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故事大全集
13368400000080

第80章 成语的智慧(1)

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五代时期梁代的大画家。当时梁武帝崇尚佛教,到处兴建寺庙,命令他饰画墙壁。

有一次,张僧繇奉命到金陵安乐寺去作画,一时兴起,在壁上画了四条龙,那些龙都张牙舞爪,十分逼真,好像随时都会从墙壁上腾空飞起一般,但是张僧繇都没有给龙画上眼睛。人们看了觉得很奇怪,问他什么缘故。

他回答说:“如果我画上了眼睛,这些龙马上就会飞去。”人们以为他在吹牛,越发要求他画上去。他便在两条龙上画上了眼睛。

没过一会儿,天气突然变了,大雨倾盆,雷电交加,伴随着一阵巨大的声响和浓密的烟雾,那两条龙脱离了寺壁,穿过乌云,飞到天上去了。只剩下两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仍旧留在壁上。

我们对待工作,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应该抓住关键,突破要害,以此带动其他一般工作。画龙点睛使龙腾空而起,工作中抓住了重点,就能够更好地前进。

掩耳盗铃

战国时候,晋国有一个姓范的,他们家比较富裕,一年到头不用去种粮食,但是却有饭吃。

他们家的大门上挂着一只非常漂亮的门铃,有个村里的无赖见到后,就想把它偷到手。

可是不管是谁只要用手一触门铃,它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所以要偷它是很不容易的。

这个想偷门铃的人也很懂得这点,站在门外踱来踱去,一直想不到一个好办法能在偷铃的时候不让它响。

忽然,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了:铃响所以会惹出祸来,只因为耳朵听得见,假如把耳朵掩起来,事情不就好办了吗?

想到就做,他先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就放大胆子去偷那门铃。

可是他刚一动手,门内就有人跑出来大喊捉贼,因为门内的人并没有掩耳朵,还是听得见铃声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自欺欺人的傻事。

毛遂自荐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一战,赵国40万人马全军覆没。主将赵括也被乱箭射死,强悍的秦军长驱直入,公元前257年秦军又率兵重重包围赵国首都邯郸。

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焦急万分,慌忙委派他弟弟平原君到楚国去商讨救兵。赵国存亡,在此一举。

事关重大,平原君准备带20个最精干的文武官员同往。他在自己的数千名门客中横挑竖拣,只选中19名,还差一人,却再也挑不出来了。

这时候,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站出来,对平原君说:“请让我跟您同去吧。”

平原君对这张面孔很陌生,问:“先生来我门下几年了?”

“三年了。”毛遂回答。

“三年?”平原君摇摇头说,“不行。一个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就好比把锥子装进口袋,立刻可以看到锥尖从袋里钻出来。你来了已经三年,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称赞过你,可见你不够优秀,没有什么本事。你不能去。”

“不对!”毛遂争辩道,“我从来就没有能够像锥子那样放进您的口袋里。要是早就放进口袋的话,我敢说,不光是锥尖露出口袋,就连整个锥子都会像禾穗一般挺出来。”

平原君想了想,觉得毛遂的话也有道理,就决定带他去了。同行的19个门客,一开始都很轻视毛遂,但在一路的交谈中,他们才发觉毛遂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果然,当赵、楚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毛遂冒着生命危险,手按宝剑,挺身而出,在盛气凌人的楚王面前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他凛然的正气使楚王受到震慑,精辟深刻的分析使满朝王臣莫不叹服。就这样毛遂在谈判中打开了新的局面,促使楚王和平原君当场缔结盟约。不久,楚国和魏国的援军两路夹击,终于解了邯郸之围。

事后,平原君感慨地说:“毛遂以三寸之舌,胜百万军队,他一到楚国,我们赵国的威望就大大提高。我观察的人才不算少了,但竟然错看了毛先生。”

人才,即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超越一般的研究和创造能力的人。这种能力,只有放在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一个就是老将廉颇,另一个就是大将赵奢。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

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谈起用兵之策滔滔不绝,有时候和他父亲讨论兵法、阵法,就连赵奢也对答不上,因此赵括十分自大,认为天下没有人可以与他匹敌。

