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45

第45章 做人淡泊,做事积极(1)

清心中孕育着人生乐趣

小窗幽记中有过下面一段话:“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染;忧患缠身,繁扰奔忙,虽锦衣厚味,亦觉万状苦愁。”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需要有一种宁静致远的追求。舒适自在,想坐就坐,想躺就躺,随心所欲,在这种状态下,尽管粗茶淡饭,可依旧会觉得心情平静,不会为一些日常凡俗之事而牵挂;反之,那些瞻前顾后、忧患和烦恼缠身的人,成天奔忙着一些心烦之事,这些人尽管穿的是高档的服饰,吃的是山珍海味,也会感到心中痛苦万状。

所以,清心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又是一种生活之道。假如用老子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的看法来权衡,清心的人格档次远在德、仁、义之上。它是人生修养达到神圣功化以后,在生活之道上的反映。清心中包含着童真、幸福、快活。

《菜根谭》云:“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即,只要自己的身心处于闲适的环境中,对荣华富贵与成败得失就不会放在心上;只要自己的心灵保持宁静和祥和,人世的是非曲直都不能欺骗你。

老子提倡“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人也时常把“无为”挂在嘴边,事实上却往往做不到。当一个人身处在忙碌之际,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确实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一下。这时假如能达到佛家所谓“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华富贵、成败得失视同乌有。这对我们自我调整,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泥潭是很有效的。在洪应明看来,佛家所谓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即指人生要宁静淡泊,减少欲望,这样就会把生活中的是非利害与荣辱得失看得淡一些,生活的幸福则会体验得多一些。洪应明也多次提到,人需要静观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这样才能客观地看待生活,这样才能不被外物所牵连,人间的各种现象也才能尽收眼底。

国学大师林语堂曾经讲过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妻,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他们从纽约往南行,来到一处幽静的丘陵地带,在这人迹罕至的小山旁边,看到有一个小木屋。

夫妻俩走到小木屋前,发现门前坐着一位老人。年轻丈夫上前一步问道:

“老人家,你住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不感到孤单吗?”

“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老人回答道。停一下,老人接着说:

“我眺望那边的青山时,青山赐予我力量;我远望山谷时,那一片片植物的叶子,酝酿着生命的太多秘密;我凝望蔚蓝的天空,看见那云彩变幻成各式各样的城堡;我听到溪水的淙淙声,好比有人在向我作心灵的倾诉;我的狗把头靠在我的身上,我从它的目光里看到了质朴的忠诚。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回到家中,虽然他们的衣服很脏,头发也是乱糟糟的,可是,他们的嘴上却挂着微笑;这时,当孩子们亲热地叫我一声‘爸爸’,我的心就好比像喝了甘泉一样甜美。当我闭目养神的时候,我会感到有一双温柔的手放在我的肩头,那是我太太的手;遇到困难和烦恼的时候,这双手一直支持着我。我明白,上帝总是仁慈的。”

老人见年轻夫妇没有说话,因此,又强调着问了一句:“你说孤单?不,不孤单!”

这位老人的生活貌似平淡。可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称作凡夫俗子,他们总盼望着过一些简单的日子。简单,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自然要取;不属于我,纵使是千金、万金也不为其动。这就是简单。处于简单的生活,并能以淡泊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自处,这样的人,对自己,好比云彩一样的飘逸;对他人,好比湖泊一样的宁静。即一种清心的境界。

事实上,这位老人正是达到了清心的境界,所以,他能悠闲自在、坐卧随心,从平淡的生活之中,领悟到了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

人处于宁静之中,思绪像秋水一样清澈,能够见到心性的真实面貌。在安闲中气度从容不迫,可以看见心性的本原之所在。在淡泊中意念情趣及快乐,能够得到心性的真正体味。

清闲自在,坐卧随心,即“清心”。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清心即一种没有“心机”的心理状态。它是与“有心”的生活态度相对应的。清心就是不动情绪、不固执、恬淡而自得,依据自己的本真去待人处世。

不妨学会“忘记”一下

许多人为记忆而生活。记忆好比一本独特的书,内容越翻越多,并且描述越来越清晰,越读就会越沉迷。可是,也有许多的人是为忘却而活着的,过去的一切事情对他来说都是过眼浮云和耳边风,不计较过去,不留恋历史,不偿还旧账,只顾眼前和现在。

