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50

第50章 大话民谚(3)

为了避免这类纠葛,在结婚之前,后夫就要请人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自己无关,因而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

由于“病”与“瓶”字音很相近,再者人们也忌讳说病这个不吉利的字,后人就把“拖有病”说成了“拖油瓶”。

016 ■ “糟糠之妻不下堂”是指妻子天天在家吃糟糠吗?

刘秀当了皇帝后,自然威风八面,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却有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他有个姐姐,因为早年丧夫,所以整日闷闷不乐。刘秀多次派人给她提亲,可是姐姐就是不满意。

后来,刘秀得知:姐姐看上了宋弘。他想,我是皇帝,这点事还不好办?再说,宋弘的妻子郑氏不但年纪大,而且相貌也比不上姐姐。于是他便派人向宋弘提亲。谁知宋弘听后却说:“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句话中的“糟糠之妻”是指同自己一起经历过苦难的妻子;“下堂”意即被休掉。

来人将宋弘的话向刘秀禀报后,刘秀深为宋弘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所感动,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更加看重他。

从这一故事可以得知:“糟糠之妻不下堂”并不是指妻子天天在家吃糟糠,而是指同自己一起经历过苦难的妻子,不能因为自己富贵了就休掉她而另攀高门。

趣味链接:“贫贱之交不可忘”和“糟糠之妻不下堂”有什么内在联系?

“糟糠之妻不下堂”一般和“贫贱之交不可忘”连用,即说成“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贫贱之交不可忘”意即: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提升了而忘记他;“糟糠之妻不下堂”意即:同自己一起经历过苦难的妻子,不能因为自己富贵了就休掉她而另攀高门。

一般来说,人一旦有了地位和财富,就不难找到朋友和妻子。但只有在贫贱时结交的朋友才弥足珍贵;只有和自己一起经历过苦难的妻子对自己才有真情实意。

017 ■ 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从命也是恭敬的一种吗?

“恭敬不如从命”原意为对人家表示恭敬,不如顺从人家,后来常用在接受别人馈赠时使用。这句俗语出自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旧时媳妇过门后,常受婆婆的管教。有一位媳妇刚过门,她人很能干,也很懂礼貌,却经常被婆婆骂不听话,更得不到婆婆的称赞。

她仔细回想与婆婆的交往,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越想越明白,觉得仅仅在心里替婆婆着想、默默地多分担家务还不行,还应在谈话时多表现出顺从,让婆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有一年的寒冬腊月,雪花漫天飞舞,一家人都在忙着准备过年,突然婆婆对刚过门的儿媳妇说:“我想喝新鲜的竹笋汤。”儿媳妇感到有点意外,却爽快地说:“好吧,我尽快给您煮去。”

另一位儿媳妇大惑不解,她把新媳妇拉到一边问她:“现在是腊月天,冰天雪地的,你上哪儿去找新鲜竹笋?”这位新媳妇只好说:“我自己也正犯愁到哪儿能找到新鲜的竹笋呢,我答应她老人家只是为了不让她生气。”

她们的谈话恰好被婆婆听到了,觉得儿媳妇宁可自己承担困难也不让自己失望,心里乐开了花。她就对儿媳妇们说:“现在要过年了,大家都很忙,这鲜笋汤啊,我来年再喝吧。”儿媳妇们知道了她的心思,心里也乐开了花。从此以后,婆婆就对这个儿媳妇产生了好感,再也不出难题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当地就流行了这样一句话:“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

趣味链接:对客人表示不欢迎或让其离去为什么称为下“逐客令”?

“逐客令”一词最早出现于秦国时期。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想修一条灌溉水渠,当时朝中有个叫郑国的韩国人,是个水利专家,他便毛遂自荐要主持修建这条水渠。

修灌溉渠本是一件富国利民的好事,不成想郑国是韩国派遣的间谍,他修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秦国劳民伤财,削弱秦国的军事力量,使它不能向东方各国攻伐。秦国的宗室贵族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要求秦王政驱逐郑国。

秦王政接受建议,果真发布了“逐客令”。朝中官员李斯考虑再三,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决定向秦王政建言,于是就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李斯在文中指出四代秦王都用客卿(外来人才),这些客卿为秦国的富强作了很多贡献,说客卿是无负于秦国的,不能随意驱逐。

如果不用这些客卿,就不利于秦国的发展,将使秦国“无富利之实”、“无强大之名”。并且,这些人才若被驱逐,这就等于帮助了你的敌国,变成祸患,“损民益仇”,自属蠢事。

秦王政看完这封上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即行废除逐客之令,继续让郑国主持水渠修建工作,这便有了影响后世的郑国渠。这条渠道总长三百余里,渠道所经之处,都能灌溉。

所谓“逐客令”即来源于此。后来,凡是主人对客人表示不欢迎,明着叫他离去的言辞,或者运用比譬作出的暗示,都可以说是“逐客令”。

018 ■ 新官上任真要点三把火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俗语由来已久,据传这句俗语由来于诸葛亮的故事。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次火烧曹操的故事。

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下二十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战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人们便把它说成“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并不是说新官上任真要点三把火,而是讲新上任的官员,开始上任有些劲头,必先做两三件于百姓有益之事。其含意是指,事后是否还会不断做好事则难说了,此乃人们的经验之谈,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的用法。

现在人们使用这句话,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一种是说新官上任,热情高、干劲大;一种是说,新官上任开头还行,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还有一种是说,新官上任故做声势,做样子唬人。

趣味链接:“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由来

“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一句很有名气的话,表达了劳苦大众的心声。它是怎样来的呢?

