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生格言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全部盛开,便是凋落的征兆。所以,他时常告诫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称自己“平日最信奉的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为人做事,务必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刻刻谨言慎行,才不会铸成大错,招来大祸。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说道:“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此处,他坚持认为:“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他深刻说道: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持久。这就是曾国藩中庸性格的精华之处,或者正是由于他的性格,使他在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人仍然热衷和放宽他的原因。今天我们大讲要学会推销自己,理解曾国藩做人处世的中庸性格,对要怎样推销自己大有帮助。
曾国藩用宋明理学为指导思想,处理跟清朝皇室的关系,忠诚于朝廷、忠诚于皇帝:“群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曾文正公家训》)。他在道光年间官运亨通,对道光皇帝十分感恩。他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十七日写信给祖父说,“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咸丰元年(1851)五月十四日,又在家信中指出,“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顾家之私”。在这同时,他知道“伴君如伴虎”,“晓得上岸”,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的大败的局面已定,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勇退是吾兄弟一定之理,而退之中次序不可凌乱,痕迹不可太露。”
与同僚相处,曾国藩也表现出中庸豁达的个性。据说,有一次曾国藩去拜访左宗棠,看见左宗棠正在给如夫人洗脚,曾国藩便随口说出:“人如夫人洗脚。”心强气盛的左宗棠马上反驳:“赐同进士出生。”赐同进士是曾一生的遗憾!左正好触到了他的伤口,但曾国藩毫不在意。
左宗棠在用兵上相对机敏,常常兵分三路迂回包抄,使敌人不能首尾兼顾,戎马一生,少有大的过失和挫折。因此他对曾国藩用兵比较拘泥、死板,不善于打运动战,容易错过战机,遭到失败等弱点看得比较明白。早在咸丰二年,左宗棠即指责称:“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后又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云:“涤公才短,麾下又无勤恳有条理之人,前自岳州归后,弟无三日不过其军絮聒之。伊却肯听话,所以诸事尚有几分。”靖港失败后,关于曾国藩的“愤极赴水”,左宗棠又当面指责曾国藩。对此,曾国藩自然承受不了,于是两人不再通信了,关系趋于紧张。
左宗棠在樊燮事件后,投入曾国藩幕府,这时,两人矛盾好像已缓和,但事实上,在一些军事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左宗棠曾数次建议曾国藩出兵入浙以抵挡太平军入苏,但曾国藩都未采用。咸丰十年(1860年),江南大营再次崩溃,左宗棠又提出兵入浙,可曾国藩则觉得太冒险,决定集中兵力自进攻安庆着手,不为苏浙战场的暂时失利所动。站在清王朝的角度上,曾国藩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对的。左宗棠寄身曾国藩幕府,没有直接对此提出不满,直到他担任浙江巡抚,独当一面的时候,才体现出来。在给骆秉章的书信中云:“涤相于兵机,每苦钝滞,而筹饷亦非所长,近时议论多有不合,只以大局所在,不能不勉为将顺,然亦难矣。”换句话说,左宗棠一直未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即使这样,咸丰八年(1858)曾国藩应诏复出时,想到左宗棠才气超人,并世难求,后来路过长沙时专门登门拜访左宗棠。自此,疑虑因此冰释水解。
中庸的精华,好像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即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假如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
中庸豁达的性格,是一种具有中国本色的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常常能厚积薄发,以大气磅礴的气度来吸引追随者,建立起宽广的人脉资源,在此基础上完成稳固的事业。
养成既坚且韧的性格
坚是一种特性,代表着坚硬,牢不可破。可是,中国聪慧道出了一个真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对于人的性格来说也是同样,只有坚强是不行的,还需要百折不挠的韧性。只会坚强无韧性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刚多柔少,原则性强,不懂迂回,因而容易得罪人,也不容易赢得别人的喜欢和爱戴。
