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101

第101章 方圆有界限,说话有分寸(1)

说话无分寸,难得好人缘

苏东坡是宋代大文学家,年轻的时候,他凭着自己聪明才智,就颇有点恃才傲物的架势,说话不讲分寸,自己冒犯了别人尚且不知。幸好王安石惜才,才给了他一点小小的警告。

有一天,王安石与苏东坡在一起探讨王安石的名著《字说》。这本书把一个字从表面解释成一个意思。在他们说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即土的皮。”苏东坡大笑道:“如此一来,‘滑’字就是水的骨啦。”王安石接着说:“‘鲵’字从鱼,从兒(儿),鲵字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称作‘驷’,天虫记为‘蚕’。古时候的人造字,是有它的特殊意思的。”苏东坡故意说:“‘鸿’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缘由吗?”王安石不知道苏东坡是在开玩笑,慌忙虚心向他请教,苏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鸿鸿在桑,其子七兮’,加上他们的爹妈,共是九个。”王安石一听,十分不悦,心中暗认为苏东坡尽管有才,可不免狂妄了些。过了不久,苏东坡从翰林学士遭到贬谪,削级降职,被皇帝任命为湖州刺史。三年期满,又返还京城。苏东坡在回来的路上一直思索:当年得罪这位老师,也不知他还生我气不,回去得立即登门拜访他。因此,他还来不及安好家,便直接往王丞相府奔去。

苏东坡到相府门前,马上被门前的一些听事的小官吏引入门房。守门官说:“您在门房里稍等一下,老爷正在休息,还没醒呢!”苏东坡点点头,便在门房内坐下了。

守门官走后,苏东坡一人等得实在无聊,便四下打量起来,看到砚下摆放着一叠整整齐齐的素笺,上面写着两句没有完成的诗稿,题着《咏菊》。他仔细看了看笔迹,认出是王安石的,禁不住笑了起来:“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两年前我看这老头下笔数千句,不假思索;两年后怎么江郎才尽,连两句诗都写不完!”因此取过诗稿读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念完之后他不住摇头:“怎么这两句诗全是胡说八道。”他为什么说呢?因为,一年四季的风都有名称:春天称作和风,夏天称作熏风,秋天称作金风,冬天称作朔风。这首诗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这应该是说的秋季;第二句说的“黄花”恰是菊花,它开于深秋,最能和寒风抗击,但纵使是焦干枯烂了,也不会落花瓣,因此,“吹落黄花满地金”,不是胡说的吗?

苏东坡为自己看出了这个错误而得意万分,兴之所至,他不由得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他又认为有些不妥,暗想:“假如老师出门款待我,见我这么当面抢白他,怕是脸面上过不去。”但是已经写了,想把它藏起来吧,又担心王安石出来寻诗不见,又要责难他的家人。

思来想去,最终他还是把诗原样放好,起身走出门来对守门官说:“一会儿老师醒来,你便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只由于刚到京城,一些事没有办好,明天来拜访。”说完,便骑着马回住所了。

不多久,王安石出堂,心里想着自己一首菊花诗还没有完韵,便直接往门房走来。坐下后,他一看诗稿,立即皱起眉头:“刚才谁来过这里?”

下人慌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来过。”这时,王安石也从字迹上认出了苏东坡的字。虽然他口里什么也不说,但心里却暗想:这个苏轼,遭贬三年依旧不改轻薄之性,也不看看自己才疏学浅,敢来嘲讽老夫!明天早朝,待我上奏皇帝,让他削职为民。可转念一想:他不曾去过黄州,自然不曾见到过那里菊花落瓣,也难怪他。因此,他仔细看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那里唯独缺一个团练副使。因此,他第二天便奏明皇上,把苏东坡派到那里去了。

苏东坡也明白是自己改诗冒犯了王安石,他在公报私仇呢,但迫于无奈,自己只得领命。等他到了黄州后,才意识到自己确实错了,那里因地理原因气候与别的地方不同,冬天刮西风,西风吹落菊花瓣,苏东坡这时才真正领悟王安石把他贬到这里的真正用意,不免大为感叹和后悔。苏东坡尽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他恃才傲物且锋芒太盛,最终只能跪拜在王安石脚下。苏东坡遇到王安石,应该说是苏东坡一生大幸,假如是撞在一个庸俗小人的身上,他可就凶多吉少了。

