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13253000000033

第33章 儿童心理歧变该怪谁(2)

事实上,所有道德上的偏差都来自于爱和占有之间作选择时,所跨出的第一步,一个人若做出了这种选择,就会沿着这两条道中的一条走下去了。这时,儿童的占有欲像章鱼的触手一样伸展出去,攫取并毁坏他迫不急待想要的东西。强烈的主人感使他牢牢地抓住东西,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保卫它们,强壮的儿童通过击退其对手来保护自己的占有物。由此,产生了痛苦的反应——永无止境的争执,这种争执不会轻易解决。于是出现了不协调,因此那些本该是光明的地方现在却被黑暗笼罩。以上表明:占有欲的根源在于某些内在的罪恶,而不在外界的物体上。

作为儿童道德训练的一部分,我们敦促儿童不要把自己依附在物质上。这种教导的基础是对他人财产的尊重。但是,往往在儿童受过这些教育前,他就有了占有的意识,这种意识让他与其深层的内心生活分离开来。

这种欲望深深地渗透进儿童的心灵之中,成为他本性的一部分。即使是那些沉静的儿童也会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无价值的物体。然而,这些儿童占有物体的方式却有所不同。他们不会争吵,通常不跟他人对抗。但他们会积聚和隐藏东西。他们被认为是收藏家,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把东西按合理的范畴分类而收集它们。他们积聚的东西五花八门,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而他们积聚东西的习惯被认为是完全正常的。也许有人试图夺走这些儿童所收藏的东西,但他们将竭尽全力地防范。

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这种收藏习惯进行了有趣的解释。他把这比作成人的贪婪,这种贪婪的胚芽在幼儿期就有了迹象。常见的情况是:一个人所依恋的许多东西对他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但他又不愿意放弃它们。没有人意识到这将是一剂致命的毒药,它会打乱人的基本平衡。父母只会很乐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保存他的财产。他们把这看作是人性的一部分,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人让步导致孩子的权力欲

跟占有欲相关的另一个不正常的特征是权力欲。在想支配环境的本能中可以发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从对环境的热爱进而发展到对外界环境的占有。但是,如果这种力量不是心理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仅仅成为一种贪婪,那时这种力量也就转向了。

一个不正常的儿童,当他感到有一个强有力的成人在身旁时,他的自我感觉就良好。这种儿童认识到,他若能利用成人来活动,就能获得比自己独自活动得到更多的东西。这种方法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以致被认为是很平常的。事实上,这是儿童的一个典型的策略。对一个软弱、无助的儿童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自然更合理的了,一旦发现自己可以利用另一个强有力的人,他就着手这样做。就这样,他开始提出过分要求。他的欲望扩大到无边无际。

另一方面,对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儿童来讲,成人拥有无限的权力,能够满足他最奢侈和变化无常的愿望,就好像童话中的仙人一样。儿童之所以喜欢看童话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他感到,他模糊的愿望在这些虚构的故事中得到令人欣喜的描述。从仙女那里获得力量的人,能得到仅靠人力无法获得的财富和恩惠。另外,仙女也有各种类型。在穷人和富人中,在树林和迷人的宫殿中都可以见到她们的身影。她们是生活在成人中的儿童想象出来的具体形象。有像祖母般年老的仙女,也有像母亲一样年轻美丽的仙女。有的衣衫褴楼,而有却衣饰豪华,但基本上都有求必应。

一个成人,无论他身材高大还是矮小,跟儿童相比总是一个强有力的人。当儿童受了自己梦想的支配而开始利用他时,最初这个成人看到他给儿童带来了幸福时是很快乐和满足的。但这种接二连三的让步带来了不幸。儿童在得到了第一个胜利之后,就期待第二个胜利,成人作出的让步越多,儿童渴望得到的东西就越多。最终,所有这一切化成了苦果。因为物质世界是极其有限的,而想象却无边无限,成人不得不疲于应付这种无止境的欲望。至此儿童的任性变成了成人的灾难,成人这才认识到自己错了,说:“我宠坏了我的孩子。”

在这方面即使再驯服的儿童也有他自己征服成人的办法。他通过情感,通过眼泪、恳求、忧郁的眼神,甚至通过他的自然魅力来获得成功。成人会屈服于这种儿童,直到其能力无法满足他更多的欲望,成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是造成儿童缺陷的根本原因,并寻求纠正它们的方法。

但是,我们知道,没有任何特效疗法能纠正儿童的随心所欲。在这时候,规 劝就如同对因高烧而神志不清的人所作的安慰,惩罚就好像一种威吓——若他的体温还不下降,就要给他耳光了。这两种方法都不过是无济于事。于是成人开始失望,他确实不再宠溺儿童了,但他以往的迁就却早已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并使他的自然发展走入歧途。

成人蔑视孩子导致自卑

成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儿童表现的蔑视。虽然父亲可能会相信他的孩子漂亮完美,虽然他可能会以他为骄傲,并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希望,但一种神秘的驱动力使他的举止表现——他相信他的孩子是“空的”和“坏的”,因此需要填塞和纠正。这种模糊的看法导致了成人蔑视儿童。

大人把面前这个孤弱的儿童看成是他自己,要按他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某些性格特征如果展示在一群成人面前,他会认为是耻辱,但如果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来,他却不认为这有什么过错。在家庭内部,他贪婪和暴虐地不断摧毁儿童的自我。例如,当一个成人看到儿童端了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这只杯子可能会摔碎,这时,他的贪婪就使他把这杯子看成一件宝贝,并从儿童手中把它夺过来。如此做的成人甚至可能是个有钱人,但在这个时刻,他居然认为一只杯子比他儿子的活动具有更大的价值,他暗自思忖:“为什么这个孩子一定要这样放杯子呢?为什么他不听我的话呢?”然而,在极度吝啬的同时,孩子的自卑产生了。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一个成人也就会高高兴兴地为他的孩子作出任何牺牲了。他梦想着他的孩子获得成功。他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著名的强者。

