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03

第3章 兵政刑制(2)

原始的盔甲都不是在兵工厂生产的,用料比较简单,大多用藤条、兽皮制作,盔似乎也有用金属做的。《史记·五帝本纪》正文中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这里所谓的“兽身”很可能就是用兽皮制的甲;“铜头铁额”也许就是金属制的头盔吧!

009 ■ “乌纱帽”最初是官员戴的帽子吗?

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那么,“乌纱帽”最初就是官员戴的帽子吗?

“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为纱帽,皇帝对此非常欣赏,于是便要求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甚至他自己有时也佩戴。

这种纱帽的样式是两旁各有一根一尺多长的细翅,当佩戴者走路时它就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的习惯。

据史书记载,宰相寇准有一次微服私访,路遇一老翁,老翁对他跪拜迎送,十分恭敬。寇准很奇怪,便问道:“老人家,我不是朝中大臣,你为何对我如此客气?”老翁笑道:“大人休要再瞒我了,刚才你从狭巷过,左看右看生怕碰着你的头颈,说明你是戴惯纱帽的。如今你虽没穿朝服,但我还是能看出你的身份来的。”

直到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把纱帽定为文武官员的礼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官员上朝和办公的制服是戴纱帽,穿团领衫,束腰带。从明世宗时开始,对纱帽作了一些变动:缩短其双翅的长度,并调整其双翅的宽窄,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

清朝初年,顺治帝入关,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得到了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为红缨帽。虽然如此,“乌纱帽”一词却流传了下来,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趣味链接:什么是顶戴、花翎?

清代时满族人入主中原,因此官服形制和历代不同。由于等级观念森严,清代对官员的服帽有严格的规定,官员绝对不许乱戴。

所谓“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各品的顶戴在同色之中又有区别:一、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

各品的顶戴所戴的东西也有区别:一品戴珊瑚,二品戴起花珊瑚,三品戴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四品戴青金色或蓝色涅玻璃,五品戴水晶或白色明玻璃,六品戴砗磲或白色涅玻璃,七品戴素金顶,八品戴起花金顶,九品戴镂花金顶。

而所谓的“花翎”则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官帽上的装饰品,一般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是鹃翎,花翎是孔雀翎。“花翎”并不是任何官员都可以戴的,只有那些立有战功的人和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获此殊荣。而且,这些人在获戴“花翎”时也有严格的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能获赏蓝翎,五品以上的官员获赏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大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上臣。

010 ■ 在官服上绣精致图案,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炫耀?图案不同能表示官阶大小吗?

我国古代的服饰设计,不论是色彩的选用还是图纹的设计都力求顺应自然法则,既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遵循了封建社会尊卑等级的原则。古代的官服更是非常讲究,君与臣的服饰有区别,臣子之间的服饰也因其官衔的高低各有不同。

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拥有极其尊贵的身份,其衣裳配饰都极其讲究。标准的帝王专用服饰形成于周代,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穿的服装为黑色上衣、赤黄色的下裳。因为当时衣与裳是分开的,所以衣指上衣,而裳指下衣。上面绘绣有十二种纹饰,其中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为“上六章”;下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为“下六章”。后世把它们合称为“十二章”。纹样、颜色不同,所属官阶也就不同。

十二章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日”即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世称太阳为金鸟,取自“日中有鸟”、“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象征光明、生命之源;“月”即月亮,相传月中有白兔,以白兔为月的代称,取自“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星”即天上星宿,服饰上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星与星之间以线相连,构成一个星宿;“山”即群山,取其能云雨或其镇重的形象。在官员的服饰上其图形亦为群山状,代表着为官者沉稳的性格,象征君王能够安邦定国;“龙”为龙形,取其腾云驾雾、千变万化,象征帝王纵横捭阖,审时度势;“华虫”为鸟类,其羽细而纹理华丽,取其文(纹)理,象征帝王有文章之德,文采彰显。

