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管好自己的七个法则
13279000000054

第54章 你很节俭吗?

●“克勤于帮,克俭于家”。

●“不勤不得,不俭不丰”。

●包玉刚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会使利润增加一分,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

勤劳与节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做人原则。勤俭是最古老的训诫,“克勤于帮,克俭于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勤不得,不俭不丰”,已成为古训。

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不把勤劳节俭看成一回事。其实,虽然生活水平比原来好了,但节俭还是丢不得。

不少超级华商富豪由贫到富,自始至终都十分节俭。譬如李嘉诚,他从来不讲究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一套西服穿十几年是平常事;10双皮鞋有5双是旧的,皮鞋坏了,补好了照样穿;那块永远快10分钟的手表是普普通通而且用了很多年的电子表;赶时间,几块钱一包的饼干也可以当美餐。

就算是1999年香港风云人物的李泽楷,也没有把平时用来招呼生意伙伴的一架价值1000多万港币的滑翔机用于自己的享乐。如果说,谈生意需要面子上过得去的话,那么生意场下的私生活面子又有多大用处?关于这一点,李泽楷、李成枫、李光前三人的例子更能反映出华商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999年终5月间,李泽楷的身价已经升到几十亿港币,在接受《亚洲周刊》的记者来访时,他手上戴一只Swatch手表,脚上依然穿一双俗称“白饭鱼”的鞋,这种鞋在香港遍布街巷的便民超市连锁店中随处可见,一般只售15港币。除非正式场合,为表示对主家的尊重,他才会穿礼服。李泽楷通常穿便服,斜纹裤,至多加一件西装,参加《南华早报》与DHL举办的杰出商业人士成就奖颁奖会他也没有打领带。对日常饮食,他更是喂饱肚子便罢的快餐风格。

新加坡报王李成枫,1909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祖父是一名清朝末年的武举人。他从小就被父母送给膝下无儿的舅舅当养子,没有受过系统化的正规教育,只是在乡村的私塾中念过几年书。

1927年,为了寻找更适合谋生创业的最佳地方,孤身一人下南洋,冒险来到新加坡闯世界。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年仅18岁的李成枫并未因举目无亲而打退堂鼓,反而凭借18岁的一身好力气,不辞劳苦地开始了自己那“挣钱糊口——攒钱创业——捞钱耀祖”的辛苦拼搏。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爱国华侨陈嘉庚的鞋厂里充当卫生巡察员,每月虽只挣十几元但却能省吃俭用攒下8元钱,这种把自己的一切开销降低到极限的做法,真可以称得上是抓个蚊子妙盘菜,捕个跳蚤煮碗汤“后来,他又在民信汇兑银行干月薪20元汇兑活计,工作之余他还想方设法寻找第二职业,他用自己拉电线的手艺每月有150元钱的额外收入,因此他曾无比自豪地说:当时一名银行经理的月薪,只不过50来块钱而已。而我的分内和额外收入加起来,比银行经理的月薪5倍还多。”就这样,经过两年的奋斗和拼搏,李成枫以“多挣少花勤积,细水长流终有钱”的聚钱绝招,从牙缝中一点一点抠出令人羡慕不已的钱财;以“半杯咖啡兑水喝,既能享受又节省”的省钱绝招,从嗜好中一粒一粒剔出了令“打工仔”自叹弗如的一些钱财。他摇身一变成为不似老板、胜似老板的打工皇帝。

正如李成枫所说:如果获得10块钱的利润,我只用5角,其他9元5角都用来再投资扩大生产。不然的话,把这些钱用光或吃光,我们的企业何时才能发展壮大呢?

于是乎,李成枫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尊奉父命娶妻成家,似乎一条光明大道展现在他的眼前。可是,世事难料不由人,由于军阀混战难以立身,李成枫刚刚度完蜜月,就不得不和新婚妻子一道重返新加坡“淘金”。他以20岁的虎虎生气在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创办的“南益总厂”任书记员,经过一番埋头苦干后因业绩显著而被派往“南益总厂六甲分厂”独当一面。这下子,李成枫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他也凭着自己磨炼出的坚强毅力和天生的超人聪明,直面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殖民厄运,顶住外国垄断集团在新加坡橡胶行业疯狂竞争的千钧重压,巧出奇兵一一化解了经济萧条所带来的种种危机,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最赚钱行业。他本人也由于对东西亚地区橡胶行业强盛的特殊贡献,被东南亚地区企业巨子们交口称赞为“橡胶大王”。

