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企业做大做强的88个通用法则
13276700000023

第23章 提高团队修养,打造团队精神(4)

库特先生主张把饭店的管理方式更改为家庭式管理,让所有的员工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把饭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饭店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处理,每位员工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这就是所谓的“大家办饭店”。

库特先生所提出的管理方式不但能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还能大展人格魅力维系与员工间的感情。他是饭店的最高负责人,掌管饭店所有重要事物,尽管他地位高、权力非常大,可他从来不摆领导架子,对每位员工都非常和蔼,员工与他的感情也很好,都非常喜欢这位有人情味的领导。平常无论哪位员工有了困难都可以直接找他,他会热情的帮助解决;生活中无论员工有什么样的需要,只要是在能力范围内的、合理的他都会满足员工;当员工遇到某些疑难问题,只要找到了他,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库特在泰国的声望很高,曾获得“本年度最佳经理”的荣誉。为了联络员工的感情,使大家全心全意,把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同为饭店效力,他经常为员工及其家属举办各种活动,如运动会、生日宴会、佛教仪式等等。这些活动无形中缩短了员工与老板间的距离,也增进了员工之间的感情,对打造团结的团队有很大帮助,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大有裨益,对融洽关系有百利而无一害,对促进饭店发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东方饭店,从老板到员工,人人都希望把饭店办好,一旦饭店获得了某项荣誉,员工比老板还要高兴,无论什么级别的员工无一例外。库特不但注重拉近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增进员工与员工间的感情,还兼顾到员工的利益,只要是在东方饭店工作的员工,除了有较丰厚的工资外,福利待遇也比其他饭店工作人员的要高出很多,如免费提供三餐、年终“红包”、紧急贷款、医疗费用、年终休假、职业保险等。这样的老板、这样的管理制度怎能不赢得员工的一致好评,员工怎能不为饭店拼命效力呢?

5、利益均分,财散人聚

与人合作持一种“吃独食”的态度,会引起他人的反感,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合作。因此这为下一次的合作造成困难。最明智的做法是与伙伴一起分享成果,别做得太绝,时刻遵循利益均分的原则,要知道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

在利益面前,正确的对待方式应该是:感谢、分享、谦卑。与人分享利益,是一种美德,也是一项大智慧。

美国罗伯德家庭用品公司自成立以来,生产量呈直线上升,每年利润以18%—20%的速度向上攀升。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司建立了利润分享制度。每到年终总结时,公司管理者都会把公司在一年中获得的利润,按比率平均分配给每一位员工,这就给员工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公司获得的利润越高,自己获得的利益也越大,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因此,每个人都积极主动、任劳任怨的为公司创造利益,时不时还要为公司的发展提些意见,指出产品存在的缺点或毛病,想方设法加以改进。

不管是与人交际中,还是商业合作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赢得好人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你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取得一些成绩或得到一定的利益时,自然要为之而庆祝,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高兴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下这成绩或利益的由来。如果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而取得的,为自己高兴还说得过去,别人祝贺你也是理所当然,但是,不要忘了人的劣根性“眼红、嫉妒”,所以为了自保,还需把利益、荣耀和大家一同分享,免得自掘坟墓。

不过,要想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一定的利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利益的由来,是依靠他人的帮助,这时你如果只顾自己,就有些吃独食的感觉了,他人也会觉得你好大喜功,独自占领所有人的劳动成果,对你怀恨在心,轻则可能中止与你合作,重则也可能寻找时机对你施以报复。由此看来,获得利益原本是一件好事,由于自己一丝的贪念,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丢了朋友也毁了名声,这无异于自断后路。

案例一:

散财聚人,笼络人心

范蠡是一位善于经营的企业家,他深谙散财与聚财之道,因此,他不但善于聚财,还乐于散财,这为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在敬佩他的同时,又大加赞扬他的高尚品行。

范蠡从越国悄然出走,“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在短短的几年间,就赚得了大量钱财。

当时,齐国很穷,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范蠡见此状,心有不忍,他决定把多年来辛苦赚来的钱,散发给贫民,为他们解决温饱问题。当地人民,只要生活拮据、无钱买米或农耕用具的人,都可以向范蠡寻求帮助,只要是找到他的人,都可以满载而归。对于贫民的要求,范蠡一向是有求必应,当然,前提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久,范蠡的名声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纷纷称他为大好人,无论是街头还是巷尾,只要提到“范蠡”这个名字,人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异口同声的说他是一位仗义疏财的大好人。

