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人生的方法
13232500000019

第19章 别让财富成为幸福的绊脚石(1)

幸福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当我们衡量商业成就时,衡量标准是金钱,金钱就是最高价值的财富。我们用金钱去估计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与金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

人生和商场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命运或是权力,而是幸福。好比在商场中,资产只有换算成钱才有价值,知名度、命运或是权力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

举一个例子,在100万元现金和与一个好友交谈之间你会选择哪个?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那个让自己更幸福的。如果谈话给你带来的快乐和意义甚至超过那100万元,那我们就应该选择后者。因为以幸福作为衡量标准,后者更有价值。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的:“有意义的事即使价值再小,也比无意义的事有价值。”

玛瓦·柯林斯是芝加哥市的一名教师。芝加哥市中心是毒品和犯罪的温床、一个毫无希望的地方。由于这种恶劣的环境,许多教师担心这里的儿童无法逃离那世代相传的贫困与绝望。

1975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区里成立了城西预备学校,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同一社区,他们都是由于品行恶劣或是成绩不良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所以,柯林斯创办这个学校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学校而做准备。城西预备学校,其实是他们流浪街头前的最后希望。

今天,这些曾被认为“无法教育”的学生已经在读莎士比亚、爱默生的着作,有的学生四年级就读到了欧里庇得斯的诗集。那些被看成是无药可救的孩子们几乎都上了大学。柯林斯的学生们证实了她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他们学会建立自信心,并能设想和实现自己充满希望的未来。

玛瓦·柯林斯成立学校时几乎没有什么资金,开始时还以她自己的家作为教室。在后来的20年里,她克服了经济上的重重困难,甚至还曾数次面临倒闭的危机。现在,很多州都成立了玛瓦·柯林斯学校;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争先恐后地到芝加哥学习她的教育方式。

柯林斯的经历启示我们,幸福才是人生至高的目标。柯林斯本来在一家拥有数十亿资产的上市集团工作,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教学,人们从她的一个学生蒂法尼身上找到了答案。

蒂法尼是一个被认为有自闭症的孩子,一个被专家们认为无法去爱、教育的孩子。然而突然有一天,柯林斯长久以来的耐心、祷告、关爱和决心都有了回报。蒂法尼对柯林斯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爱你。”现在,蒂法尼开始学习数字、单词,开始与人交谈,最重要的是,他眼神里喜悦的神采,仿佛在说:“我也是很特别的,我也可以学习。”

对于另一个在城西预备学校改变命运的孩子,柯林斯写道:“看着他眼里那种可以在未来照亮世界的光芒,我忽然感觉,那些为了资金问题而失眠的日子全都是值得的。”

玛瓦·柯林斯曾有极好的机会,她大可不必担心学校经费来源乃至倒闭这种问题。20世纪80年代,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部长,对如此高的荣誉和声望,她拒绝了,因为她相信,只有课堂才是她真正能创造奇迹的地方。

柯林斯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认为教学带给她的快乐是“任何钱财所买不到的”,对她而言,人生至高的财富是幸福,而不是钱财或声望。

是的,要视幸福为人生的至高财富以及所有目标中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去排斥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把这些东西从生命的第一位移开。

幸福是我们生命的衡量标准,它对我们自身乃至整个社会都有极大的意义。当我们意识到并且将幸福作为至高财富时,我们的心灵才能享受真正的安宁。

别让幸福感递减

很多人都认为,获得财富上的满足是幸福快乐的来源。其实,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边际效益递减律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增长速度是不断变慢的,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同理,我们的财富虽也是不断积累增长的,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却是不断下降的,并且在幸福到达顶点之后,更多的财富带来的可能却是幸福的减少。

