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13253000000011

第11章 儿童手的活动

儿童第一次伸出自己的小手,代表着要努力进入这个世界之中的愿望。对于这种举动,成人本应该满心鼓励,但是相反,成人害怕那些小手伸出去拿一些尽管是毫无价值和不重要的东西,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把这些东西藏起来,防止儿童拿到。

智慧通过手表现出来

跟人的智慧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肉体运动是,舌头的运动和手的运动,舌头用来说话,手可用来工作。从人类最早用作工具的经过打磨的石块可以推断出,在史前的某些地方就已经有人的存在。运用工具的能力标志着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到了一个新阶段。当用手书写的语言被记载在石块上时,语言本身就成为人类过去的记录。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地运用他的手。他的上肢成了智慧的工具,而非行动的奴隶。正因为有了这种功能,人使他的上肢服务于智慧。通过这点,人不仅表现出他比其他动物占有一个更高的地位,并且还显示了人性的基本统一。

人的手是如此的精细和复杂,它不仅开发了人的心智,并且使人跟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人“是靠着手占有环境的”。手在智慧的指导下改变环境,并进而使人能完成他在地球上的使命。

因此如果我们想确定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度,我们就应该研究他在劳动的过程对手的运用程度。

人们下意识到认识到智慧的两种外部表现,即语言和手势的重要性,并把它们看作是人类的主要特征。但他们这样做,仅仅着眼于跟成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象征符号。例如,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婚时,他们就携手“盟誓”;当一个男人向女人求婚时,他“作出承诺”或“立下保证”,拉住女人的手;在宣誓时,他举手宣读誓言。手还被象征性地运用于宗教仪式,这时它强烈地表现了一种自我。比如拉多为了推卸他对耶稣的死所负的责任,在公众面前既是真的又是象征性地洗他的手。在开始进行弥撒的最严肃的一些程序之前,祭坛上的神父总是说:“我在无罪的臣民中洗手。”当他讲这些话时,他会把他的手指浸入水中,尽管在上祭台之前,他已经洗过手了。

这些不同的例子可以表明,人们如何潜意识地把手当作内在自我的一种表现。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儿童手的发展更令人惊叹和肃然起敬了。因此,我们应该热切地期待着儿童朝外界物体第一次伸出他的小手。

儿童朝这个世界伸出了手,这个举动代表了要努力进入这个世界之中的愿望,对于这种举动成人应该满心鼓励。但是相反,成人害怕那些小手伸出去拿一些毫无价值和不重要的东西,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把这些东西藏起来,不让儿童拿到。他总是告诫儿童:“别动!静下来!”。

就在这种潜意识的阴影中潜藏着一种焦虑,基于这种焦虑,成人筑起了一道防线,请求其他成人的帮助,与一种正在侵犯他财产和扰乱他安宁的力量作秘密的斗争。

为了发展儿童的心智,儿童周遭的环境中必须存在一些便于他观察的物体。由于他必须通过手的活动才能发展自我,因此,他需要有一些被当作工作对象的物体,以便给他提供活动的动机。但在家庭中,这种需要被忽视了。儿童周围的东西属于成人,并为成人所用,而对他却是禁忌之物。因此,一旦一个儿童若是成功地抓到了某个东西,他就会像一只发现了一块骨头并躲在角落里去啃的饥饿小狗一样,从并不能给他营养的物体中寻求营养,并且还害怕会有人抢走这个东西。

动手——敏感期的需要

由于儿童正处于塑造自我的过程之中,所以,他的运动不是单纯偶然的或随机冲动的结果。儿童并不仅仅是无目的地跑、跳和拿东西,并把屋子弄得一片狼籍。他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从他人的活动中获得启示而尝试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努力模仿成人使用或操纵某件物体的方式。因此,他的活动跟其家庭和社会环境直接相关。而儿童想要从事的活动也多半是扫地、洗碟子或洗衣服、倒水、洗澡、梳头、穿衣,等等。儿童的这种本能倾向可称作“模仿”。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确切,例如,它与猴子的模仿行为完全不同。儿童的建设性活动是受精神支配的,具有一种智慧的性质。认识总是先于活动。当一个儿童要做某件事时,事先他已经知道这是要干什么。他看到另一个人在做某件事,他就渴望自己去做。学习说话就是如此。儿童获得的语言就是他从周围所听到的。他有记忆力,因此他能记住以前所听到的词汇。但是,儿童的模仿不是机械的。比如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他不仅模仿声音,而且能根据某个时刻的特殊需要,自己运用词汇。

