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速查手册
13199200000076

第76章 骨科常见临床操作(1)

(第一节)骨折手法复位

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则,整复骨折端。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确定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适应证

凡新伤骨折,骨折端有某种移位,而周身与局部情况允许者,均为闭合手法整复的适应证。

禁忌证

1.年老体弱及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患者。

2.脱位时间过长,关节活动度极小,严重僵硬,X线检查有明显骨质疏松,显着脱钙者。

3.有严重并发症,如骨折畸形愈合、神经血管损伤、骨化性肌炎、皮肤软组织感染或骨髓炎等。

注意事项

手法复位的时机选择很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患者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做手法复位。

3.若局部肿胀明显,不宜立即施行整复手法者,可先予以临时夹板固定,抬高患肢或用持续牵引,并应用活血化瘀、消肿药物,3~5日肿胀消退后,再予以整复。

4.若局部皮肤已起水疱,不便整复者,可用消毒针管抽出泡液,或刺破放出,涂以甲紫,肿胀消减、水疱愈后再予整复。

5.开放性骨折,伤口甚小者,经伤口一期处理后,可作一般闭合骨折处理,予以复位。伤口较大者,清创缝合后,矫正其主要畸形,用持续牵引或石膏托维持位置,待伤口愈合后,如骨折端仍有某种移位,仍可再予以整复,纠正移位。

复位方法1.解除疼痛最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肉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已失去连续性,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在伤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已决定复位手法。

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7.回旋手法可用于有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

8.端提、捺正前臂骨折短缩、成角及旋转移位矫正后,要矫正背、掌侧方移位,可用端提手法。操作时在持续手力牵引下,术者两拇指压住突出的远端,其余四指捏住近侧骨折端向上端提。内、外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

9.扳正、分骨尺、桡骨,掌骨、跖骨骨折时,骨折段因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而互相靠拢时,术者可用两手拇指及示、中、环指,分别挤捏骨折处背侧及掌侧骨间隙,矫正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使靠拢的骨折端分开。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移位时,可用两手拇指压住角顶,其余四指分别扳折远近两骨折段,即可矫正。

(第二节)石膏绷带固定

传统石膏绷带是将无水硫酸钙的细粉末撒在特制的稀孔绷带上,吸水结晶后,十分坚固。能够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形,易于达到三点固定的治疗原则,固定确实,护理方便,便于长途运输;缺点是较沉重、透气性及X射线透光性差。一般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可导致关节僵硬。

石膏绷带的用法

为了保护骨隆突部的皮肤和其他软组织不被压伤,在包石膏前,必须放好衬垫。将石膏绷带卷平放在温水桶内,待无气泡时取出,以手握其两端,轻轻挤去水分,即可使用。

常用固定类型

1.石膏托在平板上,按需要将石膏绷带折叠成需要长度的石膏条,置于伤肢的背侧(或后侧),用绷带卷包缠,达到固定的目的。上肢一般10~12层,下肢一般12~15层。其宽度应包围肢体周径的2/3为宜。

2.石膏夹板按石膏托的方法制作两条石膏带,分别置贴于被固定肢体的伸侧及屈侧,用手抹贴于肢体,绷带包缠。石膏夹板固定的牢固性优于石膏托,多用于骨关节损伤后肢体肿胀,便于调整松紧,以防影响血运。

3.石膏管型将石膏条带置于伤肢屈伸两侧,再用石膏绷带包缠固定肢体的方法。有时为防止肢体肿胀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在石膏塑形后尚未干硬时,于石膏体前方纵行剖开,称之为石膏管型的剖缝。

4.躯干石膏采用石膏条带与石膏绷带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包缠固定躯体的方法,如头颈胸石膏、石膏背心、髋人字石膏等。

适应证

1.小夹板难于固定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

2.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创口尚未愈合,软组织不宜受压,不适合小夹板固定者。

3.病理性骨折。

4.某些骨折术后,需较长时间固定于特定位置者,如关节融合术。

5.为了维持畸形矫正术后的位置者。

6.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用以固定患肢,控制炎症。

禁忌证1.全身一般状态极差,如休克患者。

2.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3.孕妇或进行性腹水不能用腹部石膏。

4.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

5.创口可疑厌氧菌感染。

注意事项1.要平整,切勿将石膏绷带卷扭转再包。以防形成皱褶。

2.塑捏成形,将石膏绷带干硬后能完全符合肢体的轮廓,下肢如同紧身衣裤,足部应注意足弓的塑形。

3.应将手指、足趾露出,以便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感觉和活动功能等,同时有利于功能锻炼。