不久,范蠡的事迹传到了齐王的耳朵里。齐王听说在他的国度里有这种高尚品德的大善人,便派人请范蠡到朝中担任宰相一职,而且还特地派使者来聘请他。齐王有命,使者自然不敢怠慢,便捧着相印,带了聘礼,一路打听寻找范蠡家所在地。当使者寻到范蠡家并出现在他面前时,范蠡非常诧异,不明白使者的来意,也不知自己所犯何事,一时间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使者见范蠡的表情,立即说明了来意,范蠡叹息道:“我在家治产,曾力致千金;至于做官,曾贵至卿相;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能取得今日显赫的财富,我认为自己的运气已经到了极点,我为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没有其他想法,只是想替大众服务,不曾想过做官,更何况是身居宰相职位了。”于是,他婉言谢绝了使者,并把自己的产业全部分给了贫民,而自己却带着家人离开了齐国。

经商是范蠡的特长,因此他在重建家园的时候也将经商的便利条件定为首要因素。一路上他们游山玩水,最后在陶邑住了下来,之所以选择陶邑这一地点,是因为陶邑是一个商业中心,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是经商最理想的地点。于是范蠡又自称为“陶朱公”,利用农耕之暇,开始了他的商务买卖。由于范蠡善于经商,加之信用极好许多大商贾都纷纷表示愿意与他合作。就这样,几年时间,他又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乐善好施是范蠡的本性,他虽然喜欢聚财,但他同样喜欢散财。他在齐国帮助贫困百姓,在这里也不例外。他经常致力于慈善事业,只要自己有能力他一定会帮助别人。凡是有关于赈灾、爱幼、养老、恤贫等慈善福利事业,他都积极主动的将自己的财产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许多人对他的这种做法纷纷投以怀疑的目光,认为他是一个傻子。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实属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人。其中有一位商人对他说:“喂,陶朱公!你为什么要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白白地浪费在那些无聊的慈善事业上呢?你难道有花不完的金钱吗?你为什么不给子孙后代留些财产呢?你这样做岂不是个傻瓜?”陶朱公听了,不屑地说:“我的儿孙们都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我把财产留给他们,那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到那时,他们不但不会奋发向上、积极创造财富,还可能养成坐享其成、贪图享乐的坏习惯,更何况我将钱财捐给贫困百姓和慈善事业,还能留下个好名声,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这么做怎么能算是傻子呢?”商人听后,自觉理屈,于是,羞得满面通红,灰溜溜地离去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陶朱公的主张。其意思是说,自己出资帮人们解决当前的食宿问题,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要想让人们彻底摆脱贫困,就应该帮助百姓发家致富,传授他们生财之道。于是,他根据当地低洼多水的特点,亲自教百姓凿池养鱼之术。他告诉百姓:“致富之法五,养鱼第一。”目前,定陶县城内现仍存有一大池塘,传说是陶朱公当年教民养鱼的地方。后来,民间将陶朱公的养鱼经验作为基础,结合实践,写出《养鱼经》一书,对百姓的发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百姓也将陶朱公永远的记在了心里,无私助人的事迹广为流传。

为商者必有商智商德。陶朱公有商智也有商德,因此,他受到了齐王的欣赏,不惜亲派使者,邀他到朝中担任宰相之职,而在陶地又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名扬四海、商途畅通。

案例二:

慷慨解囊,赢得投桃报李

胡雪岩说:“我的志向与众不同,我喜欢钱,越多越好。不过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我有了钱要用出去!”胡雪岩资助王有龄,正所谓言而有信。真诚付出,日后必有所报。

胡雪岩从一个市井布衣成为清代绝无仅有的穿黄马褂、在紫禁城骑马的红顶商人,虽不乏投机钻营之举,我们却不应以“无商不奸”的观念来衡量他。

因为,胡雪岩是一个为人忠厚、人情通达、眼光敏锐、手腕圆活的奇商,富有人情味和豪侠之气。在为人之道、经商方面,胡雪岩在重利的同时不忘义气,抓住了经商的本质,符合经商之道。

陈代卿(四川人,同治光绪年间在山东做官)的《慎节斋文存》里记载了胡雪岩和王有龄的事。

王有龄(?——1861)字雪轩,福建侯官人,幼年时跟随父亲来到浙江。后来,他的父亲死于任上,眷属滞留浙江,难归故里。王有龄虽在道光中叶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是没钱进京“投供”,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正在当学徒的胡雪岩,两人很谈得来。

