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成大事的9种女人
13228100000027

第27章 敢于开拓创新的女人能成大事(2)

1995年2月,何燕带着这部IC卡电话机来到邮电部,凭着过硬的质量和源于质量的自信,一举获得了邮电部的认可。1995年11月,成都国腾通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何燕担当总经理,独立承担了邮电部9528号重点科研项目,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IC卡公用付费电话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7年10月,国腾公司获得了邮电部的入网许可证,并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获得邮电部入网许可证最多的企业。

在何燕的有效领导下,国腾公司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IC卡话机累计销售量达20万台,销售收入10亿元。在全国,IC卡公话市场覆盖地区已达到12个省市,包括北京、山东、辽宁、吉林、重庆、河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陕西、青海等地。其中2000年在上述地区销售量达70000台左右,国腾公司已占有国内IC卡电话的30%市场。产品还进入多个发展中国家,并正在积极准备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军。

按常理说,外国的IC卡电话机已经占领了市场,从科技开发来说,何燕的电话机晚了一步,但是她从逆向下手,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IC卡公用付费电话机,填补了国内空白。不怕外国产品的攻击,相反,还正利用科技优势,积极准备杀个回马枪,向外国发达国家进军。

国腾公司随IC卡电话的普及而为人熟知,其跳跃式的发展引起各界关注,已跻身全国103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之列,并成为国家909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之一。

2000年7月国腾公司成立企业集团,何燕出任集团董事长。国腾集团的成立,使得何燕有了更多展现才能的舞台。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谋略,然则,这都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要看个人的识量和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和“谲”之类的词语,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谁能变化得宜,谁就会取得胜利。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要善变,不可拘泥于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创新。

但是,谁都会“变化”,在你变化的同时对方也在变化着,因此,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商场上,要取胜,就必须要掌握别人的变化,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也许从此入手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动也”之类的话。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创新,你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立于不败之地。

敢于开拓创新的女人能成大事的特质: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创新。

4.开始新的进击——世界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幼芽,却浸透奋斗的泪泉,洒遍挫折的血雨。

当今世界,妇女当医生者不乏其人。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当年轻的姑娘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立志学医时,社会对妇女的偏见所织成的罗网处处束缚着她,人们认为她是“疯子”、“怪物”,她所遇到的是冷嘲热讽,打击刁难……然而,她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女医生,被载入美国大百科全书。

“在这个世界上,我到底该干点什么呢?”23岁的伊丽莎白问姐姐玛利恩。她佩服姐姐满足于家务琐事,满足于一本一本地读她所喜爱的书。可是,一个人总不能老是吸收、吸收,而不把吸收来的营养施予他人,去为他人的幸福干一番事业!

在密西西比河河畔的大森林旁,她当上一名管14个女孩子的乡村女教师。她经常一个人到大森林里散步,形单影只,眉头紧锁。是父亲逝世后的悲痛,是对当教师这个职业的不称心,还是二者兼而有之?这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在寻求着,寻求着属于她自己的机遇。

一支意外的插曲扰乱了她的心,同时也给她以新的启示。

一天,伊丽莎白去看望她妈妈的一个朋友,此人得了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这位病人说:“我真不明白,妇女最会照料病人,但却不准当医生,这是为什么?”停了一下,她又说:“如果有一位女医生给我看病,恐怕她能更了解我的病。”

当伊丽莎白第二次去看望这位病人时,她一本正经地问:“你为什么不学医呢?”伊丽莎白对此感到震惊,因为在这以前,凡是与人体有关的职业,她都讨厌,甚至与医药有关的书,她看都不看一眼。曾记得在孩提时代,有一次一位生物老师把一只小公羊的眼睛带进教室。一看见那团血糊糊的东西,她感到一阵恶心,直至今天,她想起来还是不寒而栗。

那位女病人很快去世了,这对伊丽莎白震动很大。她想,既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女医生,那么自己为什么不去闯一闯?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明确一个奋斗目标。”

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庭医生马西,但遭到极力反对。

伊丽莎白去拜访她的朋友、《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征求这位反对蓄奴制的开明作家对学医的意见。斯托夫人的回答也是令人沮丧的。她告诫伊丽莎白,学医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不但学不成,还会遭到非议。不如搞创作,它可以影响许多读者。

“谁也别想阻拦我!”伊丽莎白心里想。但是,决心虽下,各种各样的问题却随之而来:到哪里去求学?怎么去?向谁学?如何做准备?

