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企业做大做强的88个通用法则
13276700000005

第5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绝不小看自己(4)

其实,任何一个商人都明白,机遇对企业的重要程度,能快速地把握住机遇的人,就能获得成功,反之,则白白辜负了上天的厚爱。人们虽然对默多克的评价不同,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他行之有效的行动力和善抓机遇的能力。这是促使他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案例二:

速度决定成败

真正有魄力的人要有一定的胆识,这种胆识是放手搏击的前提,能抓住机遇果断出击的人,才能获得成功。荣智健善于抓住擦肩而过的机会,更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最高点,因为他懂得:市场竞争只有前进与被淘汰,不能前进就只能等着淘汰命运的降临。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活动相对自由,成了一些企业家、资本家投资冒险的理想场所,也是他们的乐园。由于香港的特殊地位,吸引了一大批商业才子,荣智健决定借助香港的自由贸易、经营方式和经济政策,实现他的从商抱负。

荣智健刚到香港不久,堂弟荣智谦便建议:“健兄,你在内地耽误了那么多时间,是不是考虑先到国外去深造一下,学成之后再来香港创业。”

荣智健毫不犹豫的答道:“谦弟,你看我都三十多岁的人了,原先学的东西多已荒废,英文又蹩脚,还去读什么书。兴许还能做点生意什么的。”

荣智谦的建议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很多人希望进大学镀金,拿张文凭以提高身价。而荣智健认为,文凭与学问高低不能混为一谈。有的人念了很多年的书,挣得一张文凭,却高分低能,虽满腹经纶,却做不出什么事情。相反,有些人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他们却无师自通,勤学苦读,自学成材。在美国和加拿大,八九成的创业人士没有受过大学教育,而那些拥有大学以上学位的人,顶多只是打工罢了。

他的另一个堂弟荣智鑫很赞同荣智健的观点,他说:“既然健兄有意从商,那咱兄弟几个一起干好了。依我看,健兄和四叔一样,有经商的天赋。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何况咱们是雄心勃勃的青年,只要我们兄弟几个联手来干,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就这样,荣智健加入了兄弟们的创业行列。

说做就做,为了筹足办厂的资本,三兄弟商议,大家入股合伙。荣智健起用父亲1949年前在香港留下的九龙纱厂、南洋纱厂等三十多年没有动用过的股息和分红。

当时的情况非常好,香港在1973年至1978年间,电子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年递增率为23%,而整个香港制造业总值的递增率为16%,根据香港政府1978年对香港工业生产的调查,电子行业占整个工业部门增值的12%,应该说,电子工业在香港是一个颇具发展势头的新兴行业。而荣智健和荣智鑫二人都是学电子专业的,荣智鑫还在美国电子厂任过工程师的职位,懂技术,了解市场。在这些条件下,荣智健等人认为,机遇已经来临,一定要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而且要加快速度,因为在商业活动中,速度决定胜败,速度就是金钱,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抢占先机,好机会很可能被人抢走,到时只能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同时,荣智健还认为,在市场竞争中把握机会与全速发展同等重要,企业发展只存在两种可能,要么全力拼搏,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要么被竞争所淘汰,这一点完全取决于毅力,既然机遇已经来临,就要把握住,还要树立坚定的信心,绝对不能被竞争挤出局,所以,兄弟三人立刻行动了起来,于1978年正式在新界大埔合伙开了一间电子厂——爱卡(ELCAP)电子厂。

最初产品包括电容器、电子手表和玩具等,后来转向以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取存储器。当时购买原料的成本很高,为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在荣智健的提议下,厂里又投资兴建了一条生产集成电路的生产线,以减少对外国电子元件的依赖性。

香港的电子产品主要是出口,根据统计1980年香港电子产品的出口总额为89亿港元,占香港出口总额的13%。1980年出口美国的电子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2%,达3.7亿港元;其次是西德11%和英国8%。1980年,荣智健兄弟开办的爱卡厂的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产品大量远销美国,由于信誉高,产品质量好,在美国拿回的订单比1979年翻了一番,经营前景十分广阔。

荣智健独具慧眼,他把自己所得的利润再次投入生产,追加资本达爱卡总资本的三分之一。他个人的资本投入占整个爱卡资本的三分之二,换句话说,爱卡电子厂的主要股权集中在荣智健手里。这样,荣智健自然升为爱卡的总经理,真正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

荣智健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认为,美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仍然是香港所需的计算机元件和数据处理设备的主要供应者,其他电子元件和最终产品则主要从日本进口。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也会逐渐成为美国电子产品的供应者。随着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依赖出口的外向经济体制。如果香港制造商继续依靠从这些国家进口电子元件,那么香港电子产品的出口在80年代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荣智健预见了这一潜在竞争的威胁,为了克服这一系列的挑战,荣智健认为,必须抓紧时间研发新技术,全力向前冲。

鉴于将来的挑战,荣智健首先对爱卡的产品种类做了重大的结构调整,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缩减了一些无线电收音机和其他一些不具竞争实力的旧产品。80年代以后,香港电脑的普及率逐步上升,尤其是微型电脑。荣智健看到了电脑产品市场的发展前景,当机立断,对爱卡厂生产的各类电子元器件进行了重大的结构调整,制定出了以生产电脑配件为主的生产方向,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取存储器被列为厂里的主要生产品种。当时爱卡生产的电脑配件主要还是依赖与美国、日本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从生产集成电路板,拓展到电脑记忆系统,包括磁芯等配件,以供各种大型、小型、微型电脑的生产使用。