历史上入仕者,或从文、或习武,为官为宦,来路光明正大,无可非议诟言。倘有一种人,文不能提笔成章,武不能盘马弯弓,金榜题名无望,封妻荫子休想,难道只好做个规矩老百姓,绝了为官为宦的念头?其实不然,只要“孔方兄”帮忙,一样可以穿朱着紫,出将入相!这便是进入官场的另一条途径:“捐官。”

秦始皇时,关中大蝗虫成灾,民不聊生,国力难支,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只要有钱人捐出钱来也可以做官,官职大小根据所捐钱数的多少来定,诏令一下,很多有钱人闻风而动,想通过这种办法进入仕途,这就是最早记载的“捐官”。

这年夏天,胡雪岩在一家名叫“梅花碑”的茶店里和王有龄吃茶,知道他打算北上“投供”加捐。然而他的境况实在不好,并且举目无亲,一天到晚穷困潦倒,只好每天在茶馆里穷泡,消磨时光。虽然捐了官却无钱去“投供”。

在清代,捐官只是捐了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要想补缺,必须到吏部去报到,称为“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王有龄尚未“投供”,更谈不上补缺了。

胡雪岩虽然读书不多,却极有悟性,对“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类社会哲理体会颇深。胡雪岩身处钱庄,在钱眼里翻跟头,目睹了多少人在生意场上一夜之间暴富,改变命运;又有多少人万贯家财毁于一旦,沦为乞丐。他想为官做宦,也和升斗小民一样轮回运转,或官或民,全是命相使然。胡雪岩喜欢听说书,“昨日阶下囚,今日座上宾”,“落难公子,小姐赠金”,“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诸如此类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常令胡雪岩兴奋不已。

胡雪岩年纪尚轻,二十出头,正处于富有梦想和激情的时代,他想象自己正是侠肠义胆,救人危难的豪爽之士,虽算不上是“贵人”,但手里尚握有重金———那五百两刚讨回来还未交给东家的银子,这就是助人成就大业的本钱。

王有龄却不知道胡雪岩的心思,他心不在焉地呷口茶,冲胡雪岩拱拱手,然后起身告退。胡雪岩看着王有龄渐渐远去,感到此时应该“义”字当头,为王兄解此燃眉之急。

“老哥不忙走,请看一样东西,”胡雪岩从衣兜里掏出布包,一层层打开,露出一张500两的银票。当时,王有龄一下看呆了,盯住银票如入定一般,半天回不过神来。当他听胡雪岩说这些银票要送给他进京“投供”时,他双手乱摇不肯接受。这么大一笔钱,没有人替他作保,他实在还不起!

然而当他感知胡雪岩是真心实意,绝非儿戏时,顿时感动万分,热泪滚滚,倒头便要下拜。胡雪岩慌忙扶起他,两人互换帖子,结拜为兄弟。

胡雪岩重新唤来酒菜,举杯庆贺,预祝王有龄马到成功,衣锦还乡。两人如亲兄弟一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手足情。

第二天,王有龄买舟启程北上。而胡雪岩没有想到他会因此而丢了饭碗。

胡雪岩在与王有龄谈论志向时曾直言不讳:“说到我的志向与众不同,我喜欢钱多,越多越好。不过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我有了钱要用出去!世界上顶顶痛快的一件事,就是看到人家穷途末路,几乎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刚好遇到我身上有钱———豪爽地撒下千金。”

在他刚涉世之初,慷慨资助素昧平生、穷困失意的王有龄北上捐官,使王从此青云得志、飞黄腾达,此举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为自己日后寻求靠山,而是自身秉赋的天然流露,但此举还是为以后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王有龄飞黄腾达后,给了胡雪岩很大的帮助。

好心终有好报。生活告诉人们,最稀有的东西最值钱。商业活动中什么最稀有呢?古往今来无例外,真诚是最稀有的,同时,也是最值钱的。历史的若干事例告诉我们:“真诚为人终有报!”尽可能真诚地帮助更多的人赢得成功,成功就会来陪伴你。

正如上面所说的,世界上最值钱的是真诚。它虽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却可以用金钱去创造。胡雪岩资助王有龄的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别人危难时刻,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虽然损失了一部分钱财,却表现出了真诚,赢得了别人的信任,日后对方得力时定会对你涌泉相报,救你于危难之中。由此看来,最终的获利者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