“宗彝”为宗庙里的一种祭祀礼器,通常是一对,各绘以虎纹和蜼纹。虎,取其忠猛;蜼,为长尾猴,传说性至孝,故取其孝,象征帝王具有忠孝之懿德;“藻”即水藻,为水草形状,取其洁,象征帝王品行高洁;“火”即火焰,取其明,象征帝王处理国政正大光明,而火焰向上状,也隐含着帝王率领黎民百姓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即白米,取养之意,象征在帝王统治下的人民安居乐业,物产丰厚;“黼”半黑半白如斧形,取其能断之意,象征帝王行事果断;“黻”如两己相背之形,取其辨,象征帝王能明辨是非善恶、知错能改的美德。

在明朝时,皇帝的朝服仍为十二章纹,但文武官员按照官级高低穿着前胸和后背用金线与彩丝绣成的“补服”,一般是文官绣鸟类图形,武官绣兽类图形。同是文官,所绣图案也因其官级高低而不同: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雀,五品绣白鹇(音闲),六品绣鸬鹚,七品绣■(音西斥),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清朝官员的袍子也是有等级之分的:皇帝和皇太子穿龙袍,皇子只穿龙褂;官员穿蟒袍,三品以上的文官袍上绣九蟒,四品以下的文官袍上绣八蟒,七品以下的文官袍上绣五蟒。

趣味链接:为什么古代皇帝的龙袍上要绣九条龙?

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二》上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因袍上绣有九条金龙图纹,故名“龙袍”。

龙袍上为什么会绣有九条龙呢?

根据《大清会典》载,“龙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古人对帝位有“九五之尊”之称,因为九为阳数,五为卦象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个爻位。古书中记载:“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正义》上说:“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011 ■ “黄色”从何时起成了皇帝的专用颜色?

在唐朝以前,我国的皇帝所穿的服饰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周朝时期有天子“着青衣”的记载。

春秋时期,侯国纷争,世态混乱,当时的五霸也没有统一的袍服颜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可见当时朝中上上下下都穿紫色,紫服并不是君王的专利。

从战国到秦汉魏晋之际,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说非常盛行。秦始皇就按“五行”和“五色(黑、白、青、赤、黄)”分别相配的“五德”说,穿黑色袍服,并且旌旗等都以黑色为贵。当然这跟秦朝实行的水德制度是分不开的。

晋代实行金德制度,以赤色为贵,当时的皇帝着红袍。

隋朝时,隋文帝、隋炀帝都着黄袍,其他人也可穿黄色衣服。直到隋炀帝大业六年,按不同等级,各阶层服饰才有了一些规定。据《隋书》卷十二《礼仪志》记载:“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到唐高祖时期,黄色才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黄袍遂成为御用之服。朝廷正式禁止百姓穿黄色衣服。

趣味链接: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后也是黄袍加身吗?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清代钱采在《说岳全传》中说:“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012 ■ 圣旨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最早用于何时?

现在看古装戏,戏里宣读圣旨时,常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听多了也就习惯了。不过这种用法最初是怎么来的呢?又最早应用于何时呢?

明朝万历时期,文学家沈德符提出,这种叫法最早始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据他分析认为,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这几个字。

沈德符,字景倩,又字虎臣,浙江嘉兴人,是万历时的举人,著有一本《野获编》。这本书是搜集明朝万历皇帝以前的朝章典故汇集而成的,书中记载着,明太祖朱元璋这“奉天”两字是千古独见,是前人所从未用过的。

太祖所遗留下的祖训中也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

这“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号再加上“诏曰”这两个字,现在人们对它重新断句,就演变成了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

趣味链接:“尚方宝剑”是一柄什么剑?

电视剧中,我们常看到某某钦差举起“尚方宝剑”,其他臣僚见了如同见皇帝一样纷纷跪拜。“尚方宝剑”究竟是一柄什么剑呢?

“尚方宝剑”,也称上方宝剑,也就是“尚方”铸的宝剑。在封建社会,“尚方”是掌管帝王所用刀剑等器物制造的一个部门,秦朝始设置。

“尚方宝剑”一般为皇帝所用,往往作为皇权的一种象征。据说它可以上斩王亲国戚,下斩众臣百姓。是否真有“先斩后奏”之权呢?从历史记载来看,很少有人得到这把宝剑。再说,只要皇帝还没到卧病不起的时候,他是不会把这种权力交出来的。

据说,真正的尚方宝剑出现在明朝。《明史·职官志》记载,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将御史台与军政首脑部门并列,下诏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为了惩治腐败,明太祖才真正把尚方宝剑作为皇权的象征物赐给臣下。

013 ■ 古代也有官员退休制度吗?

