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些读书人,由于长期受的教育,背上了虚荣与面子的十字架。他们虽自命清高,但却得谋生,特别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他们也蠢蠢欲动,但却始终无法除去那些迂腐之气,也就始终无法赚到大钱,这正是读书人的致命弱点。
不为下人,就不能成圣人。不将面子、虚荣心,甚至一些腐朽的道德观念抛弃,就不能取得真正的快乐。
手段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目的。这句话也许太绝对,但假设要牺牲面子和虚荣心,那么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了。
另外,太执著往往还会使你心理紧张,使你显得不洒脱。怎样才能消除虚荣心给我们带来的心理紧张和执著呢?玩世不恭的态度可谓是消解紧张的良药。
谈恋爱时就是如此。有位先生说道:“我太爱她了,总是觉得她高高在上。在她面前,很紧张。我在别的小姐面前,都能风趣、幽默、洒脱、大度,可一有她在,马上就变得委委琐琐。于是她认为我没水平,对我全不在意。这令我很痛苦,我决定放弃这种爱,有了这种思想后,我在她面前,言语、行为恢复了往昔的自然、洒脱、风趣,可结果她反而喜欢上了我。”
实际上真正地爱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蕴含着崇拜的情绪的,这种情绪自会使人紧张、腼腆。我们不是说太爱一个人往往会毁了这种爱吗?
可是话说回来,这告诉我们那些腼腆、紧张者,可能正是最纯情、最爱你的。如果你发现某位小姐,在你面前总是有些紧张,那么可能她是对你有意了。如果你要顾及面子,这份珍贵的感情也许会让你抱憾终生。
不要面子的态度有助于你摆脱执著,会使你显得洒脱,富有灵活性,有利于成功。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过犹不及,要做到适可而止。另外,不要面子也还有个层次和品位的问题,如果过于粗俗,过于低级就错了。
过犹不及
为了告诉人们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在一个旅行者即将远行时,智者把他领到一座金库的门前,对他说:
“你可以随便拿取,但是你必须在路上永远带着它们,陪伴你的全部的旅程,不能丢弃。”
于是旅行者拿了3块黄金;他很遗憾,由于行囊太多,他只能拿3块。
可就在行程的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黄金全部变成了石头。
于是,旅行者在不得不背负石块前行的痛苦中,也暗自庆幸,啊,我毕竟只拿了3块。
凡事都要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好事就有可能变成了坏事,正所谓过犹不及。悲伤面前不能气馁,快乐面前不能忘形。
先笑自己,再笑他人
有人对一位公司董事长颇反感,他在一次公司职员聚会上,问道:“先生,你刚才那么得意,是不是因为当了公司董事长?”
这位董事长立刻回答说:“是的,我得意是因为我当了董事长。这样我就可以实现从前的梦想,亲一亲董事长夫人的芳容。”
董事长敏捷地接过对方取笑自己的目标,于是他获得了一片笑声,连那位发难的人也忍不住笑了。
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即先笑自己,再笑他人。海利·福斯第说:“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
把幽默当做生活中的“催化剂”
我们在个人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主人和客人的角色,因此我们有可能要去应付不合理的要求、令人不快的行为或者闹得不像话的场面。有人想让大家不再吵,便提了一个十分意外的问题:“诸位,刚才那是什么菜?”“大概是鸡!是的。”一位客人回答。“一定是公鸡!”这人一本正经地说,“原来是鸡在作祟,难怪大家要斗起来。”然后,他举起酒杯:“来点灭火剂吧,诸位!”一场餐桌上的征战顷刻间平息了。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发现,有时候为了化解困境,只有依靠幽默的力量。
当百货公司大拍卖,购货的人又推又挤的时候,每个人的脾气都特别糟。有一位女士愤愤地对结账小姐说:“幸好我没打算在你们这儿找‘礼貌’,因为那不可能。”结账小姐沉默了一会儿,说:“你可不可以让我看看你的样品?”那位女士愣了片刻,笑了。
作家欧希金也曾巧妙运用幽默。他在他的《夫人》一书中,写到了美容产品大王卢宾丝坦女士。后来在一次他自己举行的家宴中,一位客人批评他不应该写这种女人,因为她的祖先烧死了圣女贞德。其他客人都觉得很窘,几度想改变话题,却都失败了。谈话越来越令人受不了,最后欧希金自己说:“好吧,现在你差不多也要把我烧死。”这句话马上使他从窘境中脱身出来,随后他说:“作家都是他的人物的奴隶,真是罪该万死!”