说话有分寸,即在你说话的时候要分清场所、分清场合、分清对象,是该说或是不该说、要说到哪种程度,只有心里有底,才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游刃有余。而说话不把握分寸,则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中得罪别人。

经过大脑再说话

嘴巴比脑子转得还快的人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口成章,机智幽默、信口而出,一般让人拍案叫绝;另一类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但又天资有限,一般是出口伤人。

前一类人是天才,这种人是千里挑一;后一类人却是四处可见,一抓一把。谈话不经过大脑,便极有可能冒犯了别人自己却不知道,等到明白过来后急于弥补时,常常是越急越坏事,到头来好话说了一堆,把人却全部人得罪了。

有一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专门邀请了四个好友在家中吃饭庆祝,其中三个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为何事耽误,迟迟没有来。

这人十分着急,不由得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其中有一人听了之后十分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是不是说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转身,就怒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被气走了,这人更加着急,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人,其中又有一个非常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说,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转身也走了。

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这时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最后只剩下的这一个好友交情较深,就劝说这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十分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解我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忍受不了,心情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神经病,有什么了不起。”说完,也铁青着脸走了。

言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几句不经思考的话语,便产生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将几个多年好友得罪得一干二净。

这位可怜的老兄原本想和朋友一起高高兴兴过个生日,谁知几句不合时宜的话便将朋友全都气走,这就是说话不经过大脑所付出的代价。

事实上,想说好话也不难,但你必须让话语在出口之前在头脑里多打几个转转,在合适的时候再说出来便可以了,假如你能在表达方式上可以灵活运用,则效果会更佳。

古代,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邻里某人的儿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邻居的父亲就向孙山打探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中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就是“名落孙山”这个典故的由来。

孙山的回答不但委婉而且含蓄,非但没有戳到别人的痛处,更会让别人对他的幽默调侃感叹不已。这便是语言的魅力表现。做人要有“心机”,让自己的脑袋比嘴巴转得快点是关键,假如做好了这点,冒犯别人的话语便不会再从你的嘴里无意说出来。

说话要谨慎,措辞需得体,这些最根本又最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假如不能做好,那么,做人成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永远不可能得到。

舌头“打弯儿”是技巧

我们都知道,假如一个人吃得不干净,便很有可能会生病,这叫“病从口入”,与之相对应的是,假如一个人说话不控制分寸,不懂点技巧,便很有可能因得罪别人而受牵连,这就叫做“祸从口出”。想要避免“祸从口出”并不难,主要还在于让语言保持必要的弹性。

假如想保持语言的弹性,不仅要求你可以自圆其说,还要做到意有所指,这既能锻炼你的口才和智慧,更要你用点“心机”巧妙对付。

以前,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虽然画艺不佳,可兴致很高。他画的虎不但不像老虎,反而有几分像猫。而且,他每作完一幅画,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价。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不然,就要遭受处罚,轻则挨打,重则贬职。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于在厅堂之中,又叫来一些人来观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怎么样?”

众人皆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应和,就指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胆战心惊地说:

“老爷,我有点害怕。”

县官:“害怕,你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有什么可怕的?”

来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哦?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来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自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但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来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意思。好!老天爷又怕什么?”

来人:“怕云。因为云会遮天。”

县官:“可云又怕什么?”

来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来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又怕什么?”

来人:“墙怕老鼠。因为老鼠会打洞。”

县官:“如此,老鼠又怕什么呢?”

来人:“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这位聪明的下属故意地回避了县老爷问题的本质,而施用迂回的手段,绕着弯子指责了县太爷的画作,这既不会让这位自以为是的县太爷太丢面子,又让其清楚了自己真正的作画水平,称得上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保持语言的弹性可以让别人的问题好比打在海绵上一般,瞬间便失去了攻击力,这种说话的技巧假如能合理运用,便能化解生活中的许多苦恼和难堪,也能将即将到来的祸端消弭于无形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让自己的话不因冒犯别人而自己遭罪,便应该让自己的言辞走“第三条道路”,并保持一定的弹性。

“不”字如何出口是学问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当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一般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假如一开口就说“不行”,一定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十分强烈的反感,而假如用委婉的拒绝方式让他意识到“不”的意思,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拒绝、阻止或驳回对方的某些要求、举止时,你可以扯一些原因作为借口,避免与对方直接对立。好比,你的同事向你推销一套家具,但你却并不需要,这时候,你可以这么说:“这样的家具的确很便宜,只是我也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家具更适合现代家庭,所以,我想再考虑考虑。”

