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9种心态
13296200000011

第11章 心态之三诚实守信(3)

现在你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要以牺性友谊为代价,来换取其他东西。应该与朋友保持紧密的关系,让友谊之花常开。

结交朋友就应该与朋友能够坦诚相见,以心换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友谊长存。你要明白,朋友圈子的缩小,给你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你的快乐也会感染朋友,同样,他们的快乐也会同你共享,使你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5.做人要有正直的品行

以诚待人,是成大事者做人的基本准则,道理很简单:诚信是天下第一品牌!青年人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心态。在事业上用这种心态来做事,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中国人特别崇尚忠诚和信义,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这是中国人与他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靠这样一个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中国是靠礼义行事的德治国家,言行靠自律与自省。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法和刑是同义的,因此遇到问题不是靠打官司解决,而是靠协商解决,在相互谦让的基础上通过调解达到一致,不希望闹到“扯破脸皮”“对簿公堂”的状态。有些受骗上当的人往往采取忍让和不再交往的办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并未改变,依然坚持用诚信的态度处世为人。靠道德的约束而忽视法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然而,“诚信”在法律化的前提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被推进,并在人们相互的交往和所发生的关系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道德史中对人的要求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比肩的。青年人要成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做事做人均无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因为人们均不齿于那些言而无信的人,所以,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是离不开诚的,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诚挚待人,就能严守信义。《庄子·盗跖》上讲有个青年叫尾生,与某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来,大水突泄,这青年竟抱梁柱而死。

真理、正义和公平亦是诚信的原则和标准。朱熹说:“合义则言,不合义则不言。言义,则其言必可践而行之矣!”这就是说“轻诺寡信则殆”。在动荡的社会中,人心叵测,因而背信弃义的事也是经常发生。食言而肥的人,所在多有。又如张仪苏秦的故事;又如春秋战国的“盟誓”之风,其无信义可说是朝令夕改,一日三变。因此,“求事”、“要约”、“做人”,信与不信,当君合不合理、合不合义;不合理、义,就如孔子所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轻言寡信,如苍梧浇娶萋而美,让于其兄;尾生笃信,水至不去而死。这种不合理义的迂腐诚信,只能是有害无益,连古人也已有非义,今人又何足取?

在解决民族、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民族凝聚力;振兴国家,安定社会,亲睦家庭等方面,诚信美德均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周公悟守臣道,匡扶幼主,忠诚不渝,虽有流言,诚信不惧;齐桓公夹谷之会,许返鲁地,信及诸候,因而成就霸业;晋文公楚地得信,遵守诺言,退避三舍,成为千古美谈;邓训、钟世衡以诚信扶慰诸羌;诸葛武候鞠躬尽瘁,七擒孟获安抚南方。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安居乐业均是由诚信取得的;陆抗、羊祜,互为敌国,而能以诚相待,各自保境安民;朱晖、范式、卓恕一诺必践,不让季布;至于曾子杀猪取信于6岁儿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些是人人传颂的美德,也是青年人应该养成的习惯,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东西。只有具有这种美德的青年人才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成大事者。

做这样的人,首要的是敢于直言,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贬小,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坦荡磊落,本于正,本于诚。

坦率诚直的准则是公正,而正直的保证亦是坦诚。在公正忠诚基础上的直言、争鸣、劝谏,才能直而不狡、鸣而不诡、劝而不害,才能起到坚持真理、弘扬正义、抑不平、除邪恶、纠谬误、去诡诈、匡扶正义的作用。否则,没有标准,就会如孔子说的“直而无礼则狡。”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所适从的局面。或者会借争鸣而哗众取宠,假直言而互相攻讦,争权夺利。

西方人常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国人也是这样,忠君在其次,为国为民才是真正的忠。“从道不从君”,做人做臣就要光明磊落。

汉武帝脾气不好,同时又是好大喜功而又喜欢征伐的人,所以大多数的臣子对他是极力讨好。但有一位叫汲黯的大臣偏不这样,被世人传为佳话。

汲黯在武帝时官至右内史,列于九卿,属于权臣。性情倔强、耿直的汲黯容不得坏人坏事,所以往往是有话当面说,不徇私情。当时,大将军卫青的姐姐是皇后,汲黯见他时也不下拜,有人劝他:“大将军这样尊贵,你不可不拜。”汲黯就说:“就因为大将军有一位见着他不下拜的人,他便不尊贵了吗?”这让劝他的人听了也感到很难堪。