但是赵奢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从来就不认为儿子是一个大将之才,也从来没有赞扬过儿子一句,并且常常担心地说:“将来国家不叫赵括带兵就罢了。如果叫他带兵打仗,那么赵国的万里江山将不复存在,葬送赵国的一定是他。”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两军在长平对垒,战云密布。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重病,赵国只好派老将廉颇坐镇。

初战几次,赵军稍有失利。但是廉颇毕竟在沙场上拼搏多年,经验老到,他看到首战失利,于是就改变了战略,坚壁不出。

于是与秦军的战争拖了三年,秦军的粮草供应日见困难,却仍然拿不下赵国一寸土地,秦国军士们心里都非常焦急,并且由于长时间地背井离乡,一个个都归心似箭。将领们害怕再这样下去,军心将散,锐气将尽,那时候,恐怕要攻下赵国就只能是做梦了,这三年的时间和心血也算是白白浪费了,于是主将就召集众将和谋士商议。

一谋士对秦军主将说道:“我听说,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此人自幼熟读兵法,可惜从未历经战场,只懂得纸上谈兵,没什么才能。如果,我们派人到赵国境内散布谣言,使赵国撤掉大将廉颇,换成赵括,那我们就胜券在握了。”

于是,秦军主将便派遣间谍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奢之子赵括担任大将。”

谣言传入宫廷,赵孝成王正为战事毫无进展而愁眉不展,便准备起用赵括。蔺相如在病中听说,连忙劝谏赵王切勿委赵括以重任,甚至赵括母亲也上书赵王,告诉他赵括只会空谈,难胜重任。但赵王固执不听,果然撤回廉颇,任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一到前线,立刻摆出一副整军经武的架势,改变了战略,撤换了不少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秦将白起探明这些情况,深夜派出一支奇兵偷袭赵营,随后佯装败走,趁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括不知秦兵败退有诈,挥师追赶,只听一声锣鼓,斜刺里杀出一路秦军,把赵军拦腰切成两半。就这样,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树皮草根都吃光了,军心大乱。

赵括眼看熬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突围。但见旌旗蔽野,秦军四面掩杀过来,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兵将全军覆没。接着,秦军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后因魏国信陵君率军相救,赵国才没有亡国。

单纯地追求熟悉理论知识却不加以实践,是不能成功的,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刻舟求剑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外出,搭乘一条船渡江。

他随身佩带一口宝剑上了船。这口宝剑是他家祖传之物,传到他手中已是第五代了,至今还崭新锃亮、寒光闪闪、剑刃锋利、削铁如泥。因此他十分珍爱这把宝剑,常常剑不离身。

他在船中无事,便拔出这口宝剑,在手里摆弄来摆弄去。玩赏间,由于行船随着水浪在不停地颠簸,他一不小心,宝剑脱手掉到江水里。

祖传宝剑掉到江水里,他急出一身冷汗,立刻掏出一把随身携带的小刀来,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祖传宝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他心中暗想:等船到岸后,我就从这个记号处下水,把祖传宝剑捞上来,紧紧地佩带在身上,再也不拿出来玩赏了。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决不会再把宝剑拔出鞘来。

他想着想着,不知不觉船已经靠岸了。船一靠岸,他就立即从自己刻的记号处跳到江水里去捞宝剑。

同船的乘客看到了,非常好奇,问他说:“先生,你在江水里捞什么呢?”

他回答说:“捞我的祖传宝剑。”

乘客更加奇怪了,接着问:“你的宝剑不是在江中心掉下去的吗?为什么到岸边来找呢?”

他指着记号说:“这是我亲自刻的记号,宝剑分明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嘛!”

