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管好自己的七个法则
13279000000026

第26章 养成良好的习惯(8)

汉代的王充,就是通过敏而好学,刻苦努力而成功的。王充,东汉时会稽上虞人,他出身于“细门孤族”,没有什么储备,一家过着清贫的日子,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这样叙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童年时与其他儿童游戏,不随便打闹,“侪伦(指小伙伴)好掩雀、捕蝉、戏钱”,“充独不表”。他6岁开始识字,8岁进书馆学习。老师讲授《论语》、《尚书》,他一天能背1000多字。约15岁时王充到京师洛阳进太学深造,开阔了眼界。但太学里的学习并不能使王充感到满足。《后汉书·王充传》说他“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即学习时不拘于经典词句,而是广读群书。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经常到洛阳的书肆中去看书。在热闹的街市里,他也能全神贯注,甚至暗暗背诵下特别好的词句。王充学成之后,回到家乡,一面授徒讲学,一面开始自己的著述。曾希望自己能当官出仕的王充有过相当大的政治报负,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但是当时门阀豪族控制仕途,英俊皆为下僚,王充出身寒庶,其思想见解又不为当时的统治者赏识。所以他只做过几次幕僚一类的小官,还常常因意见不合而被迫辞职。

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当王充感到自己在仕途上不会顺利时就专心治学,著书立说。王充所处的时代,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平静,但仍旧潜伏着社会危机,阶级矛盾也有所激化。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从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出发,把先秦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糅合,改造为“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儒学,成了官方的正统思想。在这一基础上带有迷信色彩的谶纬之学在东汉时亦冒头。谶,就是伪造上天所谓的文书,其中有预言、启示之类;纬,就是用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去注解古籍。显然,这种谶纬学说是充满了各种迷信的荒诞之说,其影响所及,使“众书皆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王充对此“疾之无已”,因而奋笔著书。针对当时思想界的问题,他写下了《大儒》、《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分30卷,85篇(现存84篇),约30万字,这是王充从34岁开始,前后用30多年!写出的一部充满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后汉书·王充传》说他在写这部书时,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婚丧庆吊的应酬。在自己卧室的书架上,到处放着笔砚、刀和竹木简,一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直到临死时才完成此书。王充解释《论衡》这一书名时这样说:“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就是衡量言论得失和真伪之作。在这部巨著中,在对已成为官方思想的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和神学迷信进行系统的批判中,展现了王充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对先秦以来的主要思想流派进行了评论从思想的承继关系中,对汉代思想作出总结。

晚年生活困苦的王充在71岁时去世,而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到东汉末年,经过蔡邕、王朗等人的整理,一些著作才逐渐流传开来,这位伟大而杰出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传后世,成为伟大而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笔文化遗产,如果没有王充当时的勤奋学习,珍惜分秒的精神,也可能只是“产”而不能“遗”了。

欲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养成良好的时间习惯和优秀的学习作风,方可走向成功。

明末谈迁,即是一个这样的人物。为了弥补大明无一部传世编年史的缺憾,他花了26年时间六易其稿,终编成一部900卷、500万字的《国榷》。不幸书稿却被窃贼盗走。受如此大打击的谈迁此时已经55岁,然矢志不渝,从头做起,凭其记忆,终于在其60多岁时再次完成了这部巨著。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早年立下了“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宏愿,为编纂《金石录》,节衣缩食,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夜尽一烛为率”,勤奋工作,“乐在声色犬马之上”,终于完成了我国有关金石学方面的巨著。清初的王夫之,隐居湘西深山洞穴,勤奋著述40载,著书324卷,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不仅如此,在天文、历史、数学方面他亦成为一代学术大师。明人罗钦顺“潜心格物致知之学”,“里居二十余年,足不人城市”。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辍”,成《春秋左传诂》20卷。中华民族惜时敏学的进取精神在这些人刻苦勤奋的行动中得以昭示。

知识就是力量,十分钟的时间你也可以利用来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份功夫,可以助你在事业上得到一份上进。许多志在成功的人,在早些时候,年薪很低,工作很苦,但他们利用其闲暇的时间,不断学习以求上进,比之他们在日间的工作更为努力。在他们看来,追求知识要求进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你富有知识,知识使人多一份生命。一个人愈能储蓄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可以使你更为充实,可以使你更能笑对人生。

一个人的“优越”的记号与“胜利”的征兆便是孜孜以求的进步精神。

有的人或许以为利用闲暇的时间来读书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绩总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因而不想在闲暇的时间读书。这无异于一个人因为自己进项不多,以为即使尽量储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钱,尽数挥霍,不屑储蓄!