上世纪60年代,著名豫剧演员牛得草头上被扣上大黑帽子,什么“反动权威”、“****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等,被抓进监狱,接着判刑三年。老牛无辜入狱,心中甚为不平,可是能去找谁诉说呢?

老牛演芝麻官演了十多年,进了监狱,就什么都没有了。老牛只好在思想里构思自己的戏。他想戏想得入了迷,一句台词脱口而出:“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豆腐。”对此他很满意,并想,有朝一日再演“芝麻官”,一定将这句话加进去。可是仔细一想,这句话说起来不是很顺口,也不压韵。

吃饭时,牢里人都吃红薯。老牛又想起那句台词,老百姓只能吃红薯充饥,逢年过节怕也难吃口豆腐,“豆腐”应换成“红薯”。于是,台词就成了“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了。

老牛出狱之后,继续做豫剧演员,这句话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019 ■ “哪壶不开提哪壶”是指有人不爱喝开水吗?

“哪壶不开提哪壶”意思是提凉壶,让人喝凉水,引申为说话丢凉腔,说不该说的话,做傻事,做不该做的事。这句俗语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早年,有父子俩开了间小茶馆,门面不大,生意很好。来这里喝茶的人都夸店主热情和气、诚恳实在,水沸杯净。

小茶馆越办越兴旺,知县白老爷是个贪财好利的官儿,也经常来这里一个人占一张桌子喝茶,从来不给钱。由于他是县官,父子俩惹不起他,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小茶馆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让儿子司炉掌壶,应付生意。这天白县令又来了,儿子一见就没好脸色,但又不敢不招待。白老爷一端起茶杯,就龇牙皱眉吧嗒嘴,说:“这水也没开,茶也没味儿,快叫老掌柜出来给我泡茶。”

小掌柜说:“老爷,我爹爹病了,他不能来了,这茶馆以后就由我经营了。你看这茶,还是天天为您准备的上等龙井;水,还是扑腾扑腾泛沸花的开水,怎么能没味儿呢?”以后白县令每次来喝茶都是这样,后来他干脆就不来了。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老掌柜病愈后问儿子:“白老爷为什么不来了?”儿子机灵地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从此以后,“哪壶不开提哪壶”就流传开了。

趣味链接:茶馆小史

我国最早的茶馆,大约出现于唐代。这可以从大书法家颜真卿为茶馆题写的“冷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的诗句中得到证明。南宋杭州的茶馆称做茶肆。明清时期,茶馆业更为繁荣。其中,北方的北京,江南的苏州、无锡,西南的四川,岭南的广州,茶馆尤为众多。

在苏州,茶坊最初建在游人众多的寺观、祠宇附近。随后,大街小巷遍布茶馆。无锡的茶馆则是从县衙附近向四周蔓延。到了康熙末年,当地便流传着“遍地清茶室”的民谚了。

昔日的茶馆,有时也成为社会活动的场所。清代四川地区胥吏与地方士绅乡民磋谈买卖土地、租赁房屋,甚至催讨赋税,都要在茶馆中进行。茶馆因此也准备了笔墨纸砚,以方便商议者立写字据。

茶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它使得广大民众轻松愉快地度过闲暇时间,它又充当民间知识和信息交流的载体,人们的精神风貌也在茶馆文化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得到塑造。

020 ■ 为何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那是冤家才能聚头吗?不是冤家不聚头,是说不是前世冤家,今世也不会聚在一起。冤家,就是仇人的意思。现在常指在一起生活,矛盾不可避免,有矛盾的人总要聚在一起,也常用于对亲人的昵称。民间认为,岳飞与秦桧就是一对冤家。

他们认为岳飞的前世是西天如来佛祖头顶上的一只护法神鸟,名为大鹏金翅明王。而秦桧的老婆王氏,则是一只女土蝙蝠精,时任西天星官。本来两者相安无事,可事情就出在佛祖讲经时。

一日,佛祖如来在大雷音寺讲解妙法真经,正讲到妙处,在莲台之下听经的女土蝙蝠放出一个臭屁,这可惹恼了大鹏金翅鸟,大鹏金翅鸟一嘴就啄死了这只女土蝙蝠。女土蝙蝠一点灵光射出雷音寺,径往东土认母投胎,在下界王门为女,后嫁与秦桧为妻,残害忠良,以报他日之仇。

大鹏金翅鸟,因啄死女土蝙蝠,受到如来佛祖责罚,被贬为凡人,人们认为秦桧与王氏联手治死岳飞,是为了报前世之仇,他们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就是“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由来。

趣味链接:“冤家”为何成了恋人之间的称呼?