武帝常常招集文学儒者,在一起说一些仁义道德的话。有一次朝会时,汲黯对武帝说:“你内心里有那么多满足不了的欲望,口头上却说要行仁义,像你这个样子难道也想像唐、禹那样使天下大治吗?”这一番话弄得武帝不仅无话可说,而且连脸色都变了。在场的所有人不禁暗暗地替汲黯捏了一把汗,幸而武帝没说话。下朝后,武帝对身边人说:“真厉害呀!汲黯这股子憨劲。”

有人责备汲黯不该这样做,他说:“天子设置公卿大臣辅佐他治理天下,难道是希望大家都唯唯诺诺,惟命是从;只会阿谀奉承,把他往错路上引吗?我们这些人既已就其位,就应尽职尽责,如果人人都明哲保身,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连武帝也说:“古代有所谓社稷之臣,像汲黯这样子的大约也没有多少。”

那些直言、襟怀坦白的人往往有着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古代中国,为了维护真理,坚持正义,保证国家社稷的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而敢于犯颜抗争者不在少数,如比干、伍员、朱云、张纲、陈蕃、魏徵、寇准、包拯、海瑞、左光斗、顾宪成等。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传承者,他们所有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敢于直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要求,同时亦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刚直不阿的本质属性。

无数先人为后天的青年人做出了榜样,每个人都不能丢弃这样的美好品质!所以要养成诚信的习惯,坦荡做人,在追求理想和事业的道路上襟怀坦白的做事,律己宽人的做人,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刘邦在不同的场合中对他的大臣们说这样的话:论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我不如张良;论休养生息、转运粮草,萧何功劳最大。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前方不会打仗,在军中不会出奇制胜,在后方又不会搞后勤的人却驾驭着一帮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才成就了帝业。

“宽则得众”,假如刘邦没有宽广的胸怀,也许他将一事无成。相反项羽的本事很大,万人不敌,自称“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说英雄盖世。但他有一谋士范增却不用,气量小也,只能“无颜过江东,自刎于乌江。”还有《西游记》里的那位唐僧,除了会念经外什么本事也没有,但他的诚心和宽厚却使三位本领高强的徒儿慑服于他,并完成了去西天取经的大业。

荀子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的力气不如牛大,跑起来没有马快,但牛和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能够合作是荀子认为的根本原因。说得理论一些:人的社会是由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组合,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做不成任何事。移山填海,上天入地,创造出许多伟大业绩,只因为人能“群”而造成的。人的这种善于合作,善于协调的特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就个人而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能否与人合作。我们要与别人合作,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守信用。假如甲有管理才能,乙有一笔资金,有了这两个条件,两人就有合作的可能性。但是两人若想合作长久,还必须有一个信任前提。比如甲拿了钱,得让乙相信他不会挪做它用,更不会逃之夭夭。

守信之人,别人就愿意与他合作。有一个美国孩子,他父亲早逝。他父亲去世时留下了一堆债务。若按常规,欠债人已去,把他的财产拍卖分掉,债务差不多也就算了。但这个孩子一一拜访债主,希望他们宽限自己,并保证父亲留下的债务分文不少地偿还。后来这孩子竟然用了20多年时间,把父亲留下的债务连本带息、分文不落地全还了。周围的人都非常感动,知道他是一个可靠之人,就非常愿意和他做生意。结果这孩子不但博得了他人的赞赏,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做为现代的青年人,应该以诚实守信为做事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成功。

6.诚实守信是成大事的“信用卡”

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手中都有一张“信用卡”——诚信。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处世的原则和方法。青年人要以诚信的态度为人处世,养成诚信的为人与习惯,处世以“信”为原则,讲信义、重信义,这样的人才会被世人所接受,也才会在危难之时获得别人的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一诺千金”说明了人要看重诚信,假如你答应了别人的诺言就不能随意更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周文王演《周易》,其中有“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诚信”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