即使年老,我们也经常为孩子们由天真而产生的幽默所感动。他们是真正以坦诚待人,不会隐瞒任何事实。当他们毫不掩饰地道出心里所想,人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他们,跟他们在一起会感到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无法感到的轻松、愉快。
有一次李卡克在家里请几位朋友吃饭。朋友来了,他妻子要他的小女儿向客人致辞。她不愿意,说:“我不知道说什么。”这时一位来做客的朋友建议:“你听到妈妈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好了。”他女儿点点头,说:“老天!我为什么要花钱请客?我们的钱都流到哪儿去了?”李卡克的朋友们大笑起来,连他妻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就是孩子式的幽默。将大人的想法以极纯真的方式说了出来,使大人们也不得不认真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想法。李卡克从中得到了一点东西:孩子式的幽默能使自己显得格外真诚。
罗钦斯基夫人在她写的《生命的乐章》一书中,写道:
罗家第一个孩子刚出生不久,那天,忽然楼下传来了一阵阵饱满而雄浑的音乐声。她并没觉得奇怪,因为她的丈夫是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这时她丈夫上楼对她说:“我刚买了一张巨型唱片,有房子那么大。”夫人好奇地问:“那唱机要有多大?”“要18个人抬。”他说。下楼后,她看见竟有一屋子神采飞扬的音乐家,在演奏李察为庆祝他们的长子诞生而作的曲子。音乐家们看到夫人下楼,有人问罗钦斯基:“你生了个儿子,满意吗?”他回答说:“这得问我夫人,因为孩子是她生的。对我来说,我平生最满意的、最辉煌的成就,是娶到她!”夫人立刻接着说:“我为他生了孩子,却丢掉了皇冠!”一刹那间,整个屋子笑声沸扬。
这件事使他们终生难忘,罗钦斯基夫人一想起它,就会很高兴。
据说,有一个极富幽默感的人,在他的结婚宴席中讲了一句妙语。当时人们一定要他回答为什么爱上了新娘。他说:“我不知道,真的。当初我只是爱上了她的酒窝,因为我贪杯,可我现在要同她整个人结婚!”大家都笑了,很久以后有人还问他:“近来你还贪杯吗?”无论是他妻子,还是他本人,再也不会把这愉快的一刻忘掉。
人生需要快乐的催化剂——幽默。有时候为了化解困境,只有依靠幽默的力量。只要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添加幽默,享受生命,就越能创造、享有幸福的生活。
改变态度是追寻快乐的最佳妙方
一个朋友曾经讲述了他的经历:
那天,我站在一个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放着几本书的包裹放在旁边。当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人进来看珠宝时,我礼貌地将我的包裹移开。但这个人却愤怒地瞪着我,告诉我他是个正直的人,绝对无意偷我的包裹。他觉得受到侮辱,转身走出珠宝店。
我十分惊讶,这样一个无心的动作竟会使别人如此生气。后来我领悟到,这个人和我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实,外在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内在世界不同。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一醒来便感觉心情不佳,我想到这一天又要在单调的例行工作中度过时,很生气。当我挤在车阵中缓缓向市中心前进时,我满脸怒气地想:为何有那么多笨蛋也能拿到驾驶执照?他们开车的技术,根本没资格在高峰时间开车,这些人的驾照都该被吊销!
后来我和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我心想:“大车一定会直冲过去。”但就在这时候,卡车司机将头伸出车窗外,向我招招手,微笑。在我将车子驶离交叉路口时,我的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开朗。
这位卡车司机的行为使我换了心态。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依旧,不同的是我们的态度。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知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正是我们追寻快乐的最佳妙方。
这个世界不会改变,会改变的是我们的态度。改变态度,获得快乐!
钱买不到捉蜻蜓的乐趣
一位富商,英年早逝。临终前,见广场上许多孩子捉蜻蜓,就对他4个未成年的儿子说,你们到那儿去给我捉几只蜻蜓来吧,我许多年没见过蜻蜓了。
不一会,大儿子就带了一只蜻蜓回来。富商问,怎么这么快?大儿子说,我用你给我的遥控赛车换的。富商点点头。
又过了一会,二儿子也回来了,他带来两只蜻蜓。富商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捉了两只蜻蜓回来?二儿子说,我把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卖了3分钱,这两只是我用2分钱向另一位有蜻蜓的小朋友租来的。爸,你看这是那多出来的1分钱。富商微笑着点点头。
不久老三也回来了,他带来10只蜻蜓。富商问,你怎么捉那么多的蜻蜓?三儿子说,我把你送给我的遥控赛车在广场上举起来,问,谁愿玩赛车,一只蜻蜓换一次。爸,要不是怕你着急,我至少可以收到18只蜻蜓。富商拍了拍三儿子的头。
最后回来的是老四。他满头大汗,两手空空,衣服上沾满了尘土。富商问,孩子,你怎么搞的?四儿子说,我捉不到,就在地上玩赛车,要不是见哥哥们都回来了,说不定我的赛车能撞上一只蜻蜓呢!富商笑了,笑得满眼是泪,他摸着四儿子挂满汗珠的脸蛋,把他搂在了怀里。
第二天,富商死了,留在床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我并不需要蜻蜓,我需要的是你们捉蜻蜓的乐趣。
钱当然可以买到蜻蜓,但买不到的是捉蜻蜓的乐趣。生命的乐趣在于结果还是在于过程?只有努力了才会知道。
世上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一位中年人讲道:
“一天下班后,我乘中巴回家。车上的人很多。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对恋人,他们亲热地相挽着,女孩背对着我。从背影上看,女孩长得很漂亮。她的头发染成最时髦的金黄色,她穿着一条今夏最流行的吊带裙,露出香肩,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女孩,时尚、前卫、性感。他们靠得很近,在交谈,男的很配合,不时发出欢快笑声。笑声不加节制,好像是在向车上的人挑衅:你看,我比你们快乐得多!很多人在看他们,大家的目光里似乎有艳羡,似乎还有一种惊讶,难道女孩美得让人吃惊?我也有一种冲动,想看看女孩的脸,看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但女孩没回头,她的眼里只有她的情人。
“后来,他们大概聊到了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时那女孩便轻轻地唱起了歌,女孩的嗓音很美,把那首缠绵悱恻的歌处理得很到位,虽然只是随便哼哼,却很动听。我想,只有足够幸福和自信的人,才会在人群里肆无忌惮地欢歌。这样想来,像我这样从内到外都极为黯淡、孤鸿无侣的人,何时才会有这样旁若无人的欢乐歌声?