只有将坚与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是一种真正成大事的性格。
大清孝庄文皇后,就是拥有这种性格的女人,她历经三朝,二度匡扶幼主,靠着自己坚忍不拔、顽强的性格和聪慧的才智,最终使多尔衮倾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也使大清的江山躲过一场皇权之争得以继续。
大清孝庄文皇后13岁嫁给皇太极,被封为庄妃时,正是后金与明王朝对峙时期。孝庄就是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
皇太极继承帝位并定国号为大清之后,一系列的政治问题急需解决,政权建设急需加强。在太宗招揽贤才,定疆开业上,庄妃成功地扮演了皇太极政治助手的角色。她不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女性的温柔贤惠,通情达理,在政治舞台上也较好地发挥了女性“以柔克刚”的效果。庄妃施妙计劝降明朝宿将洪承畴一事就充分体现了她忍辱负重的坚强性格。
洪承畴,福建南安县人,是明王朝少有的骁将之一,文韬武略不同凡响。崇德五年(1640),清太宗果断地发起了对明朝的最后决战——松锦决战。
明王朝委派洪承畴带领13万精兵到松山,与清太宗的军队在此决战。刚开战,洪承畴采用攻守结合,以守为攻的持久战计策,据险对峙,伺机反攻,以求立于不败之地。皇太极对此战略相当无奈。在双方拉锯战的关键时刻,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急躁起来,觉得长期对峙,粮饷难济,因而多次督促洪承畴进兵决战,甚至还秘密上奏崇祯给他施加压力。
八月,洪承畴被迫出城,驻扎野外,同清军正式开战。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皇太极充分发挥了一个杰出军事指挥家的卓越才华,认真观察了明军驻地的地形地物及排兵布阵形势,将整个松山城里里外外围攻起来。皇太极此时尽管身患疾病,但他依然亲自到前线督战,激励全军士气。在松山,明军不仅没有天时地利的优势,而且不久,屯扎在笔架山的粮草又被皇太极施计劫走。处在重重包围中的明军,瞬时军心动摇,很多将领急于突围返回宁远。在这种情形下,洪承畴别无他法,只得背水一战,带领明兵突围,结果伤亡惨重。13万大军只剩下万余人,并且被困守在松山城中。
崇德七年(1042),松山城守卫副将夏承德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松山失陷,洪承畴成了清军的俘虏。随后,皇太极乘胜追击,锦州守将祖大寿不战而降。皇太极把明将洪承畴、祖大寿带回盛京,因爱惜其才华,意欲招降。
洪承畴身为蓟辽总督,向来很有威望。他为人正直,傲骨铮铮,自认为大明忠臣。见到前来劝降的清朝官员,他骂不绝口,声称即使做一个断头将军,也不做降清走狗,唯一的心愿就是请求早死。后来,劝降的人多了,洪承畴索性闭目养神,一言不发,身穿沾满血渍的明朝官服,向北京方向跪拜,表达誓死效忠崇祯皇帝的决心。随后,他开始绝食,一连三天滴水不进,大有视死如归的气概。清朝的许多王爷贝勒都觉得洪承畴顽固不化,难以应对,劝说皇太极放弃招降他的念头,一杀了事。于是,劝降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中。
这天,皇太极眉头深锁,满怀心事地来到永福宫,细心的庄妃见皇上失落的样子,问道:“皇上近来有何心事?”皇太极叹气一声,说:“唉!都是因为劝降洪承畴的事情让我心烦。我先后派了那么多能言善辩之人前去招降,还承诺给高官厚禄。无论怎样费尽口舌,他都不以为然,无动于衷。”庄妃接着问道:“大学士范文程先生才智过人,又善辞令,您怎么不派他去试一试呢?”皇太极倒背着手,在屋子里来回踱了几步,说:“范先生口才其佳,也曾前去劝降洪承畴。怎奈任他谈古论今,引情抒义,说尽利害,洪承畴也不被所动。但是,范先生善于察言观色。他看到洪承畴谈话时,几次拂去落在衣袖上的灰尘。他既爱惜袍袖,可以说明目前他不想死。可惜我们到现在想不出最好的攻心之策呀!”
听了皇太极的一席话,庄妃开始思考降洪之策,并仔细询问了洪承畴的家境、脾气和爱好。当听到洪承畴最爱美人时,她心中似有所动。只见庄妃微微一笑,对太宗皇帝说:“要是这样。我倒是有一条美人计有可能用得上,不知皇上觉得如何?”皇太极闻听此言,顿时眼睛一亮。他看着庄妃丰腴的身材和满怀信心的目光,心中猜到了她的意思。皇太极动情地揽住她的肩头,高兴地说道:“爱妃此去,若能劝降成功,功不可没呀!”庄妃郑重地点了点头,娇媚地冲着太宗笑了……
皇太极对洪承畴很是礼遇,尽管是俘将,却待为上宾。但洪承畴则誓死不降清廷,连日来,喋喋不休的轮番劝降,已让洪承畴感到非常厌烦和恼火。他压制住内心的厌倦,盘腿坐在床上,幻想自己的结局。
这时皇太极的爱妃庄妃出现在了洪承畴面前,接下来的事也不用多费笔墨了,很多书对这一段都极尽夸张之辞,总的来说,洪承畴是庄妃劝降的,并且用的还是美人计,这在某些人眼中,或者认为庄妃不守妇道,给皇太极戴了绿帽子。但假如换个立场去想,个人名誉与国家利益孰轻孰重,就能掂出其中的分量了。庄妃绝非水性杨花之人,却有着忍辱负重的精神,在那个时代有身份的女子,假如没有坚韧的性格一般是做不到的。
收降洪承畴后,皇太极赏赐给他大量的金银财宝,又在宫中设台演戏以示庆祝。庄妃由于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个杰出政治助手的角色,受到皇太极格外的嘉奖,在后宫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清廷大臣也深为她的聪慧和才能所折服,因此奠定了她在满族政权中的崇高政治地位。这是人格魅力的最好体现,堂堂大清皇妃亲自去服侍一个被俘之将,而将其劝降,古来这种女人又有几人?