在我国宋人诗词、元人戏曲中,我们会发现恋人之间常用“冤家”来称呼,以表达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割舍不下的矛盾心情。

《烟花记》:“冤家之说有六:情深意浓,彼此牵系,宁有死耳,不怀异心,所谓冤家者一;两情相系,阻隔万端,心想魂飞,寝食俱废,所谓冤家者二;长亭短亭,临歧分袂,黯然销魂,悲泣良苦,所谓冤家者三;山遥水远,鱼雁无凭,梦寐相思,柔肠寸断,所谓冤家者四;怜新弃旧,孤恩忘义,恨切惆怅,怨深刻骨,所谓冤家者五;一生一死,触易悲伤,抱恨成疾,迨与俱逝,所谓冤家者六。此语虽鄙俚,亦余之乐闻耳。”

“冤家”的这六重含义,充分表达了男女之间那种又爱又恨,又疼又怨,缠绵悱恻的复杂感情。诗人词客笔下的“冤家”,含义如此丰富,难怪古往今来的恋人们都爱以“冤家”相称了。

021 ■ “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出处是什么?

“不见棺材不掉泪”这句俗语,既有它的本义,还有由它引申出的寓意,是说某些人做事情时,不考虑客观情况,等到事情失败以后才有所警醒或悔改,落下伤心的泪水。另外,它还比喻某些坏人,作恶时无法无天,总要等到品尝自己一手酿造的恶果时,才开始痛悔前非,然而“自作孽不可活”,他最终也难逃正义的制裁。

旧时扬州有个李姓无赖,平时横行乡里,作恶多端,偷鸡摸狗,敲诈勒索,聚众闹事……乡民们对他又恨又怕,但没有办法对付他。妻子儿子多次劝他改恶从善,他都不听。

一次,李某闯进邻居吴某家中调戏其妻子,被吴某碰个正着,两人打了起来。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老子谁也不怕,谁也不服!你敢把我怎么样?”李某顺手抓起一把斧头将吴某给砍死了。

李某因犯下这桩命案被抓,在斩首的前一天,他的妻子买通了狱卒带着儿子来探望他,李某羞愧难当,看着满面愁容的妻子与年幼的儿子,李某知道自己错了,连称自己是罪有应得,但悔过自新已经晚了。

第二天李某就被拉去斩首示众,除了他的妻儿外,扬州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说李某正应了这句俗语所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

趣味链接:“不见黄河心不死”的出处是什么?

“不见黄河心不死”是个俗语,还可说成“不见黄河不掉泪”,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此语的形成,来自古代一段忠贞的爱情故事。

古代常把大江大河称为河,黄河只是后来的命名。很多人认为这句话中的黄河就是指与长江齐名的那条大河,其实,句中的“黄河”并不是指河流而言。

据传说,古代有位擅长吹埙(xūn)的青年名叫黄河。“埙”是古代的土制乐器,它由黏土烧成鸭蛋大小长圆中空的形状,埙上有六个小孔,由手指控制堵放可吹出不同音阶。

这位黄河是吹埙能手,他吹奏的乐曲优美动听,打动了一位贵族少女,于是他们双双坠入了爱河。可惜黄河出身贫寒,门不当户不对,少女的父亲棒打鸳鸯,将这对恋人拆散。黄河怀着思念之情流浪异乡,而这位姑娘也盼望着他能早日回来。

不久,黄河因相思成病而死,死后,他的心变成了一块精美的玉石,被人拿去雕琢成一只无比精致的酒杯。这只酒杯只要一倒进美酒,一个吹埙少年便浮现杯中,还发出埙的悦耳音乐。此杯被人献给了皇帝,皇帝又赏赐给心腹大臣。这大臣正是思念情人黄河的少女之父,酒杯偶然被女儿看到。她见杯中浮现的正是黄河,顿时痛哭起来,知道黄河已死,便死了心了,泪落杯中。所以后来说“不见黄河心不死”或“不见黄河不掉泪”。

022 ■ “英雄难过美人关”,是说英雄也好色吗?

“英雄难过美人关”是说能够过关斩将的英雄人物,在“美人”这一关口前也只好败下阵来。三十六计里面也有个“美人计”。

清代诗人吴伟业写的《圆圆曲》中,有一句“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指吴三桂为爱妾陈圆圆“冲冠一怒”。当时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掳去,吴三桂为了能夺回陈圆圆,便发兵山海关。由此可见美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殷纣王宠妲己,周幽王宠褒姒,吴王夫差宠西施,唐玄宗李隆基宠幸杨贵妃等等。这些都是一头扎进美人温柔乡里的君主。

此外,某些豪门贵族,高官显宦,巨商富贾,他们有三房四妾,还要寻花问柳,纵情于酒色之中,被人发现了还要用“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俗语来掩饰他们的丑恶言行。

古人说:“君子好色,发乎情,止乎礼”,这句话不仅发人深省,而且利于言行。

趣味链接:美人计的由来

美人计,是指用美色来迷惑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现代意义上的美人多指性感多情的年轻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