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现代人都热衷于聚敛钱财,却不做有价值的事,那就是把美和爱倾注于生活之中,让生活美丽动人。富人家藏金山,然而不一定有审美的眼光和高尚的灵魂。他们把无价之宝都换成了金钱。
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培养自己审美的情趣、温良敦厚的品格和爱心,生命就无价值。除了利欲熏心,热衷于发财致富;除了一心向上爬以外,就没有其他值得自己追求的目标吗?难道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谋求财富、扩大权势吗?
你也许会说,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贫瘠的小乡村,都为了同一目标忙碌,那就是物质财富,美在生活中是经常被忽略的。看看周围吧,那些方方正正的高层建筑毫无美感;一些桥梁、公园、广场、城市建设也毫无特色,甚至是丑陋到了极点。仿佛实用成了评判万物的最高标准。如果把巴黎那些充满浪漫气息和艺术情调的人迁往纽约或芝加哥居住,他们会疯掉,那些美的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消失殆尽。
对于那些一心只想获取钱财的人,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不去思考,如果一味让高尚的情感、睿智和向善的一面沉睡于心底,难道我们希望永远成为不开化的人吗?无人能评估,那些拥有高雅情操和文明生活的人,究竟拥有一笔多么大的财富!他可以让自己的家庭充满欢乐和愉悦,为他人带来笑声。
据报载,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病人说,当英国女护士福洛伦斯·南丁格尔到来时,他们能够感觉得到南丁格尔小姐那无私的爱心,即使南丁格尔走了很长时间,他们觉得她仍然在眼前。
这些浑身洋溢着热情和快乐的人,无论到哪,都会感染别人的情绪,在他们周围,不会有抑郁和失望。就像太阳升起了就不会有黑暗和阴郁一样,在高尚的人面前,人们都会变好。对于凡夫俗子来说,那些在人格修养上有很高造诣的人,给予的最大启示就是:极力塑造和蔼可亲、温文尔雅、轻松愉快的心境。
与他们的高尚品质相比,所有的物欲都会黯然失色。这些情操也可以为之赢得友谊,令其坚强。
难道生命的分量如此之轻,人情关系如此冷漠,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难道只是因为自己强壮有力,就能够疯狂地欺诈和掠夺弱小者吗?
要知道,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是人类重塑完美品质的必由之路。世上的许许多多人总是在一些小事上较真,无视那些完美品质的重塑,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追名逐利上,这令人惊奇。
你有没有观察过一些逐利的商人?每天早晨,他们穿过弥漫着花香的花园,那儿处处透露出来的生活气息都在向他们招手,但是,他们却步履匆匆忽视这些美好的东西。那些充满笑意的花朵,郁郁葱葱的灌木,绿意盎然的草丛他们不关心。即便是在乡间小道上漫步,也是同样地冷淡和漠然。叽叽喳喳的鸟儿,欢唱的小溪,争奇斗艳的野花,也无法把他们从冥思苦想中拉出来——他们总是深陷于自己的商务而不能自拔。他们只去赚钱,根本无暇顾及用美去装扮生活。他们为了金钱,四处奔波,筋疲力尽,又怎么会追求美的生活呢?
英国银行家和生物学家卢帕克爵士说:“几乎没有人能意识到追求内在美的渴望,体验到心灵深处的幸福,感觉到宇宙万物的奇妙。也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取得的成就不会比期望的多,更没有人会想到,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渴望会战胜痛苦和忧伤。”
经过全力的拼杀,或许我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财富,却失去了生活价值,这往往得不偿失。
谁不知足,谁就难以幸福
俄国有个叫伊凡的青年,读了契诃夫“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只是个草稿,有一次誊写,该有多好”这段话,十分神往,打了份报告递给上帝,让他试一下。
上帝沉默了一会儿,看在契诃夫的名望和伊凡的执著份上,决定让伊凡在寻找伴侣一事上来尝试。到了适当的结婚年龄,伊凡碰上了一位绝顶漂亮的姑娘,姑娘也倾心于他,伊凡感到非常理想,他们很快结成夫妻。
不久伊凡发觉姑娘虽然漂亮,可她一说话就“豁边”,一做事情就“翻船”,无法沟通,于是他把这第一次婚姻作为草稿抹了。
伊凡第二次的婚姻对象,除了绝顶漂亮以外,又加上绝顶能干和绝顶聪明。但不久,他发现这个女人脾气很坏,个性极强。聪明成了她讽刺伊凡的“利器”,他不像她的丈夫,倒像她的牛马、她的工具。伊凡无法忍受这种折磨,祈求再次尝试。
上帝笑了笑,也允许了。
伊凡第三次成婚时,他妻子的优点,又加上了脾气特好一条,婚后两个人和睦亲热,十分开心。半年下来,不料娇妻患了重病,卧床不起,在伊凡眼里,能干如水中之月、聪明也一无是处,只剩下了毫无魅力可言的好脾气。
从道义角度看,伊凡应厮守终生,但从生活角度看,这很不幸。人生只有一次,一次无比珍贵,他试探能否再给他一次“草稿”和“誊写”。上帝面有愠色,可最后还是宽容他再作修改。
伊凡经历了这几次折腾,个性也成熟,最后终于选到了一位年轻漂亮能干温顺健康,要多好就多好的“天使”女郎。他十分开心,正想向上帝报告成功,向契诃夫称道睿智,不想“天使”竟要变卦。她了解了伊凡是一个朝三暮四、贪得无厌、连病中人也不体恤的浪荡男人,想离婚。
满肚狐疑的伊凡,忽见前方新树一杆路标,是上帝写的:“完美是种理想,允许你十次修改也不会没有遗憾!”
