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70

第70章 器物工艺(3)

那么,苏州出产的刺绣为什么就如此有名呢?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苏绣在工艺上有独到之处。

这种工艺上的独到之处,一是苏绣精细素雅、技艺精湛,无论什么刺绣都用细线,对所用的最细的线有一个标准,即“越细越不算细”。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二是苏州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苏绣的发展。精湛的绘画艺术一旦同神奇的刺绣艺术相结合,苏绣就不单单是普通的刺绣了,而成了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高超艺术。

因此,苏绣被世人所认可,并被奉为刺绣最高水准的代表。

010 ■ 我国古代人民是怎样雕玉的?

古代玉器既反映出不同时代和阶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又折射出中华艺术精华的灿烂。

由于它具有温润细腻的质地、莹洁美丽的色泽,因而备受珍爱。在我国古代,人们有重玉的风尚。王公贵族视玉为神秘、高贵之物,将佩戴玉器作为显示自己财富、权力的标志,并将君子德行赋予了它。

玉还被广泛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活动中。

我国雕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76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些玉制的璜、殃、珠坠等佩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器雕刻品。

从这一发现可以看出,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中国玉雕。但此时的玉器只能用于装饰,而且粗制滥造,玉料选择不严,玉质较差,器形只有坠、管、珠、璜、殃等。

其后,雕玉的应用范围扩大,制作技术逐步完善,产量扩大。特别是玉璧、玉琮的出现,说明玉器已开始脱离实用而转变成供某种特殊用途的器物。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墓中,随葬中有成组的鸟形或鸟头形玉饰,为以后商代盛行动物形玉雕开创了先例。

当时山东一带的玉工还仿照生产工具的式样,精工磨制玉斧、玉铲、玉刀、玉凿等,有的刻有纹饰,相当美观。

到了商周两代,玉器制作更趋兴盛。据相关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旧宝石万四千”,由此可见商代玉器的生产规模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程度。

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佩玉、玩玉的习俗很盛,不论男女,都要佩戴玉饰。玉制的礼器种类增多,有璧、琮、圭、璋、璜等,并出现了玉制的生产工具和戈、矛、戚、钺、刀等仪仗用器。有的青铜器上也装配有玉质部件,成为珍贵的复合器物。

在玉雕工艺上,商代已掌握了阴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方法,并首创了立体玉雕人像和各种动物。玉工们已能巧用玉色,可见艺术构思的精巧。

最能反映商代后期制玉水平的是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近600件玉器。这批玉器,品类很多,其中装饰品和工艺品300多件,礼器、仪仗用器200多件,实用品约60多件,制作都很精美,所用玉料有白玉、青玉、墨玉和绿玉。

“妇好”墓还出土了许多玉雕人像,是考古发掘中的首次发现,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增添了第一手宝贵资料。此墓中还出土了玉雕动物160多件,各种动物形象生动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由此可见,商代后期制玉工艺水平很高。在造型上,既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又体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技术上,不仅已熟练地运用“勾”、“彻”、“抛光”等技术,而且采用“锯”、“压”、“搜”等较为先进和难度较大的技术。

继商代之后,西周玉器的使用在贵族中更为普遍了。除用于装饰、仪仗和礼器外,还作为交换财产的等价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此时社会发生了大变革,玉雕在艺术上出现了新的风格。

春秋时代的玉器,一方面承袭西周遗风,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琢玉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可以加工雕造各种硬玉石料。

战国时期的雕玉有了新的变化,并取得了新的成就。在佩玉方面,讲究组合、形象和色泽对称。这一时期还以雕玉做剑的装饰,用玉制作带勾、印玺、符节、简册等。传世作品中的战国行气铭玉佩饰,周身刻有“行气”铭文45字,是我国最早关于气功运动的文字记载。

西汉时期,王侯贵族盛行用“玉衣”作为葬服。因为编缀玉片的金属丝不同,玉衣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三种。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金缕玉衣是皇帝专用的,银缕玉衣是供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穿用的,铜缕玉衣是供大贵人、长公主穿的。

隋、唐时期,玉器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创造了新的风格。佩饰出现了头戴的金、银镶玉的步摇、发钗,手戴的玉镯。唐代还流行玉带板,它是将玉琢成方形的玉片,缀附在革带上,成为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玉带板在宋以后也有制作,明代更为流行,制作更精致。

明、清时期,玉器生产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雕玉工艺技术水平已相当成熟,品种以佩戴和陈设用的工艺美术品为主。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大型玉雕。如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大禹治水图”大型玉雕,重5000多千克,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雕琢而成的。这座玉雕有“鬼斧神工”之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艺术才华。

趣味链接:我国的篆刻艺术是如何发展的?

篆刻,又称印学,是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

最早的篆刻当属甲骨文。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印章的出现,篆刻逐渐成为专门的技艺。最初,印章被统称为“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玺”为皇帝专用,所以“亲王以上称宝,郡王以下官员曰印”。

自汉建安之末至三国两晋,印章多为阴刻白文,用来封物作为信验。

至六朝,印章始刻朱文。

唐之后,印章的使用越来越普及,除有姓名印之外,还出现了书柬印、收藏鉴赏印、斋堂馆印等。同时,刻有成语和诗文的“闲文印”开始问世,这标志着篆刻这门技艺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创作。

人们在书法、绘画等美术作品上也会加盖印章,以增添情趣。至此,融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篆刻不再单纯作为权力与信验的标志,而成为一门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

最初的印章多用金、银、铜、玉石、兽角、象牙等硬质材料制作。自元代画家王冕首次用青田石刻印后,石刻印章便流行开来。

到明清时期,篆刻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名家辈出,多种风格与流派也由此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篆刻这门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在新时代的今天,篆刻材料和工具种类大大增加,使得普通篆刻爱好者都能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篆刻艺术创作。

011 ■ 在古代,烧造彩陶分几个步骤?