诚然,海外经商发达的巨富,一掷千金的人也有,但不少人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有的甚至节俭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新加坡的著名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便是其中一位。李光前,1893年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镇芙蓉乡的一个贫苦人家。10岁时随父移居新加坡,早年曾回国求学,先后在南京的暨南学堂、北京的清华学堂预科班以及唐山的路矿专门学堂深造。回新加坡后,起初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做事,主要工作是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商务联络,由于精明能干并且为人厚道,后被陈嘉庚招为乘龙快婿1928年,30岁出头的李光前独立门户,创办南益橡胶公司。至60年代初,拥有近2万亩种植园,15个工厂,20个办事处,业务扩展到橡胶、黄梨(即菠萝)种植及加工,被誉为南洋的“橡胶与黄梨大王”。此外,还办有油厂、彩色印刷厂、火锯厂、木材厂等,其总资产估计有3亿。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上下这位富豪的日常生活吧。

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为伉俪,夫妇在新加坡津斯里巷的住宅是嘉庚先生赠给其爱女的。早年的新加坡,除了人力车之外,有轨电厂便是时髦的公共交通工具了。当时坐车是分等的,按每英里计算。已担任公司要职的李光前上下班或外出公干,常常与普通职员一样坐三等车。后来自己有了汽车,但也不追求什么豪华。有一次李光前独自驾驶老牌旧车到下属的橡胶厂检查工作,由于车旧又无人随从,竟被门卫挡在门外。李光前非但没有批评这位门卫,反而表扬他忠于职守。

至于一日三餐,更是普普通通。李光前烟酒不沾,平时最爱吃的是番薯粥,这是福建农家饭菜。隔夜的饭菜,有的人弃之不用,认为有损健康,但李光前照吃不误,因为他认为好端端的东西倒掉了十分可惜。平日家中用的饼干是本地产的,因为本地的每盒才二三元,而进口的需七八元。到日本办理商务,李光前还在留学生的食堂用过餐。1965年春,李光前到上海治病,顺道回乡,他曾在泉州华侨大厦邀请故友叙旧并共进午餐,吃的竟是番薯粥和四道家乡小菜。说到红薯粥,怡和轩俱乐部既是一个社团,又是新加坡知名商家聚会的地方,陈嘉庚先生曾担任该俱乐部负责人20余年,并在那里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于是受到影响,怡和轩的午餐常常是番薯粥。曾担任过新加坡南洋大学秘书长的潘受先生回忆到:“60年代初时,有一次到怡和轩,在那里我看到李光前也和大家在一起吃番薯粥。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一天是李光前70岁大寿,他是为了躲避亲戚的应酬,并要为社会做点善事,所以先到中央医院献血,然后到怡和轩聚会的。”这件事至今仍传为美谈。李光前手上的手表,一直都是只很老的旧表,即使至晚年才换成的新表,也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珍品。

生日做寿,在许多商家看来,是显示气派的良机。李光前夫妇从不做寿,因为他们认为,这除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之外,并无多少意义。

世界船王、著名华商包玉刚曾经有一句名言,他说:“在经营中,每节约一分钱,就会使利润增加一分,节约与利润是成正比的。”

有人曾嘲笑包玉刚不算是一个真正的船王,只是一个银行家。

这句话讲对了一半。

包玉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船王,因为他摒弃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遵循)老一套的做法,而是用他银行家的作风、方法去管理他的船队,这种在旁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做法,却取得了成功,时至今日,又有谁敢说他不是真正的船王呢?

包玉刚认为,把船租给用户,主要的问题是确定船在满负荷工作进行时的最多天数,以此来确定一个固定的和可预期的延期赔偿款项,以使合同双方满意。

包玉刚还努力提高旧船的操作等级以取得更高的租金,并降低燃油和人员的费用。

也许是银行家出身的缘故,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

他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不要跟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一起休息。”

他也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原因是“他们没有钱银意识。”

水手们形容包玉刚是一个“十分讨厌浪费的人。”

直到包玉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这种节约的习惯仍保留着。

一位在包玉刚身边服务多年的高级职员回忆道:在我服务他的日子里,他给我的办事指示都用手写的条子传达。他用来写这些条子的白纸,都是纸质粗劣的拍纸簿纸,而且写一张一行的窄条子,他会把写的字撕成一张长条子送出,这样的话,一张信纸大小的白纸也可以写三四张‘最高指示’。

一张只用了白纸五分之一的条子,不应把其余部分的白纸浪费掉,这就是包玉刚“应省则省”的原则。

这就是几位大商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习惯,他们都是资财逾亿的富翁,但是他们依然过者简朴的生活,这倒并不是他们吝啬,实在是简朴的作风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本质,更是这些富翁们致富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