孔子把信的位置看得很高,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他讲了“足食、足兵、民信”三条。子贡问如果这三条只能做到两个,您先去掉哪一个呢?孔子想了想说:“去兵。”又问再去一个是什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当百姓已经不再对自己的国家存有信任时,这个国家继续生存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西周末的周幽王为“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候。”失信于诸候,终至丧国,可说是最惨痛的事例了;商鞅变法,立木为信,以兴秦国的故事,也说明做事情必须先把信义摆在首要位置;项羽的大将季布是一个重友情、守信义的男子汉,楚人有句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诺,就是古人应答的声音,类似于现今的“可以”、“好的”。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曾多年流亡国外,在他路过曹国时,曹共公对他很不礼貌。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丈夫说:“貌看重耳的随从都是可任相国的人才,这位公子将来一定要回国称霸,对他无礼,我们会遭殃的。”于是僖负羁派人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并在饭食里暗藏一块玉璧,意思不仅是修好,而且暗指重耳是玉一样贵重的人物。重耳很感激,接受饭食而退还了玉璧,这件事被人称之为“受飧而返璧”。

后来,重耳到达楚国,楚王隆重的接待了他,但同时询问他会如何报答自己。重耳说:“玉帛珍宝,楚国都有。倘若托您的福,将来回到晋国,万一楚晋发生战争,相遇中原,我一定避君三舍(古一舍为30里),以示感谢。如果您仍不肯罢休,我只好拿起弓箭,与君周旋。”过了两年,重耳做了晋国国君。隔了三年,晋楚果然交战城濮,重耳遵守前诺,主动后撤90里。但楚王却不肯罢休,致使大败。

东汉人朱晖,乡党张堪非常器重他的为人,有次说起闲话,张堪说万一我有什么不幸,我的妻子可托的人只有朱晖了。朱晖当时并没有答应什么。虽然后来二人长时间不往来,但是当朱晖知道张堪果然病死,且其遗霜非常贫困时,特地前往慰问照顾。朱晖的孩子很奇怪,说父亲和张堪并无深交,也没答应他什么,现在怎么要去照顾他的家小了。朱晖说:“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也就是说,张堪已经把他视为知己了,虽然他没有说什么,但在内心已经不能辜负人家对自己的信任和付托了。这种“信于心”也和田光、荆轲这样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信是如此重要,青年人一定要做诚信之人,但做到诚实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晋国的大臣赵盾是位贤相,因为多次劝谏晋灵公,灵公厌烦他了,便派力士锄鹿前去刺杀他。当锄鹿潜入赵盾往所时,赵家不但敞开着大门,连内室的门也是开着的,并无严密警卫,室内外陈设也很俭朴。当时天还未亮,赵盾却已经把衣帽穿戴得整整齐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等着上朝议事。看到这种情景,锄鹿大为感动,叹息道:“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取义而弃信(信在此处是为信于君命),说明了义之重要。

还有民间流传陈世美负心的故事。当陈世美中了状元之后,被派去刺杀秦香莲母子的韩琦宁可取义而失信,也不杀无辜的母子,最后自刎而死,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古人在取信时,常常把“信义”连在一起考虑,并非把它们割裂开来。

任何社会中,一个人在思想上、品质及至能力等方面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便是他是否信守诺言,是否轻易许诺。因此,“诺必诚”就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说到做到,二是许诺前要三思而行。

古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青年人从中应该学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重“信”讲“义”,做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行商还是为学都要做到重“信”讲“义”。行商就讲商业信义,做学问就讲做学问的原则。

商业在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中虽然并不十分发达,但是却伴随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今天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之际,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商人的诚信经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范强植农经商,很有办法,他主张“十分利只取一分”,被后人尊为文财神。由于待业的不同,财神也有不同的形象,如茶叶店挂陆羽像;绸布店挂嫘祖像;而一些大商店、大银号则高悬武财神关羽的像,这其中的含义除了桃园三结义般的精诚团结外,更重要的在于关羽是个忠诚侠义的汉子,为人做事诚信是排在第一的。

明人张萱《西园闻见录》讲了这么一件事情:郑金、吕荣年,顺昌人。二人幼相友善,以藩贩为生,所至,人推其诚。年三十,合资仅百金,偶被盗去,郑曰:“此金置吾舍,知者为盗,不知者谓吾匿。”遂称贷偿之。是岁获利大,人咸曰:“天报善人如此。”一日,郑往水口贩盐,计所得,倍其值,今番清损。”商人不信,郑无如之何。与吕公之初,不以吕之不知而私,凡所贮,一钥二匙,他人各不相问。

张萱讲的这些,说明了那时经商的人是非常看重德行的,毕竟当时重农轻商的传统意识认为“无商不奸”的观念只是社会的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