彩陶是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我国彩陶出现时间早、质量上乘,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那么,我们的先民是如何烧造彩陶的呢?

一般说来,烧造彩陶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制作陶坯。即用黏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做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或淘掉泥土中的杂质。再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圈叠成陶器粗坯。

第二步是修饰陶坯。即用力慢转陶坯修整器皿口部,在陶坯将干未干之际,用砾石或骨器将表面压磨光滑。再用颗粒较细的陶土加水制成泥浆,然后把泥浆施加在陶坯表面。这样烧制后的陶器表面就会附着一层呈棕、红、白等色的陶衣,它可使陶器表面看起来更加光洁美观,并与彩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步是进行彩绘纹饰。彩绘纹饰时一般用赭红、黑、白这三种颜色:赭红色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色的元素则为铁和锰,可能是一种含铁量高的红土;白色基本无着色剂,可能是瓷土。彩绘使用的工具,可能是一种类似毛笔的东西。

第四步是入窑烧陶。以仰韶文化制陶为例,窑中温度可高达900℃~1000℃,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中烧出来的陶器质地较硬。

趣味链接: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吗?

彩瓷分为釉下彩、釉上彩,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斗彩。

青花属于釉下彩。它是指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坯上绘画,罩以透明釉,以1300℃的高温烧成的瓷器。其色彩白蓝相映,恬淡素雅,给人以清新明快的美感。因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青花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

在元朝, 人们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尤以景德镇为代表。

到明清,青花瓷则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中以清康熙年间的最为精美。

青花常与釉里红一起用于装饰瓷器,这种瓷器被称为“青花釉里红”。所谓的“釉里红”也是釉下彩中的一种,它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亦经高温烧制而成,白地红花,色彩十分明艳。

012 ■ “唐三彩”只有三种颜色吗?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唐三彩”这个词,这个词中的“三彩”两个字是不是意味着它只有三种颜色呢?

1928年,陇海铁路修至洛阳,人们在一批古墓中发掘出了大量陶瓷雕塑。

它们色釉晶莹,斑驳淋漓,造型生动、丰富,后被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见到,均赞赏不已。这些陶瓷雕塑便是著名的“唐三彩”。

这种陶瓷雕塑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对含有有色金属元素的各种原料有了新的认识后制作而成的。其间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朝时,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唐三彩”。

那么,人们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唐三彩”呢?

所谓的“唐”就是唐代的意思;“三”在汉语中又有“多”之意,“三彩”是指这类陶器色彩丰富,有浅黄、赭黄、浅绿、翠绿、深绿、蓝色、褐色、白色等多种色彩。因此,后来的人们习惯把它们称为“唐三彩”。

所以,“唐三彩”并不只有三种颜色。除了白色(一般微带黄色)之外,它还有其他多种颜色。

趣味链接:专业研究者为什么把“唐三彩”称为“唐彩色釉陶”?

对于“唐三彩”,专业研究者则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从严格意义上说,“唐彩色釉陶”更具科学性,因为从工艺上看,“唐三彩”是“釉”而不是“彩”。但“唐三彩”是约定俗成的名称,影响广泛,因而保持这一名称具有普遍意义。

013 ■ 景泰蓝的起源与皇宫失火有关吗?

1904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景泰蓝荣获一等奖,此后便驰名海内外。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它是以紫铜做胎,用彩釉做装饰的一种艺术品。其造型主要是瓶和罐。景泰蓝是用铜或银做成坯,用金属细丝捏成各式各样花纹焊在坯的表面,再在这些金属花纹中熔嵌各种颜色的瓷搪釉,这种程序要经过5次到8次,然后再磨光和电镀,才成为一件瑰丽的艺术搪瓷品。

景泰蓝创始于元朝末年,在明朝景泰年间得到发展,而且多用晶莹夺目的蓝色釉料,所以后人把它叫做景泰蓝,亦称珐琅或珐琅瓶。

据传,其起源还与皇宫失火有关呢!

数百年前,皇宫起了一场大火,宫中的一些宝石、铜器、金银、珠玉在熊熊大火中竟烧成一种五颜六色的结晶体,这可以看成是景泰蓝的雏形。由此便启发人们以彩釉加高温烧制景泰蓝。后来,经过能工巧匠的琢磨、提高,景泰蓝逐步发展成为北京独特的手工艺品。

经过元明两代,制作景泰蓝的技术大为提高,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制作景泰蓝的技术更是突飞猛进。清朝末年,景泰蓝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非常有名了。

趣味链接:景泰蓝是不是只有蓝色这一种颜色呢?

因为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发展到现在,景泰蓝已经不只蓝色这一种颜色了,而是各色俱全。然而人们仍然沿用以前的名字,这是因为,现在的“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并不仅仅代表某一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