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存依赖心理
我们每个人在世上生存,最重要的是独立。有独立的思想人格,能够独立行事的人,才是值得称赞的。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去我们在大锅饭时代每个人都养成了一定的依赖思想,什么都靠国家,靠政府,靠父母。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一个人可能与他人或社会保持一种相对依赖的状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一种心理独立是很难的,依赖这种不良心理会不时地以各种方式侵入你的生活,而且由于许多人从别人的依赖中可以得到好处,根除这一弊病就变得十分困难了。
所谓“心理独立”,是指一种完全不受任何强制性关系的束缚,完全没有他人控制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存在强制性关系,你就不必强迫自己去做本不愿意做的事。保持心理独立是很难的,因为父母的期望,爱人的叮嘱,子女的盼望,都使我们摆脱不了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
当然,我们所要求的独立,并不是与世人隔绝,人际关系还是必须要搞好的。不过,人与人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必须以个人的真正独立为先决条件;要实现心理独立,就要摆脱心理上的依赖感,这意味着要根据自己的愿望独立生活,当然不是说断绝社会交往。如果你喜欢自己目前与人交往的方式,它又不妨碍你的生活,那就尽可以保持这种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本身并不是一种问题,而是附带的“义务”。义务会使人产生内疚感和依赖感,而选择会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
要实现心理独立,首先就得摆脱依赖他人的心理。请注意,这里讲的是“依赖的心理”,而不是“与人交往”。一旦你觉得依赖别人,你便成为一个脆弱的人,一种现代奴隶。这就是说:如果你所依赖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或死去了,那么你必然会陷人惰性、精神崩溃甚至绝望至死。社会告诫我们,要在心理上依赖父母、老师、上级等各种各样的人,你或许总是在等待某些人来安抚你。如果你觉得必须根据某人的意愿做某事,而且事后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内疚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必须突出这一误区。
消除依赖心理应该始于家庭,始于你孩提时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以及你今天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现在脑子里装有多少反映依赖心理的词句?你每天又把多少这类词句强加给你的孩子?依赖使一个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依赖的人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业的勇气,其肯定性较差,会陷入犹疑不决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的扶助和判断。依赖者还会表现出剥削的性格倾向,他好吃懒做,坐享其成。
依赖者会有一些特定的表现:缺乏社会安全感,与别人保持距离。他们需要别人提供意见,或依赖媒体的报导,经常受外界指使,自己好像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没有独立的思维意识,没有积极应变的态度,只能随波逐流而已。
中国式父母的教育,给了孩子们太多的依赖和保护,父母不在身边时,大多数孩子会感觉到孤独、无助,更不会懂得去独自面对挫折和挑战,所以他们很脆弱。
唐朝德山宣鉴禅师,在未悟道时是龙潭崇信的侍僧。有一天晚上,龙潭对他说,“夜已深,该回去歇息了。”德山道过晚安,走出师父的茅篷,却折回来说,“外面太黑了!”龙潭就点了一支蜡烛给他。当德山正要接过去时,龙潭即刻把蜡烛吹熄,就在这时侯,德山大悟,便向龙潭礼拜。龙潭问他:
“你见到什么?”