4.石膏绷带包扎完毕抹光后,应在石膏上注明包石膏的日期和类型,如有创口的,需将其标明位置或直接开窗。

5.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感觉及运动。如有剧痛、麻木及血运障碍应及时将石膏绷带纵行剖开,以免发生缺血性肌挛缩或肢体坏死。

6.为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萎缩,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7.新型石膏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如粘胶、树脂、SK 聚氨酯等,具有强度高、重量轻、透气性好、不怕水、没有皮肤过敏反应等优点,但价格较昂贵。

8.石膏绷带无弹性,固定范围大,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所以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9.石膏固定后的保护与清洁。

(1)石膏固定患者应卧硬板床(手、足固定例外)。

(2)石膏未干前搬动患者时,应用手掌平托石膏,禁用手指,指端握拿,防止石膏凹陷,对肢体组织造成压迫,形成溃疡或坏死。

(3)石膏未干,可用软枕维持位置,保持患肢位置不变,禁止将患肢放在硬物上,因石膏未干极易变形或折断,失去固定作用。

(4)石膏塑形时应暴露通风、夏季晾干或用电扇吹干的同时防中暑,冬季用烤灯加速干固,外露的肢体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和冻伤。

(5)石膏绷带固定完成后,擦干净皮肤上和指(趾)甲上的石膏浆,以便于观察。

(6)保持石膏清洁和坚固,石膏表面沾上粪便和污渍时,要及时用肥皂清水擦洗干净。

(7)石膏折断和变软要找医生及时拆除或更换。

10.石膏固定后的观察与护理。

(1)向患者说明石膏固定的目的和必要性,减少顾虑和恐惧,取得合作。

(2)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用软枕垫高患肢,上肢高于心脏水平,按石膏外形垫高或保持屈曲外展位。下肢抬高30曘~40曘,保持中立或轻度外展位,足跟悬空。穿石膏背心时应于腰部垫一薄枕。

(3)注意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感觉、运动情况。若患肢远端肿胀明显,皮肤青紫或苍白、温度较健侧低,感觉冰凉麻木,活动受限,反复出现固定性剧痛或跳痛时,说明血液循环受到障碍,要查看石膏是否过紧,伤口是否有化脓感染,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4)躯干部石膏固定患者,应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和腹部胀气。如有呼吸困难要到医院检查,确定是否需要拆除石膏,腹胀明显可口服胃肠动力药。

(5)有伤口的患者,注意有无伤口渗血,发现石膏表面或边缘有渗血情况时,用笔沿血迹划线作标记,如有继续渗血,需请医生处理。

(6)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坏皮肤发生压疮,或坠积性肺炎发生。翻身时要保持关节处石膏勿折断。

(第三节)夹板固定法

小夹板固定具有取材方便、简便易行、费用低,可用于固定上下关节,便于早期功能练习等优点。用绷带把木板、竹板、硬纸或塑料制成的夹板固定在骨折已复位的肢体上,以利于骨折断端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愈合,同时配合以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

常用器材

常用器材:有大小规格、形状各异的夹板,以及扎带或绷带、固定垫、衬垫物等。

1.小夹板一般用厚3~5mm的柳木、椴木、杉木或竹片制成。根据骨折的不同位置,选用不同类型的夹板。小夹板宽度的总和应略窄于患肢的最大周径,使两块小夹板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最常见的有超肩肱骨干夹板、前臂尺桡骨夹板、桡骨远端夹板、股骨干夹板、胫腓骨超踝夹板、距小腿关节夹板。