但有的时候,大人却被一种权威和暴虐的冲动所支配,把能量浪费在保护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上。事实上,如果一个仆人也像这孩子那样端杯子,这位父亲只会冲他淡淡地一笑;如果一个客人打碎了这只杯子,他会立刻说这只杯子并不值钱,根本就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在这种对比之下,儿童肯定会以一种持续的挫折感意识到自己是惟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是祸害之源。这样,他将视自己为一个低劣之人,比禁止他碰的东西还要无价值。

事实上,如果儿童要发展他的内心生活,他必须被允许接触各种东西,利用这些东西来工作。此外,他还必须用一种合理的和始终如一的方式这样做。所有这一切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成人常常打断他。比如儿童正在玩耍,成人却会认为该去散步了。于是这孩子就被打扮一番带出去了。或者,儿童正在从事一项工作,例如把石子装到桶里,这时他母亲的一位朋友来拜访她了。于是,这小孩被带来见这位客人。

总之,成人会不断地打扰儿童。这个强有力的人从来不跟儿童本人商量就指挥他的生活。由于这种情况,儿童常会沮丧地认为自己的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当一个成人在儿童在场的情况下跟另一个成人谈话时,即使这人可能是一个仆人,儿童也不会不说一声:“如果你愿意的话,”或者“要是可以的话”就打断说话者。结果,这种种的不公使得儿童感到他不同于其他的人,他是低劣之人,隶属于所有的人。

总有一天,儿童会被教育成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在这之前,儿童只感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不重要的。他内心深处怀有一种秘密的信念,认为自己是低劣的和无能的。然而,任何人在能够承担责任之前,必须坚信他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对自己要有信心,否则又怎能有承担自己行为的勇气呢?

沮丧的最大根源是没有自信心。

如果一个残疾人必须跟一个健全的人进行赛跑,他绝对不会奢望赢。一个普通的市民也不会愿意跟职业拳击手在拳击场对垒。甚至就算他不得不参加这个比赛,然而,在他进入比赛之前,一种不能胜任的感觉已经使他丧失了去作尝试的勇气。长久以来,成人不断地羞辱儿童,这使他变得软弱无能,不再有行动的欲望。但是,成人并不满足于仅仅阻止儿童的活动,他还不断地对儿童说:“你不能做那件事;即便是想尝试一下,对你也是毫无意义的。”更甚者,这个成人若是个暴脾气,他甚至会说:“你这个傻瓜,你在做什么?你难道不知道你不能做那件事吗?”

这使得儿童相信,不仅自己的行为是无价值的,而且自己这个人也是无能的、笨拙的。这种信念便是沮丧和缺乏自信的根源。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一个比我们更强有力的人阻止我们做所喜欢做的事,我们至少可以设想在将来会有另一个比我们软弱的人,他不会阻止我们做我们喜欢做的事。但如果一个成人使得儿童相信他自身是无能的,那么,该儿童的心灵将被乌云笼罩,他就会陷入冷漠和恐惧的状态之中。若当这种情况一再发生,儿童就形成了一种称作“自卑感”的内在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作为一种无能感,将使儿童陷入日常的生活冲突中去。

胆怯,优柔寡断,面临困难或批评就退缩,经常流泪,绝望,这一切都是自卑感带来的副产品。而一个“正常”儿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自信。

在圣洛伦佐儿童之家的小男孩告诉失望的参观者,虽然教师们因为放假不在学校里,但他们可以自己打开教室的门,进行工作,这时他表现了完美人格的平衡,这种人格并非傲慢,而是自信。这个男孩知道他正在做什么事,并了解完成行为的必需步骤,丝毫没有感到自己做了任何特殊的事情。

成人的恐吓产生恐惧

恐惧是歧变的另一种形式,这种情感经常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

一般说来,它被理解为儿童内心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的紊乱,跟他的环 境毫无关系。换句话说,恐惧就像羞怯一样,常被当作儿童性格的一部分。有些儿童是那么的畏缩,似乎他们已经被一种恐惧所包围。然而,还有其他一些儿童,虽然他们大多时候会表现得很有勇气,但是他们偶尔也会被神秘的、不合逻辑的和无法战胜的惊恐所支配。这种态度可以解释为是过去得到的强烈印象的产物。

儿童很可能害怕过马路,或者害怕床底下有猫,或者害怕看到鸡。这在依赖成人的儿童身上特别容易看到。那是因为,成人之前利用儿童的无知,用恐怖的形象恐吓他,以换得他的顺从。事实上,这是成人用来对付儿童的最坏的一种手段,因为它利用随处可见的可怕形象,加剧了儿童对黑暗的恐惧。

能使儿童接触现实、体验和理解他周围环境里的任何东西,都将有助于他摆脱这种紊乱的恐惧心态。我们那些能使儿童正常化的学校最初成果之一,就是让这些潜意识的恐惧消失。

记得一个西班牙人的家庭有4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就在我们的一所学校里上学。每当夜晚有雷雨时,她是这些女孩中惟一不害怕的人。她会带她的姐姐们到父母的房间,在那里她们能得到保护。就这样,她成为那些恐惧不安的姐姐的精神支柱。每当她们在黑暗中感到害怕时,就会赶快跑到妹妹身边,以便克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