健忘人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因为人生并不像希望的那么拥有诗情画意,那么逍遥自在。人生中有很多痛苦、悲哀和让人厌烦、心碎的东西,假如把这些东西都储存在记忆之中的话,人生必定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悲观。事实上的情景也正是如此。当一个人回想往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人的一生中,美好快乐的体验常常只是瞬间,并且占据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时间则伴随着失望、烦恼和不满足。

有的人把别人对他的恩惠视而不见,对他的不利却耿耿于怀。殊不知,只有牢记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消除我们对别人的忌恨,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自由飞翔。

有一次,作家阿里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游。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下山谷,还好吉伯不顾一切将他拉起,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旁边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前行,来到一处海边,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吉伯一怒之下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在他们旅行回来之后,阿里很是好奇地问马沙:“为何要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你的事记在沙滩上?”马沙说:“我一辈子都感激吉伯救我。关于他打我的事,伴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全放在脑后的。”

曾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位蔡女士到法院上诉。她说与她分居的丈夫伪造各类证件,说孩子他妈跑了,自己还病倒在床,用来骗取媒体的同情,并把这事刊登了。在该篇报道中,那个男人的姘妇却成了帮人照料孩子的好人。蔡女士与媒体打起了官司。官司是打赢了,精神补偿费却没要回来。因此,蔡女士不断去当年为她丈夫伪造假证明的有关部门讨说法。一次争论时,有关部门里跳出一莽汉把与她前去的朋友打伤了,蔡女士便又开始为那个被打伤的朋友讨说法。年纪轻轻的蔡女士被这些事折磨得头发花白了,精神也不如以前了。其实,两件事的赔偿款额也不过就万八千块钱,她说她不在意钱,就是想讨个说法,要不心里不舒服。

可是,为了讨个说法的蔡女士付出了身心疲惫的代价,事实上根本得不偿失。远不如大人不记小人过,糊涂一下,忘记那个废物丈夫,一心一意地过好自己的日子。生活常常就是这样,你越追求完美与极致,最终失却的就越多,跟完美的差距就越远。

人生既然这样,健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我们忘掉忧愁,忘掉烦心事,减轻我们的心理重负,净化我们的思想观念;可以把我们从记忆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忘记我们的罪孽和怨恨,利利索索地做人和享受生活的幸福。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忘却什么呢?糊涂学主张一要忘记怨恨。一个人假如在头脑中种下怨恨的种子,夜里梦里一直想着怎么报仇,他的一生或许都不会得到安宁。二要忘记忧愁。多愁善感的人,他的心情会长时间处于压抑之中而得不到放松。愁伤心,忧伤肺,忧愁的结果一定多疾病。《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就是那样吗?在我们生活中,烦恼并不能处理任何问题。三要忘记悲伤。生离死别,确实让人伤心。黑发人送白发人,自然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叫人肝肠寸断。一个人假如长期的沉浸在悲伤之中,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很大损害的。跟忧愁一样,悲伤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是给自己、给他人徒增烦恼。逝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理智的行为是应当学会忘却伤痛,努力走出悲伤,为了别人,也为自己。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说,有些是需要忘却的。在生活中学会“健忘”的人才会活得洒脱自如。当然,在生活中真正的健忘,丢三落四,也不是好事。我们说学会“健忘”,是说该忘记时可以试着“忘记”一下,该糊涂时可试着“糊涂”一下。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句话是:生气是拿别人的过失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事实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实在不值得。乐于忘记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性,既往不咎的人,才可抛开沉重的包袱,大步地前行。

“现在”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大最美好的礼物

活在当下,是佛家时常用来劝慰人们的一句智语。

可是,什么叫做“当下”呢?简而言之,“当下”即你现在正在做的事、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活在当下”,即要求人们把生活中所看重的焦点,放在现在所处的人、事、物上面,一心一意地去接受它们,努力地去品味它们,宽容大度地去体验它们。

作家安吉丽丝曾经写过一本名为《活在当下》的书,她在书中提到:“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常常找不到,唯有让自己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身边的事物,快乐便会不请自来。”

安吉丽丝以她个人的亲身感受来举例,她这一生,都在努力把握和控制身边的每一件事,尽力去完成自己预订的每一个目标。她是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她从内心里相信,一个人尽力争取得愈多,那么幸福也会愈多。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她发现,她的努力事实上正是阻止她感受快乐的最大障碍。可快乐这件“东西”,才是她真的奋力想得到的东西。

