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狼性商鉴
13297300000005

第5章 商机——见机而上,相机而动(1)

商机——见机而上,相机而动狼在捕捉猎物的时候,很注重机会的把握。它会挑最恰当机会发动进攻,因为它知道机会来之不易,错过了机会就意味着要忍饥挨饿,甚至在自然竞争中被淘汰。

在商海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往往转瞬即逝。商人必须像狼一样,时刻保持头脑冷静,做好一切准备,良机来临时,果断行动。

1.等待时机,做好“战前准备”

商机是不期而至的,所以需要耐心等待。而等待商机的最好方法就是埋头苦干,增加自身实力,制订详细的计划。做好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准备,才能更好地把握商机。

奔跑着的狼偶然看见一只黄羊,为了能够吃到它,狼会按兵不动,只是紧紧地盯着黄羊的一举一动,它知道黄羊一到天黑就会找个僻静的地方睡下,可狼也知道这时一定抓不住它,因为黄羊的鼻子耳朵异常灵敏,即便在休息,它也能感觉到身边的任何动静,再加上黄羊奔跑迅速,狼是很难逮住它的。所以狼此时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躲在不远处盯着、等着,充分地做好战前准备。

天亮了,黄羊睡醒了,尿也憋涨了,狼就会逮着这个机会猛冲过去。黄羊见了狼掉头狂奔,可是由于尿撒不出来,尿泡很快就颠破了,后腿开始抽筋,这时黄羊几乎没有任何反击能力,狼轻松地捕获了它。

狼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次机会,即使机会再小也决不轻易放弃。因为它们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次机会非常不容易,如果再让机遇白白溜掉,一定会遭到“惩罚”,轻则忍饥挨饿,重则被自然淘汰。

在商场中摸爬滚打的人们,也要像狼一样,做好一切“作战”准备,等待时机、决不让机会从身边溜走。

1999年,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声誉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家声誉最高的企业,其中之一是北京中关村的大型计算机企业联想集团,它仅次于海尔集团位列第二。联想集团不仅成为中国的知名企业,在整个亚洲的计算机企业中,也堪称一流,是亚洲最大的三家个人电脑企业之一。它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

在当时,计算机还属新兴行业,即使在美国也属于朝阳产业。这一新兴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又掀起了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绝好的机遇,而联想的柳传志也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1984年,柳传志创办联想公司,总资本20万元,参与创业者共11人。在一次采访中,柳传志说:“我们这批大学生毕业时,虽然都雄心勃勃,壮志满怀,但是,一时间却不知道干什么好,心里头憋得慌,几个人凑在一起想点子,天天泡在一起也没研究出什么结果,最后我们几个人心一横,就走上了创业之路。”

刚刚开始创业时,几乎没有人知道柳传志这个人,他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海滩上的一粒沙、田野上的一棵草。可谁会想到,短短20年间,当年那么渺小的柳传志竟然在计算机领域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了一座丰碑,他的联想集团成了计算机企业的代表,而他本人则成为计算机领域中的传奇人物。

柳传志在联想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做了两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给柳传志和联想集团都创造了机会,他们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把握良机,求得了更大的发展。

1988年,联想做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在计算机市场还处于开发阶段时,市面上根本没有品牌和主导产品。所以柳传志毅然选择与国际公司合作,共同推广国外的品牌电脑。经过认真考察市场,仔细分析考察结果之后,联想的高层管理人员决定把公司经营目标定位在开发与研制电脑板卡上,意在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打开市场。不仅如此,联想集团为争取外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权,还与一些著名的大型计算机企业谈判,从而得到了代理销售与市场开发权,很快建立起了销售网络,为以后公司的运营和发展,积累了数额可观的资本。而且公司建立了市场营销系统,联想集团通过向外国企业学习,整机开发技术更加精湛了。

同年,香港联想电脑公司成立了,虽然是与香港一家电脑公司合资成立的,但是柳传志还是实现了最初目标,那就是把联想公司的技术优势和港方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继而联想集团成功创造了一连数年在中国销量排行第一的神话。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为了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国内其他公司也都铆足了劲,欲与联想集团一争高下,并把它当成了主要竞争对手。针对这一点,柳传志认识到必须进行第二次调整,否则等待联想的只有死路一条。

随着联想集团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不断推广、人员不断增多、经营区域不断增加,再加上国际化和多元化格局的出现,柳传志意识到集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公司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新形势,公司的内部管理也需要重新调整。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很难对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因此,柳传志决定改变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把权力细分化。

