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31

第31章 体育艺术(1)

001 ■ “锦标”的说法是来源于赛龙舟吗?

竞技体育的比赛,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杯赛、联赛、拉力赛、锦标赛。

杯赛的冠军当然要获得最高等级的奖杯(一般为金杯),其他几种比赛形式虽然不叫杯赛,但前三名获得的奖品一般也是奖杯。不过在最初的“锦标赛”上,优胜者得到的奖品却不是杯,而是货真价实的“锦标”。

“锦标”一词最早使用于唐代,是当时最盛大的体育比赛——竞渡(赛龙舟)的取胜者所获得的奖品。

而竞渡则是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形成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每年都会举办,时间不定,相传为湘江人民为纪念屈原而发起的活动。但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 “夺标”的规定。

到了唐代,竞渡则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不但民间组织,官方也大力提倡,并统一在端午节举行。其目的在于争夺第一名,而不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了。竞渡的程序和规则也趋向严密和完整。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上插上一根长竿,竿上缠锦挂彩、鲜艳夺目,时人称之为“锦标”,亦名“彩标”。竞渡船只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这样一来,龙舟赛变成了一项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比赛。

对其精彩的盛况,符载在《上已日陪刘尚书宴集北池序》中作了翔实的描写:“一号令,雷鼓而飞,千桡动,万夫呼,闪电流于目翼,羽聚生于时下,观者山立,阴助斗志……揭竿取胜,扬旗而旋。观其猛厉之气、腾陵之势,崇山可破也,青天可登也!” 另外,白居易也有诗云:“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

宋代以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而不变。这种夺取“锦标”的比赛就是现在体育赛事中“锦标赛”的由来。

趣味链接:“锦标状元”指的是谁?

“锦标”一词还和唐时的状元奇妙地联姻在一起。

据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唐卢肇与同郡黄颇齐名,两人一同赶考,因肇贫颇富,当地嫌贫爱富的刺史只为黄颇饯行。

第二年,卢肇中了状元,衣锦还乡,刺史率众十里相迎,见到卢肇后非常惭愧。

一次,刺史宴请卢肇看划船比赛,席间,卢肇即兴赋诗道:“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在诗中他把自己“状元及第”比做竞渡的“夺标”,语意双关:从前是龙,你不相信,如今真应了这句话,衔得锦旗而归。众官读罢,无不汗颜。

因为这首诗,卢肇获得了“锦标状元”的雅号。

002 ■ 为什么把在体育比赛中保持原有的荣誉称号称为“蝉联”呢?

蝉的俗名叫“知了”,是一种善鸣的昆虫。它有四个薄而透明的翅,因此可以飞翔。在雄蝉的胸腹交界处有个发声器,因此在夏日天气燥热时,蝉便借此发出最响的鸣叫声。蝉的幼虫栖息在土里,靠针状口器刺入树根、树枝吸取汁液来维持生命。

当蝉的幼虫长大时,便脱掉蝉壳,将自己的蝉壳脱在树根或树干上,躯体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延伸,蜕变为成熟的成虫,展翅飞走,到处鸣唱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金蝉脱壳”便是取意于此,比喻处于困境之中的人们能够巧施脱身之计,逃之夭夭。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便可知道:无论是脱壳之前还是之后,蝉还是蝉,只是幼虫变做成虫而已。但是,幼虫脱下躯壳,成虫以原貌从躯壳中脱颖而出,在原基础上得以保持和延伸。因此,人们便将蝉的这种蜕变现象比喻世间连续保持的事物或是连贯取得的成果。

后来,人们用“蝉联”一词来形容在体育比赛中保持原有的荣誉称号,如连续保持了冠军,就叫“蝉联冠军”;保持了亚军,就叫“蝉联亚军”。

趣味链接:蝉可被视为一种天然的“温度计”吗?

《入若耶溪》是我国南北朝的著名诗人王籍所写的一首诗。在该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妙趣佳句,以蝉叫、鸟鸣来反衬林静、山幽。后来,这句诗被人们引申为“世间万物皆既对立又统一”的意韵。

但从另一个侧面看,这句诗也说明了噪叫是蝉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在雄蝉的胸腹交界处有个发声器,在天气燥热时,它便发出最响的鸣叫声。更有趣味的是,科学研究表明:只有气温高达24℃以上时,蝉才会鸣叫。因此,蝉可被视为一种天然的“温度计”。

003 ■ 古人的游泳技能怎么样?

夏季,人们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畅游,恰似蛟龙出海,既能消夏解暑,又能饱览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乐趣无穷。不论江河湖海,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泳健儿。可是,游泳是怎么产生的呢?