在儿童能够按照他所看到的成人那样,以一种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方式运行之前,他已经开始为自己的目的而行动了。他使用物体的方式往往是年长者所不可理解的。在1岁半到3岁的儿童中常会发生下面的情况:例如,有一个18个月的儿童,他看到了一叠刚刚熨平的餐巾整齐地堆在一起。这个小家伙于是拿起其中的一块,小心翼翼地捧着它。他把一只手放在餐巾上面,使得整齐的餐巾不致于散开。接着,他走到房间斜对面的角落,把餐巾放在那里的地板上,说:“一块”。然后像刚才来的时候那样又返回去。当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后,又用同样的方式拿起了第二块餐巾,极小心地捧着它并沿着同样的路线行走,把它放在第一块餐巾之上,又说了一遍:“一块”。就这样他重复着这项工作,直到把所有的餐巾都“运完”为止。然后,他把这个过程倒过来,一块一块把所有的餐巾都放回原来的地方。最后,虽然这堆餐巾不像最初所放置的那样完美,但仍然折叠得很好,虽然堆放得有点倾斜,但大体上是整齐的。这个儿童显然很幸运,因为在这漫长的搬运活动中,家中一个人也没有。可以想见,若是家里有大人在,必然又会有人在他背后高声训斥:停下来!停下来!别玩那东西!”为了教训他们不要碰东西,孩子们细嫩的小手又挨了多少次打啊!

使儿童入迷的另一项“平常的”活动是取出瓶盖子,然后再把它盖上,儿童对透明玻璃瓶的盖子尤其青睐。取出和盖紧瓶盖子的工作似乎很受他们喜欢。与此项活动相仿,儿童也喜欢把水瓶或别的什么盒子的盖子揭起盖下。另外,他们也很喜欢把橱窗的门不停的打开关上。对于这种怪癖似的行为,成人会觉得疑惑不解,他们只能简单地禁止儿童碰它们,理由是——它们是属于父母桌上的东西,或是居室家俱的一部分。就这样,冲突产生了,儿童常会因此而大发脾气。但是,实际上儿童并不是真的要这么一个瓶子或墨水瓶。只要是他自己的和能归他使用的东西,他都会满意的。

诸如此类的基本活动,它们没有外在的终极目的,都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最初的微弱努力。我们已经为年幼的儿童设计了一些感官材料,例如,由大到小的一系列圆柱体,它们正好可以嵌进木板上不同的洞孔之中,由于这些东西能满足儿童生活中某个时期的需要,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让儿童独立,这个理想领会起来很容易,但是,在成人的思想中存在根深蒂固的障碍,会使这个理想很难实现。年纪稍长的人,即使他想让儿童自由地触摸和到处搬运东西,也会发现他无法抵制内心的模糊冲动,这种冲动使他对儿童充满了支配感。

在纽约,一位熟知上述理论的年轻妇女,渴望把这些理论用于她的2岁半的儿子。一天,她看见他儿子把装满水的一只水罐拿到客厅里去。她注意到,他非常谨慎小心地穿过这个房间。“当心!”母亲不由得出声告诫他这水罐很重,母亲终于感到必须帮他一把了。她拎起这水罐,把它拿到他所要去的地方,但这种行为却使得这个孩子伤心极了,甚至感到受了屈辱。他的母亲承认是她造成孩子的痛苦,但她认为,她的做法是正确的。她说,虽然她认识到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是出自他的内在需要,但是,她又觉得,要是放任不管,他会搞得疲惫不堪,并且浪费大量时间,而对付这种事情,她只要一伸手就可以完成。

当这位妇女询问我的意见时对我说:“我知道我做错了”。我考虑的却是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对儿童的吝啬”,它源于要保护自己财产的欲望。我问她:“你有诸如杯子之类的好瓷器吗?给你的孩子一件这种轻巧的东西拿,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这位妇女采纳了我的建议。后来她告诉我,她的孩子十分小心地拿着杯子,走一步停一下,终于把杯子完整无缺放到了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母亲被两种情感激动着,一种是为她儿子的工作欣喜,另一种是为她的杯子担心。她让儿子完成了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是她儿子十分渴望要做的,对他心理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给儿童动手的机会

当儿童首次展现出自己的工作本能时,成人往往会对之惊叹不已。为了儿童健康地成长,成人认识到必须作出某种巨大的调整。必须放弃他自己个性里和环境中的某些东西,在成人的环境中,儿童肯定是一个额外的社会存在。但是,若把他整个儿排除出这种环境,就会阻碍他的生长,就好像我们不允许他学习说话一样。

为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在那里他可以展现他那强烈的倾向,这样就可以找到解决这种冲突的办法。当儿童张口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因为他的呀呀学语在家里人听来是一种欢快的音乐。但是,他使用小手的工作首次表现了一个人在工作时的不连贯,这种工作要求物体的形式跟他的工作欲望相适应,由此来“刺激活动”。我有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拿着一只大面包,面包如此之大,以至她根本拿不起,不得不把它紧靠在身体上。她被迫挺着肚子走路,因而不能去看自己的脚该踩哪儿。这情景很紧张,让人恨不得立即奔上去帮她一把。照片的背景是成人都在注视着她。他们必须克制自己,不要冲过去帮孩子拿面包。

由此可见,在适宜的环境中,幼儿使自己的技巧和精确性都得到了提高,我们对此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