“很巧,我和那对恋人在同一站下了车,此时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将看到一个多么令人悦目的绝色美人。可就在我看到时,我惊呆了,我也理解了刚才人们那种惊诧的眼神。我看到的是张什么样的脸啊!那是一张被烧坏了的脸,用‘触目惊心’这个词来形容毫不夸张!这样的女孩居然会有那么快乐的心境。”
中年人讲完他的故事后,进而说:“上帝真是够公平的,他不但把霉运给了那个女孩,也把好心情给了她!”
其实,中年人的感慨未免有些偏颇,掌控一个人心灵的,只有自己。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你必须掌握好自己的心舵,来支配自己的命运。
你是否能够掌握自己的心呢?倘若生气时就生气,悲伤时就悲伤,这些只不过是顺其自然,并不是好的现象。释迦牟尼说过:“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世上任何君王更加尊贵。”由此可知,“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任何时候都必须欢乐而又勇敢地掌握好自己的心舵。
选择快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愿意,你可以随时使用手中的遥控器,调整到快乐频道。
快乐越分越多
将“爱”分出去,是越分越少,还是越分越多?同样的问题,一个人如果把“快乐”分出去,是越分越少,还是越分越多?
在一般人的思想里,总认为“爱”“快乐”“勇气”等感受,如果给某个特定的人多一点,就会给予另外的人少一点。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只有一定限量的爱,难以持续不断地付出大量的爱;另外一派的心理学家佛洛姆等人则认为,在一个正常而且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有可能在接触和付出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爱。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关键点在于提供者究竟是用“分配”,还是“分享”的心态来处理。
“分配者”会“等分”他的爱心,例如:一个人如果把“三分”留给自己,“六分”给公司,“一分”留给家人,这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平衡,大家都不开心。
“分享者”则是有很多个“十分”,例如:做爸妈的“十分”爱自己、照顾自己;同时也“十分”爱大孩子,“十分”爱小孩子;又能“十分”关注工作,“十分”参与公益活动……像这样的爸妈,用分享的心情,无限地开拓了生命的空间,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同样的、大量的爱。
所以,一个人若要越来越快乐,拥有更多的爱,不妨善用“分享者”的“涟漪效应”,随时在水面上一“点”,快乐和爱的能量就会源源不断地传送出去。
曾经有位妇人在河床边发现一粒像宝石般的石头,她把它拣起装好。这时,迎面来了位饥饿的流浪人,妇人毫不犹豫地打开袋子。当流浪人吃食物时,正好瞧见袋内的宝物,他想要,只见妇人二话没说将宝物取出,并且交到流浪人手中。
这件事过了好一阵子,有一天,流浪人又来到这位妇人面前,边还宝物边说:“我已经不需要它了,我要学的是你的‘舍得’啊!”
还有一位妇人,会毫不吝啬地分享她的住处、她的食物和她的友谊。
她每天都很开心快乐,家中充满了笑声、歌声,所有人都感染了她的喜悦。
有人曾问她:“你是怎么做到如此舍得分享?”
原来她从小家境就不好,父亲又特别严苛,因此,小时候她总是很困苦。
有一回,一位太太买了菜和水果,在回家的路上,袋子竟然破了,橘子掉得满地都是。这时,这位太太向妇人的父亲索取一个塑料袋。不料,妇人的父亲却没答应。看着太太失望地离去,妇人在小小的年纪时,就已经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绝不吝啬。
这位妇人目前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事业很大,可是她仍然谦虚和气,一如邻家妇人,她的乐于分享,敢于舍得,让人印象深刻。
是的,快乐越分越多。只有善于分享的人,才会得到快乐,也只有乐于分享的人,才会把自己的快乐分给别人,使自己越来越快乐。
若想越来越快乐,不妨将自己的快乐不断地与别人分享。
放慢生活的脚步
红和4岁的儿子过马路时,突然听到了汽车轮胎刺耳的嘶叫声。一辆失去控制的轿车飞速向她们直冲过来,不能躲开,红紧紧地搂住了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