事实上,最能展现庄妃坚韧性格的是其两度匡扶幼主问鼎中原这一重大历史选择。夫死子幼,内忧外患,如何能在血腥的政治斗争中立住脚跟,坚韧不屈的个性在这时显得特别重要。
野心勃勃的皇太极还未来得及一统天下就撒手而去了。因为事情太突然,皇太极生前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又已拉开了序幕,庄妃坚韧的性格,高超的政治才华在这场战斗中得到充分发挥。
那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应是代善、豪格和多尔衮三人。代善是最受先祖努尔哈赤相信和栽培的一员猛将。他受封为四大元勋之首,领有两红旗,多年来,他跟随在皇太极身边南征北战,论资历和威信,朝中大臣和所有皇族成员,都无法比拟,他最具备争夺皇位的资格。
肃亲王豪格时年35岁,皇太极的长子,多年来一直追随太宗皇帝征战,屡立奇功。他的才能实力,不但是诸位皇子中的佼佼者,就是同皇叔们相比起来,也毫不逊色。豪格有多年积累下的战功当做资本,又是皇室嫡子,随着满族社会加速封建化,汉族的皇统观念渐渐为满洲贵族所接纳,为豪格参与皇位竞争加重了砝码。
另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就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与胞兄英亲王阿济格、胞弟豫亲王多铎本是努尔哈赤生前最喜爱的大妃阿巴亥的亲生儿子。太祖去世时,多尔衮兄弟就拥有了争夺王位的优势,只是三人年纪幼小,其母就被皇太极和代善合手逼迫自尽。遗孤无人庇护,不得不忍辱含垢地生活着,默默隐忍了17年。现在,多尔衮在兄弟三人中脱颖而出,文韬武略不在太宗之下,皇太极生前对他的评价和重视,都超过了皇长子豪格。
危难之际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处事能力,庄妃坚韧的个性,圆滑机智的处事手段在这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皇太极驾崩后的这几天,皇宫中到处充满着一股紧张又凝重的气氛。庄妃一直在忐忑不安中度过,17年前大妃阿巴亥因争夺王位失败而成了努尔哈赤殉葬品的一幕,多次在她脑海中闪现。那情形好像她经历过一样,警告她要为自己和儿子福临的命运抗争。怎样才能为母子俩找到一条不会重蹈覆辙的道路呢?怎样做才能让咄咄逼人的多尔衮和雄心勃勃的豪格统一意见呢?这些是她多次思考的关键。庄妃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从开始的惊慌与忙乱中镇静下来以后,她开始思考用智慧、权力搭建一座桥梁,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大清国的战车跟平常一样地继续向前冲锋。同时,她也要利用这次机会来改变自己和儿子的前途!
经过一天一夜的思考,庄妃有了清楚的计划。天一亮,她就带着福临拜见了正宫皇后哲哲。哲哲是一国之母,在形势混乱的情形下,首先要得到她的认可。庄妃利用哲哲皇后的权力,先后召见了代善与豪格两人,说服他们放弃争夺皇位,拥护福临继位。
豪格原本是一个鲁莽正直的汉子,听了皇后和庄妃的劝说后,他那原本热血沸腾的心渐渐冷静下来。他想:劲敌多尔衮本来就不易对付,他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最大阻碍,假如与皇后、庄妃闹翻了,使她们转而去支持多尔衮,自己将会落得个必死无疑的下场。不如暂且应了庄妃的请求,让多尔衮攻击的矛头转向小皇弟福临,或者自己可渔翁得利。就算福临获胜,对自己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样一想,豪格心情豁然开朗,很爽快地答应了庄妃的请求。
在诸派政治势力中,最难应对的就是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一派,庄妃打算亲自拜见多尔衮,与他谈判。这次谈判的紧张、困难可想而知,多尔衮觊觎皇位已有十几年之久,之前他一直厚积薄发,励精图治,就是期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实现旧梦。面对眼前失之不复的机会,他怎会轻易放弃呢?
庄妃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她深知,在这种形势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无论有多大的压力和困难都要挺住。这就是她的个性,越是困难越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