箭头对准了三平的胸膛,大吼一声:"看箭!"义忠虽然出家不久,却非等闲之辈。他拉开自己的上衣,说:"这是杀人的箭,那么,活人的箭又是怎样的呢?"慧藏禅师把弓弦拨了三下。三平义忠就大礼参拜。慧藏说:"三十年张弓架箭,只射到半个圣人。"杀人之箭能破灭无明,活人之箭能契入妙心。一而二,二而一,一体两面,"一箭双雕"。三平义忠只知此箭能破无明,却不知亦能契入妙心,所以慧藏禅师说他只是"半个圣人"。
他又一次折断了弓箭。西堂智藏是马祖会下三大士之一,但那时尚未开悟。慧藏问他:"你会抓虚空吗?"
〔1〕印可:佛家指经印证而被认可,多用于禅宗。〔2〕源律师,指佛教律宗学者。〔3〕大悲咒,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度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4〕观音灵感真言,是佛教徒日常念诵的《十小咒》之一。〔5〕须索:索取,勒索。〔6〕出自《左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原意为: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后形容创业的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