她没有钱,一位女朋友慷慨地答应向她提供几千美元的贷款。可是当伊丽莎白准备接受援助时,那位朋友却改口了,说只能借她一百美元。她断然拒绝了这笔款子,但并不灰心。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当医生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定了。”

伊丽莎白的这种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当她6岁时,人们问她长大后要当什么,她回答说:“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但一定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她这个孩子,凡是自己的事,都坚持自己动手,而且非做好不可。还在很小的时候,她就不让别人帮她系鞋带、扣扣子。当别的孩子比她先做完功课,到外面玩耍的时候,她却纹丝不动,不把功课做得自己完全满意,绝不离开课桌。

伊丽莎白是1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的。她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父亲是位具有民主思想的人。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都是平等的,即使是孩子,也应该有他们自己的权利。

伊丽莎白从小受到跟男孩子一样的教育,这同日后事业上的成功不无关系。

1847年5月的一个早晨,在从查尔斯到费城的轮船上有,一位身穿鸽色长袍的女青年。她戴着一顶白色的无沿帽,既无镶边,也无花朵装饰。她便是伊丽莎白。人们发现她在整个航程中,不像一般女子那样绣绣花,或缝点什么,而是坐在甲板的一张椅子上读着厚厚的一本《解剖学理论》。

到费城后,她去找杰斐逊医学院的爱尔德医生。这位医生对她说:“小姐,要成为一个女医生,就像领导一场革命一样困难,但是,你不乏这种气质。”经他介绍,伊丽莎白进了费城解剖学校。

解剖学校的艾伦医生告诉她应该购买哪些用品。他首先拿出—个器械盒说:“这样的4个。”然后,他举起一把锋利的小刀“注射器、镊子、剪刀、一个吹管、一个单爪钩和一个双爪钩……”购买这些东西使伊丽莎白感到不安,因为那时候一个女人走进医学用品商店本身就是不寻常的举动。她要求看一箱器械并开始检查它们,竟然招来了围观。有一个男学生挑衅地问:“恐怕小姐是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医生了吧?”“还没有。”伊丽莎白回了一句,匆匆挟着那包东西离开了商店。

解剖室里放着一个人的手臂,是从肩膀处截断的,使人一看就恶心。伊丽莎白觉得头晕目眩。不过她很快镇静下来,看着艾伦医生迅速灵活地将皮肤划开、肌肉、神经和肌腱便一层层显露出来。

在解剖学校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后,伊丽莎白急于进医学院。但是,哪家医学院都不收她。一位赫赫有名的医学博士瓦林顿说:“男为医生,女为护士,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于是,有人建议她扮男装去巴黎求学。

“不!”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不要伪装,我要以女人的身份进学校,否则将对后来的妇女有什么好处呢?”

最后,一所不著名的大学——衣阿华大学医学院同意接收她为第一名女学生。尽管学校在同意她入学的信上写得冠冕堂皇,但实际并不欢迎她。她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把整个衣阿华都吓昏了,人们说我肯定是个坏女人,我的企图日后会慢慢暴露出来的。有的说我有精神病,过不多久就会发疯。”在那里,不论是学生还是学校当局,都对她十分冷漠。

就在这种环境里,伊丽莎白冲破了社会对妇女织成的偏见的罗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拼搏着,终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领取了毕业证书。她激动地表示:“我将终身努力,让荣誉洒落在这张文凭上。”

3个月后,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她不惜身揣美国医科大学的毕业文凭,到法国去做当时被人认为最下贱的护理工作,以便获得丰富的临床知识。

“开始新的进击是我的性格”

两年后,伊丽莎白从巴黎回到美国。

“如果你不让我挂招牌,我又怎么能租这间房子呢?”伊丽莎白对房东说:“这是一套医生的房间,对吗?这是你的广告上说的。”

“是的,那是我广告上说的。但是不管怎样,你不能在我的房门上挂牌。”房东说。为什么?因为伊丽莎白是个妇女!圣经上说:“女人可以做饭,女人可以缝纫。她们可以护理,照料那些生病的人……”但是房东绝不相信女人可以当医生。

出于无奈,伊丽莎白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一身衣服,怀揣精心写好的启事,去拜访纽约第一流报刊——《论坛报》的主编格里利先生。没有想到,格里利先生很痛快地收下这个启事,第二天便登了出来:

“曾在巴黎产科医院和伦敦圣产科医院任住院医生两年的医学博士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女士现已返回本市,在大学区44号开设诊所,开设各科门诊。”

这个启事比挂招牌灵多了。伊丽莎白在一个星期里就收到三封贵妇人请她出诊的信。她去了,不仅得到酬金,并且被推荐给其他病人。19世纪50年代的纽约,大批穷苦的移民家庭居住在屠宰场和家畜棚旁边。那里臭气冲天,被叫做“热病窝”。而且,那里没有任何医疗设施。伊丽莎白在那里为妇女和儿童设立了一个免费诊所。她认为,对待穷苦病人的态度,是考验医生的试金石。她说:“一位真正的医生必须具备以下品质:母爱——温柔——同情心——还有保护他人的精神。”

