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企业做大做强的88个通用法则
13276700000042

第42章 谦逊、重情、守义才有人格魅力

谦逊、重情、守义是每一位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如果一个人无情无义、背信弃义,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竞争使人们的意志变得坚强,如果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人们将生活在安逸、自由、和平的环境里,渐渐消磨了斗志。由此看来,我们不但要感激竞争对手,还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同样要对他们付出真情与诚信。

在动物世界里,狼的谦逊、重情、守义是人类的良好典范。虽然它们还称不上是“万兽之王”,避免不了受老虎、狮子、猎豹,尤其是人类的威胁。但是,这种不利的形势对它们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像它们能使其他种群得到进化一样,人类和其他强大动物也能使它们得到进化,使它们种群中的每个个体都成为体质健壮的勇士。

对于竞争对手的攻击行为,狼出于防卫心理虽然会抱以敌视和仇恨的态度,但同时又对竞争对手心存感激。因为它们知道,正因为强大对手的存在,才使得它们产生了危机意识,不敢得意忘形,在“养尊处优”的位子上唱着安乐的歌儿。如果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它们将生活在安逸、自由、和平的环境里,那样体质必然下降,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减弱;团体的战斗力也将大大削弱,甚至可能会败在弱小的竞争者手里。

狼的聪明才智不容被人类忽视,它们善于观察,沉着冷静,能以谦逊的态度向人类或比它强大的对手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狼的重情守义要远远超过人类,它们注重团队合作,注重兄弟情深,注重真诚守信……

与狼相比人类又怎样呢?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对待朋友可以做到谦逊、重情守义,可是对待竞争对手同样会像狼一样抱以仇视的态度,认为竞争对手阻碍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这的确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狼以其亲身体验告诉人们:竞争对手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正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人们的脑子里才产生了“危机意识”,进而积极地去拼搏进取,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竞争对手,最终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否则,人们可能早已瘫痪在“安乐椅”上了。所以,我们要感激竞争对手,并以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而感到骄傲,因为,对手越强大我们越能学到东西。

有人说:“我们与竞争对手之间不存在友谊,也谈不上感情二字,至于守义更是愚蠢的行为,对对手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其实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偏激。之所以会出现竞争对手,说明双方在某些利益方面有冲突,大多数情况下双方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单纯的竞争,这种情况在商场上更为明显。所以,竞争者没有必要把对方当作敌人,为了打败对方不择手段猛下狠手。与其斗得两败俱伤倒不如相互体谅,重情守信、公平竞争。

案例一:

注重形象,有情有义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事业,若要取得事业成功,都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来自他人的帮助(包括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两方面)。然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依靠以仁义之情投资。

交往能力无疑是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交往能力如何,则是由是否善于进行感情投资决定的。

人们常说:“事业靠人,人者仁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仁义为什么那么宝贵?因为,仁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企业形象或商业信誉,俗话说:“百金买名,千金买誉”这就说明信誉的重要性,它比“名”还可贵;同时也说明,信誉是要花大力、下大本钱才能形成的。这两点,都为现代商业经营的实践所证实。

企业信誉,是一种无形资本。它是企业经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它比人、财、物这样一些我们所熟悉的有形资本,显得更为珍贵、重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因此一切有作为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视信誉为企业的第一生命,以信得过的产品和优质服务来维护自己的信誉。

待人以诚,只要是真心实意,而不是虚情假意,即使你有过错,也会得到顾客这位“上帝”的宽恕。

诚实,不做假,不二价,是企业确立形象的重要方面。

商业活动与诚信的道德要求是紧密相关的,俗话说:“骗得了头一次,骗不了第二回。”你若不“仁”,“回头客”就会越来越少,这样,到头来还是卖者吃亏。因此,讲诚求信,是维系商品交换,保持商誉必不可少的要求。

在商业交往中,诚实一致,货真价实,是我国一贯的商业道德要求。首先,强调对顾客负责,尺寸满,斤两足,实打实,那些缺斤少尺、虚妄不实的人则被视为奸商,为人们所不齿。其次,强调价格保持一致,不随意提价或变相加价,坚持货真价实、货价相当的原则。