游泳最初是出于人们劳动与生活的需要。《庄子·秋水篇》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宋人苏东坡认为,人之所以会游泳,是因为“日与水居之”“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得于水之道”,也即掌握了游泳的规律。据郭沫若考证,古时候缺少船舶,那时候人们要渡江河湖泊,就要靠游泳。游泳是一项男女老幼皆宜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既不需要什么设备,也不受运动场地的限制,江、河、湖、海均可游之。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有游女”的记载,“游泳”一词即源于此。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掌握了游泳的技能。另外,“汉有游女”也说明了当时游泳者中不仅有男性,而且还有女性。敦煌有一幅壁画,该壁画描绘了四个妇女在水中游戏的情景,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汉代古籍《淮南子》中已有了关于游泳姿势的记载:“游者以足蹶(蹬),以手柿(划)。”

汉魏时已有端午节举行游泳比赛的习俗。唐宋时,每年端午节在钱塘江都会举行规模很大的游泳比赛,“善泅之徒,竞作弄潮之戏”。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观潮”一节中写道:“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有很高的踩水本领了。

趣味链接:曹赞、文天祥是游水高手吗?

唐代有个游水家曹赞,能在水中“回旋出没,变化千状”。他还可以在“百尺桩上不解衣服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

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精于象棋,同时也爱好游泳。每到暑天,他就和象棋能手周子善去溪水中游泳,并“于水面以意为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

004 ■ 举重这项运动项目是如何演化发展的?

举重是一项古老的运动项目,我国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广泛地开展这项运动了。

战国时期,举重运动盛极一时,并且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大力士。

汉代,始设“鼎官”,负责扛鼎事宜。胜者被封为“武力鼎士”。

魏文帝时,有了一个“万鼎之钧”,据说任城王能举起走动。

到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马枪翘关负重之选。翘关是城门栓,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唐选举志》)。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力士:其中有一个名叫“博通”的大力士,其膂力过人,当他双手各举一张上面放着一些盛满酒的碗的床从石阶上走下来时,碗中的酒却纹丝不动。

直到清末,举重被列为武举考试的正式科目,元代主要是“举石”,清代则盛行“舞刀”,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属于举重项目。

近代以来,杠铃传入我国,取代了传统的举重器械。

1936年,我国首次派出运动员参加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中的举重比赛。

1953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举重单项比赛,在该届比赛中所产生的成绩,刷新了建国前所有的纪录。

在新时期,我国的举重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趣味链接:谚语“一言为重百金轻”与举重有关吗?

“一言为重百金轻”是王安石的诗句,意为人们在说话时必须讲究诚信,做到“言而有信”;如果“言而无信”,则会“不知其可也”。

“一言为重百金轻”的典故却与举重这项运动有关。

我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商鞅在推行他的变法时,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人们普遍不相信他的变法措施。在此困境下,商鞅为了推行他的变法,就首先要取信于民。于是他就在京城竖起重木征求力士,并承诺凡是能举起重木者皆可获得百金。

后来,那些举起重木者果然获得了百金。商鞅借此树立了他的威信,使得他的变法顺利推行。

005 ■ 古人也会从事体操运动吗?

体操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学会做体操了,这在很多的文献和出土文物中都有记载。

据专家研究,我国古代体操有两类:第一类是强健筋骨、预防疾病的体操;第二类存在于古代乐舞、杂技、戏剧和流传于民间的技巧运动中。而在第一类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古代药学名著《内经》中所记载的“导引养身术”。它距今已有2100多年之久,不仅年代早,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有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器械运动等。

1969年春,考古专家在山东省济南市北郊无影山的南坡发掘和整理了14座汉墓。在这些汉墓中,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就包括一盘西汉时期的乐舞杂技陶俑。这盘群俑中就有四个在表演体操,其中的两个对称做倒立,另外两个在做躬弯。

东汉时期,我国民间就有了器械体操——“杠力功”。这种器械体操已经类似于现代的器械体操了。

到了唐宋以后,体操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双人体操和集体体操,许多复杂的翻腾动作和杂技表演结合在一起。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现代体操项目才开始传入我国。但是,那时的体操运动十分落后,不仅没有群众性的体操活动,而且正式的体操比赛也很少举行,只是在1924年的第三届全运会上才举行过一次项目不全的全国性体操表演。

现在,我国的体操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夺金的主要项目之一。

趣味链接:“五禽戏”也是一种体操吗?

