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乳名兰儿,姓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子载淳,晋升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去世,其六岁的儿子载淳即位,这就是清穆宗同治皇帝。慈禧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宫廷中便以“老佛爷”称呼。
其实,“老佛爷”不是慈禧太后专用的称号。清朝历代皇帝的特称都是“老佛爷”。清代帝王为什么自称是“老佛爷”呢?
这是因为女真族首领最早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转音,有“佛爷”、“吉祥”的意思。所以,不但女真首领被称为“满柱”。女真显赫家族首领的名字也叫“满柱”。
所以,清朝皇帝将满语“满柱”汉译为“佛爷”,成为自己的“特称”。慈禧让别人也称她为“老佛爷”,是企图把自己比做皇帝,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政治欲望。
至于“慈禧”徽号的来历则是加封来的,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尊咸丰皇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加徽号为“慈安”;尊载淳的生身之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加徽号“慈禧”,这就是两宫皇太后。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后,慈禧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所以又称为西太后。
趣味链接:清历代太后之最长的称号
1852午5月,慈禧太后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1908年病逝。她的神牌上有生前死后得到的称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二十五个字,为清历代太后之最。
009 ■ 皇帝的坟墓称“陵”始于何时?
上古的时候,土葬是最主要的埋葬方式。君主的坟墓都只称“墓”,不称“陵”的,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坟丘式墓葬。各诸侯国的国君死后,所下葬的坟墓都称做丘或墓,不叫陵墓。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后葬今陕西凤翔县城东南角,自古至今,皆称秦穆公墓,未见称陵。楚昭王的“昭丘”、赵武灵王的“灵丘”、吴王阖闾的“虎丘”等,都不称陵。
中国帝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开始,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当时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把自己的坟墓造得很高,像山陵一样,因此,国君的坟墓便叫做陵。《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五年经营寿陵。《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
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证明,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汉朝之后,几乎每个皇帝陵都有称号,如汉武帝陵称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称为“昭陵”等。
趣味链接: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是哪个?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010 ■ “宦官”与“太监”是同一个概念吗?
宦官和太监,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是同一概念,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根据《辞源》的解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太监都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的特有人员,都是被阉割过的、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是概念却有严格区别。
宦官这个名称,究竟起自何时,已无法考证,至迟在周代宫中也已使用宦官了。为何称为宦官?是取星座的名字,因宦者四星在帝星之侧,所以人们就把伺候在君主身边的人称做宦官。东汉以前的宦官并非都是阉人,在东汉光武帝以后就完全开始用阉人了。
唐朝时,宦官又叫太监,辽代南面官太府、少府、秘书、将作、都水等监长官皆称太监,但与宦官有很大区别。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用太监一官。在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朱元璋称帝后,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头目称太监,都是由宦官充任。充当大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并不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到了清朝,宦官取消了,统统称为太监。清朝的太监分为三六九等,下级的受苦受难,上级的为非作歹。慈禧的太监李莲英可制约文武大臣,与太后吃一个灶,家乡有地三十六顷,财产无数。
可见,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东汉时起二者才合流。太监则是地位高于一般宦官的阉人。或者说是阉人首领,三者不应混为一谈。
趣味链接:不同品级太监的服饰
太监是有等级大小之分的,那太监的服饰自然也有等级之分。一般来讲太监的服饰华丽考究,根据等级大小,华丽程度也各有不同。
以清代为例。二品太监,头戴红顶花翎,蟒袍补子为仙鹤;三品为正蓝顶花翎,蟒袍补子为凤凰;四品,埠蓝顶花翎,蟒袍补子为孔雀;五品,亮白顶花翎,蟒袍补子为鹭鸶;六品,啤白顶花翎,蟒袍补子为黄鹂;七品,金顶花翎,蟒袍补子为鹌鹑;八品,金顶寿字花翎,蟒袍补子为鹌鹑。
没有品级大小的太监,一律穿紫色绸缎袍,补子为蟠龙花和五蝠捧寿的吉祥图案。其他充当杂役的太监均穿紫色布袍。
011 ■ 山东人见面叫“二哥”,为何叫大哥就有骂人之嫌呢?