在这种情形下,同事也只好带着不可理喻或似懂非懂的心情离去,因为他听出了“不买”的意思,虽然想要继续劝说你什么,但“更适合现代的家庭”却是一个非常朦胧而模糊的概念,这样,即便同事想进行“第二次进攻”,也会由于找不到准确的目标而只好作罢。

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先不要着急拒绝对方,因为你应该尊重对方的意愿,自始至终认真听完对方的请求,先说一些关怀、同情的话,接着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不能接受要求的理由。因为先说了一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说的情形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因为无奈,因而也能够理解你。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上任总统之前,曾在某海军军部担当要职。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探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创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很神秘地向周围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肯定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回答,“我也能。”

罗斯福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委婉含蓄地回绝了对方,在朋友面前不但坚持了不能泄露机密的原则立场,又没有使朋友陷入尴尬的境地,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以至于在罗斯福去世多年后,这位朋友还能快乐地谈及这段总统轶事。反之,假如罗斯福表情严肃、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或者心怀疑虑,仔细盘问对方为何打听这个、有何目的、受谁指使,岂不是小题大做、颇为扫兴,其结果一定是两人之间的友情出现裂痕或者危机。

同时,委婉的拒绝可以让对方知难而退。比如,

有人想让庄子去当官,庄子并未当面拒绝,却是打了一个比喻,说:“你看到太庙里被视为供品的牛马了吗?当它还没被宰杀时,披着华丽的布料,吃着最好的饲料,确实很风光,可一到了太庙,就被宰杀成为祭祀品,再想自由自在地活着,可能吗?”庄子尽管没有正面回答,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已经作了答复,让他去做官是不可能的,对方当然也就不再坚持了。

事实上,拒绝别人的方式有许多种,只要费点心思,用点“心机”,便可以给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这样既能说话委婉含蓄不至触犯别人,也能为以后的交往铺好一条道路。正是“欲想说‘不’,何患无辞”,假如你想对别人说“不”,便应用点“心机”多找借口。

回绝对方,你还可以用幽默诙谐、委婉含蓄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此一来,既能够达到拒绝的目的,又可以使双方摆脱难堪处境,活跃、融洽氛围。

最高超的功夫——“打圆场”

人人都有好胜之心,争强好胜是人的本能之一。所以,生活中便少不了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下不来台,这时便需要“和事老”出来打打圆场,平息事端,给双方一个都能够认可的台阶下。“和事老”当得好,不仅能将一场争端化为无形,并且能让争端双方都能对你十分感激,另眼相看。

清末的刘复才当江夏县知事时,为人十分敏捷,时常在两方争执不下之际,他三言两语就为双方打了圆场。都督张之洞和抚军谭继洵平时观点就不太一致。这天,刘复才在黄鹤楼宴请宾客,二公及其他宾客都在座。酒过三巡,诸位都有不少酒意了。突然,一位客人不知为何谈起了武汉江面有多宽的问题。谭继洵说有五里三分宽,他刚说完,张之洞就说道:“不对!我记得是七里三分宽。”

两人立马争执起来,互不相让,身边坐着的诸位客人劝说也不起作用。于是,大家一下子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好任由他俩争论。

刘复才坐在末座,看见席间这番争执,意识到不妙,万一继续争下去,搞得扫兴而归可就不好了。他急中生智,慢慢举起手来,说道:“江面水涨,则宽七里三分。水落,则五里三分宽了。张公是就水涨时说的,谭公则是就水落时说的。二位大人说得都没有错。”

张之洞和谭继洵听到这话,马上哈哈大笑起来,席间很快恢复了原有的轻松气氛。

四周的客人也为刘复才片语解围的机智而折服。

人间需要“和事老”,但要胜任这样的角色,是需要些心机的。有时,双方坠入僵局,相持不下,考虑到脸面,谁也不愿认输,谁也不愿给对方一个台阶。这时“和事老”就起到关键作用了。“和事老”最高超的功力,就是“打圆场”。

凡事都有诀窍,打圆场也有打圆场的学问。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执不停、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和事老”不管对哪一方进行过分褒贬的表态,都好比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所以,“和事老”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明白,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现实中反思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指导他们各自多作自我反省,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

假如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那么,身为“和事老”又该怎样“打圆场”呢?假如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可以试着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3.吸纳精华,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