“五禽戏”是我国最早的成套健身术,也叫“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它是模仿动物的神态和动作创制而成的,所以是一种仿生健身术。

东汉时期,名医华佗受到虎、鹿、熊、猿、鸟这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的启发,把这五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编成一套体操,让人们练习,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人体机能的目的。

虽然“五禽戏”是为了让人们强身健体而设计的,但其优美的动作绝对可以媲美体操,所以现在它已经被列入到医疗体操的体系之中了。

006 ■ 摔跤这项体育运动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摔跤是我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是一种较量力量和技巧的对抗性运动,相传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古代称为角力、角抵、角牴、相扑、争跤等,以后又称为相扑、贯交、交力。最初,它只是一种头戴牛角、模仿野牛相抵动作的游戏,以后才逐渐变为一种体育项目。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摔跤是国家训练精锐部队的重要项目,或者说是一种军事体育活动。它和射箭、驾车一起被西周列为军事训练的固定项目,如《礼记·月令》中就载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秦汉时,摔跤逐渐演变为娱乐性的民间体育活动,如《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原摔跤受少数民族摔跤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相扑。根据敦煌石窟中的一幅相扑图可知,比赛双方袒裸上体,短裤赤足,头发梳成直立的双髻,即如文献所载的“植发如竿”,这不但与汉代角抵的打扮一样,也同今天日本相扑的打扮一样。

隋朝,摔跤之风更为风行。据《隋书》载:“或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靡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

唐代,摔跤比赛多在春季的元宵节和秋季的中元节举行,比赛时,左右擂鼓助阵,优胜者获奖而归。另外,它也是宫廷的娱乐项目。

五代时期,摔跤技术强调轻便敏捷。在此时期,名手辈出,而且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以摔跤为主题的书——调露子的《角力记》。

到宋代,摔跤比赛开始有了比较完整的规则和制度,并且每年都在临安(今杭州)相国寺举行一两次大规模的比赛。这一时期的摔跤比赛分三个回合,比赛中间不许抓住“棍儿”和拽起“挎儿”,但可以“拽直拳”,“使脚剪”,“拳打脚踢”也行,这与日本现今的相扑从场地、仪式到规则都基本上近似。比赛结束后,胜者可获得“银碗”等奖品。

另外,在宋代还出现了女子摔跤;在公共场所还常常举行赌彩的“露台争交”比赛,旧小说中描写的“打擂台”,就是这种场面。

清代,设有“善扑营”,专门训练清朝的贵族青年摔跤,他们常为王公贵族表演,或与蒙古族、回族摔跤手比赛,这叫“官跤”,摔跤手和教练员都是终身职业。

与“官跤”相对应,清代的华北等地的民间摔跤则叫“私跤”,摔跤者穿特制的短上衣(也叫“褡裢”),系腰带,穿长裤,衣、带可以抓,全身可以握抱,但不许抓裤子、击打、使用反关节动作等。三点着地(两脚加一手一膝着地)为失败,3跤2胜,没有时间限制。练习或比赛由有技术权威的年长者主持,由他们充当教练和裁判。

民国时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不少人以表演摔跤为职业。当时的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也有摔跤科目,曾举行过几次全国性比赛。1936年,还进行过女子摔跤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摔跤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随着中华武术套路和散手的成熟,摔跤技术也与武术套路和散手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这是我国摔跤新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比赛中,我国散手运动员经常用摔跤技术摔倒对手而取得胜利。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传统项目运动会上,武术摔跤更是重点比赛项目。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少国外的武术团体开始探索研究我国武术摔跤技术,古老的武术摔跤已被世界所关注,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趣味链接:中国式摔跤的比赛规则是怎样的?

1953年,中国式摔跤被列入我国的国家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同年,国家体育运动竞赛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1957年又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规则》。

按《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和《中国式摔跤规则》的规定,中国式摔跤的比赛规则如下。

运动员按体重分为10个级别,每场比赛分3局,每局净摔3分钟,两局之间休息1分钟;比赛在平坦柔软的8米×8米的垫子上进行,运动员身穿柔软结实的短上衣,系腰带、穿长裤,全身可以握抱,可以抓摔跤衣和腰带;运动员只许站着摔,摔倒后就停止,然后重新开始比赛。

比赛时可以使用的方法有背、别、挑、缠、揣、踢、拧、搂、弹、搿、抱腿、跪腿、里勾腿、插闪、勾脚、里刀勾等。

在比赛时,脚可以踢、弹对方的脚或小腿下部,但不能过高,更不能用脚蹬、踹对方。另外,以下动作更被禁止:使用伤害对方的动作、用拳打对方、用膝或头顶撞对方、使用反关节动作、压迫对方的咽喉、接触对方眉口之间的面部。

按照把对方摔倒的不同程度,分别判得3分、2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