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11

第11章 天文历法(3)

四是黄帝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出现在辛亥革命期间。这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

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所接受,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此说。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l 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天起,便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

趣味链接:万年历是怎么来的?

“万年历”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可又有几人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呢?相传这个词在商朝时就已经出现了。

商朝时,节令很乱,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就想把节令定准,但始终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一次,他受树影移动的启发,设计出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从而计算出一天的时间。又有一次,他受山崖滴泉的启发,制作出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万年做好了这些东西去见商王祖乙,并给商王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商王听后龙颜大悦,便把万年留下,希望他能规范历法,为天下百姓造福。

万年果然不负所托,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万年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商王看时,已是满面银须,两鬓苍苍了。不久万年就去世了,商王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

014 ■ 为什么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

“星期制”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发明的,首先传到希腊、罗马,后来逐渐遍及世界各地。

相传,古代巴比伦人把每个朔望月中能看到月亮的二十八天,划分为四个等份,每个等份七天,这就是星期的雏形。后来,古巴比伦人又从天象上观测到恒星和行星,他们认为行星一共有7颗,分别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月亮,也就是所说的“七曜”。

后来他们又把星期制的七天配上这些美妙的星名,即以“七曜”来分别命名。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这样,“星期”便成了“星”的日期。

那么中国为什么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成立了一个“学部”筹建的编译图书局,袁嘉谷奉命调入该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

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专门用来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的主持下制定的。

“星期”的制度建立后,袁嘉谷和他的同事们觉得翻译过来的名称,不合中国人的口味,于是就修正为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一周内各日的名称。这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也具有了中国自己的特色。

趣味链接:一周从星期几开始?

有人说日为大,一周之始自然是星期日;也有人说一周应该从星期一开始。到底哪种说法更科学呢?

《圣经》说,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上帝在第一天把光明和黑暗分开,有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造天地,有了上下之分;第三天造草、木、蔬菜,大地披上了绿装;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确定年月日和季节;第五天造鱼、水生动物和各种飞禽,让海洋、大地和天空充满生机;第六天造出牲畜、昆虫和野兽;最后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了男人和女人来管理这个世界。上帝造物之工已经完毕,在第七天就休息了,称为圣日,又叫安息日。因此,星期日就是周末,一周应从星期一开始。

而一周从星期日开始,是目前外国通用的,星期六为周末,已经是尽人皆知,周末的第二天,自然是一周之始。可是二者相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星期一早晨上班时,都有一周之始的感觉,星期日休息,似是一周的最后一天,这种心理习惯也符合先工作劳动后休息的规律。所以更多的人持“一周从星期一开始”的观点。

015 ■ 为什么农历的“一月”也叫“正月”呢?

我国民间现在仍然沿用的农历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中,有三个月份是有别称的,即第一个月称“正月”,第十一个月称“冬月”,第十二个月称“腊月”。这是为什么呢?

西汉《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夏朝以一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由于上面所述古代各朝每年的起始月都比较混乱,以至于每个朝代都必须改一次月份次序,而改后的第一个月便叫“正月”了。

据春秋时期《春王正月》上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接受百官朝拜的时间是每年的头一个月,为了表示庄重,就把新年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据历史记载,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农历的一月为“正月”,并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正月”为何读做“征月”?

人们习惯把农历的一月称做“正月”而且读成“征月”的音,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种读音并不是人们习惯使然,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统一天下后,嫌“正”字读音与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讳,于是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征月”,不然就杀头。从那时起,正月读成“征月”就延续到现在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历代王朝之所以频繁更改月份的次序,是由于在这些朝代的统治者看来,既然他们做了首脑,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就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016 ■ 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为“腊月”?

人们习惯上说农历十一月为冬月,这倒不难理解,可是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在古代,“腊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据说这种活动最早是从周代开始的,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

到了汉代,“腊日”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汉代的人们把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即干支纪日法中地支为戌的日子定为“腊日”。由于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腊日”也没有确切的时间。后来,人们将12月8日定为“腊日”。

为什么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腊日呢?这得从“腊”字古义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象形为一只被掏掉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称为“腊”。在周代,掌管“腊”的人称为“腊人”。用“腊”祭神,所以便把祭神日称“腊日”。因腊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后来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

趣味链接:农历十二个月的别名

一月:正月、陬(读邹音)月、孟陬、端月、孟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

三月:桃月、季春;

四月:余月、清和、槐月、孟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月;

七月:相月、巧月、孟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除月、腊月、嘉平、季冬。

017 ■ 天干地支分别指什么?各是什么意思?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系统,在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那么,天干地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

十天干的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记住、可识别。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自然界的万物有关,尤其是与太阳的出没有关。因为太阳循环往复的周期运动,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十天干又叫十母。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滋的意思,指万物开始萌芽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指阳气在上而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

卯是茂,指万物生长繁茂。

辰是震的意思,指万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之衰老。

戌是灭的意思,指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

由此可见,十二地支指地上的万物,与太阳息息相关,因此,十二地支又叫十二子。

趣味链接:天干地支最初是谁创立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二十二个字,颇为“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按梁氏的观点,中国古代干支纪法的发明似乎与腓尼基的二十二个字母有关联。

郭沫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郭认为,“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则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至今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讨论清楚。

另外有个民间故事说,天干地支是玄黄创立的。故事说在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到处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

玄黄见女娲眉头紧锁,便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女娲说正愁不知怎么给这些人取名字。于是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个创世神话故事,把干支的“身世”追溯得十分扑朔迷离。但仔细想想,这十男、十二女怎么配夫妻呢,这故事所说显然不可靠。

018 ■ “小时”是怎样来的呢?为何一刻是十五分钟?

60分钟被称为1个小时。可是“小时”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小时”是个外来词。在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并且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算时间,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非常不方便。

后来西方人的钟表传入中国,西方人一小时60分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了,于是有人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而一刻15分钟的由来,还是跟古代“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有关,当时的一刻是14分钟多一点。

“铜壶滴漏”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计时方法。具体做法就是用一把铜壶装满水,壶底钻一个小孔,壶内竖起一根刻有度数的箭。随着水从壶底的小孔里不断流出,水面缓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时间的刻度就会逐一露出水面。一看水面淹没在哪个刻度上,就知道是什么时辰了。

可是由于水多时滴得快,水少时滴得慢,很不准确。因此,又在壶的上面阶梯形地设置了上、中、下三只播水壶,下面设一只受水壶,让中、下两只播水壶始终保持水满状态。这样,水位稳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匀了。

东汉时,人们又发明了百刻计时制,在漏壶的浮箭上划分100个刻度,计算时间更为精确。随着西方钟表的传入,人们接受了一小时60分钟的观念,他们发现把一刻定为15分钟更为合理,于是古老的一刻14分多一点的计时方法就逐渐被取代了。

趣味链接:一日为何从半夜开始?

俗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先人的习惯里,他们认为一天就是从早晨开始。因为他们长期以来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不是早晨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时候呢?

古代人们的一天也是24小时,他们把太阳经过当地子午圈的两个瞬间,分别称做上中天(中午12点)和下中天(半夜12点)。下中天人们是无法见到的,因为太阳在地球的背面。古人把上中天的时辰定做“午正”,下中天定做“子正”。由于太阳经过子午圈上中天的瞬间,正是太阳当空,观测起来简单易行,如果把这一瞬间算一日的开始,似乎也合理。

后来,人们认识到把一天从正午分开很不合理,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麻烦。这时聪明的天文学家们就将子正时辰(半夜12点,即0点)作为一日的开始。当人们甜甜熟睡之时,新的一天也就悄然诞生了。

019 ■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分别是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