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13369900000068

第68章 呻吟语(13)

善事应该做,这就如同人需要饮食和衣服一样,是我们日常应当做的事情。没听说有人因为有了祸福而废弃衣食的,但做善事却要考虑是得福还是得祸才决定做不做;没听说有人因为受到诽谤或称赞而废弃衣食的,但做善事却要考虑受到毁谤还是称赞才决定做不做。这都是因为善心不真诚的缘故。确实是真诚的,就有甘心死于饥寒也乐于趋善的人。

六九

有象而无体者,画人也,欲为而不能为。有体而无用者,塑人也,清净尊严,享牺牲香火而一没所为。有运动而无知觉者,偶人也,待提掇指示而后为。此三人者,身无血气,心无灵明,吾无责也。

【译文】

有形象而没有实体是画上的人,想有作为也不能有所为。有形体而没有作用的是雕塑的人,清净尊严,只会享受供奉和香火而一无所为。能够活动而没有知觉的是木偶人,要靠别人的操纵才有动作。这三种人,身上都没有血气,没有智慧,我没有必要指责它。

七○

我身原无贫富贵贱,得失荣辱字,我只是个我。故富贵贫贱得失荣辱,如春风秋月,自去自来,与心全不牵挂,我到底只是个我。夫如是,故可贫、可富、可贵、可贱,可得、可失、可荣、可辱。今人唯富贵是贪,其得之也必喜,其失之也如何不悲?其得之也为荣,其失之也如何不辱?全是靠假景作真身,外物为分内。此二氏之所笑也,况吾儒乎?吾辈做工夫,这个是第一。吾愧不能以告同志者。

【译文】

我的身上本来就没有贫富贵贱、得失荣辱这几个字,我只是个我。所以富贵贫贱、得失荣辱对于我如春风秋月,自来自去,我的心全不牵挂,我到底只是个我。正因为这样,所以可贫可富,可贵可贱,可得可失,可荣可辱。现在的人们惟富贵是贪,得到了必然喜欢,失去了怎能不悲?得到了以为荣耀,失去了怎能不认为是耻辱?这些人全是靠着假景作真身,以外物为分内,这是佛、道二氏都要耻笑的事,何况我们儒家呢?我们儒者的修养工夫,这是最重要的。我很惭愧自己还做不到,所以要告诉有相同志向的人。

七一

本分二字,妙不容言。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知本分,则千状万态,一毫加损不得。圣王为治,当使民得其本分,得本分,则荣辱死生,一毫怨望不得。子弑父,臣弑君,皆由不知本分始。

【译文】

本分二字,妙不可言,君子立身处世不可不知道本分。知道了就会遵守,不做任何的增加或减少。君王治理国家,应当让百姓懂得守本分。这样,就不会对光荣与忍辱、生存与死亡产生任何的埋怨和奢望。儿子杀死父亲,大臣杀死君王,都是由于不知本分的缘故。

七二

两柔无声,合也;一柔无声,受也。两刚必碎,激也;一刚必损,积也。故《易》取一刚一柔,是谓平中以成天下之务,以和一身之德,君子尚之。

【译文】

两柔无声,相合的缘故;一柔无声,接受的缘故;两刚必碎,激烈的缘故;一刚必损,积累的缘故。所以《易经》取一刚一柔,这叫做平中。这样才能成就天下的事务,才能成就一生的德业,所以君子崇尚平中。

七三

毋以人誉而遂为无过。世道尚浑厚,人人有心史也。人之心史真,惟我有心史,而后无畏人之心史矣。

【译文】

不要因为别人称赞就认为自己没有过失了。世上崇尚朴实厚重,人人都有深邃的心思。别人的心思是真诚的。只有我有了心思以后,就不怕别人的心思了。

七四

淫怒是大恶,里面御不住气,外面顾不得人,成甚涵养?或曰:“涵养独无怒乎?”曰:“圣贤之怒自别。”

【译文】

经常发脾气恼怒是很有害的,内心抑制不住冲动,外面不顾及他人,还有什么涵养呢?有人问:“有涵养就不发怒吧?”我回答说:“圣贤的怒气,与此是不同的。”