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可陷入对“十全十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只会留给自己更多的遗憾。
生活中处处都有遗憾。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而,人不能苦闷于那种“十全十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只会留给自己更多的遗憾。
别让完美变成了苛刻
在佛教的《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可笑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在印度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秀丽的太太,两人十分恩爱。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
这位丈夫对此很不满。一日出外去经商,行经一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沸腾,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秀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汪汪的泪眼,等待着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极了!这女子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于是他不计一切,买下了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赶回家门。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太太!快出来哟!给你个惊喜!”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狐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
“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出其不备,抽出怀中锋锐的利刃,砍了妻子鼻子。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黏着于妻子的鼻梁。
可怜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苦心买回来的端正而美丽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虽然丑陋,却有用的鼻子,并且还受到刀刃创痛。而那位糊涂丈夫的愚昧无知,更是叫人可怜!有些人以为自己是在追求完美,却很可怜,因为他们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而这种完美,根本不存在。
要求完美是一件好事,但过度了,反而比不完美更糟糕。完美主义者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力求不存缺憾,哪怕是无关紧要的细节也不肯放过。人们所做的事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完美主义者根本一开始就在做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勇于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最懂得作战的人,连织田信长也相当怕他,所以在信玄有生之年当中,他们之间维持了和平。而信玄对于胜败的看法实在相当有趣,他的看法是:“作战的胜利,胜之五分是为上,胜之七分是为中,胜之十分是为下。”这和完美主义者恰好相反。其家臣问他为什么,他说:“胜之五分可以激励自己再接再厉,胜之七分将会懈怠,而胜之十分就会生出骄气。”连信玄终身的死敌上杉彬也赞同他这种说法。上杉彬曾讲:“我之所以不及信玄,就在这一点。”
实际上,信玄一直实行着胜敌六七分的方针。
所以他从16岁开始,打了38年的仗,始终成功。而自己所攻下的领地与城池,也从未被夺回去过。对于信玄的这个想法奉为圭臬的是德川家康。若没他,德川家族三百年的历史也不一定存在。要记住,不能容忍不完美,只会给你的人生带来痛苦而已。
有些人很勉强自己,不愿做弱者,只愿逞强,自己却不愿做事,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弱者。人一对你抱期望,就怕辜负了人,即便勉强也要实现承诺,最终明白,原来是自己太软弱。
只有承认软弱,才可能变得更坚强;只有面对人生的不完美,才能创造完美的人生。
人生确实有许多的不完美,但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不应一味哀叹。只有面对人生的不完美,才能创造完美的人生。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欲望
有一位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于是,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去了山中。
后来,想到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忍不住就下山向村民们讨了一块布。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于是他就来到山下向村民要了一只猫。
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让它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那给它喝牛奶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来生存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奶牛。于是,他又找一个流浪汉帮忙。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向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修道者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苦行僧的生活。
于是,几年之后,整个村庄就都搬到山上去了。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富贵,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例的。自我修身,就是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和谐。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胀,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太多,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了累赘。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不会满足。其实,每个人都应学会让自己轻松地生活,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欲望。
做欲望的主人
洛克菲勒在少年时代就接受了父亲赚钱的启蒙教育,他很聪慧,并最终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超过十亿美元的富翁。但世人都骂他是一个“残酷、奸诈”的伪君子。一时间,他的形象为许多美国人所憎恨和厌恶。他发现自己是“除了金钱之外,一无所有的穷人”。
由此他决定给自己另定一个目标。有一天,洛克菲勒的好朋友对他说:“你的家产像大风雪一样往上翻滚,你必须把它散得比积得还快。”他还建议洛克菲勒为了人类的利益,成立一家永久性慈善机构,来管理、支配他的一部分财产。他这样做了。因为,他自己也感受到:一个人能够花钱得到的真正等价物,就是培养一种情趣,从而使其产生持久、积极的效果。自己只是这笔财富的保管人而非拥有者,因此,这些财富取之于社会,仍然要用之于社会。
随后的数十年,他捐资数以亿计的财富支持教育、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以回报社会帮助他人。当然,洛克菲勒先生终于获得了世人的肯定与尊敬。
一个人可以成为自己欲望的主人,也很容易沦为它的奴隶,关键在自己。当你视欲望为至高无上的时候,你就变为奴仆。当你将它置于一个平衡的位置时,你就能驾驭它,成为它的主人。
一个人可以成为自己欲望的主人,也很容易沦为它的奴隶,这取决于人们对待欲望的态度。
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人们都不远千里来跟他学武。
人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水不多,两只木桶里都没有装满。
人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疑惑。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超过这条线,超过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开始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不看线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低一些为好,容易实现的目标,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工作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要解除自己身上贪婪的枷锁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被美国人誉为“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令美国人羡慕。美国独立战争时,他作为总司令,建立了丰功伟绩,一批封建意识浓厚的将领写信给他,主张美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拥戴他做国王。他却辞去总司令职务,回乡务农。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只好离开自己的山庄出来上任。他做了两届,按照当时的情况和他的声誉完全可以蝉联三任总统,但他坚决拒绝了,不当终身总统。1796年9月,他发表《告别演说》,随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他因患喉癌去世,将遗体埋在自己的山庄。华盛顿的做法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树立了范例。
罗马百科全书作家普林尼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化学、动物、语言、农业等各种各样的书都细心阅读,认真摘录。他辛勤的劳动,帮助他写出了一共37卷的《自然史》。在书中讲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铁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武器,但是他把人看得并不很高,他认为人不如野兽,因为无论狮子还是海怪都不会自相残杀,但人却经常相互为敌。还有在万物当中,唯有人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