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企业做大做强的88个通用法则
13276700000028

第28章 以人为本,会管人不如会用人(2)

企业招聘人才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招聘什么样的人才,以什么标准定人才,这一点值得企业管理者仔细斟酌。要清楚识别人才,不能被他的高学历、高素质、丰富的经验而混淆判断能力,关键还要看他的学历、素质、经验是不是适合企业的发展,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如果不能,即使学历再高、素质再高、经验再丰富也如同虚设。所以说,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并不是由他的学历、能力、经验等来决定的,而是看他是否适合该工作岗位,能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只要能有所成就,那就是人才。因此说,离开了具体环境来谈论人才,不过是胶柱鼓瑟、缘木求鱼。

例如:让一个会计师去做销售,那么会计师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销售人才,可将其放在企业的财会部,他的专业优势立刻就能显示出来,很可能做得非常出色。

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与其让自己去评定倒不如由选择他的人决定。如果选择他的人能慧眼识金,将他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难得的良才。可如果选择他的人没有选择人才的能力,将他放在与自己特长不相符的岗位上,这个人要么是平庸的工作者,要么就是毫无工作成绩的失败者。实际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个人在一家企业中奋斗了多年可依然没做出成绩,可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换了一个岗位后,马上就脱胎换骨了。这说明,原来的那个工作岗位不适合他,后来这个岗位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

一个企业发展的快慢,与能否将人才按特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经验、事业心、意志力、品德等多方面的素养不同,能够承担的责任、权力、荣誉等方面也将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所持的专业和专长不同,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个方面,将人才合理分配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也是对企业发展负责的表现。只有让员工的能力与岗位相匹配才能发挥其最大能量,而员工的能力与岗位要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个员工的能力完全能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就是所说的人得其职;一是指某个岗位需要由具备某种能力的人来担任,这个人能达到岗位的要求,就是所说的职得其人。不管是人得其职还是职得其人,只要是能相互匹配就是最完美的组合。

企业管理者在选择人才时还要记住一点,人才与岗位是否匹配最重要的因素是:最优的不一定是最匹配的,最匹配的才是最优秀的。

当一个人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岗位需求时,管理者还依然将其放在该岗位上,这个人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大材小用的感觉,时间长了会感到压抑,积极性随之降低。自谋生路、重新寻求发展机会是理所当然的,对企业而言就造成了人才流失,这一现象说明了最优的不一定是最匹配的。反之,当一人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要求时,换句话说,他无法胜任此项工作,这时影响的不仅是他一个人,还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当然,岗位与人才特长相契合还不够,人才还必须能认同企业文化,遵从企业的价值观,否则,再好的前提也无济于事。

古时候,评论一名将士是否是英雄,主要以功绩为根据,战功赫赫自然被称之为英雄,反之则不然。现如今,企业评价人才也继承了古时候评价英雄的方式,以岗位论人才,只要在特定工作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者就可被称为人才。脱离岗位而论人才,如同离开矛谈盾,没有实在意义。

案例一:

因人致用,人才无标准

胡雪岩特别看重人的意志力。

商业活动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合适人才承担。在挑选人员时,注重的应是其能力能否胜任该项工作,而不是与此无关的其他什么标准。用人的目的是“成事”,用后能“成事”就是用得其人。因此,能力或者说“才”应当是第一位的。中国人的传统,往往太强调“德”,有时还过于看重资历、背景、学历以及对上级的服从意识等,其结果常常使平庸之辈位居要津,尸位素餐、毫无建树,而一些才能之士却因有这样那样的欠缺而得不到任用,怀才不遇,长期受抑,由压抑而生怨气,怨气生而离心离德。如果实行了这样的用人政策,商业活动的前景必然暗淡。

事实上,德才兼备的人才自然是最为理想的人选,而事情往往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有才之人未必有德,有德之人未必有才。如果求全责备,就会选不到人才,事业也会因人才的匮乏而停滞。

况且,每一个人的天资、秉性、爱好和特长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兵书将人分为“智者”、“勇者”、“贪者”、“愚者”四类,四种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智者”追求建功立业,“勇者”向往实现凌云壮志,“贪者”谋求利禄,“愚者”不顾牺牲。社会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他们在生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各有各的长处,关键是能否驾驭他们为己所用。

才德不可兼具,行事特点又各不同,就需要“因其至情而用之”。《施氏七书讲义》中说:“在人虽有不同之才,而在我则有因任之术。彼之智足以有谋,吾则与之谋,彼既足尽其智,岂不足以立其功乎?彼之勇足以制敌,吾则使之应敌,彼既得以鼓其勇,岂不足以行其志乎?彼惟贪也,吾因而诱之以利,则彼必邀趋其利。彼惟愚也,吾因而用之以诚,则彼必不顾其死。”