2.固定垫常用的有平垫、大头垫、坡形垫、空心垫、分骨垫等。在小夹板内的作用是防止骨折复位后再移位,但不可以依赖固定垫对骨折段的挤压作用来代替手法复位,否则将引起压迫性溃疡或肌肉缺血性坏死等不良后果。根据骨折的不同部位和移位情况,选用不同类型固定垫。其中平垫常用的有两垫、三垫及四垫固定法。

适应证1.不全骨折。

2.稳定性骨折。

3.四肢闭合性骨折、管状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肉较为丰富,肌肉拉力大,常需结合持续骨牵引。

4.四肢开放性骨折,创口小,经处理伤口已闭合者。

5.陈旧性四肢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6.用石膏固定的骨折虽已愈合,但尚不坚固,为缩小固定范围可用以代替石膏固定。

禁忌证1.软组织过度肿胀时暂时不宜用小夹板固定。

2.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

3.难以整复的关节内或关节附近的骨折。

4.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以及有严重的软组织感染的骨折。

5.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包扎方法小夹板固定的包扎方法:骨折复位后,垫好固定垫。将几块小夹板依次安置于骨折处四周,外用3~4根横带捆扎,松紧适度。以绷带上下活动1cm为度。

固定方法夹板的固定方法。

1.一次包扎法骨折复位后,患部贴以敷药或衬垫物后,用绷带包扎数圈后,安置压垫和夹板,外用扎带扎缚。

2.续增包扎法在夹板外用绷带包扎数层后再放置其他夹板,然后扎缚固定。

注意事项1.完成夹板固定只是疗法的开始,固定后到骨折完全修复期间,定期X线检查,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夹板的位置与松紧度。1~2周后还要配合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功能活动。这种疗法适用于各类骨折。

2.抬高患肢消肿,早期自主活动骨折部位远、近端肢体,或收缩肌肉。

3.注意肢体远端循环和有无神经刺激现象,防止压迫性溃疡(骨突部位放置压垫应隔离棉花或悬空)。

4.单纯夹板固定适用于四肢长管状骨的骨折。

5.超关节夹板固定适用于关节面完整的关节内骨折和接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折。

(第四节)牵引

牵引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作用于骨折部,以达到复位或维持复位固定的目的,同时也用于炎症肢体的制动和挛缩畸形肢体的矫正治疗。牵引技术分持续皮肤牵引、持续骨骼牵引、特殊牵引等。

一、皮肤牵引

用橡皮膏粘于皮肤,系于牵引装置,其牵引力通过皮肤以对抗肌肉痉挛,使骨折及关节脱位复位,预防肢体畸形。其优点是损伤小、痛苦少。但牵引力小,牵引重量为3~5kg,适合肌力小的老年人或儿童。皮肤损伤、肢体血循环障碍或肌肉强壮者不宜应用。

适应证

临床上,除了小儿(幼儿)股骨干骨折可以通过一次性皮肤持续牵引而治愈外,现在很少有以皮肤牵引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来治疗骨折的。其原因:

1.不能满足长时间牵引的需要。皮肤牵引时间一般不超过3~4周。

2.不能满足大重量牵引的需要。对幼儿股骨干骨折行皮肤悬吊牵引,重量不超过3~4kg。牵引重量过大,可以引起皮肤损害和疼痛。

3.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4.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临时性治疗或后续性治疗手段。例如手术前的消肿,手术后的制动,以及长期骨牵引后的维持牵引治疗。

禁忌证

1.皮肤损伤或炎症。

2.对胶布过敏者。

注意事项

行下肢牵引时,牵引带不能压迫腓骨头部,以免压迫腓总神经,导致麻痹。

二、骨牵引

在骨骼上穿过克氏针或斯氏针,安置好牵引弓后,通过牵引绳及滑轮连接秤砣组成牵引装置,使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骼上,用以对抗肢体肌肉的痉挛或收缩的力量,达到骨折复位或固定的目的。

适应证

1.成人长骨不稳定性骨折(如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

2.肌肉强大或容易移位的骨折(如股骨、胫骨、骨盆、颈椎)。

3.骨折部的皮肤损伤或部分软组织缺损时。

4.开放性骨折感染或战伤骨折。

5.患者有严重复合损伤,需密切观察而肢体不宜作其他固定者。

禁忌证

1.穿针处有炎症或开放性创伤、污染严重者。