反复思考,安吉丽丝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生的意义,可能只不过是嗅一嗅身边每一朵艳丽的鲜花,享受人生旅途上所收获的点点滴滴而已。其实,对于一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昨天毕竟已成为历史,明日怎样还不可知,因此,只有“现在”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台湾资深新闻工作者王梅在《快乐做自己》一书中,就这样告诫人们“每天都活在当下”,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明天就要终结,你今天想做什么?狠狠大吃一顿?整夜不睡与爱人厮守?还是一个人躲起来大哭一场?

当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你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对这一生觉得了无遗憾吗?你认为想做的一切你都做了吗?你有没有开心地笑过、真正高兴过?

试想,你这一生是怎么过的:年轻的时候,你拼命学习想挤进一流的大学;接着,你巴不得赶快毕业找一份好工作;后来,你来不及思考就去结婚、生小孩;再后来,你又整天盼望小孩快点长大,好减轻你的负担;慢慢地,小孩长大了,你又恨不得马上退休;最后,你真的退休了,不过,你也老得差不多连路都走不动了……你忽然发现,正想停下来好好歇一下,但是,怎么生命就这样要终结了?

事实上,这不就是大部分人的写照吗?他们忙碌了一生,时时刻刻为生命担心,为未来做准备,一心一意策划着以后发生的事,却忘了把目光放在“现在”,等到时光一分一秒地溜过,才忽然明白“时不我予”。

确实,我们的眼、手,我们的整个心灵和身体,都生活在当下,而且也只能生活在现在。正因为这样,我们又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地去回想往事、担心未来呢?

事实上,不管过去多么值得流连或是多么需要怨恨,那也只是一种心理反应,“过去”终究已经不再存在了;可“未来”则由于其尚未到来,也是不存在的,也没有必要去一遍又一遍地担心。再说,未来是现在的拖延和发展,注重现在,把握好现在,也就是注重并把握了未来。

有个小和尚,他的任务是每天早上清扫寺院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的确是一件苦差事,特别在秋冬之际,每一场风吹过,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清理干净这些,这让小和尚十分头痛。他一直想要找个好方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对他说:“你在明天清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全部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认为这是个好方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用力地猛摇树,这样他就能够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清扫干净。一整天小和尚都十分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呆住了。院子里和以前一样满地的落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不管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树叶还是会按时飘下来。”

小和尚这才领悟到,世上有很多事是不能提前的,唯有真心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对这些,你或许会说:“这有什么难的?我不是一直都活着并与它们为伍吗?”话是不错,关键是,你是不是一直过得很慌忙,无论是吃饭、走路、睡觉、娱乐,你总是没什么耐心,急着想赶赴下一个目标?因为,你认为还有更伟大的理想正等着你去实现,你不能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现在”这些事情上面。

大部分的人都不能专注于“现在”,他们一直若有所想,心不在焉,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有的说“我明年要赚得更多”,有的说“我以后要换更大的房子”,有的说“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后来,钱真的赚得更多,房子也换得更大,职位也连升好几个级别,但是,他们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快乐,况且还是不知足:“唉!我应该再多赚一点!职位更高一点,想办法过得更舒适!”

人生的真谛,不过是嗅嗅身旁每一朵娇艳的花,享受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而已。毕竟,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预知,只有“现在”才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大最美好的礼物。

没有“活在当下”,就算取得的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不但现在不够,以后也永远不会觉得够。忘了真正的知足不是在“以后”,却是在“此时此刻”,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东西,不必费心等到以后,如今便已拥有。

乐观对待生活中的不完美

把做人的实际还原于生活的残缺,不要让自己从完美的顶峰跌入痛苦的谷底,也不要把太多的不可能强加给有限的自己。善于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的人,人生才能更加快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月亮圆缺轮转,明暗轮回,这是客观的规律,不可更改。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看看那些贵族们、富翁们,他们家财万贯,财大气粗,出则车马,入则红罗,他们过得洒脱吗?也不见得如此。《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难处!”困难尽在不言之中。《红楼梦》里的贾家、王家、薛家、史家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圣旨一下,四大家族好比大厦倾轧。以前的公子爷儿贾宝玉也到处流浪。因此,贵族们、富翁们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