山东人见面一般叫二哥,叫大哥就有骂人之嫌,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讲究有五种说法。
一说老大为鳖。古代科举考试取得进士第一名(第一为大),有独站鳌头之说,所谓鳌,就是指鳖。民间对鳖虽奉若神灵,而内心却是厌恶的,以为其寿百千年,必有灵,故称百岁之人为属鳖的,平时也以鳖为詈语。
二说因为武大郎。因为武大猥琐,令人羞耻;武二正气,刚烈,疾恶如仇,令人称赞,堪为山东大汉的代表。如果叫大哥就等于是把别人和武大联系起来了,故而不叫大哥。
三说因为老大憨。俗以为,弟兄同胞,一般是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老三娇惯。叫二哥有称赞别人精明之意,故而不叫大哥。
四说因为孔子。孔子是山东人,他的仁义礼智思想是山东人的骄傲,山东人都很尊崇他。因为孔子在家排行老二,见面叫二哥是受孔子的影响。
五说因为山东人的习性。认为山东人谦虚,不愿被人视为“大”,故而喜欢被人称为“二哥”。
趣味链接:“瘪三”是骂人的话,起初指的是人还是物?
“瘪三”是产生于上海而流传于全国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注明:“瘪有干瘪之意,上海人称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身材极瘦,在城市中无正常职业。”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流浪汉,或辱骂猥亵偷摸之人。
在民国初年,语言学家黎锦熙编纂的《国语辞典》就已收录“瘪三”一词。在旧上海瘪三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群体,但范围较模糊,有单体的,也有二三人合伙的,还有结帮的。可以说,瘪三们当时在上海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他们欺、蒙、拐、骗、抢、诈、偷样样来,为上海的普通市民深恶痛绝,哪家小孩不听话,就会用“去做垃圾瘪三”的话来吓唬他。
“瘪三”在上海话里是句蛮厉害的骂人话,说声“瘪三”等于描绘了他的形态貌相,讥讽之意顿可意会。
012 ■ “千金小姐”这一称呼的由来是源于伍子胥的报恩故事吗?
“千金”是女孩的代称,现在也常用来作为小姐的尊称。顾名思义,一千金当然珍贵得很,以其称呼人家的女儿,是赞其高贵的得体之言。据说,千金小姐这一名称的来源,与伍子胥报恩的故事有关。
相传,伍子胥的父兄被杀,为了报仇,他投奔吴国,一路上山高水险,走了两天也没见着人家,饥饿难耐,快支持不住了。忽然他看见湖边有一个洗衣姑娘,竹筐里有饭,便上前求乞,姑娘见他狼狈不堪,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发誓日后定当以千金报德。由于是在逃命,不便于打听名号,吃完就走了。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相国,报了父兄之仇,就立刻派人去找那位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姑娘,由于不知道姑娘的情况,搜寻数日未果。为了实现昔日的誓言,伍子胥持千金投入姑娘当时洗衣服的地方。随着故事的流传,后来民间就把这个姑娘称为“千金小姐”。
元代时,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中 有这样一句话:“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做事请自重稳便些。”据考证,这是最早用千金来比喻未婚女子的文字记载。从这以后,明、清的文学作品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越来越多了。时至今日,“千金”一词已使用了数百年,历久不衰。
趣味链接:“千斤”与“千金”
“金”原是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前一镒(20两)为一金,汉代以一斤为一金,金与斤通用。“千金”用做女孩子的专称,始于元代。
其实古代的真金不像现在这样多,那时所指的“金”就是现在所说的黄铜。“千金”原本是一千斤黄铜。即便如此,一千斤黄铜也已经十分贵重了。
后来“金”与“黄铜”两词分家,“千金”实为千斤黄金,“千金”则被引申和比喻为非常宝贵、非常贵重的意思。如“一字千金”、“一刻千金”、“千金一诺”,以及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等。
013 ■ 生活中为何唯独尊厨师为“大师傅”呢?