集团总部的主要职责是确定公司大的发展方向,参与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对主要经理人员、财务负责人和科技开发负责人进行直接控制,而经营权则全部下放给事业部。各事业部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和经营权。从联想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改革是正确的,柳传志也因此声名鹊起。

2.绝不错过任何一次机会

有经验的商人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次可以获得利润的机会。商机稍纵即逝,善抓商机者定会财源滚滚,不善抓商机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发财,自己却一无所获。要想抓住机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详细了解市场动态,具体分析实际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行动要迅速果断。

一只饿了两天两夜的狼漫无目的地奔跑在荒凉的原野上。它无意间发现一只正在觅食的野兔,饥肠辘辘的狼顿时打起了精神,它在丛林的掩护下悄悄地向兔子移近。当它向兔子发起进攻时,聪明的兔子还是发现了它,撒腿便向丛林前的山丘跑去。

对狼而言,一只野兔虽然不能让它饱餐一顿,但至少可以安慰一下那咕咕直叫的肚子,所以它不想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紧跟在野兔身后。每个物种都有其防身的本事,兔子借身体轻巧灵活的优势与狼展开了追击大战,它故意迂回曲折地跑动,这样有利于逃生。可是,狼好不容易遇到这样的机会,怎会让兔子轻易逃脱,尽管对兔子的逃跑路线感到头疼,但它并没打算放弃这次机会,始终穷追不舍。

由于体力上的差别,一段时间后,兔子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可狼似乎没有要减速的意思,反而加强了攻势,结果兔子被逼上了绝路,最终落入狼口。

狼是杂食性动物,它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有选择性地猎取食物,如:兔子只吃青菜、萝卜,对肉食不感兴趣;老虎有时对羔羊不屑一顾。狼对每种猎物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把每一次机会都当成上天给予的恩赐,它们会竭尽全力,哪怕机遇再小也绝不放过。

大多数人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但要将愿望变成现实,就得像饿狼捕食一样,及时迅速地逮住每个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所以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即使机会再小,也要将其抓在手里,用在实践中。

石油大王哈默极其重视机会,他一遇见机会,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它,因此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哈默16岁那年,还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一次他相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座敞篷旧汽车,标价185美元,价格极其便宜,但对他来说仍是个天文数字,这个“天文数字”让他很为难。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不放过这次购买机会,于是向他的哥哥借钱买下了这辆旧的敞篷车。之后哈默用这辆车为商店送货,不过几个星期他就顺利地为自己赚到了超出敞篷车价几倍的钱,不但还了从哥哥那儿借的钱,而且还剩下了一些,供他以后做小生意用。

前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许多百姓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哈默在这个时候,来到前苏联考察。一个如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竟然还会有饥肠辘辘的百姓,这让他非常难以理解。可是聪明的哈默在感叹之余,并没有忘记捕捉这一商机——他想,前苏联既然矿产资源丰富,那何不用矿产去换粮食?

哈默有了这一想法后,立即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不久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他被授予在西伯利亚地区开采石棉矿的许可权。哈默的这一做法不仅拉开了美国与前苏联之间贸易往来的帷幕,更建起了30多个国家与前苏联贸易往来的桥梁。哈默也因此成为外国在前苏联取得采矿权的第一人。

不久以后,哈默在一次买铅笔时,发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他发现前苏联的铅笔价钱非常高,而且不是本国生产的,铅笔的来源完全靠进口。他想:如果在当地取得铅笔生产权,一定可以赚钱,而且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因为,这不但可以降低铅笔价格,为人们提供方便,还可以贯彻前苏联政府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所以,他拿着铅笔去拜访前苏联主管工业的人民委员会委员克拉辛。结果正如哈默所料,克拉辛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他从德国高薪聘请了相关技术人员,从荷兰引进了机器设备,在莫斯科办起了铅笔生产厂。

1926年,该厂生产的铅笔不仅满足了当时前苏联的需求,还外销其他十几个国家。就这样,数百万美元的利润流进了哈默的口袋。

像这样识破商机、大胆出手的做法,哈默又何止做了一次。20世纪30年代,他从前苏联返回美国,无意间发现许多人都在从事生产葡萄酒的买卖,而生产酒桶的商家少之又少,善于抓商机的哈默立即做起了“酒桶生意”,结果从中大赚了一笔。

二战期间,美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牛肉也越发受人欢迎,但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优质牛肉。哈默再次抓住时机,从一个门外汉一跃成了牧场行业的领袖人物,当然也赚取了巨额财富。