七五

凡智愚无他,在读书与不读书。祸福无他,在为善与不为善。贫富无他,在勤俭与不勤俭。毁誉无他,在仁恕与不仁恕。

【译文】

智慧和愚昧的区别不在别处,只看你读书不读书。判断一件事是祸是福,没有别的,只看你为善不为善。日子过得贫穷还是能够富裕,没有别的,只看你勤俭不勤俭,行为会招来毁谤还是得到赞扬,没有别的,就看你宽恕不宽恕。

七六

古人之宽大,非直为道,理当如此。然煞有受用处,弘器度,以养德也。省怨怒以养气也,绝仇雠以远祸也。

【译文】

古时候的人宽厚,并不是以直为道,理应这样。然而也有它的用处。用宏大的气度来修养品德,就可以减少怨怒以修养元气,杜绝怨仇以避开灾祸。

七七

平日读书,惟有做官是展布时。将穷居所见闻,及生平所欲为者,一一试尝之,须是所理之政事,各得其宜,所治之人物,各得其所,才是满了本然底分量。

【译文】

平日读书学习的道理,只有做官才是施展的时候,这时把以前所见所闻及平生想做的事情一一试着实行,必须使治理的政事各得其宜,治理的人物各得其所,才会使本应做的事情达到完满。

七八

只见得眼前都不可意,便是个碍世之人。人不可我意,我必不可人意,不可人意者我一人,不可我意者千万人。呜呼!未有不可千万人意而不危者也。是故智者能与世宜,至人不与世碍。

【译文】

如果看到眼前的一切都不如意,那就是一个于世无益之人。我不满意别人,别人必不满意我。别人不满意的只有我一个人,我不满意的却有千万人。呜呼!这太危险了?所以,明智的人都能适应世道,道德高尚的人不与世道相抵触。

七九

性分、职分、名分、势分,此四者宇内之大物。性分、职分在己,在己者,不可不尽;名分、势分在上,在上者,不可不守。

【译文】

天性、职责、身份、权势,这四点是世上的大事。天性、职责在于自己,不可不尽其所能。身份、权势是由上级决定的,不可不恪守。

八○

初看得我污了世界,便是个盗跖。后看得世界污了我,便是个伯夷,最后看得世界也不污我,我也不污世界,便是个老子。

【译文】

起初认为是我污染世界,就像强盗柳下跖那样;后来认为是世界污染了我,就像清高的伯夷那样;最后认为世界没有污染我,我也没有污染世界,就像虚无的老子那样。

八一

心要有城池,口要有门户。有城池则不出,有门户则不纵。

【译文】

心里要有防备,嘴上要有约束。有防备就不会放任,有约束就不会胡说。

八二

士君子作人不长进,只是不用心,不著力。其所以不用心,不著力者,只是不愧不奋,能愧能奋,圣人可至。

【译文】

士君子做人没有长进,就是由于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其所以不用心,不努力,是由于没有羞愧之心和奋发之情。有了羞愧之心和奋发之情,就可以成为圣人。

八三

有道之言,得之心悟;有德之言,得之躬行。有道之言弘畅,有德之言亲切。有道之言,如游万货之肆;有德之言,如发万货之商。有道者不容不言,有德者无俟于言。虽然未尝不言也,故曰有德者必有言。

【译文】

有道理的话,是用心体悟出来的;有道德修养的话,是亲身实践得到的。有道之言弘畅,有德之言亲切。有道之言如游万货之肆,有德之言如发万货之商。因此有道的人不能不宣传自己的主张,有德者不需要言语宣传。虽然如此,未尝不言语。所以说,有德者也必有言。