古代官员的退休称为“致仕”,即“还禄位于君”,意为交还官职。

官员到一定年龄而致仕的做法自周代起就有。周初,随着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发展,把“致仕”作为官制中的一项内容。《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仕。”孔颖达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于子孙。在官致所掌职事于君,退还田里也。”意即人到七十岁就老了,在家者应把家事传给子孙,在朝廷当官的则要把职位还给君上,以让贤者。这些记述成为后世各个朝代官员在何时退休的基本依据。

秦汉基本沿用“大夫七十而致仕”的周例。汉朝时逐渐形成了一套人事行政制度,明确规定了官员退休的条件和待遇。如《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他在七十多岁时“以老乞骸骨”,皇帝赏赐他百斤黄金和一处宅第,准许他退休了。

唐代对官员退休也有规定:“诸职官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另外,若身有疼病或受伤,不到致仕年龄的也可退休请俸。

此后,宋、元、明各朝都有如此制度。

清代,官员的致仕年龄提前。老弱病残、不能任事者可提前退休。文官六十应告退,是否允许需等待批准;武官则“自副将以下,年六十者概予罢斥”,因为军营贵朝气、忌暮气,需要保持战斗力。但这条规定对提督、总兵之类的高级武将不适用。

当然,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也不是绝对的,朝廷重臣、有功者和特旨选用者不受退休年龄限制。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就没有因老病而致仕。他于宋宁宗庆元元年“夏乞致仕不允”,又过了四年“乞致仕”,仍未获允。直到“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

元代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如此。如天文、历法专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直至八十六岁时才卒于知太史院任上。

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徐元梦“自以年老衰迈,不能办理刑名事件,疏辞”,却屡请不准。乾隆还特意下诏:“徐元梦老成望重,虽年逾八旬,未甚衰惫,可照旧供职,量力行之,不必引退。”最后他以八十四岁高龄卒于任上。

趣味链接: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怎么样?

古代官吏退休后,在待遇上依然享有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优待。

唐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得半禄;但有功之臣可得全禄,如唐名相房玄龄、宋璟请致仕,皇上许之,均赐全禄。

明代的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分两种:一种是精神鼓励,即皇帝对退休者颁发一种勉励性的文告,亦称诰敕,以表彰其在职时的功绩;另一种是升官晋级或“冠带”致仕,即在原品级上,升一等级或带职带薪退休(相当于现在的离休),但这一规定仅适用于四品以下官员,二品以上的在原职位上退休的无此待遇。

清代退休官员的待遇,一般来说大都照原品给予半俸,而对国家重臣则给予全俸,并对个别有突出功绩的官员加衔加官。

014 ■ 监狱是阶级****的工具,它是怎样演变发展的?

监狱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阶级****的工具之一。

监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狱是原始人驯养野兽的阱槛或者岩穴。

到了氏族社会后,氏族对内部违反习惯的人或外族敌对者的惩罚,除死刑外也有限制其行动自由的处罚,即“画地为牢”,实际上是划出一定的活动区域,不准其逾越。

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囚禁人的牢狱也就出现了。最早的监狱,是不便于人行动的荆棘丛。《易·坎·上六》记载:“系用徽墨(用黑带子加以捆绑),置于丛棘(放到荆棘丛中)。”但这只是暂时拘禁,不能长期关押。

监狱一开始并不叫“监狱”,夏朝时叫“官”,商朝时叫“圉”,周朝时叫“圜土”。

秦汉以后,监狱的正式名称就是“狱”。秦时,不仅京城有狱,地方也开始设狱;汉时,监狱更是名目繁多。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又开始掘地为狱,发明了“地牢”。

唐朝时,州县都有监狱。

宋朝时,各州都设置了类似周朝的“圜土”的狱;犯人白天劳役,晚上监禁。

明朝时,京城、州、府、县都有监狱。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监狱体制。

趣味链接:监狱为何也称“班房”?

在我国,监狱也被称为“班房”,这是何故呢?

明清时期,州县衙门的“三班衙役”开设看守所,没有州县长官签发的命令,便不能将人关入看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