胡雪岩在其商事活动中,四种人才皆常兼有。胡雪岩也深谙各种人才的脾性特点,适时地加以引导利用。

如果就胡雪岩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来讲,胡雪岩最为欠缺的就是“智”,也就是知高远、断正误的能力。也许有人会说,胡雪岩那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缺乏“智”?事实上,我们这里所说的智,是“方以智、圆而神”的“方智”。胡雪岩的精明能干,证明了他在圆而神方面有着过人的发挥,如果说他有智,也至多是“圆智”。圆智至多是处世的方法技巧,而不是对世事原则广泛全面的认识。因为他是学徒出身,自小为生计而奔波,少有学习的机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和层面也不深,所以他虽能体人情、重义气,但对学识却一窍不通。更不用说与经世致用无关的纯粹学识了,就连与商业活动关联较紧的知识,比如官场制度、比如外文、比如西洋各国的基本概貌,他都所知甚少。这种知识之“知”(即“智”)的欠缺,就影响了他的商业活动范围。不过胡雪岩自知其所不知,尽力利用各种人才,以弥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欠缺。

胡雪岩出身学徒,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在各方面的知识需要自然十分强烈。比如做丝生意,需要有人懂得蚕丝的养护、收购、储运等知识;要和洋人打交道,需要懂外交、懂外国规矩;要和官府打交道,需要深谙官场制度、礼仪用语。同是一纸官文,胡雪岩只能读出字面事情,换个人就可能读出轻重缓急,前后的差别足以影响一桩大生意。

所以胡雪岩和古应春一见如故。古应春是怡和洋行在华从事经营活动的早期代理。在洋场混久了,对外国典章制度、工业农业等方面了如指掌,对于外国人的经商方式、行为特点也都熟透。胡雪岩能得此人之助,和洋人打交道就不至于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了。胡雪岩自己不知道的事,古应春知道。借洋款时,多少钱的利息,什么时间还,以何种方式还,通过古应春,都可有个大致不差的判断。所以洋人就不大有可能提出过于悬殊的条件。胡雪岩也不至于蒙着头吃亏。西洋诸国的国内生产情况时有变化,古应春有足够多的朋友和足够多的渠道及时了解到各国经济起伏,有了这些了解,在西洋人硬撑着不收蚕茧时,胡雪岩已事先知道,西洋各国这一两年受灾,本土的蚕丝供应大减,除非他们自己愿意丝织厂关闭,否则他们必须接受胡雪岩这方面的条件,按胡雪岩的开价收购茧丝。正是由于胡雪岩有了古应春这样的好帮手,才能垄断中国上海洋场的丝业贸易长达二十几年而不衰。

在与何桂清打交道时,胡雪岩就发现,自己对官场上的事,能够清楚了解的,仅至府县;省里的事,仅能猜出几分;至于京官的各种缺分,他就茫然无知了。不知道京官的品秩,就没有办法参与出谋献策,更不用讲借此谋取厚利了。有过这种抱憾的经历,胡雪岩就格外着意接近各种人物。比如饱读诗书出身的稽鹤龄,宫中行走的小军机徐用仪,户部尚书的弟弟宝森等。和他们交往,胡雪岩了解了不少官场知识。这些官场知识,既包括死的知识,比如官阶排列顺序,见面必守的规矩,也包括活的知识,比如礼当某官执首而宫中实宠某人以及各官性情不同而宫中有所调整等。胡雪岩需要的就是这些零碎的官场知识。左宗棠平定西北回乱而调入军机,曾商议再借洋款,时逢东宫太后崩,按规矩要停议,但是胡雪岩事先已经从徐用仪那里了解到,此次东宫仙逝,实属西宫下的毒手,既然如此,表面上的礼节固然要考虑到,稍有越矩之事也不会过于深究。这样看来,借款之事倒不会因为这个意外而停下来。况且,左宗棠收复西北,威震海内外,朝廷正不知以何作为酬谢,稍有擅专,自然也不至于引起龙颜不悦。有了这些了解,胡雪岩就没有任何负担,一心一意地去办借款了。至于解读官书,胡雪岩更是外行。分析官场荣衰,目的是要帮助自己下定做各种生意的决心。事属隐秘,就不便聘个文书帮忙。所以胡雪岩培养了几个亲密至好。一个是浙江道台德攀,一个是古应春,一个是尤七姐。有了内圈人物,而且是懂规矩、善揣测的内场人物,胡雪岩就很少失误,把他所苦心经营做成的官势、商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洋人帮助小刀会,引起两江督抚的震怒,胡雪岩提早得到消息,知道督抚联名上折,要朝廷关闭丝茶市场,惩戒洋人。消息知道得早,而且是从秘密渠道揣摸而得,就显得既准确而又鲜为人知。凭着这一判断,胡雪岩第一次放胆囤丝,板价不卖,直到洋人出高价求售,获利甚丰。胡雪岩通过这些朋友,把官场的消息化成了商场的利润,颇和国民党时期四大家族亲眷利用政策,在股市债券上买空卖空,牟取暴利类似。不过胡是凭朋友、凭本事,后者却是凭地位,凭后台。后来在胡雪岩生意失败,钱庄生意崩溃时,凭着尤七姐对官文的分析,胡雪岩知道事情尚有转机,所以才能有条不紊地着手收拾残局,为时人称道:“在落魄之中,气概光明,曾未少贬抑。”我们不便假定在没有正确分析官方态度时胡雪岩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因为有了预先估计,胡雪岩的行为更为从容了。