八四

学者说话要简重从容,循物傍事,这便是说话中涵养。

【译文】

学者说话应该简繁得当,从容不迫、寓事于物,这就是说话的涵养。

八五

或问:“不怨不尤了,恐于事天,处人上更要留心。”余曰:“这天人两项,千头万绪,如何照管得来?有个简便之法,只在自家身上做,一念一言一事,都点检得没我分毫不是,那祸福毁誉都不须理会。”我无求祸之道,而祸来自有天耽错,我无致毁之道,而毁来自有人耽错,与我全不干涉。若福与誉是我应得底,我不加喜,是我幸得底,我且惶惧愧赧,况天也有力量不能底,人也有知识不到底也。要体悉他却有一件紧要,生怕我不能格天动物,这个稍有欠缺,自怨自尤且不暇,又那顾得别个?孔子说个上不怨,下不尤,是不愿乎其外道理;孟子说个仰不愧,俯不怍,是素位而行道理,此二意常相须。

【译文】

有人问:“不怨天不尤人,恐怕在天事、人事上更要留心吧?”我回答说:“天和人这两项,千头万绪,如何照管得来?有个简便的方法,只在自己的身上做,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件事都要仔细反省检查,如果没有分毫过错,那祸福毁誉就不须理会。”我没有做求祸的事情而祸来,自有天担错;我没有做招致诽谤的事而诽谤来,自有他人担错,和我全不相干。假如福分和荣誉是我应得的,我也不更加喜悦;如果是侥幸得来的,我将会惶惧羞愧。况且天也有力量达不到的地方,人也有知识达不到的地方,也要体恤他。却有一件事情最紧要,就是生怕我不能感通天地万物。这点稍有欠缺,自怨自艾尚且不暇,还能顾到别的?孔子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说不愿把事物的成败归于自身以外的道理;孟子说仰不愧天,俯不愧人,是说的未居官位者应行的道理,这两个意思是互相配合、互相依赖的。

八六

天理本自廉退,而吾又处之以疏,人欲本善夤缘,而吾又狎之以亲,小人满方寸,而君子在千里之外矣,欲身之修得乎?故学者与天理处,始则敬之如师保,既而亲之如骨肉,久则浑化为一体,人欲虽欲乘间而入也,无从矣。

【译文】

天理本来是讲廉洁谦退的,但我对它又很疏远;人欲本来是善于钻营攀附的,但我对它又很亲密。这样心中全是小人而君子则在千里之外了,想要修养得完美,能够做到吗?因此学者坚持天理,开始时尊敬如师长,既而亲爱如骨肉,久之则浑化为一体。这时,人欲虽想乘间而入也不可得了。

八七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译文】

气忌太盛,心忌太满,才华忌外露。

八八

外勍敌五:声色、货利、名位、患难、晏安。内勍敌五:恶怒、喜好、牵缠、褊急、积惯。士君子终日被这个昏惑凌驾,此小勇者所纳款,而大勇者之所务克也。

【译文】

身外有五个强敌:声色、钱财,名誉地位、忧患艰难、安逸。身内有五个强敌:憎恶愤怒,喜乐爱好、牵缠踌躇、狭隘急躁、积习惯癖。士君子整天被这些事扰得神魂颠倒,勇气不足的人只好随波逐流,大勇之人便会努力克制。

八九

玄奇之疾,医之平易;英发之疾,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以充实。不远之复,不若未行之审也。