师傅在生活中是个很普遍的称呼。人们对木匠、瓦匠称师傅,对石匠、铁匠也都称师傅。可是做饭的厨师却称为大师傅,助厨的称为二师傅,这是为什么呢?说起大师傅的由来,还有一则民间故事。
古时有个皇上,一次来到修建宫殿的工地上,想找一些本事大的人封为师傅,于是就让各工匠说说自己的本领。众工匠都抢着表白自己的功劳,皇上也不知道该如何取舍,毕竟造房屋是个系统协作的活儿,离开了谁都不行,皇上想到这点就干脆把他们都封为师傅,封完,皇帝就走了,众工匠在一边欢呼雀跃。
由于厨师是在工棚里边的,听到外边这么热闹,就出来了,给工匠们做饭的,是一对姐妹。姐姐见工匠们都有封号,便也想要个封号。没想到,那些被封为师傅的工匠们说:“做饭算什么行当?要封号做什么?”姐姐很生气,就决定饿他们一次。
众工匠干完活,都跑到饭棚去吃饭,却见灶房里没动烟火,就来责问姐妹俩。姐姐说:“做饭不算个行当,那你们就自己做吧!”为此众工匠向皇上报告了此事。
皇上问:“那这做饭的到底算不算个行当?”这些能工巧匠饿得肚子咕咕叫,连忙答道:“做饭算行当,太算行当了!”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俩找来,准备封她们为师傅。姐姐指着工匠们对皇上说:“他们都是师傅,却做不了饭,给我的封号,得比他们大!”皇上说:“那就封你为大师傅吧。”姐姐乐了,指指帮助自己做饭的妹妹,问:“她呢?”皇上顺口说:“你是大师傅,那她就算二师傅了。”妹妹一听,也很高兴。
就这样,做饭的就被称为大师傅,助厨的就被称为二师傅了。
趣味链接:妇女中的豪杰人物为什么称为“巾帼英雄”?
“巾帼英雄”往往指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巾帼”往往也表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巾帼原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书中记载道:“诸葛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女人之饰。”这是记载诸葛亮攻打魏国的一个故事。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翻山越岭,远道攻打魏国,魏将司马懿久居营中,不予应战。诸葛亮深知,这样拖下去,蜀军肯定吃不消,到时候魏军就会不战自胜。诸葛亮多次挑战,均无结果,司马懿还组织将士在营门里踢皮球。
于是,诸葛亮便想出了一个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意在讽刺司马懿不敢出来应战,胆小怕事,像个女人。但司马懿却穿着诸葛亮送来的衣服,哈哈大笑,照样按兵不动。这是巾帼一词的最早出处。
其实,巾帼并无特别之处,只是一种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巾装饰,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所以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并把妇女中的豪杰人物称为“巾帼英雄”。
014 ■ 古代的“店小二”就是我们现在的服务员吗?
店小二最初可以指饭馆、酒馆、客店的老板或者伙计。并不是人们臆想中的头戴白帽、肩披白毛巾的精干小生。据元代史料中记载:“自家是店小二,在这东京居住,别无营生,开着个小酒店儿。”这里的店小二就是指经营小本生意的老板。
后来,这个称呼逐渐用来专指招待客人的伙计了。那么,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店小二”呢?有人认为,店小二与古人以排行顺序称名的习惯有关。在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一般都没有正式名字,因此,他们多以在家中的排行顺序作为称呼,比如张三、李四等。古代酒店、饭店或旅店当家老板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这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为“店小二”了。
另外,在旧时南方将在茶房、酒店、餐厅做服务员的男青年称为“堂倌”。“堂倌”,顾名思义,就是“跑堂”的,也是“伙计”的意思。有则顺口溜表达了对“堂倌”的同情:“为官不管民,日行千里不出门。白天腰缠万贯,晚上身无分文。”这也是他们的最真实写照。
趣味链接:古代的“伙计”是称呼哪一类人的?是指伙伴还是雇员?
伙计是指旧时的店员或长工,类似的有“店家”、“小二”、“伙计”、“堂倌”等等。“伙”是古代兵制的一个单位,十人为一火,即吃一锅饭,同火称伙伴,这锅饭就叫伙食。《木兰辞》云:“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句中的伙伴就是指兵士的意思。
“伙计”有时也指在一起合伙共事或做生意的人。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王士性在他的地理笔记《广志绎》中对“伙计”一词考证曰:“晋中俗俭朴,左称有唐、虞、夏之风。”“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这种用法在现代依然存在。
在现代,北方部分地区,男性熟人之间也常用“伙计”相称,相当于是朋友的别称。而在粤语方言地区则没有这种用法,仅限于在小饭馆或大排档称呼男性侍应。而有些小型企业的老板,也有把雇员称为“伙计”的。
015 ■ “人生七十古来稀”,为什么七十岁称为“古稀”?
“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中的句子。“古稀”自古就是中国人指称七十高龄的说法。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后来到了明朝,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寅虽活过古稀,但仍感叹人生几何。
不过仔细算来,历史上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