在现代生活中,知识的掌握和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常常不能两全。这不光是机遇问题,还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一个人一生能在一两个方面专精就已经很不错了。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分工,既要有拥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又需要有调度各种专业人员使之合理利用的管理者。若按类型分,胡雪岩属于后者。胡雪岩有了用人的经验,逐渐意识到,原来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用人又先要识人,眼光、手腕两家俱到,才智之士,乐于为己所用,此人的成就便不得了。

用古应春等,是用其智谋。“彼既足尽其智,岂不足以立其功乎?”而结交尤五、魏师爷、俞武松、跷脚长根等江湖之人,则是用其“勇”。

勇毅之人,多讲求一个“义”字。所以使用这样的人才,需要鼓起他们的侠义之心,让他们自己觉得事情非如此办不可。

在使用智谋之人时,胡雪岩有一个最大的长处是善于听话。凡有智有谋之人,都喜欢别人向他请教,而他自己亦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所说之话如何平淡乏味,他都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句,引申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话题投机而成至交。

勇毅之人更需要的则是氛围。比如对于尤五,胡雪岩想搬动他去和沙船帮讲和,以邀沙船帮出人护送粮食来到杭州,这时单纯的讲道理,恐怕并不能促使尤五下定决心。毕竟,和自己的对头讲和,这是一桩场面上无光的事。但是身负重伤的胡雪岩在尤五面前曲膝一跪,情势就大为不同了。于公,整整一个杭州城的老百姓在盼着这救命粮,早一日运去粮食,就有可能多救活一人;于私,胡雪岩以爷叔之尊向后生行大礼,事非危难决不至于如此。既然如此了,也见得人命关天、诚心天鉴。于情于理,尤五都没有了退路,只能应下这事,把面子抛开不提,非把事情办好不可。

好多时候,对于江湖之人,并不需要多发一言,情势只要明摆在那里,且无私心掺杂,江湖人既感其诚,则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魏师爷一听说胡雪岩运送军火有了困难,本来自己尚已陷了进去,却爽快地答应自己退出抢劫军火的计划,并且愿意冒着几十年难兄难弟反目的危险,要把这个忙帮到底。为什么?为的就是胡雪岩够朋友,而且这批军火生意做下来,替朋友们赚脚费的考虑多,替自己赢大利的考虑少。人家已经明摆着替兄弟们考虑了,自己当然不便为分杯羹,去参与劫夺。

跷脚长根的转变也是如此。本来,跷脚长根决意明降暗叛,并且已经做了周密的布置。胡雪岩对他的用心早已洞察。但是胡雪岩不露声色,一面做好各种应急准备,一面与他巧妙周旋。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跷脚长根发现,胡雪岩处处放交情,得饶人处即饶人,显见是个可以信赖的人,跟着这样的人,不愁没饭吃。由于有了上述感受,跷脚长根心思起了变化。尤其是在赌场相见时,胡雪岩故意把赢局做成了和局,硬是把一万两银子的进项白白奉送回去。这一着显见出胡雪岩急人之难,使得跷脚长根有了“反叛胡雪岩就愧做一个男子汉”的想法。心思到了这种地步,一场兵戎相见的灾祸也就完全可避免了。跷脚长根连夜赶往各交通要津,通知自己的手下兄弟归降,并且亲手处死了一意要继续谋反的兄弟。

胡雪岩的“因人致用”术不仅表现在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区别加以使用上,而且表现在敢用有缺点之人,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南宋诗人戴复古《寄兴》诗云:“黄金无足赤,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能否用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检验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能否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案例二:

各择其位,各尽其能

索尼产品几乎家喻户晓,它的用人、管人制度却未必有几个人知道。在企业内部索尼主张鼓励员工内部“跳槽”,如果感觉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能实现个人价值,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更换其他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各尽其能,人才合理分配的效果。不但能让员工团结一致,还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跻身世界500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是索尼公司创建40周年,在纪念活动中,有人向盛田昭夫讨教成功的秘诀。盛田昭夫微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企业的经营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