她经常单身一人在深更半夜出入于贫民区。一次她在路上等公共马车,一个警察过来想调戏她。她便跟他讲起她刚去过的贫苦家庭和那个患了严重猩红热的孩子,她盯着警察的脸说:“如果没有像你这样既有骑士气概、又尊重慈善事业的男子汉,我的慈善工作是无法进行的。我敢在半夜到这个角落里来,是因为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得到您的保护!”警察被说得面红耳赤,日后真的给了她很大帮助。

她多次到过英国,从王后到百姓,无不热烈欢迎她,视她为女中豪杰。在那里,她结识了社会改良家、现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共同的事业使她们成了好朋友。

可是在美国,她常常陷入困境。如果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人们总要把它归因于医生是个女人。有人扬言要砸烂医院,杀死女医生。即使病人痊愈,人们仍要问:男医生不是会治得更好吗?

伊丽莎白无所畏惧。她以实际行动教育了无知的人们,她以无情的事实纠正了社会偏见。在她的努力下,美国第一所护士学校和纽约妇幼医院终于诞生了。她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的险峰攀登。

她常说:“开始新的进击是我的性格。”直到晚年,她还在不断地追求。她的著作《健康——神圣的事业》、《父母指南》、《妇女的创业工作》等,被译成各种文字,广为流传。当她的《健康——神圣的事业》的法文版问世时,她曾说:“我很高兴迎接这位小小的老朋友的到来。当我在人们眼中消失以后,它还能为上帝和人类继续做点微小的贡献。”

她一生没有享受过舒适的生活。她没有结婚,没有后代。但她的许多医学理论,如“防重于治”等思想为一代代医学界同仁所推崇;她坚持:教人们保持健康,是医生更为伟大的职责;她强调,要首先把患者看成是一个人,其次才把他看成是一个病例;绝不能把病人只是看作科研材料。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她的这种高尚的医德,不还是值得提倡和效法吗!?

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女性,在她过完89岁生日后3个月的一个早晨,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令人难于觉察地吸了口气,头微微向前一倾,与世长辞了。一块未经装饰的墓牌上写着:

深切悼念医学博士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1821年2月3日生于布里斯托尔,1910年5月23日卒于黑斯廷斯;现代第一位医学专业的女毕业生;第一位载入《英国医学年鉴》的妇女……

5.法国时装界的“女皇”

她改变了法国,直至欧洲、乃至美洲妇女的穿着习惯,开创了现代服装的新潮流,塑造了20世纪妇女的新形象。

1971年元月的一个星期天,在巴黎豪华的里茨旅馆里,一个年近9旬的老妇在她的房间里静静地逝去。死讯传开后,巴黎轰动了,人们纷纷涌向里茨旅馆,涌向她居住和工作过的康蓬大街,凭吊她、追念她漫长而不平凡的一生。

她不像马尔罗(法国作家、国务活动家,曾任戴高乐政府新闻、文化部长)那样著名、也不像毕加索那样留下了价值连城的美术作品,但是,法国人却把他看作可以和马尔罗、毕加索相提并论的“天才”,因为她通过自己琳琅满目的作品——服装,创造了时髦;她改变了法国,直至欧洲乃至美洲妇女的穿着习惯,开创了现代服装的新潮流,塑造了20世纪妇女的新形象。

她就是法国服装设计大师、被誉为服装界“女皇”的卡布里埃·莎涅尔。

莎涅尔并非出身名门望族,也没受过正统的高等教育。1883年她出生在奥弗省的小镇索米尔。她可能是个私生女,父亲是个小批发商,母亲生下她不久,父亲就遗弃了母女俩,不久,母亲也弃她而去。莎涅尔成了一个孤儿,进入当地教会办的孤儿院。

莎涅尔在孤儿院呆到16岁,出落成楚楚动人的大姑娘。她耐不住孤儿院寂寞孤苦的生活,翻出院墙偷偷地跑到了离家乡较远的穆兰镇。冷清的小镇上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姑娘,她有清丽、洒脱的高贵气质,却无依无靠,谋生乏术。

起初,她在镇上当歌手,给镇上的市民、驻防当地的士兵唱些民歌,但唱得蹩脚,充其量不过是个三流歌手。

后来,她转到一家缝纫用品商店当售货员。能剪会裁的莎涅尔,常常在自己的服饰上搞些别出心裁的小革新——或是在袖口镶上点花边,或是把裙子上繁复的褶皱减省几条,她成为小镇上最时髦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