所以,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人,获得幸福的机会往往很大。而在衣食无忧的人群中,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弱。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台跑步机上跑步,如果维持一开始的速度奔跑,只能原地不动。只有加快速度,超过跑步机的速度,才会有进展。快乐也是如此。有的人原来有了100万元,很开心。但慢慢适应了100万元这个状态,要拥有150万元才会开心。到再下次这个数额就变成了200万元。就像跑步机,在适应了一种状态后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刺激才有同样的快乐。

正因为有了“快乐跑步机”的效应,有些人炒股票,开始每年有10%的收益就很满足,可是真的达成愿望后,就觉得有30%的收益才会开心。

很多成功的人都有压力和烦恼,他们甚至因而酗酒或吸毒。令人困惑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成功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幸福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他们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困境。在发现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他们一个个都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深渊。

罗斯是芝加哥郊区的一个中年妇女。她离婚多年,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希望,她每个星期都花5美元购买当地的一种彩票。由于她平时总是处于情绪低落中,所以要靠服用一种抗抑郁药物保持安宁。

后来,罗斯赢得了2200万美元的大奖。她激动得差点昏过去。她辞去了洗衣工的工作,购买了一个有18个房间的别墅,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最好的私立学校。但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幸福心情不到一年就开始减退了。到了年底,她的抑郁情绪重新出现了,她又像以往那样闷闷不乐。

赚钱或存钱并没有错。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使我们不必为账单烦恼。另外,赚钱的欲望可以成为积极的挑战,让我们积极进取。但是,金钱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有这么一个玩彩票的人,他一直都没能交上好运,抽中过大彩。但是有一次他突然时来运转,竟然中了一个大彩,获得910万欧元。他当然是大喜过望。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只留下10000欧元,其余部分都捐赠了出去。在解释这样做的理由时,他说,不想因此打乱自己原来的生活。他理性地对待金钱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财富应该与快乐结合起来

三个商人死后去见上帝,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

第一个商人说:“从生意的经营上说,我是失败的,因为我的工厂几乎破产了。不过,让我能获得一点安慰的是,我和我的家人都生活得很好,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上帝听了,给他打了50分。

第二个商人说:“我生前最得意的就是我创造的财富,在我死前,我的保险柜里还有一个亿的存款。不过你刚才说的什么家庭的幸福和快乐我才不稀罕呢。只有拥有更多的钱他们才能快乐,因此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我的生意上。”上帝听罢默不作声,也给他打了50分。

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最得意的事情是在我钓鱼和打高尔夫球时就能谈成一笔笔生意。我带着孩子们去郊游,我和妻子一边准备野餐一边看他们玩耍,那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还有,我的朋友都乐于和我来往,我的客户也因此不断增加,生意似乎不用我特别费心就能进展得很顺利!”

上帝听他讲完,点头微笑着立刻给了他100分。

财富和快乐应该成为人生中相辅相成的组合,而不是一上一下的跷跷板。

当人们决定追求财富的时候,他们的心思往往容易钻进钱眼里去,再也难以享受外面灿烂的阳光和盛开的花朵,甚至忘记了可爱的孩子和寂寞的爱人。这也是很多人追问“为什么我不快乐”的原因。

为什么以前没钱,却能感受到快乐,而现在拥有了一切,如汽车、房子、公司、名誉、地位……却没有了快乐呢?

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正的贫穷,不是因为他缺少某种物质的东西,而是由于他的那种无休止地追求财富的欲望。

完美的人生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让自己过优裕的生活,给他人带去快乐,和家人分享幸福。四处举债的人不会快乐长久,只顾算计金钱的人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什么。不计其数的人在跷跷板两端痛苦,他们不是陷入经济的困境,就是陷入孤独的苦闷。他们抓住了快乐,但可能没有抓住财富,或者他们创造了财富,却失去了快乐。

快乐和财富两手都要抓,一个也不能少。

财富,不应成为幸福的绊脚石

为什么那么多的富人要去看精神科医生寻求心理咨询服务?