这是我国历代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所恪守的信条。有些经商者,为了一己私利,不顾诚信的道德要求,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他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见风涨价,牟取暴利,为此而丧失了人格,丢尽了信誉,被人们视为不仁不信之人,这样的商人,只会留下骂名,遭人唾弃。

诚招天下客,关键在于诚。诚,则“仁”,则天下客来;不诚,则“不仁”,则天下客去。

讲究信用,遵守诺言,是做人的美德。但守信的承诺,应以正确的道理作为指导,这对守信品德的形成及守信的实际效果关系重大。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即:所做的诺言符合于道义,说的话就可以兑现。因此,古人常将信和义连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置道义于不顾,讲江湖义气,片面地拘泥于自己的承诺,这种守信履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不能把所有对手都看成是值得信赖的人,一味地讲诚求信,信近于义。

孙炳炎,祖籍福建同安,1912年在家乡出生,读完小学后随母亲到新加坡谋生。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从一个杂货店的学徒,逐步成为新加坡森林集团的老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名誉会长,他个人拥有的财富超亿美元。

当年,孙炳炎到新加坡时,仅仅14岁,家里无钱供他读书,他不得不开始在一间杂货店当学徒,接受了生活的磨练。但是,他不怕苦,不畏难,利用晚间上夜校学习,增长自己的文化知识,学习英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炳炎的学识增长很快,经商经验也丰富了。1932年,他将打工积蓄的一点钱,与二个兄弟合办“森林公司”。做生意,谈何容易呢!他们的资本少得可怜,有机遇也因没有资本投入而错失良机。孙炳炎兄弟们为了补救这一逃避不了的现实,决心靠自己努力,以辛勤的劳动增加资本的积累。他们兄弟三人在经营中,自己亲自搬货运货,亲自当售货员,起早贪黑,争取每日有更长的营业时间。这样,他们的生意逐步扩大了。

基于上述的思想认识,孙炳炎的森林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把信义放在第一位,凡是对顾客承诺的,切实做到百分之百兑现,哪怕自己亏了本也不会抵赖。为此,顾客们对森林公司很信赖,而且都在称赞它。这种无形的广告效应十分显著,一传十、十传百,使森林公司的附属公司已扩展至19家了,而森林公司也变为森林集团。1987年,森林集团的商业中心落成开业,内有500个铺店,专门经营电器、电子、电脑等。现在,森林集团的股票已上市,该集团已成为一个多元化经营的跨国集团。

由于声望日高,加上热心社会大众工作,孙炳炎当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

多年的打工生涯和经营实践使孙炳炎体会到,信义是赢得顾客的有力法宝。他想起了我国唐代的陆贽说过:“吝小失大,廉贾不处;溺近迷远,中人所非。”

其意是说,贪小失大的事,正直的商人是不会干的;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看不到将来的利益和发展,一个普通的人也认为这是愚蠢的。陆贽所说的,就是信义经商的诀窍。

案例二:

诚信经商,展示人格魅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远离中原的苴国,苴国是一个小国,当时,正赶上中原各国遭受兵灾,又遇大旱,粮价暴涨。苴国粮商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就趁机把大量粮食运到中原各国,并以高价卖出。不久,苴国发现自己国家的粮食出现亏空现象,于是,下了禁运令,但是为时已晚。当时,国家粮食情况十分危急。许多老百姓断了粮,朝廷搭棚供粥,无粮的人,每人每天早上、中午分别可以领得一碗稀粥,但是这根本不能填饱老百姓的肚子。大家吃不饱,就想尽各种办法。有的人只好到山里采些野菜,或者到海边捉些鱼虾来充饥。而当年夏天,苴国麦收减产,全国缺粮约有30万斤,这远远不足以让老百姓充饥,苴国君臣急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当前困境。