德山说:
“从今以后,我对天下老和尚的话,不有所疑。”
第二天,德山把他喜欢的经典《青龙疏钞》烧掉了,他说: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所有可以依赖的东西,原来只是这么狭隘,如果不打开自己的心,独立思考,就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人。老和尚所说的并没有别的,就是要当一个不依赖经典,不依赖师父,不依赖人言,不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成见,自我觉悟、自我实现的人。
龙潭还曾对弟子们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牙如利剑,口如血盆,打一棒连头也不回。将来他会跑到孤峰顶上去建立我的宗门。”这孤峰顶是什么呢?就是一颗独立的心。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下,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安排生活,寻找出路,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消除依赖心理,你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并向他人宣告,你渴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独立行事,彻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你有意识与你依赖的人谈话,告诉他们你为何要独立行事,并明确你出于义务而行事时自己的感受。这是着手消除依赖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其他人可能甚至还不知道你处于服从地位的感受如何。当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然后告诉他,你以后愿意通过某个手势来向他表明你的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
当你不愿违心行事时,不妨回答说“不,我不想这样做”,然后看看对方对你的这一答复的反应如何。当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时,告诉那人你的感觉,然后争取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请记住: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上级、孩子或其他人常常会不赞同你的某些行为,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的价值。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你总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这是生活的现实。你如果有思想准备,便不会因此而忧虑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挣脱在情感上束缚你的那些依赖枷锁。
如果你为支配者(父母、爱人、上级或孩子)陷入惰性,那么即便有意回避他们,也还会无形中受人支配。
如果你觉得出于义务而不得不去看望某个人,问问你自己:别人若处于此种心理状态,你是否愿意让别人来看望你。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应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找这些人去谈谈,让他们认识到仅仅出于义务的交往是有损于人的尊严的。
在经济上要保持独立,不向任何人借钱花,那样你就会受制于人。自己困难的时候,尽量想办法克服,你的智慧就会成为有形资产,还应保持自己独特的想法,不必把想法告诉别人,自己知道自己的秘密就可以了。
在晚会上,不要老是陪伴着你的伙伴,不要出于义务而一直陪着他。两个人分开去找别人讲讲话,晚会结束之后再聚到一起。这样,你们会成倍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闻。记住:你没有为别人高兴的义务。别人自会寻求解脱和愉快。你可以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但如果感到有义务让别人高兴,那你就失去了独立性,就会因别人不高兴而愁眉苦脸;更糟糕的是,你会以为是你使他不高兴的。要对自己的情感负责,在这一点上人人如此,毫无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控制你的情感。
不要忘记:习惯并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错,你以前一直服从别人,但不能因此再继续受人支配。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也许这只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落后了的大白话,而我却知道,有不少人,甚至很多人并非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建设自己的人生与生活。因而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了我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好像就是以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我们同情别人生活不幸而自觉着幸福。我们评价着别人的是非长短而深觉自己又高尚又美好。于是,我们也无法不提高了警惕地想到,人家将对我们的生活怎么说。
这是一个极大的困扰,我们无法解脱这个困扰,我们很沉重,无法轻与顾虑,我们自己的感觉反倒下降,反倒被我们自己忽略。
我们心里充满了奇特的自尊与自卑。别人的目光对于我们是那么重要,使我们不安。如果得不到公众的承认与肯定,我们再幸福也不幸福了,我们再快乐也不快乐了。我们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无法由我们自己验明。我们被动地生活,寻找幸福,我们常常寻找不着,因为我们出发时就迷了路。
真正生活的实质在于独立。因此,幸福的婚姻关系是最低程度的融合加上最高程度的自治与独立。或许你非常害怕冲出依赖关系,但如果问问你在精神上依赖的那些人,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最钦佩的,正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
2.做有学问之人
什么是有学问之人?也许你要说在学校里学习好的,上过大学的人就是。其实不然,学问并非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存在于生活中。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学校里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比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有出息。
为什么?
因为学问是要用于实践的,在社会中的学问才是大学问,掌握了生活的学问才算是有学问之人。
哈尼族的诗人泉溪就是这样从清洁工成为诗集作者的,下面是他的自述:
中学辍学后,我在社会底层中艰辛而漫长的读书生活便真正开始了。
1992年秋天,逃离了云南墨江那养育我多年的小村庄,我在悲伤和无奈中离开故乡:父母相继去世,大哥病故,出嫁的姐姐精神失常……一个温馨恬静的家园顷刻之间消散在凄风苦雨中。灾难和不幸铺天盖地压下来,我得挺住,活着。怎么活下去是首要的。我第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是医院清洁工。工资低廉,心态失衡,社会地位卑微。张贤亮的小说我就是在那年读上癌的。我一直认为张贤亮是中国作家苦难最深重、书写忧患苦难意识最深切的一位。我每天扫完地,倒完垃圾,拖完地板,满身疲惫满身臭汗地回到工棚里(我暂住的宿舍),强睁酸涩的眼皮,一页页的接触书中有关灵魂的文字,日复一日。张贤亮的小说蕴涵着无形的力量,深深吸引我。在我看来,张贤亮的写作简直是身世的写作,他直指苦难深重的心灵,像一道灵光,让我回到生命的原初、澄明、宁静。张贤亮的书可以算做我读的第一本命运之书。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史铁生的《好运设计》,是从当时的一所大学图书馆借来的,我记得书被我反反复复借了10余次。他的小说散文是对命运的正视,对苦难的剖析。从《好运设计》这部书里,我获得了生命中有关痛苦的深切体悟,关于享受命运的真言要义。除了《好运设计》,我不知还有何种灵丹妙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书籍,以伟大的心灵作支撑,把真美与良善传达给人类。感谢《好运设计》,它使我从巨大的伤悲中突围出来,得以超然解脱,实现自救。
我读的第三本书是我的朋友、云南哈尼族诗人哥布的《母语》。1992年某一天,我给哥布写信、寄稿,后来他寄了一本《母语》给我。我们虽未谋面,却成了朋友。感谢哥布《母语》中那些宁静而朴素的惊人的诗句:“乌鸦飞过田野/夏天啊夏天/山岗已恼人的绿了/一个孩子唱催眠的歌”。几乎从收到《母语》那天起,我每天都要打开诗集让诗歌抚慰我忧伤的心灵。哥布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中,而当他面对村庄和山岗、耕牛和梯田时,心境依旧是平静而质朴的。由此我想,哥布能坦然面对一切,我又何尝不能呢?如此想来,我的心也变得平和起来。
我作为最民间的自由写作者,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自不待言。随着读书视野的拓展,我的谋生职业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如今,我写作10余年的诗歌作品《怀念爱情》业已出版。从一个清洁工到一本书的写作者,这中间的飞跃,是书籍之力量使然。
很多人是离开了学校之后,才知道了读书,他们还有成功的机会。而有的人却只是在一直的悔恨之中,感叹光阴。其实只要你觉醒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晚。泉溪的例子就是榜样。
做有学问之人,就要在上学时刻苦学习,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并要对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更深的学问还存在于社会之中,在离开学校后,我们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从中发现自己的学问的缺失与不足,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专多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专项业务上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对其它领域也要了解,这样,才会更深地认识所从事行业的情况和生存环境。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应做有学问之人,方能升华自我,立足于社会。有了学问,你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3.给自己制定合适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是正确的,合理的,那就应坚定不移地为目标而奋斗。风平浪静时,稳步前进,当风起云涌时,也要全力奔向前方。你的眼中应只看到那个不远处的目标地,只要心不动摇,意志坚定,目标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美国著名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的口号是:“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公司,也适用于个人。
“年轻人事业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这是戴尔?卡耐基在分析了众多个人事业失败的案例后得出的结论。事实的确如此,失败者往往也是每天在忙碌着奋斗着,但他们就是没把全部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
一个农场主对他新来的帮手杰罗克说,“你这种犁法是不行的,你都犁歪了,在这样弯曲的犁沟中,玉米会长得很混乱。你应该让你的眼睛盯住田地那边的某样东西,然后以它为目标,朝它前进。大门旁边的那头奶牛正好对着我们,现在把你的犁插入土地中,然后对准它,你就能犁出一条笔直的犁沟了。”
“好的,先生。”
10分钟以后,当农场主回来时,他看见犁痕弯弯曲曲地遍布整个田野。
“停住!停在那儿!”
“先生,”杰罗克说,“我绝对是按照你告诉我的在做,我笔直地朝那头奶牛走去,可是它却老是在动。”
目标总是在变动,你的方向也会一直变动,最终你会误入歧途,找不到成功的终点,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如果有A、B两个人,A只有一种技能,但是他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一个毫不动摇的目标之上。而B很有头脑,但把他的精力分散开来,而且从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断言:A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一个专注的目的,教育不能,天分不能,才智不能,勤奋不能,意志的力量也不能。没有一个专注目标的人生,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有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个人素质很高,工作能力很强,也有着他那个年龄的人所特有的积极进取心。他周围的许多同学和同事都认为,他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人。但是,10年来,他订立过许多人生目标,却没有一次是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订立的。一天到晚,不是忙着考托福就是考注册会计师,今天想出国,明天想开公司。年轻人的那股冲劲和激情全部被他挥洒在工作周围的事情上了。
眼看着那些有些“愚钝”的同龄“老黄牛”被公司重用,而自己的诸多梦想都没有开花,除了抱怨世界之不公外,就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口头禅挂在嘴上,以缓解内心的苦闷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