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管好自己的七个法则
13279000000002

第2章 真正认识自我(2)

歌德把自己无法满足的欲望升华为一部小说。在小说里,他把自己在现实中不能讲的话痛快淋漓地宣泄了出来,他那被压抑的爱情得到了释放,他获得了新生,并因此而成名。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的欲望并不是都能成为现实。有的人就把阻碍自己欲望实现的对象统统视为敌人,这样,很快,周围的人就都成了他的敌人。

我们看到很多人为了爱情不能实现,就威逼利诱,甚至杀人泄恨,这都是人生的失败。

欲望是生命的活力,但是实现欲望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当你以某种方式满足不了或者宣泄不了心头的欲望时,不妨换一种方式,你也许就获得了成功。

请记住:决不要一条道上走到黑。

3.看清自己的长处

人生要想成功一定要在自己心里建立起自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有了这个信念,你就真的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自古以来,成大事、立大业的人,都是雄心勃勃,信心十足。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狄斯雷利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伟人,惟一的途径便是做任何事都得抱着热情。”

生命保持一种活力,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享受美好的生活。

张艺谋是当今电影界里的成功者,他的成功经历应该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张艺谋的父亲因为是国民党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解放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70年代初,张艺谋中学毕业,被安排到咸阳地区的偏僻山区插队下乡,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很难回城。张艺谋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他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各个工厂招工的时候,都愿意要有特长的人。于是,他就苦练篮球,掌握一技之长,终于被咸阳国棉八厂录用。这是他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恢复高考制度以后,1978年,张艺谋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这是北影第一次招生,张艺谋虽然成绩不错,但是,政审不合格,同时超过学校规定的年龄,张艺谋被退档,他多方奔走没有结果,但他没有放弃占他了解到国家当时正在宣传“伯乐精神”,强调各级政府要重视来自基层的各种意见和要求,特别要重视处理好信访工作。他又了解到当时的文化部长黄镇同志是一位懂得艺术的领导,于是,就给素昧平生的文化部长写了一封自荐信,并且附上了他自己最优秀的摄影作品。黄镇部长看信以后被感动了,认为这是个人才,就写信给电影学院,还派了秘书去过问,终于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张艺谋。这是张艺谋创造成功人生的第二步。

张艺谋从影以后,敢于突破禁区,张扬个性,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的轰动中外的电影作品,实现了他成功人生的第三步。从张艺谋的成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成功人生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自信。自信是我们成功的第一要素。张艺谋如果缺乏自信,他就不会也不敢给文化部长写信。所以,人生要想成功一定要在自己心里建立起自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有了这个信念,你就真的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难度的,有自信的人就不怕困难,会知难而进,最后取得成功。而缺乏自信的人就会知难而退,事情还没做,自己就已经败了。

自古以来,成大事、立大业的人,都是雄心勃勃,信心十足。

在他们眼里,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2)毅力。毅力是我们面对困难、失败、诱惑甚至绝境的时候,仍不放弃追求的优秀品质。张艺谋就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所以他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很多人干事情只有五分钟热度,稍微遇到挫折,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样怎么能够成功呢?

(3)好奇心。好奇心能够使我们发现生活的奥秘,了解事情的真相,为我们的成功提供机遇和条件。张艺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好奇心使他发现了招工的秘密,实现了他回城的目的。

(4)热情。十九世纪英国首相狄斯雷利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伟人,惟一的途径便是做任何事都得抱着热情。”

热情使人能够热爱自己的事业,产生无穷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的事业。

热情使人能够克服各种障碍,迈向人生目标。张艺谋就是因为对生活充满热情,执著于电影事业,所以,才取得人生成功。

(5)活力。生命保持一种活力,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享受美好的生活。

张艺谋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他打篮球、学摄影、练健美、当演员、搞编辑,处处都焕发着活力,他不仅创造了成功的人生,而且,也充分享受了人生。

有活力就会对任何事情产生兴趣,就会为创造成功人生提供机会。

有活力的人,做什么事都很快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4.成功在于坚持

行百里者半九十,离成功越近的地方,留下的遗憾往往越多。

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往往不是只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

伏尔泰说:“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

为成功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就该下定决心,这就使成功变成了必要性。要使成功具有必然性,还需具有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

惟有奋斗才能成功。这是最好理解又是最难做到的。难就难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韧性和毅力。

所以说,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往往不是只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

由于缺乏一点勇气,许多有用的人才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离成功越近的地方,留下的遗憾往往越多。

英雄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能延续最后5分钟的勇气,于是,少数“吃得苦中苦”的人,成了“人上人”,成功了。

这里没有更多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坚持。

伏尔泰说得好:“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

史泰龙的故事,正是成功从“必要性”走向“必然性”的真实写照:

史泰龙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史泰龙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学习也不好。

高中辍学后,便在街头当阿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和自己的父母岂不是一样吗?成为社会垃圾,人类的渣滓,带给别人、留给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史泰龙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但是做什么呢?他长时间思索着。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和文凭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又没有本钱……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不需要过去的清名,不需要文凭,更不需要本钱,如果一旦成功,却能名利双收。可他又不具备演员的条件。长相就难以过关,又没接受过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无“天赋”的迹象。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头的机会,最后的成功可能。决不放弃,一定要成功!