调查显示,美国在过去30年里,随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超过一倍,觉得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口比例下降了5%,或者减少了约1400万人。此外,人群中临床抑郁症患者比以前大大增多。

我国也一样,当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而开始追求小康甚至富裕生活时,财富反而成为一些人走向幸福的绊脚石。

传统的幸福观对幸福的理解较为简单,认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也能买到幸福,甚至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崇拜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的行为。

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阶段,这种幸福观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多数人连生存的基本条件尚未达到,还无法享受衣食无忧的正常生活,不能体验拥有财富以后的相对自由和舒适。

但是,当生活好转以后,我们穷尽一生,奋力工作,努力赚钱,并不断追求财富增值。财富征程上,我们的目标似乎只有一个:更多的钱,却像狗熊掰棒子一样,丢弃了最初的愿望——幸福。财富征程上,我们的幸福变得越来越单调、脆弱、不堪一击,当财富蒙蔽双眼,我们就会无视最原始、最朴素、最简单的幸福。

一位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镀了一层薄薄的水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水银,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劳肯干,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当他富甲一方后,便变得贪婪冷酷,宾夕法尼亚州油田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将他做成木偶像,然后对那木偶像施以绞刑,以解心头之恨。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威胁信送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而将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内,我的儿子无法安眠!”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就在众叛亲离中度过。

洛克菲勒53岁时,疾病缠身,人瘦得像麻秆。医生们向他宣告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一个。这时他才开始领悟到,是贪婪的恶魔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开始过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起初人们并不接受,说那是肮脏的金钱。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他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从而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北京着名的协和医院也是靠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而建成的;1932年中国发生了霍乱,幸亏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才有足够的疫苗预防而不致成灾;此外,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黑人。从这以后,人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为金钱迷失了方向,后半生千金散尽,才重返生命的正道。他一生至少赚进了十亿美元,捐出的就有七亿五千万。他用一生的时间才找回曾经丢失的世界,那里有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做到这些,享年98岁的洛克菲勒无憾了。

人的幸福感是很奇怪、很微妙的。当有了钱以后,我们未必会感到幸福,甚至有可能很不幸福;而贫穷是不幸的,但如果能够接受现状,安贫若素,并从生活中找到快乐因子,充分享受每一个微小的快乐,则未必感觉不到幸福。

2008年6月,比尔·盖茨宣布,将把自己的580亿美元财产全部捐给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三个子女。盖茨认为,幸福由两部分组成:追求自我和关爱他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房屋倒塌,人们只得在室外平坝、山野中搭起帐篷度夜。一位灾区群众告诉记者说:“要是能在床上睡觉,那可真是太幸福了。”

一位常驻非洲参与维和的工作人员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太佩服鲁滨逊了,能在孤岛上生活那么多年,对于我来说,现在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回到国内,同家人团聚。”

幸福是花,繁花似锦,绚烂多姿,而财富只是其中的一朵。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不远离真善美,不被金钱所奴役,那么幸福就会靠近我们。而那颗不被铜臭玷污的心,就会如天上的明月一般皎洁无瑕,与美丽的世界交相辉映。

钱财需要明智地对待

一天,一个穷苦的农夫在他家的鹅窝里发现了一只金蛋,他以为有人在跟他开玩笑。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带着金鹅蛋去了金匠那里,一检测,发现它果然是纯金的。

农夫把金蛋卖了,得到很多钱。晚上,他为此大大庆贺了一番。

第二天早上,家人起床想看看鹅是不是还会下金蛋。鹅窝里果然又有一只金蛋,一连好几天都如此。

开始,农夫对这样的好事简直是大喜过望。但他是个贪婪的人,很快就对每天才一只金蛋感到不满足。他走进鹅窝,杀死鹅,想一次取出所有的鹅蛋。然而,所有的鹅蛋都还是小小的正在长着的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不可杀鹅取卵。

生活富足是我们天生的权利。人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获得富足的生活。“但是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变得富裕?”你可能会问。答案是:“因为多数人都在杀鹅取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