【译文】

玄虚离奇的毛病,用平易的方法医治;不稳重的毛病,就用深沉的方法医治;有慕名的毛病,就用充实的方法医治。不断地重复,不如事先就查明。

九○

奋始怠终,修业之贼也。缓前急后,应事之贼也。躁心浮气,蓄德之贼也。疾言厉色,处众之贼也。

【译文】

有始无终,是学业的大敌;前松后紧,是做事的大敌;心情浮躁,是修养品德的大敌;疾言厉色,是人际交往的大敌。

九一

名心盛者必作伪。

【译文】

名利之心严重的人一定弄虚作假。

九二

做大官底是一样家数,做好人底是一样家数。

【译文】

做大官有做大官的法则,做好人有做好人的办法。

九三

见义不为,又托之违众,此力行者之大戒也。若肯务实,又自逃名,不患于无术,吾窃以自恨焉。

【译文】

见义而不为,又借口害怕违背众人,这是身体力行者之大戒。如果能够务实,又不计较名声,就不怕没有办法。我暗自以此恨自己。

九四

恭敬谦谨,此四字有心之善也;狎侮傲凌,此四字有心之恶也。人所易知也。至于怠忽惰慢,此四字乃无心之失耳,而《丹书》之戒,怠胜敬者凶,论治忽者至分存亡。《大学》以傲惰同论。曾子以暴慢连语者何哉?善天下之祸患,皆起于四字,一身之罪过,皆生于四字。怠则一切苟且,忽则一切昏忘,惰则一切疏懒,慢则一切延迟,以之应事则万事皆废。以之接人则众心皆离。古人临民如驭朽索,使人如承大祭,况接平交以上者乎?古人处事不泄迩,不忘远,况目前之亲切重大者乎?故曰: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此九字即毋不敬。毋不敬三字,非但圣狂之分,存亡、治乱、死生、祸福之关也,必然不易之理也。沉心精应者,始真知之。

【译文】

“恭敬谦谨”,这四个字是有心为善;“狎侮傲凌”,这四个字是有心为恶。这是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至于“怠忽惰慢”,这四个字乃是无心造成的过失,而师尚父的《丹书》告诫说“怠胜敬者凶”,评论国家是治理还是荒乱,把这点看作存亡的关键。《大学》把“傲”“惰”同样看待,曾子把“暴”“慢”相提并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天下的祸患都是从这四个字引起的,每个人的罪过都是从这四个字产生的。怠,就会一切得过且过;忽,就会一切昏忽忘记;惰,就会一切疏懒;慢,就会一切延迟。以这样的态度去应付万事,万事都要荒废;用这样的态度和人相处,人们都会离心。古人治理百姓如驾驭用腐朽的缰绳套着的马车,非常小心;役使民众如同面临盛大的祭典,非常恭敬,况且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呢?古人处事不轻慢近处的事,不忘记长远的事,况且目前和自己最切近的大事呢?因此孔子讲“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这九个字就是“毋不敬”的意思。“毋不敬”这三个字非但是圣人和狂人的分界,也是存亡治乱、死生祸福的关口,是永远不变的道理。只有沉下心来精心对待的人才能真正体悟到这一点。

九五

人一生大罪过,只在自是自私四字。

【译文】

人一生最大的罪过,就是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

九六

古人慎言,每云有余不敢尽。今人只尽其余,还不成大过,只是附会搪塞,心知其非,而敢辨于口,不至屈人不止,则又尽有余者之罪人也。

【译文】

古人说话非常谨慎,每每讲“有余不敢尽”。现在的人把所有的话说尽还不算什么大过失,还要附会支吾,心中明知不对口中还要辩白,不到别人屈服不停止,这种人比把所有的话都说尽的人错误更大。

九七

真正受用处,十分用不得一分,那九分都无些干系,而拼死忘生,忍辱动气,以求之者,皆九分也。何术悟得他醒?可笑可叹!

【译文】

真正受益的地方只有十分之一,其余的九分都无关紧要。但人们拼死忘生,忍辱动气所追求的,往往是在那九分上。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觉醒呢?真是又可笑又可叹!

九八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闻。

【译文】

贫穷并不羞耻,真正羞耻的是既贫穷而又没有志向;低贱并不值得厌恶,真正值得厌恶的是既低贱而又没有技能;年老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年老又虚度一生;死并不可悲,真正可悲的是死得无声无息。

九九

圣人之闻善言也,欣欣然惟恐尼之,故和之以同言,以开其乐告之诚;圣人之闻过言也,引引然惟恐拂之。故内之以温色,以诱其忠告之实。何也?进德改过为其有益于我也。此之谓至知。

【译文】

圣人听到好的言论,心中非常高兴,唯恐对方会停止谈论,因此用相同的意见来附和,打开对方乐于相告的诚心。圣人听到别人指正自己过失的话,小心翼翼地,唯恐拂逆对方的心意,因此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他,诱导对方把忠告的话说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对自己进德改过是有好处的。这就叫做最高的智慧。

古者招隐逸,今也奖括退,吾党可以恬矣。古者隐逸养道,不得已而后出,今也恬退养望,邀虚名以干进,吾党可以戒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