这些困难并没有下倒史泰龙,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四处哀求:

“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很显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失败定有原因。每当被拒绝一次,就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两年一晃过去了,钱花光了,便在好莱坞打工,作些粗重的零活;两年来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绝。

他暗自垂泪,痛哭失声。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想道,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换一个方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刚来时的门外汉了。两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口传心授,一次学习,一次进步。因此,他已经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

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都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绝了。

他不断对自己说:

“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上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一下次……”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为了这一刻,他已经作了三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上试身手。机会来之不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第一集电视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他成功了!

史泰龙的健身教练哥伦布医生这样评价他:

“史泰龙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恒心与持久力都是令人惊叹的。他是一个行动家。他从来不呆坐着让事情发生,他会主动地令事情发生。”如果史泰龙当初只是“想”成功,在茶余饭后做做明星梦,消遣一下,他就绝不会有今天。因为那样的话,他就不会付出,不会拼命。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

5.天生我材必有用

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谱写怎样的人生篇章,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形成之一,是区别于社会意识的人类意识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

天生我才必有用,放下包袱,打消顾虑,一往无前的去拼、去闯,找到属于自我的位置。

曾几何时,大诗人李白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抛开诗句在诗中的含义来分析它,其中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应该让所有读诗的人精神为之一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及时行乐者的欢呼。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是不甘平庸者的豪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追求人生永恒价值者的呐喊。

人生,充满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人生,闪烁着斑谰陆离的色彩。每个人的一生经历虽然不尽相同,有的如柏油马路平坦笔直,有的如盘山小道九曲回肠;有的如钱塘江潮汹涌澎湃,有的如西子湖水波光潋滟。但不管是那种境界,值得思索,值得玩味。

选择怎样的人生之路,谱写怎样的人生篇章,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又来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评估,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形成之一,是区别于社会意识的人类意识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类对于自身与周围的人和物,以及与环境的因果关系的一种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评价、体验、监督、教育、控制等形式。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而一经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感兴趣的职业,就要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倾注自己的全部热忱,努力做出成绩来。

任何人在其成长道路上,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难免不了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否则,他就成不了才。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惟其如此,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一个人能吃苦看作是其成才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早在春秋战略时期,孟子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年的摔打捶练,赛前的刻苦拼搏,吃尽苦头,流尽汗水才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古语讲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有些极端片面之处,但是不无道理,对一个人的成长不无借鉴意义。邓亚萍这个名字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如此,有的人在谈及她时还绘声绘色地将其描绘一番:矮矮的个儿,胖胖的脸,打起乒乓球来简直像只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势凌厉,左推右挡,勇不可挡,往往只几板就把对方制服住了。

的确,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已是名声大噪,堪称“大姐大”。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开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在短短的11年间,她一共在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赛中拿到153个冠军,其中尤其从1989年人选国家队到1997年的第十届乒乓球锦赛这9年的历史最为辉煌,仅在世界级别最高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这三大比赛中,就独自一人获得18块含金量特高的金牌,并且还是国际体坛上唯一一个曾三次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其亲自授奖的运动员。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坛史上都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从邓亚萍的成长之路来说,坎坎坷坷,历尽磨难。她4岁多时便表现了一个“铁娃”的本色,平时拼拼打打从不哭闹,并且玩什么都格外专注。这被在河南郑州市体委任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定这是一块搞体育的好料。于是,父亲便“就地取材”,精心地培养自己的爱女。

一晃5年过去了,邓亚萍在父亲的调教下,乒乓球技术已达到上定水平。为使她能得到更多的培养,父亲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儿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在少年的邓亚萍的心灵上第二次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则练得更加刻苦,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个人样来。

机遇终于来了。1986年邓亚萍人生上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那一年,年仅13岁的她,临时顶替河南省代表队一名生病的运动员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赛前教练们对她并不抱有什么期望,要她顶替上场纯粹是为了不使该队“弃权”。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姑娘竟然接连击败了耿丽娟、陈静等在内的当时很有名气的国手。一举登上了冠军宝座,爆出了此届乒乓球赛的最大冷门,成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赛后,这位被判为“无发展前途”死刑的小姑娘,成子当时国家乒乓球队副教练、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手下的又一位女弟子。从此,邓亚萍在中国体坛的圣殿里将其那股在逆境中练就的“铁娃”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运动水平大大提高,经过各次大赛的历练,最终登上国际乒坛女霸主的宝座。

从邓亚萍人生发展的崎岖道路我们可以看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成才之路都是崎岖坎坷且布满荆棘的。虽然有成功的光环在前方召唤,但追求成功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好比在波涛中前行的航船,前方虽有光明的灯塔,但通往灯塔之路却随时会出现漩涡、暗礁,会有抛锚停船也会有船翻人落水的危险,但既然已认定目标,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只能勇往直前,丝毫不能退缩、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