就市场而言,香港电脑用户每年平均约增长25%,银行、行政各部门的电脑使用更为普及,纺织业、农业等行业所需电脑也大量增加。与此同时,中国随着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对电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电脑运用日益广泛,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因素都有力地推动了爱卡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利润的迅速增长。荣智健经营的爱卡厂生意蒸蒸日上,其本人也进入了经营电子生产的黄金季节,他为自己能够选择电子行业而自豪。

20世纪80年代后,香港电子工业发展更加迅速,对集成电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设立了经济特区。荣智健敏锐地意识到,与内地合作是促进爱卡发展的新思路。

由于荣智健对大陆的市场非常了解,他开始把视线转向了那里。他首先向大陆出口一些电子器件和元件,特别是一些电子日用品,如电子钟、电子表、收音机等产品。在内地,这些电子产品已成为畅销产品,广大的消费者从未见过该类价廉物美的电子日用品。因此,销售十分旺盛。另一方面,我国把电子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一个领域,大陆电子厂商积极寻求与香港电子厂商的业务合作。国家也积极倡导两地电子业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希望利用香港电子业与国际上广泛的技术和贸易联系,引进外贸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加速我国电子生产技术的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正是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荣智健加强了与内地电子厂家的业务合作。

荣智健认为,内地在向香港电子工业提供元件、零件和原料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当时,国内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电子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荣智健在投资上、技术上与上海等地的电子厂家建立了业务合作,由单纯的出口销售电子产品而发展成长期投资、共同开发的道路。这种合作方式,减少了产品成本,同时减轻了对外国零件、原料的依赖。

荣智健经营爱卡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懂得商场竞争的大道理,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一旦把握住机会,就要毫不犹豫地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成功从而取得。

5、跟别人较劲不如跟自己较劲

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与别人较劲”后,回头再审视自己时会发现,自己变得强大了许多,命运也因此而改变了。

“与自己较劲”与“与别人较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前者的着眼点是提升自己,后者的着眼点是遏制对手;一个好的品牌是在相互竞争下诞生的,一个强大企业的形成是“与自己较劲”和“与别人较劲”的结果。

与自己较劲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提升自己。生活中,许多人都不能正确认识失败,失败了就偃旗息鼓、吓破了胆子,这是懦弱的表现;可是有些人却恪守“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至理名言,坚决地与自己较劲,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摘到了成功的果实。

与别人较劲的目的在于遏制对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几个对手,在强大势力的压迫下落荒而逃,还何谈成功,如果敢于与竞争对手一拼高下,通过某些战略战术胜过对方,就会发现自己也强大了许多。当然,在强大势力面前,一味的硬拼只能让自己输得更惨,所以我们强调与别人较劲的同时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

无论是“与自己较劲”还是“与别人较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强大自己,只有二者合理的融为一体,才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案例一:

希望对方失分不如自己主动得分

凡是成功的企业家都能够主宰整个事情的始终,他们遇事不退缩、有与自己较劲的精神,正是这种顽强精神造就了辉煌的业绩。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

王永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像吃了豹子胆似的,竟决定投资塑胶业,因而招来了人们的非议,“何义都不做的事情,一定难做”、“不懂行情”、“不识时务”,王永庆面对非议并没退缩。他那坚定的意志与向困难挑战、向自己挑战的劲头再次升起。

或许有人不知道何义为何许人,他是当时化学工业方面的大哥——永丰的老板,何义很早就去国外考察过,看到国际市场塑胶业技术先进,竞争激烈,自己难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

可是王永庆顶住了压力,在1954年他筹措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何义所料:当台塑的产品生产出来时,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滚滚而来,充斥台湾市场,况且日本塑胶产品物美价廉,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而台塑产品严重滞销、仓库积满,股东们也心灰意冷。王永庆当时陷入了绝境。

面对这样的不利境况,王永庆并没有泄气,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决策没有错误,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企业办下去,从困难中站起来。他认为台湾当时是国际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烧碱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弃置不用,实在太可惜,而氯气是塑胶生产的主要原料。他所有的优势就是充足而廉价的原料。

世界上失败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战胜失败。只有能与自己较劲的人才能在反思中总结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奋起直追,取得成功。王永庆认准的就是这个理,与自己较劲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塑胶公司一定要办下去。经过一番“检讨”,王永庆采取了两条令人吃惊的措施:

其一,针对供过于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没有的胆识,采取了近似于“以毒攻毒”的策略:以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低成本和售价,从而获得压倒一切竞争的能力,对此,台塑的股东一致反对,他毅然购下台塑所有股权,独自经营。

其二,造成当时濒临绝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连锁的加工厂对自己的产品不愿降低售价,致使销售量无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对塑胶原料的需求量不旺。

王永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百般劝说无效后,他以义无反顾的决心,敢于拼命的劲头,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厂,从而建立起塑胶原料与加工相连贯的“一体化发展体系”。

国外大企业物美价廉的威胁并不可怕,关键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态度。

由于王永庆改变了台塑的经营策略,又力求把台塑建成高效能、低消耗的企业,台塑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站稳了脚跟,继而逐步扩大再生产。到目前已成为台湾惟一进入“世界化工企业50强”的企业。

逆境并不可怕,关键是企业经营者能有跟自己较劲的勇气,不断反思自己,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很多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每当遇到困难时就自怨自哀,盼望竞争对手能手下留情,或者盼望上天能赐予他们力量,使其重新站起来,摆脱困难束缚。其实,这些想法都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与其盼望对手失分不如让自己主动得分,这才是最有效的做法。

案例二:

在较劲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