而这时,范蠡恰恰经过苴国,他来此地是为了解通商贸易之事。在一次朝贡时,苴国国君苴子曾经见过蓬子、莱子,他也听说过有关范蠡的一些善举。

而前不久,范蠡曾经以平价粜粮来挽救蓬、莱两国,当他又听说这件事情后,心里很佩服范蠡,他觉得范蠡是一个可以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他想,苴国当前粮食情况十分危急,君臣正在为国内缺粮感到束手无策,范蠡的到来,说不定可以帮助本国的老百姓渡过这一难关,这是天意让苴国百姓获救。

于是,苴子邀请范蠡前来商量此事,请求范蠡的帮忙。范蠡说,他现在还有库存的粮食,以现在库存的粮食,能解决苴国的燃眉之急。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只是“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粮”。如果将这粮食运到此地,路途太遥远,而且运费也太贵。

苴子说,老百姓都把您看作是天上的星宿,可以救人于危难之中,现在救急如救火。市场上粮价不断上涨,而且已经高于平价七成了,但是还没地方可以买到粮食。现在只要有粮食,他们愿意以高价来购买的。

范蠡说,当前贵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我将粮食卖给贵国,绝不会提高粮食价格,我仍然以平价将粮食卖给贵国。但是,运粮食的路费由贵国负担。苴子听到范蠡这样说,心中非常感激,也更加佩服范蠡的心胸与气度,他觉得,一个商人,面对这样一个赚钱的好机会,能以平价卖粮食,不图暴利,实在是难能可贵。

苴子简直不敢相信范蠡会做出如此的选择,但同时,他又担心范蠡会改变主意,于是他当即定下了这笔交易。平价粜粮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老百姓都很感动。

面对粮价上涨七成的现实,范蠡没有像其他的商人一样,趁机赚大钱、发大财。相反,他确有如此的心胸与气度,再次放弃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范蠡经商并非不获取利润,他经商也有一定的方法,薄利多销,只取什一微利。这种方法是他与西施商定的货殖、经商之道。所谓什一之利,是指只取利润的1/10.在对外经商、出售货物时均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他把经商看作是为天下百姓贩货,认为只取什一之利,“微利以济世”,这叫立德。范蠡这种善举,不仅有益于苴国,也有益于百姓,同时,也触动了粮商的利益。

苴国有一家最大的粮商,名叫白俅。这个人贪婪残忍,欺压百姓,为了赚钱,会不择手段,而且他还与强盗、土匪交往频繁,而且关系非常密切,是苴国粮商中的一霸。

当全国粮食紧缺,老百姓处于危难之中的紧要关头时,他以高于平价七成的粮价出售粮食,而且,如果老百姓想买他的粮食,就必须请求他,求他恩赐,他才愿意把粮食出售。但是如果范蠡的30万斤粮食运到苴国,白俅的发财梦就破灭了。

他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范蠡也是一个商人,他经商也是为了一定的利益。于是,他便向范蠡提出,他愿意以高出平价五成的价格收购范蠡的30万斤粮食,而且还采用武力来威胁范蠡。但是范蠡并没有被他的威胁与利诱所动,他认为,商人经商应以诚信为本。粮食既然已经售出,不能再以提价来取消约定或者拒绝出售。

范蠡主张“不敢居责”,仅“逐什一之利”。他与那些趁机赚取暴利的奸商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提高价钱来出售商品,也不会压低价格来买进商品。他不是在扩大商品的加价率上下功夫,而是立足于长远,当买则买,当卖则卖。他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就是意在加速商品的流通次数,使得同量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做更多的生意,从而可以在购销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范蠡既行商,又行善,名利双收,是古代经商者的典范。

诚实是做人之本,也是经商之本,这说明做人与经商有相通之处,诚实更是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最可宝贵的品格就是诚实,没有诚实的品格,热情就会变成逢迎,谦虚就会变成虚伪,而一旦从商就会欺诈而不讲信誉。反之,以诚待人则有义,以诚经商则信立,于是朋友如云,机遇迭至,成功自然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