乘客笑笑说:“船已经走得好远了,宝剑掉到水里是不会随船前进的,像你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就会停滞不前。

拔苗助长

战国时期,在宋国有一个农民,在乡下种了几亩田地,他的性格很急躁,自从春耕播种以后,就天天到地里去看秧苗。有一天他去地里锄草,看到自己家的秧苗比别人的都稍微矮一些。他心想:这秧苗长得太慢了,我得想办法帮它长得快一些。

但是怎样才能使秧苗长高呢?当时科学不发达,不用说没有化学肥料,就连施用农家肥料的方法也没有传到宋国的穷乡僻壤。为这事,他愁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终于,他想出了办法,不如把秧苗往上拔一拔,让它快点长高呢!说干就干,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拔完一垅又一垅,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回到家里,疲劳不堪,躺在炕上长吁了一口气,兴奋地对刚回家的儿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秧苗长高了好几寸。”说完,脸上还带着非常自豪的表情。

他的儿子听到父亲这么一说,心里有点犯迷糊:怎么会让秧苗无缘无故长高呢?真是奇怪,不行,我得去看一下。

他看到父亲已经睡着了,于是拔腿就往田里跑,等跑到田边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凡事都应该遵守大自然的规律,急于求成,只会弄巧成拙,欲速则不达。

列子射箭

列御寇,是战国时期的郑国人,人们都尊称他为列子。

列子很喜欢射箭,自己练习了好长时间,对射箭的方法、要领掌握得很纯熟,也想让别人观赏一下自己的射箭技术。

有一天,一个名叫伯昏无人的人来拜访列子。列子也知道他会射箭,就把他引为同行知己,要给他表演一下射箭技术。

列子对伯昏无人说:“朋友,听说您是位射箭高手。我给您表演一下射技,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

伯昏无人说:“很高兴您给我这样一个观赏射箭绝技的好机会,就请表演吧!”

列子操起弓箭,拉满了弓弦,把一杯水放在手臂上,然后把箭射出去,一箭箭都射中靶心,重叠在一起。一箭刚刚射出,另一箭迅速扣在弦上。在这个时候,由于精神镇定,身体不动,他像个木偶人一样。

列子本想伯昏无人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伯昏无人不但没有鼓掌,反而说:“你这是为表演而射箭,还不是忘怀之射。假如我与你一起登上高山,踏上悬崖绝壁,面临百仞深渊的时候,你能射箭吗?”

列子虽然心里没底,却也不甘示弱,便说:“那就试试吧。”

于是他们二人一同前去。伯昏无人登上高山,走到悬崖绝壁上,面对着百仞深渊。转过身来,让后背对着深渊,向后退步,脚的十分之二悬空,请列子到他这里来。列子吓得趴在地上,惊出一身冷汗,汗水流到了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在这里能百发百中,才算举世无双的绝技。”

列子说:“你看我吓得都爬不起来了,怎么能够射箭呢。”

伯昏无人说:“思想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向上可以窥见青天,向下可以深入黄泉,思想放纵到八方,神情自得,脸不变色心不跳。现在你恐惧得直眨眼,心情不放松,要射中靶心,恐怕太困难了吧!”

任何技艺,必须经过高难度的考验,才能判定其优劣高下,面对高难度的考验,如果不能克服畏惧心理,即使技艺再高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启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没飞翔,但是一旦飞翔起来就能高冲云天;虽然没鸣叫,但是一旦鸣叫起来,那声音一定惊人。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做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于是楚国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

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显出自己的本事,那些平时不露声色、大智若愚的人在关键时刻却能做出惊人之举。

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禁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禁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永远不应该骄傲自满。

刮骨疗毒

公元220年,刘备占领了西、东两川和汉中、荆州等地区,有了一定的势力,正式称“汉中王。”

由于当时曹操弄权,鸩杀董皇后及两位年幼的王子,又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

身为皇叔的刘备听到曹操的这些欺君的行为之后,气愤不已,生怕有一天曹操会篡位,汉家江山不保。

为了不让曹操的奸计得逞,刘备就下旨敕封“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为假节钺、持黄金斧领荆州牧,克日率兵讨伐曹操。

关羽叩首谢恩后,即刻命令点军官点兵五万,三日后出兵讨贼。

荆州兵马浩浩荡荡向樊城开来,一路上打了好几场大胜仗,还夺了一个城池,关羽心里也渐渐有点高兴:总算是不负兄长所托,只要樊城一破,许昌就指日可待了,操贼就能擒下了。(当时的首都是许昌。)

但是在攻打樊城的战争中,关羽的手臂被毒箭射伤了,幸亏左右将士拼死才护着关公返回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