知识的价值之高,对于我们人生历程的重要,无过于今日,在日趋激烈的生活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你必须以充分的学识作为甲胄一样。这一切,只有学习知识方可达到。

我们大多数人的缺点,就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成就一番事业。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从而渐渐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也才会越来越大。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应该相信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立下志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

一个没有知识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而知识源于书籍,小孩子会在接触书本的过程中自动培养读书的兴趣,并不自觉地摄取知识。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没有书籍。在古代家庭藏书是一种奢侈,在现代已是一种生活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是一种取向。

学生在学校最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就是熟悉各门学科的相关书籍。你要学会在汗牛充栋的图书馆的庞大藏书中,挑出最适合自己的几部。这种能力,对于人的一生,真是大有裨益。这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以开拓知识,以利于今后为社会服务。也是实现你的志向的惟一途径。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中人,都曾告诉我:‘那些有选择书本能力且善用书本的大学生是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而这种选择书本善用书本的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家庭中。”

穿褴楼的衣服破旧的鞋子,这都不打紧,但千方不要在购买书籍上过分节约。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那么就供给他们必要的书本,使他们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改善生活的处境。

有一户入家,其父母子女相约每晚留出一部分时间作读书或自修之用。晚餐方罢,他们便一直休息和游戏,在一个小时之内,或谈笑戏谑,或作各种玩意几,极尽欢娱。但当一小时后,各自进行阅读、写作或自修,静得连细针坠地都可以听见。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志向,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即使每个人异常忙碌,也还是会虚度或浪费许多光阴,而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善于利用,则一定能受益无害。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前提是他得读好的东西,汲取的是有力量的知识。”

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曾说过:“只要你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我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你没有借口可找。只有不停地向着你的目标奋斗,培养好你的志向,并通过学习来完成它,不停地学习,无论在学校还是学校以外,你的生命将不虚此行。

你没有必要为自己已人到中年却没有受:到相当的教育而灰心。现在学习,一点儿都不晚,而且你的身边就有无数的机会。

假使你真有向上的志愿,真的是想补救你早年失学的遗憾,那么请记住,你每天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加你的知识。假使遇见的是下个印刷匠,他能帮助你获得印刷技术;是一个泥瓦匠,他也能告诉你许多闻所未闻的东西;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农夫,在某些方面,也可能会比你见解高明得多……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态度。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努力摄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惟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你远离狭隘、鄙陋,使你的胸襟开阔。这样的人才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触人生,领会人生”,而他的人品也将是宽厚的、仁和的。

过于看重大学教育的人往往是不曾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因家境困难或身体不健康而无缘进人大学学习的人往往认为他们遭受的损失是不可补救的。他们以为不管日后再怎样学习,也还是无济于事。但就事实而言,世间最有学问、最有知识、最有效率的人物中,有不少是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有的甚至早年连中学的校门都没有跨进过。但这并未阻碍他们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近。他们不但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而且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了许多落后的东西。

笔者认识一个靠自学成才的人,他没有进过正规的大学,遇见他的人都盛赞他的学问。他博览群书,他的英文水平也相当好,并且这也是靠自学得来的。虽然对于文法上的规律,他一点不懂,但他浸润在许多名家的文字中,熟知其作文构句之道,所以他的写作具有一种很好的风格。对于那些有志上进的人来说,在这个专为家庭自修而出版的书籍汗牛充栋的社会里,机会不是更多吗?

然而不幸的是,有许多成年人总以为自己已经过了那悟性最强的青年时期,己成强驽之末,再受教育已是太迟了。

只有那些已到中年仍然孜孜不倦,以求补救少年的失学之悲,利用全部的空余时间倾注其全部精力去摄取知识,使自己成为更充实的人才是世上最可敬的人。他们的生命才是有力量、有生气的。

即使你发现,在有些普通的学校课程上,你的学习能力记忆力远逊于以前,你也不必因此而恢心。教育这个词的意义很广泛,对于有些东西,壮年人的学习能力要比青年人的学习能力强得多,因为壮年人有更多的经验、更成熟的见解、更正确的判断力。他对学问的爱好甚于其他年龄的人是因为他有过失学的痛苦。

有许多人在学校时成绩平平,但日后在学识及事业上往往有惊人的表现,原因也就在此。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表明,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这所学校中的教师。只要我们开放我们的耳目,那么生活或工作的每分钟,都可以摄取许多东西。如果你愿意,知识的无穷力量也会给予你无尽的快乐。

而且你要认识到!成功并非终点,它只不过是你一段时间的小结而矣。成功是下一个开始的起步,应该准备好,走好下一步,为了下一次的成功应该再接再厉。从古到今,凡是成功者都不是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的。

“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础”,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弃学习;若有浪费,即使是片刻也可能带来终身遗憾。对于你来说,利用多余时间学一些对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识,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时间来保证你将来成功,这既是投资,也是保险,更是将来的利润。

相信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比亨利·布莱顿更忙碌的了。这个大忙人虽然年仅30岁出头,但他既是美国Servo公司的总经理,又是当今美国少数导弹专家之一。布莱顿依然学习不辍,一天辛勤工作之后,晚上他还上夜校继续进修。这次他选择的科目是素描。

他为什么要去学素描呢?针对这点,亨利的回答使人非常感动:“因为素描可以有效地将我的创意传递给我的下属及技术人员。”功成名就的他,并没有把这认为是人生努力的终点。社会一直在发展,时代不断在进步;若想跟上时代,就应该不断努力学习。因此,在晚上的空闲期间,他学习打字,雷达技术,西班牙语,管理学,演讲学等。凡是对他的业务有帮助的他都学。事实上,他也真的能学以致用,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来进修。这也正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无论你学了多少知识,它都会累积在你的脑中。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将知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你的远大目标就会近在咫尺,你离成功就会只有一步之遥。

朋友们,应该时刻牢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够取得事业上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