由于美国市场上缺乏优质牛肉,哈默决定在自己的庄园“幻影岛”上兴办养牛场。于是,他不惜重金买下上个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也正是这一举动使哈默再次被世人瞩目。

投资屡获成功,哈默也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于是便产生了引退的念头。但是,不“安分”的他,在石油业巨大利润的诱惑下,雄心勃勃,重新拟定了人生计划。这一年,哈默58岁。

正是因为哈默的不“安分”,石油行业才出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石油巨子。当年,哈默预见石油界的种种商机后,便买下了西方石油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即将报废的几口油井,从而改头换面成立了自己的石油公司。起初,公司规模并不是很大,只有3名雇员。再加上该公司已是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这为哈默的发展设下了重重障碍,但也是对他自信心的一种挑战。被困难包围的哈默,并没有放弃这次难得的机遇,他精心挑选了一批专业人才,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挑战。可是,上天并不因为某个人具备雄心壮志而不为他设置困难——他花了几百万美元买下的3口井都被一些“专家”宣布为“枯井”。哈默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坚定地认为,在这里一定可以钻探出石油,于是,在被宣告“死刑”的枯井上架起钻机,继续勘探。功夫不负有心人,“枯井”终于出油了,而且是出产高级原油的新油井。哈默在高兴的同时,更坚定了在石油界发展的信心,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哈默的创业历程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成功属于敢于冒险、善抓机遇,在困难中发现、捕捉、利用商机的人。

韦尔也同哈默一样,懂得捕捉商机。

韦尔在1981年6月做了一件使人费解、出人意料的大事情,他把自己辛辛苦苦花费了20年时间创建的希尔森公司,出售给资金雄厚的美国捷运公司。虽然美国捷运公司是一家大公司,经营着全国的经营赊账卡、旅游支票和银行等业务,但韦尔的希尔森公司发展前景很好,而且韦尔在美国捷运公司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许多人认为韦尔这次赔了进去。可是不久,人们就不得不叹服韦尔的英明。现在韦尔在捷运公司的职位只在董事长和总裁之下,他的股份总额有2700万美元,个人年收入高达190万美元。

韦尔为发展捷运公司兢兢业业地工作,在他的一手策划下,捷运公司用55亿美元买进了南美贸易发展银行所属的外国银行机构,这家银行机构经营外汇、通货市场、珠宝贸易、银行业务等。因此这桩大生意的成交,不仅是韦尔津津乐道的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而且使韦尔在捷运公司身价提升了百倍,成为华尔街的热点人物。

由于公司的董事长经常要外出应酬,所以美国捷运公司的实权掌握在韦尔手中。在韦尔的领导下,公司各部门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使捷运公司的利润不断增加。韦尔管理公司有方,突出的一点是善于协调上下级的关系。他常说:“领导的责任在于鼓励下级。当然,办法很多,但是我善于和下级融洽相处,不时倾听他们的呼声。同样道理,下级有责任发表意见,不让问题愈积愈多,最终不可收拾。当领导的要当机立断,不能含含糊糊,使下级无所适从,或让有些人钻了空子。”

韦尔的成功原因有许多条,例如好胜心强烈,非常自信等,然而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能够抓住机会,敢想敢做。创业之初,对于合并与否,他果断地拍板;后来,他吃小亏获大利,与捷运公司合并,现已成为该公司第二号人物。韦尔也如旭日东升,在华尔街天空上闪耀着辉煌!

3.时机成熟,付诸行动

俗话说:“十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重要作用,但开始行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时机是否成熟,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果断行动。

狼群在捕捉猎物的时候,首先会挑选老、弱、病、残的动物作为“突破口”,然后展开全面攻击。曾经听过一则关于狼捕获猎物的故事:

在非洲草原上,生活着一群分外凶猛的狼,这群狼的身体极其壮硕,但向猎物发起攻击时,却从来不会贸然行事。

狼群盯住一群斑马已经好几天了,这一天,时机渐渐成熟。头狼开始组织狼群对斑马发起攻击,聪明的头狼没有组织强攻,而是先冲散斑马群,使它们的马群出现缺口,再派出一只行动最迅速的狼冲到斑马群中间,专挑老弱病残的斑马,或抓或咬,总之,闹得马群越乱越好,这样它的同伴就会抛下受伤的斑马,四散奔逃,狼群就趁着这个机会,发起全面攻击,最终将受伤的斑马扑倒……

狼群能很好地把握捕捉猎物的时机。经商也是如此,不要急于求成,待时机成熟时再快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